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认同)

时间:2023-11-21 05:06:01 阅读:110 作者:拷贝粘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谈治国理政》第3卷关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收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增强“五个认同”,有助于提升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增强伟大祖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

  国家认同与支持是国家存在和存续的根本前提。“国家的认同意识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爱国是人们对国家主权维护、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民族历史文化的尊崇以及骨肉同胞相惜之情的真挚流露。爱国是对祖国认同的最基本前提。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优良传统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因为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产生向心力、延续生命力,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祖国统一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爱国成为现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形象的共同愿景,倾注了情感支持,产生中华民族公共责任感和归属感,凝心聚魂。

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认同)-第1张

  增强国家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并捍卫了国家统一;就是要时刻胸怀祖国,不断强化国民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就是要时刻胸怀祖国、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奉献人民,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民族意识觉醒或形成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不断巩固,为中国改变历史上一盘散沙状态并凝聚为巨大民族力量和国家力量提供坚强保障。56个民族多元汇聚为一体,中华民族一体融聚56个民族多元。“多元”兼容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一体”是历史的潮流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56个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有效形式以及文化标识和政治标识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程度愈高就愈能聚积起巨大的民族能量,并因此有效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要明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立,民族立;文化亡、民族亡。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至关重要。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连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缘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着力点,发挥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道路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保持必胜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环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五、增强中国共产党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

  政党认同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民众在政治心理及政治情感上对某一政党相对稳定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长期执掌国家政权,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民对党的认同与支持。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认同,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明确的宪法依据。党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认同。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共同奠定了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基础,构成了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只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就有充分的政治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增强中国共产党认同,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损害中央权威、妨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实施,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危害党的领导的言论和行为,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绝不能动摇;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传发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