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

时间:2023-11-21 18:35:20 阅读:146 作者:我都陪你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1张

一。档期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

因为,商业大片瞧不起这个档期。娱乐大片更喜欢暑假档及寒假档,这两个档期往前赶一点或者往后拖一点,会把战线拉的很长。而三、四月份,是典型的商业片档期洼地,寒假档(包含春节档)的狂飙尚有尾声,暑假档会在四月份中下旬就开始热身,很少有大制作的影片选择在此期间上映。看看形势就知道,寒假档的《流浪地球》尚在上映中,而《复仇者联盟 4》美国已定档 4.26,中国想来也不会偏差太大,整个三月份,只有《阿丽塔》《小飞象》几部中等好莱坞制作,没有绝对大片。于是,在爆米花炸不到的地方,反倒成全了文艺片,把一个别人看不上的机会当成自己的机会,于是一股脑扎进来。

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西方的文艺档还有年底一个档期,夹在大片的缝隙里上映,那是因为要冲击奖项。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档期,为了获奖而硬上,有些真有实力的影片,也能收获不菲,而另外一些不具实力的则头破血流。如果不为了获奖,小一点野心,还是留在春季档,更保险一点。

中国没有好的电影节,不存在为了冲奖而存在的档期。于是,文艺片就只有三四月的春节档一个档期。当然,还有一个国产保护月,这是一个政策托起来的档期,但对于文艺片来说并不友好,是留给国产大片专用的。

近期,一批文艺片涌入院线,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绿皮书》《地久天长》《老师 · 好》《阳台上》《过春天》,乃至《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都一窝蜂扎了进来。其中,早上映了一点的《绿皮书》算是大赚,票房已经 4.6 亿,大有冲破 5 亿的可能。《老师 · 好》表现也不错,票房过亿完全不在话下。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输了口碑,赢了票房,至今票房已远超 8 亿,看起来还将更进一步。至于其他几部,则基本上就悲剧了。

毕竟,春季档只是一个伪档期。说是文艺档的黄金档,也是无奈的选择。而更加悲剧的是,同质类型片过多,相互抵充,会导致其中的一些片过早掉队。

档期内影片的相互搭配,是一个学问,但没有谁能够未卜先知。相互搭配,相互映衬,做的最好的是 2015 年的暑假档。当时,《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片类型各不相等,奇幻 喜剧 动画,三片相互帮衬,相互带动,合力把电影市场拉了起来,盘子做大,三片共赢,皆大欢喜。

至于反面例证,刚过去的春节档就是一个典型。按说,《流浪地球》属于科幻片,《神探蒲松龄》属于奇幻片,《廉政风云》属于警匪片,《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属于喜剧片,另有《熊出没》《小猪佩奇》属于动画片,类型不谓不丰富。但最终的胜出者,却只有《流浪地球》与《熊出没》两部胜出者,其余都不尽人意。《疯狂的外星人》票房虽然达到了 22 亿,但要知道本片的保底发行是 28 亿,也就是说离赚钱还有 6 亿差距。《飞驰人生》票房达到了 17.2 亿,成为韩寒电影票房最高的影片,但是也仅仅是保本而已。究其根源,就是《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外加《神探蒲松龄》几部片的喜剧属性,同质化竞争激烈,相互对冲,大大降低了大家的观影欲望。如果把这几部片的票房归到一部上去,最终结果,明显会大赚。但市场没有假设,看似热闹的春节档,最后就是只胜出了《流浪地球》与《熊出没》两部片,就是这么残酷。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2张

现在,春季文艺档里,撞片问题再一次发生。《老师 · 好》《阳台上》《过春天》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全是青春类型的影片,撞题严重。结果,最后只有《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一步商业片胜出。其余几部纯文艺片,都不幸沉船。

更加不幸的是,品质最好的《过春天》输的最惨,票房至今不满 1000 万。这才是真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二。其他影片

先来说说其他几部青春片。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商业包装最好的一部影片,而且改编自 2009 年同题韩片,胜出不算偶然。但是,口碑却不怎么样,引起大批嘲讽,很多观众都更关心片中的男二号,说他的遭遇才是真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至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塑料花一样的爱情,并不能引发更多的同情。

