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含泪推荐革命电视剧觉醒年代(豆瓣评分高的革命电视剧)

时间:2023-11-20 22:16:04 阅读:576 作者:硪遇见永远

如果准备观看《觉醒年代》,请先准备好纸巾和笔记本。

要准备好纸巾是因为全剧泪点多,总是猝不及防就会流泪。

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是因为对白太精彩,演讲太精彩,文中出现的作品太精彩,不记下来,一下子还消化不了。

题材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由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承制。

编剧:龙平平

导演:张永新

总制片人:刘国华

主演:于和伟、张桐、侯京健、马少骅、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

播放渠道:中央一台,爱奇艺、优酷等。

故事简介:该剧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

从未想过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这么打动人心(主要是我,但是看弹幕大家都是叫好声一片),全程飙泪看完,感动、震撼、敬佩等等情绪交织。或许是我的泪点比较低,或许是我正处于一个人生的特殊时期,但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

不做专业分析,只做感性分享。收获甚丰,如获至宝。

感动,是因为里面的各种情感的质朴和纯粹;震撼是因为电视剧画面、对白、情节的质量很高;敬佩是对编剧、导演、演员的全程在线,严谨到位感到由衷的敬佩。

介绍说: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个人认为:三大主角关系的变化是主线,还有几条特别清晰的辅助线,一个是《新青年》杂志的演变,一个是陈独秀父子情感线,一个是陈独秀思想转变线等,都脉络清晰,贯穿始终。作为一个以前当儿子时感动于朱自清的《背影》,到现在为人父时,对父子感情线更是难以忘怀,耿耿于心。作为一部人物繁多,多线交织的电视剧,能做到有始有终,确实不赖。

下面,结合自己的观感,从礼、人、思、景、情、艺等六个方面分享我的感受。

一是礼:礼节、礼仪到位。李大钊与毛泽东见面时的师生礼,亲切儒雅,互相鞠躬的画面,真的很美好。而全剧中对礼仪的讲究随处可见,无论是师生之间,同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同学之间,同僚之间,敌我之间,对礼仪都是非常讲究的。

经过旧文化运动的洗礼,新文化即将启动的交替时期,中国这个阶段的礼仪,让我好生向往。想起小时候在课堂上有气无力、不情不愿地“老师好”;想起现在简化之后那敷衍了事的hello,那或脸若冰霜、或僵硬尬笑的点头致意,感觉中国这个时期的礼仪都是发自肺腑,平等互敬的礼,不愧为礼仪之邦。心向往之,心向往之。

特别是陈独秀先生在剧中对礼仪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和外国人的谈判中的不卑不亢;一次是跟俄共代表的会谈,维金斯基两次想和陈先生拥抱,陈先生两次拒绝,而代之以握手,表明联合而非附庸的态度,旗帜鲜明,有礼有节。

二是人:本想写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没有深入研究那段历史,但感觉层次差点,驾驭不了,所以还是写写人。我喜欢的人随我咋写。

全剧最喜欢蔡元培先生。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一是喜欢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在北大的这几年,他都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这一理念,无论是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新文化革命思想的大力支持,后面对学生坚定不移地保护,还是对辜鸿铭、黄侃等一众保守派、守旧派的包容,他都游刃有余,既充当新思想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又充当了很好的新旧之间的润滑剂、调和者,让各种思想、智慧、文化的火花在北大这个舞台竞相绽放。殊为不易,难能可贵。而且能做到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又不拘一格,谦和圆润。

二是喜欢他智慧圆润的为人处世。为官识人用人的圆通,为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于一身,大智慧、大格局之人。对陈独秀的三顾茅庐,谦和真诚的态度至为感动;对学生的保护坚定有力;与任何人打交道都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如遇甘霖。对反动政府则不卑不亢、旗帜鲜明、义无反顾,但绝不是盲目的一腔热血,而是有礼有节、策略周详的科学抗争。碰到这样的领导,都会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吧,如:清高保守的学界大拿辜鸿铭先生就是他的铁杆粉,谁都不服,就服孑民兄。

三是喜欢他炉火纯青的高超演技。由马少骅扮演的蔡元培,感觉跟本尊很像啊。因为刚看完《走向共和》,他扮演的孙中山先生,活蹦乱跳、一腔孤勇的热血革命青年形象还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接着看到了蔡元培,当时只是觉得面熟,完全没有同孙中山进行混淆,后来查了演员表才发现确实是同一个演员。要是孙先生有蔡先生的处世之道,那革命结局不知道会不会一样啊。同一个演员,演出来的两个角色截然不同,都很到位,入木三分,神魂兼备。

其次,喜欢陈独秀先生。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曾简要提及陈独秀:“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以前对他的了解比较少,主要停留在白面书生、创始人的层面,但没有更多的了解。通过这个电视剧完全一个活生生的陈独秀深印在了心中,热血、冲动、直爽、迷茫、觉醒、固执的一代大思想家、大革命家的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国家因有他,何其幸甚;嫁给他又何其不幸。但高君嫚全程无怨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甘居家庭,一人操持4个孩子的起居。共同生活15年。牛人的牛牛爱情,非常人所能理解。陈先生应该是一个有思想局限性的创始人,一个有风骨、有个性的文人。功过是非,令人扼腕。先学康梁,后随中山,致力政治革命,东奔西走,九死一生。

