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

时间:2023-11-22 12:17:35 阅读:491 作者:伸手拉住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1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了四千年的文字体系。可以说,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文化历史,当我们一一解读它时,就能亲手触摸到那丰厚的文化积淀。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背过识字口诀“已半巳满不出己”,“己、已、巳”这三个字字形相似,读音也近似,那么它们是如何来的?又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呢?让我们结合不同的文字形态,考察一番。

一、字形演变:

先看看不同时代这三字的不同写法: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2张

不同时代的“己”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3张

不同时代的“已”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4张

不同时代的“巳”

“己”“巳”分别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一个符号,而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完整的干支表了。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5张

甲骨文中完整的干支表

二、来源:

己:

“己”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己”字,似一条绳索。上古先民,从使用藤条、树皮、兽皮条这些长度与拉力都有限的东西捆扎物品,一步步探索、发明出编织绳索的技艺——编扎围栏、制作网套、重力陷阱、捆扎木筏、系在标枪与箭矢的尾端等。正是基于绳索的多种功用,大大促进了生产、生活的质量,这个长于编织的部族,用“己”来给自己冠名。

“己”的本义为绳索,凡绳之以索的物品,不论其自然状态如何,都有了归属的意义。因而,己由此引申为自己。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个“己”就已用来表示自身了。

“己”是天干中的第六位,源于己部族在殷商朝祀谱中的排序。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6张

“己”字不同时代写法

已:

至于已字,有意思的是,它与同音字"乙"同源。

“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乙”字的形与义,源自上古先民猎捕禽兽的绳套,而“已”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与乙基本一致。金文、小篆中的“乙”字虽已失去象形的韵味,但秉承甲骨构形的脉迹,可视为一脉相承。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7张

“乙”字不同时代写法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8张

“已”字不同时代写法

上古先民从狩猎实践中发现,对付大多数野生小动物,用绳套比追逐有效得多。即便弓箭瞄上一只小动物,可由于标的物体型过小,很难击中。布置绳套反而容易一些,同时可省出时间干点别的。现在最古老的诗歌,传说为黄帝时期的《弹歌》,内容就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是设计布置圈套,要花费大量精力,而且是对才智的考验,这是一个不断从失败与错误中获取成功经验的过程。因此,上古先民给自己的部族冠以乙名,不乏强烈的自豪感。自从“乙”假借进入天干后,同源的已字就承担了乙的意义发展功能。刚才讲到绳套的设计,彰显了智慧,获得了成功。因此,已后来就有了完成、停止的意思,又由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衍生出了“已经”的意思。

巳:

“巳”在甲骨文中有两款:一是巳字的甲骨式写法,二是子字的甲骨式写法。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9张

“巳”字不同时代的写法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10张

“子”字不同时代的写法

两款的共同特点都是虚化身体,显现头部一一一个圆圈,这其实是在直接描绘婴儿裹在襁褓中的形象。那么这两款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是否将婴儿的手臂包裹在内。“子”字更像婴儿包裹后,两手在外挥动的状态,后来演化成中间一横。而“巳”则是把婴儿的双臂给裹进襁褓了。

巳字的构形以及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之间的变化,让许多文字学家大跌眼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意思是巳,已经,“巳”代表四月,这时天地间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纷呈,形成众多色彩与花纹,所以“巳”代表的是蛇,字形像蛇的形状。可是“巳”的本字是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含双臂)。后来被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相配,用以记日。巳用于记时之时,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段。

地支的巳与天干的己形体相近,十分容易混淆。然其构形来源,全然不同:巳为婴儿,上部封口表示头;己为绳索,上部不封囗,乃绳索之盘曲状态。

这三个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字两个字读音差不多)-第11张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