扯远一点。青春纯爱片有很强的时代属性。30 年前,日本的青春纯爱题材的影视剧风靡一时,至今《东京爱情故事》都让人津津乐道。《同一屋檐下》《悠长假期》等一大批影视剧都引发观影狂潮。10 年前,韩国的纯爱片同样大火,《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等都看的人泪如雨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是那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而近 10 年之内的青春纯爱的风潮,则属于台湾。从《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潮。

究其原因,在于台湾电影受限于宝岛地域狭窄,市场容量有限,大制作压根无法回本,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小清新题材里另觅他途,涌现除了一批佳作。相比于其他原创故事,台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套现行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观众不买账就是明证。

大陆电影不行,但观众的观影水平其实并不差。十年前,大家可以被韩版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感动的流泪;现在台版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难以满足大家的观影感受了。那种塑料花一样的爱情,蒙着感动了上一波人之后,想要一直都感动人,实在是太难了,毕竟大家都有成熟的时候。同样由车太贤主演的《我的新野蛮女友》在 2016 年上映,演员还是同一个演员,套路还是同样的套路,结果却同样没能再一次感动人,这就是时代变了,观众变了,不好被糊弄了。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3张

《老师 · 好》,这部由德云社于谦主演的影片,明显下了一番苦功夫,在道具及场景的还原上,极见功力,简直如上世纪 1980 年代再现。电影很写实,看起来一切都是真的,除了演技。当然,于谦的演技很赞,这也是至今为止于谦表演最棒的一部作品,完全摒弃了相声中常见的那个于谦,朴实的像极了一名地方学校的中学老师。但是,除了于谦之外,其他小演员的表现就不过尔尔了。脸谱化过于明显,角色缺乏变化,也缺乏层次,流于表面。乃至于整个剧本,也是如此,对 1980 年代的勾勒,并不深刻,流于浅层化,无法真正让人感同身受。与同期的《地久天长》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也有些如此,辜负了于谦的演技。不过,这不怪于谦,而是剧本缺乏应有的力度。整个故事,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但故事的叙事主线,却在老师与学生之中不断游弋,一会老师居于故事的中心,一会又是学生为主,跳来跳去把故事给跳散了,把一个原本可以更简洁的故事讲述乱了,这一点严重拖累了故事的走向。

《阳台上》,这是这个档期卡司最大的一部影片,主演是周冬雨,金马影后,而且本片是周冬雨出品;导演是张猛,一般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文艺片内他可是一个腕,至今几乎没有出过烂片,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出手就不凡,让大家见识了范伟的演技,第二部作品《钢的琴》更是捧红了王千源,立助其捧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阳台上》取得张猛与周冬雨强强联合,原本带给人很高的期望。但是,可惜最终成片并不给力,张猛意外遭遇滑铁卢。

看《阳台上》的过程中,一直忍不住吐槽的一点,就是实在是给了太多周冬雨的特写了。导演啊,你不能因为周冬雨是老板,是最大的卡司就这么卖命的跪舔吧?镜头要服务于故事啊!天呢,好几次都无法忍受。周冬雨饰演的是一位痴呆的姑娘,但她明显没有演好,尤其是特写镜头中的周冬雨更是看不到一点痴呆的表情,尤其是她的眼神,哪里有一点木然,给这么多特写是故意露怯么?真不明白张猛怎么想的。

其实,《阳台上》的故事完全可以打造出一部经典作品来。它有一个深邃的主题,故事框架非常好,还有一个格外有故事的男主角。这是一个有关 " 自我救赎 " 的故事,一个张扣扣似的男孩,亲眼目睹父亲死在了自己面前,于是认定了 " 凶手 ",决意要去复仇。然后他在 " 仇人 " 家庭的对面的一个小餐馆里应聘做了服务员,一直在寻找机会下手。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 " 仇人 " 家庭生活不堪的一面,对方哪里是什么恶霸,不过是同样的斗升小民,而且家里也是一本烂账。为了报复,他在餐厅员工的怂恿与带领下,去学着做小偷,甚至打算奸污了对方的女儿,即周冬雨饰演的傻子。但是,一次又一次,把将最好的复仇机会错过,最终选择了放弃。内心完成了转换,完成了自我救赎。

