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

时间:2023-11-20 21:56:24 阅读:781 作者:思念你

01

有趣的历史档案记载——眼镜

据档案记载,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虽有人认为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眼镜,但眼镜究竟是从中国传至国外,还是由国外传至中国仍不能定论。

我国关于眼镜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明朝中期,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ài dài)也。”这时的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画有一老者戴着眼镜。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1张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1793年英国派往中国的马嘎尔尼使团中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穿便装的官员”,在介绍中国的文字中写道:“中国人戴的眼镜要比西方人的眼镜大得多,它们是用水晶制成的,玻璃的在中国还没有发明。”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2张

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穿便装的官员”

清代的《阅世编》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眼镜价格的变化:“眼镜,余幼时偶见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价,后闻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银四、五两,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顺治以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惟西洋有一种质厚于皮,能使近视者秋毫皆晰,每副尚值银价二两,若远视而年高者带之则反不明,市间尚未有贩卖者,恐再更几年,此地巧工亦多能制,价亦日贱耳。”可以看出最初眼镜的价格甚高,非一般人可以使用,但随着眼镜国产化率的持续提升,价格也随之下降,眼镜也由此进入寻常百姓家。

眼镜成为专门的商品在市面上广泛销售是在清康熙年间,那时眼镜的制作销售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然而中国眼镜制造实际上发源于苏州。明代崇祯初年(1628年),苏州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他从小勤奋好学,不仅精心研制出架在眼镜架上的镜,还研制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天然水晶石磨出镜片再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是中国最早的磨片技术。同时他又掌握了验光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

清嘉庆年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写道:“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虽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出现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使眼镜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那时有个有趣的现象是社会上有不少眼镜的排斥派,乾隆皇帝就是代表,这从他留下的诗句中就可知。

首先他对于眼镜的功效是非常清楚的,“能助目昏备……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然而这首诗的后句便是“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写这首诗的时候乾隆已经65岁了,虽眼神不好,却坚持不用眼镜。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3张

清乾隆帝

乾隆为什么如此厌恶眼镜呢?一是因为材料,他认为西洋的玻璃眼镜对身体有所损害,不如传统的水晶镜片:“玻璃云害眼,水晶则无弊”“玻璃者过燥,水晶温其性”;二是因为习惯佩戴之后,就难以摆脱,人为物役“眼镜不见古,来自西洋径……一用不可舍,舍则如瞀定”,这时他已经70岁了,到了88岁,乾隆依旧守着倔强,“古希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意思就是看不见就看不见吧,我就是不戴眼镜。

不过,这样的反对是无济于事的,在文人和官员的群体以及后来在大众群体之中,眼镜已经逐渐成了一种实用又时尚的物品。从康雍时期开始,人们佩戴眼镜变得非常普遍,嘉庆、道光时期,文人和官员中流行在身上佩戴眼镜盒,可见眼镜在个人用品中的重要性。

02

西安眼镜行业的代表——光明眼镜

说起咱陕西的眼镜行业,有两家标志性代表,一为1936年创办的西北眼镜,另一个是1955年黄礼元老先生在“南院门百货商店”创办的光明眼镜。

“南院门百货商店”开在彼时非常火爆的“西安古旧书店”旁边,那时经常有教师写授课教案寻找参考书等到书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西安古旧书店”看书,顺便到“南院门百货商店”购物,再加上当时独立销售眼镜的店铺很少,黄老先生一下就发现了商机,在“南院门百货商店”内偏侧靠窗位置租赁一柜台经营眼镜业务,这柜台一开便开到了1992年。

据老西安人回忆,黄礼元老先生在经营眼镜业务中,接待顾客和气,经常为顾客着想,免费为顾客维修眼镜。例如有位顾客有一付好眼镜,因眼镜架腿坏了无法配戴,想另外购置一付便宜眼镜,黄老先生知情后,在柜台下找出一对眼镜腿免费为顾客换上,使顾客非常开心。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4张

老西安人回忆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5张

老西安人回忆

因为待人和气,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百货商店内眼镜销售生意越来越好,黄老先生在店内又增加一柜台,在柜台上方悬挂“光明眼镜销售专柜”的牌子。此时眼镜销售业务扩大,不但销售成镜、免费维修眼镜,又增加配制眼镜,好多顾客慕名到百货商店配镜。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6张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眼镜店

黄老先生深知勤劳致富的道理,除了开店外,闲暇时间他还经常出门摆摊。上世纪70年代初,南院门老市委门前花园有个小市场,许多单位或个人摆摊销售物品。黄礼元老先生经常在此处摆摊销售眼镜。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顾客对眼镜的认知度不断增强,买石头镜、尤其购置变色镜的顾客越来越多,眼镜销售异常红火。1982年,黄老先生除在“南院门百货商店”销售眼镜,又在钟楼临近的西安钟楼书店租赁柜台让儿子黄余良经销眼镜。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7张

上世纪80年代佩戴墨镜的女士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8张

上世纪80年代配戴墨镜的男士

1992年南院门拆迁改造,黄礼元老先生已近70岁,于是他将“光明眼镜”传给第二代传人黄余良,在碑林区东柳巷16号租赁商铺经营眼镜,营业执照名称为“西安市碑林区光明百货经销部”。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9张

光明百货经销部营业执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1996年,“光明眼镜”又迁入西安市东大街西安烤鸭店东临367号经营眼镜业务,门头牌匾为“西安光明眼镜行”。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10张

1996年的光明眼镜行

1998年,由于“光明眼镜”注重服务意识和产品质量,公司经营业绩稳步上升,东大街门店,人数不断增多,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店内拥挤。面对生意火爆的局面,公司领导大胆开拓,走上了稳步扩展之路,于1999年在西安市雁塔区小寨十字东北角开设第一个分店。2000年,第四代传人黄庆林接手后将店铺拓展成为连锁店,并于当年注册为“西安光明眼镜有限公司”,从此光明眼镜公司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11张

光明眼镜荣誉证书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12张

光明眼镜荣誉证书

在60余年的开拓发展中,光明眼镜除了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公司涌现出许多服务标兵、验光标兵、配制眼镜的工匠等,在公司的档案柜中有不少荣誉证书反映这段历史。这些人才为公司争得了“陕西老字号”“陕西著名商标”“特级企业”等荣誉。从一节柜台、摆摆地摊,到如今开设了直营门店26家、视光中心2家、眼科诊所6家、医药超市专柜45家、社区便民店15家,“顾客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就是光明眼镜当之无愧第一的理由吧。

(作者:贺瑾)

眼镜的趣味历史和西安光明眼镜的故事(真正的老物件水晶石眼镜贵不贵)-第13张

今天关于眼镜的档案故事就讲到这啦,期待下期吧。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