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

时间:2023-11-19 00:51:11 阅读:961 作者:我值得你爱

文/周周(原创不易,禁止抄袭)

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在去年非常火,口碑也很好,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3个大奖。周周最近看完后,觉得实至名归。这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导演拍得并不沉重,反而通过公路喜剧片的形式表现得轻松温情。

电影故事简单,但寓意丰富。在这里,我想从黑人雪利博士的视角去揭露这部片子的一个主题:尽管改变人们的偏见不易,但我们仍要鼓起勇气打破它。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1张

01 电影中的雪利博士

故事发生在1962年,此时的美国大地并未实现种族平等,相反,种族隔离是被默许并写进法律中的,这一系列的法律被称为Jim Crow Laws。Jim Crow是19世纪戏剧中的黑人奴隶角色,后来渐渐成为黑人的代称,就像称印度人为“阿三”、韩国人为“棒子”一样,都是对种族戏谑的称呼。

从这部法律的命名就不难看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了。有的禁止黑人和白人共用公共设施,在电影里雪利博士想上厕所,都被主办方教唆只能去路边树下解决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2张

有的城市不允许黑人在日落后逗留,这种城镇被称为“落日镇”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3张

在这样的环境下,黑人如果不提前规划好行程,想清楚哪里可以吃饭、哪里可以住宿,就会挨饿或者露宿街头。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绿皮书”就应运而生了。

“绿皮书”,全称《黑人司机绿皮书》,诞生于1936年。在“绿皮书”中,详细记录了美国南部各个地区允许黑人出入的餐厅和酒店,是用来给旅途中的黑人介绍能够填饱肚子和睡好觉的一本出行指南。

影片中讲述的,就是白人司机托尼载着黑人钢琴家雪利博士,参照这本“绿皮书”的指引,一路自北向南巡演的故事。

雪利博士是个出色的天才音乐家,但由于黑人身份,即使受邀到南方各个城市进行演出,依然不被待见,一路上被排挤和歧视

汉诺威,主办方认为“黑人哪有那么挑剔”,提供的是一架装满垃圾的钢琴;

路易斯维尔,雪利博士能入住的仅是个“像垃圾场”的问讯处,白人看到他戴着领带西装笔挺地去酒吧喝酒感到新奇和不满,于是殴打他;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4张

北卡罗来纳州,雪利博士被禁止和白人共用厕所,只能驱车回到旅店解决后再回来演出;

佐治亚州梅肯,礼服店店员不允许黑人试穿礼服;

孟菲斯,托尼的老朋友认为托尼作为一个白人,不该为黑人服务;

路上,路过的情侣看到托尼载着雪利,深感诧异;后来抄近道误入“落日镇”,一度被警察抓起来;

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博士甚至不允许在演出餐厅吃饭,并称这是俱乐部一直以来的规定。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5张

就像托尼在影片中困惑的:为什么雪利博士对这些侮辱习以为常并淡然处之?为什么雪利博士明知道南下巡演会遭遇这么多困难还坚持前往?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6张

“三重奏”的另外两位成员在最后一场演出上告诉了他真相:

雪利博士本来可以待在北方,享受各大演出派对上的无上荣誉和盛情款待,之所以执意到南方来巡演,是因为他想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改变黑人不公的待遇和地位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7张

02 历史上的唐·雪利和黑人平权运动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雪利博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8张

真实的唐·雪利

雪利博士的原型叫唐·雪利(1927-2013),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2岁开始接触钢琴,9岁时家人送他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在他之前没有黑人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可以说,唐·雪利通过自己的天赋赢得了机会。

如影片中所言,唐·雪利喜欢的是勃拉姆斯、贝多芬和肖邦等人的古典音乐,并梦想成为一个古典音乐家,但别人告诉他,观众永远不会希望看到一个黑人在舞台上演奏古典音乐,他应该专注于流行乐和爵士乐。现实中的唐·雪利很无奈,但面对未被撼动的现实,只好绝处求生——将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流行乐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风格,并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影片中的南下巡演也确有其事:只不过现实中,唐·雪利的巡演时间更长,长达一年,影片中仅为2个月;雪利和司机的关系也没影片中描述的这么温情,单纯的主仆关系罢了。唐·雪利这段巡演,正值19世纪60年代黑人运动风起云涌时期。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9张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经典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这段时期,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抵制事件、占座事件、自由乘客运动等黑人运动频频爆发:

1955年,蒙哥马利的一名黑人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捕,引发了黑人群体的的集体反抗,该反抗运动持续了1年左右,最终促使1956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裁定蒙哥马利市的公交种族隔离法违宪

1960年,四名黑人学生在餐厅就餐遭到拒绝,于是他们一直静坐表示“无声抗议”直到餐厅关门。随后,大规模的静坐抗议运动席卷全国;

1961年,黑人又开展自由乘客运动。不久,部分白人学生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运动,迫使南部诸州取消公共汽车乘坐上的种族隔离制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10张

黑人学生通过静坐表示抗议

在唐·雪利巡演结束后一年,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声势浩大,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由此进入高潮。

在黑人们的努力下,“绿皮书”终于在1966年退出历史舞台,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也逐步走向终点。黑人和白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一起。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11张

电影《绿皮书》

除了《绿皮书》,有不少小说也反映了当时黑人遭白人歧视的历史。比如在《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律师阿迪克斯因为为黑人辩护而遭到全镇人的非议。在这些文艺作品和历史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根深蒂固,从林肯发动南北战争到“绿皮书”的真正退出,长达100多年,黑人才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尽管阻力重重,但唐·雪利、马丁·路德·金等人依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甚至生命,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人们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撼动它,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莫大的勇气。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12张

03 对现实中的各种偏见say“NO”

除了影片中折射的种族歧视现象,现实中各种偏见无处不在。

比如富人对穷人的偏见。韩国电影《寄生虫》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在富人眼里,穷人身上总会散发着一种酸臭的味道,这种味道,导致他们永远无法从内心上认同和尊重穷人。

又如社会对女性的偏见。“重男轻女”的年代已经过去,但在当前职场环境下,相比于男性,女性仍然面临更多偏见:招人时,会倾向于招男性,更有甚者,直接公开拒招女性;工作中,潜意识里觉得男生的能力就是比女生强,提拔下属会优先提拔男性下属。

再如眼下的“受害者有罪论”。近日来,“N号房”偷拍事件频频被曝,全网哗然。让人最愤怒的不是那么多人都心安理得观看过如此罪恶的视频,而是在事件被曝光后,他们仍然抱着“受害者有罪论”看待——

“为什么会有那种照片,还不是自己不洁身自好?”

“到头来还是你的错,如果你爱护自己的身体,别人还会来威胁你吗?”

“如果她们不上传视频,就不会有26万受害者,她们的错更大。”

这些言论,就像“被侵犯是因为你穿得少”一样荒诞,带着对受害者的偏见企图为自己洗脱罪名。

改变人们的偏见需要的不仅是才华(绿皮书改变人的观念是什么)-第13张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申公豹愤恨地说道:“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确实如此,现实生活里总有大大小小的偏见,这些偏见就像结实的藤蔓,盘绕在人们心里,顽固不化。但是雪利博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改变人们的偏见不易,我们也要勇于对偏见say“NO”,通过不断强大自身实力,为自己发声和争夺话语权,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等的一天终究会到来。


往期推荐>>>

苏东坡:人活到极致,是通透和豁达

呼兰:让你拼尽全力地输,这样我才赢得起劲

韩寒:当代斜杠青年的典范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