《阳台上》真的是特别棒的一个故事,但是张猛显然没有把握好。大概,是他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吧。身为东北人,张猛执导的东北题材的影片,都很不错。而《阳台上》讲的是一个上海故事,尽管也是社会底层,但那种感觉明显与东北下岗工人的感觉不太一样。走出了张猛执掌故事的舒适区,结果发挥很糟。类似的还有贾樟柯,一旦离开了山西题材的故事,贵为贾科长,也会很纠结,《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两部没有山西啥元素的影片,在他的履历上明显缺乏影响力。而一旦回到了山西故事,《山河故人》与《江湖女儿》明显又回到了轨道之上,影片很给力。

三。过春天

如果说《老师 · 好》与《阳台上》被《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票房上碾压还可以理解,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两部片都存在问题,输了也就输了吧,算不上特别可惜。而最最可惜的就是《过春天》了,这部缺少卡司的影片,是撞题的几部青春题材的故事中,完成度最好的,也最佳艺术价值,可惜在票房上输的太惨了。唉!

说是青春片,《过春天》却丝毫没有常见的青春片的清纯感,而是残酷与真实。这是一个非常写实的故事,只是恰好主角是年轻人而已。

" 过春天 ",这个看起来很古怪的词汇,意思上有些难懂,其实这是一句江湖黑话。不是混江湖的人不懂也没什么,大家都懂了也就不叫黑话了。过春天,也叫走水,流行于走私届,一般只用于从香港带货过海关入境的情景。把香港的便宜货顺利通过海关带入内地,就可以加价卖出去,拥有春天一样的光景,讨个口彩。有首歌唱到 "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 ...",从香港到深圳,也有这个意思,毕竟深圳就是 " 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的重要受益者,水客把过关叫做过春天,大概就是从这里借用的。

明白了 " 过春天 " 就是携货过关搞走私的意思,就知道影片《过春天》是在讲有关走私的故事了。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4张

《过春天》是一个有关走私的故事,又不止于一个走私的故事。走私是壳,做走私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走私客,也叫水客,这也是导演白雪真正想要讲述的核心。

理解了 " 过春天 " 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词汇需要了解,即 " 单非 "。单非,是指香港的儿童中,其父母双亲中其中一位为非香港籍人士。对应的词是 " 双非 ",即父母都不是香港籍,仅孩子自己是。这个群体的诞生,有特殊的环境。双非,往往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内地严控人口时,有些家庭想生二胎,就选择在海外生育,要么选择西方国家,要么选择香港。这样,全家其他人都是内地户籍,只有超生的小孩拥有外籍。这样选择的人看起来比较少,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即便一个极小的比例,最终的绝对数目也不少。2012 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无限期停止接收 " 双非 " 产子。据媒体报道,那一年," 双非 " 婴儿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 709 名一路狂飙到 21.3 万名。

而 " 单非 ",情况则更复杂。《过春天》中女主角佩佩就是一个典型,她的父母的前传故事,也是 " 单非 " 家庭的主要源泉之一。

我们知道,东莞的崛起,在于台湾的产业转移,大批人力资源密集企业从宝岛迁到东莞,大批台湾人也跟着来到了东莞。这些原本在宝岛内彬彬有礼的顺民,结果到了东莞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发现包二奶、养小三太过于简单了,于是纷纷放纵自我,人性堕落。在东莞发展起来的同时,副产品即带来了色情行业的高度发达。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5张

不仅台湾这幅流氓德性,日本人来到中国也是如此,香港人也是如此。2002 年,广州的《新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深圳下沙村:" 二奶村 " 每年 2 万人次看性病》的报道。一个下沙村的保安对暗访记者说:" 在下沙包二奶的人太多了,尤其是香港人,下沙是全深圳最有名的二奶村。" 据一些村民讲,当时在下沙村住的香港人不下 4000 人,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卡车司机、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及小摊贩等。每月挣 6000-10000 元港币,在香港属低收入,却在深圳占据优势。有的在香港娶不起老婆,就在下沙包个年轻姑娘,一些已婚的香港男人则喜欢在那里 " 包二奶 "。然后还不节制,生了小孩,给按个香港户籍,但是又不敢接回家去。