再次,喜欢李大钊先生。对革命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第一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为中国寻找一条救国之路,乃其毕生所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辈子都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更是深入工人阶级推广新思想的第一人,图书馆、讲坛、工厂都是他的革命舞台。在陈独秀迷茫之际,为之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英年早逝,谓为可惜。对爱情的呵护,童养媳,包办婚姻,但恩爱有加,夫妻均为典范。对青年的扶持。他的每个月好像是两百大洋工资,我觉得都捐给青年了。慷慨解囊,无论是学术、革命思想还是金钱,都是倾囊相授啊。尤其是钱,想想就觉得牙疼,李夫人受苦了,但从未抱怨,好多的泪点都是他们俩贡献的。唉,又浪费我一张纸巾。

这个首先其次再次,不是从喜欢程度和历史地位的表达,没有先后高低之分。抛开电视剧的话肯定最喜欢的是毛泽东毛主席啊。因为毛主席那时候还是学生,所以没放这里讲,后面专题写。从小到老的偶像。

还有一个辜鸿铭老先生。晚晴遗珠,晚晴遗老。学贯中西,移动的知识宝库啊,各种外语张口就来,《论中国人的精神》更是喜欢,太可爱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此老是家宝、校宝、国宝、可爱宝、还是蔡先生的迷弟宝。到剧中细品,细品。

鲁迅、汪大燮、章士钊、陈延年、陈乔年、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邓中夏、郑世杰……名单太长了,群星璀璨、百家争鸣,堪比春秋战国时代啊。

三是思:全剧充满了对文化的思考和火花。从旧文化的失败到新文化的启蒙,再到马克思主义的逐步探索,再到坚定地走向共产主义道路,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发人深省。这也是此剧主线之一,留给专业人士去评说。我就说说我喜欢的几个点。

1、关于大学。蔡元培先生就职演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现在的大学感觉是个流水线啊。

2、关于君主立宪和共和。李大钊在早稻田的争论:逆历史潮流者,必将被历史潮流所淹没。

3、关于《爱国心与自觉心》与《厌世心与自觉心》:爱国要有立场,不能把爱国同效忠袁世凯混同起来,打着爱国的旗号,来掩饰袁世凯的窃国行为。

启发民众真正的爱国之心成为当时陈独秀回国的第一选择。

4、关于老路与新路。老路:政权更迭,推翻一个旧王朝,成立一个新王朝,循环往复。何为新路:不知道,我正在找。

5、关于科学与民主。“二十年不谈政治”。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大强敌,立志改造人的思想,思想启蒙,改造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到树立“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毛主席后来在论体育中加了一条:身体强健的而非虚弱的)。

6、关于旧思想与新思想(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关于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取舍问题,剧中作了很多深入的探讨,该继承什么,该发扬什么,该摒弃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四是景:电影画面的质感,无论是背景、场景、情景,都拿捏恰到好处。

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先生的第一次在早稻田校园面对面探讨,亦师亦友,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校园中,拉开了历史新的帷幕。

教员第一次出场,身着大褂,穿过历史长河,越过人间百态,冒着漂泊大雨,抱着先进思想,来了,一代伟人,自带背景音乐,自带传奇色彩,登上了泱泱中华的历史舞台。

教员第一次到北大校园,提着简单的行囊,头顶璀璨的光环,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来到了北大这个思想的摇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陈独秀和李大钊逃离北京,在郊外,震撼的画面,开阔又窒息,风雨欲来的美感,贫穷的词汇怎么去形容。截屏的图片跟剧中的画面相差十万八千里。

含泪推荐革命电视剧觉醒年代(豆瓣评分高的革命电视剧)-第1张

五是情:革命情怀,同志感情,父子深情,夫妻爱情。情感刻画,有血有肉,淳朴至诚。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文学素养,更有革命情怀的好剧。

1、父子情。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的父子情,是贯穿全片最感人的情感线之一。回国前延年、乔年的倔强独立开始带出;陈独秀先生从日本回国后第一次与友人聚餐时,延年乔年在安徽名菜荷叶黄牛蹄中藏了一只青蛙是第一次激烈的直接冲突;到《新青年》筹备前的偷听,到确立科学与民主演讲时的聆听,到对延年、乔年互助论的尊重;到送儿子去医院并彻夜陪伴的纸包火的爱子之情;到延年第一次叫爸爸时的逐步和解;到两兄弟出国时依依送别(竟成永别,穿插受刑画面)。彻底崩了。

2、爱情。陈先生与高君嫚这段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感情,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一个颠沛流离的丈夫,一个心怀爱情的妻子,坚定地在背后支撑着破碎的家。雨中迎归,背景小调调"小方卿呀小青青,今天真开心"。背后扶持,“我虽在家相夫教子,但我的心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不过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命运弄人。

3、夫妻情。大钊先生的妻子是父母之命的童养媳和外出求学的小丈夫之间的感情,大钊一直称其为“姐姐”,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这个姐姐。“等以后……我教你识字”多美的爱,男人的嘴,骗人的鬼,最后你怎么那么年轻就离我而去了?他两媒妁之言的深厚感情,反而更像是真正的爱情。

六是艺:演技在线。对白深刻,细节到位。

发现自己真的驾驭不了,每一处对白都值得细细品味,需要仔细琢磨。智商有时候跟不上啊。但思维缜密,逻辑严谨,也需要反复去回味,尤其是还有很多文白夹杂之文,有文采,有思想。跟那种看到上句马上可以意淫下句的肤浅对白不可同日而语。

鲁迅先生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创作,第一次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背景音乐,画面切换,没有对白的对白……该怎么去形容,才最贴切;拿什么去比较,才算特别;强烈的感觉,却又不太了解;全凭直觉,你像窝在铁屋里的战士,疯狂又决绝,赤裸裸的鲜血,划过漫漫的黑夜。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