孽缘就造成了大量 " 单非 " 儿童,平日里跟着妈妈住在深圳,但户籍在香港,接受教育也在香港,于是每天往返于海关,白天在香港晚上在深圳。据深圳边检部门统计,2017 年往返深圳和香港两地的跨境学童人数达 3 万人。《过春天》中的女主佩佩即他们中的一员。

这部影片把聚光灯聚焦于 " 单非 " 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导演怀有很浓的社会关怀情怀。这是一部大陆出品的电影,但由于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香港境内,还是与港片来作比似乎更好一些。这种关照特殊群体的影片,比较好的有早期的《榴莲飘飘》及近期的《踏血寻梅》。《榴莲飘飘》关注是港漂妓女,一群大陆女子,来到香港,拼命买肉,以此为资本赚一笔,等积累够了第一桶金,就返回内地,安稳地做个小买卖。来香港前是良家女子,离开后依旧是良家女子,在港期间做妓女只是为了资本积累,真的是很心酸很值得同情与理解的一个群体。《榴莲飘飘》很赞,捧红了主演秦海璐,也捧红了导演陈果。近期的《踏血寻梅》,关注的则是香港新移民的问题,原本是大陆仔,因为跟随父母等因缘来到香港,结果却无法融入,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过春天》关注的群体,接近于《踏血寻梅》,有一个很好的视角,也有一个很棒的故事,可惜商业元素不足,导致票房一蹶不振,非常可惜。

在《过春天》里没有展开的是上一辈人之间的故事,即 " 廖启智 " 与 " 倪虹洁 " 的故事。整合片中支离破碎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大致可以看出,他们的故事就像新闻报道的那样," 廖启智 " 在香港只是一名最底层的蓝领工人,在本港拥有自己的家庭,都已经做了爷爷。但他在大陆,在深圳还是包养了 " 倪虹洁 ",并生出了佩佩,使之成为 " 单非 " 儿童。而 " 倪虹洁 " 又身无长物,整天只会沉迷于麻将之中不能自拔。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佩佩这样的儿童不出问题才怪。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6张

影片中的佩佩原本是一名乖乖女,尽管在母亲面前比较叛逆,但她自己心里有杆秤,在做一个美好的自我。但是诱惑还是不期而至,在与玩伴一次外出活动中,她发现了携带水货过关,即 " 过春天 " 可以轻松赚钱的机会,于是主动要求加入其中,为了多赚点钱,好去日本看樱花、泡温泉。

简单的想法,危险的做法,一念之间,佩佩就发生了改变,开始脱离于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游离到了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一旦下水,更大的诱惑随之而来。

大家都还记得《色戒》,汤唯主演的王佳芝之所以能够爱上自己的刺杀对象,一个恶贯满盈的大汉奸,就在于在汉奸在强奸她的过程中,反倒意外激起了她内在作为女人的欲望。原本生活已经让她遗忘掉了自己,结果却在虐恋之中发现自己是一个有情有欲的完整的女人,激发起了她女性的本能,极端环境下反倒拥有了自我。王佳芝最大的不幸与悲剧,正源于此。

《过春天》里的佩佩,这一刻恰如王佳芝附体,她在与水客集团交往的过程中,居然产生了家的温暖。这是自己父亲没能给予她的温暖,这种舒适感推着佩佩往前走,也让她身为水客的胆子越来越大。不过,往深渊里也走得更远更深了。

影片的最后,佩佩终究悬崖勒马,没有彻底堕落下去,甚至她的妈妈也有了变化,算是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但电影只是艺术,现实中,类似佩佩一样的孩子有很多,如何解决也是一个社会难题。

三月份是文艺档的黄金时间(经典好看的十大青春片电影排行榜)-第7张

影片的上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关注到了 " 单非 " 儿童的存在,以及他们身上的问题。但是,《过春天》的票房实在是太悲催了。没人去看,影片的角度再好,关注的群体再重要,都没有意义。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但让人更多关注的是故事背后的人物命运,尤其是佩佩的命运。类似的影片,西方有《成长教育》,香港有《雏妓》,都是佳作,《过春天》也有这些影片的影子。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