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的话放大你内心的焦虑)

时间:2023-11-28 00:00:01 阅读:923 作者:沒冇未來

只要一提到父母教育孩子,或辅导孩子作业,就是一个大型翻车现场……

有人气得用手捶墙,结果断了手指;有人烧了孩子作业本,差点酿成火灾;还有的情绪激动,导致下巴脱臼;更有甚者,要将女儿提前找婆家……

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焦虑惹的祸。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父母产生焦虑是人之常情。

如何放平心态,不让你的焦虑变成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才是我们的必修课。

01

不把孩子当情绪的垃圾桶

曾经给孩子讲过一个绘本,名字叫《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的话放大你内心的焦虑)-第1张

有一天,企鹅妈妈突然发脾气了,小企鹅吓得魂飞魄散,它的身体四分五裂,脑袋飞到了宇宙,肚子落进了大海,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它只剩下一双脚,拼命地跑。后来妈妈找到它,把丢失的部分一个一个找回来,重新缝补上,带它回家了。

合上书本,我问5岁的儿子:“妈妈发脾气时,小企鹅在想什么?”

儿子想了想说:“它会伤心啊,可妈妈不是来救它了吗?”

孩子的话,让我深受触动。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妈妈的接纳,只要妈妈带他回家,他就满足了。即使自己身体四分五裂、心灵千疮百孔都可以忽略。

可是反观很多父母,却总是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积压的坏情绪,肆无忌惮地发泄在孩子身上。

待怒火平息之后,又以“都是为你好”为借口,请求孩子原谅。却忘了他只是个孩子,他小小的内心,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暴风骤雨?

就像前不久发生在武汉的一则新闻,一个14岁初中生,因为玩牌被班主任请家长。妈妈到校后,在走廊里见到孩子,二话不说就扇了孩子两个耳光,然后一边指责训斥孩子,一边连推带打。孩子始终低头不语,突然乘人不备,翻身跳下教学楼,最终不治身亡。

如果这个妈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这就像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人总是把内心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发泄在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身上。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孩子,恰恰是那个最弱小、最无力反击的受害者。

拿破仑有句名言: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父母想戒掉育儿焦虑,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他学会解决问题,让他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逞口舌之快,把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垃圾桶。

02

不以成绩论“英雄”

曾看过一部台湾网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讲述的是父母追逐成绩,导致孩子精神、行为发生扭曲的系列家庭悲剧。其中有一个故事叫《茉莉的最后一天》,让人印象深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的话放大你内心的焦虑)-第2张

女孩茉莉跳楼了,妈妈无法相信平日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会自杀?她通过黑科技手段进入女儿意识,读取女儿生前的记忆,一步步揭开真相……

原来,茉莉妈妈是名校高材生,为了孩子放弃事业,成为全职主妇。她心有不甘,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她的督促和施压下,女儿茉莉的成绩非常优异。

茉莉喜欢写作,她偷偷写小说,渴望成为作家,却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茉莉觉得没有人关心她想要的是什么,绝望之中,选择了死亡。得知真相的妈妈崩溃大哭,后悔莫及。

这样的案例让人心痛,却绝非个例。有多少父母和茉莉妈妈一样,把成绩当做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了,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成绩不好,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其实,成绩并不是孩子活着的全部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的会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还有的可能是绿油油的小草……

我们不能强迫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大树,也不能强迫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

教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作为父母,应放下心中对成绩的执念,不能以一次考试成绩的优劣,给孩子贴标签。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帮助孩子找到天赋所在,这远比让孩子成为学习机器更重要。

03

不抢孩子的方向盘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深以为然。

就像《小欢喜》中,单亲妈妈宋倩对女儿徐英子寄予厚望,把孩子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剥夺了孩子选择专业的权利,逼着孩子放弃航天梦,必须报考她选择的大学。最终在妈妈的高压管制下,徐英子得了抑郁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的话放大你内心的焦虑)-第3张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把教育孩子当成毕生的事业,不惜辞去工作,专职在家照顾、辅导孩子。

他们的世界以孩子为中心,每天只关心孩子是不是饿了?孩子作业是不是写完了?孩子考试是不是考砸了?

殊不知,对孩子的爱,也要有度,过犹不及。如果爱到丧失自己,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试图去操控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来说,是枷锁,也是灾难。

正如董卿所说: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天生会模仿,想要他成为优秀的孩子,就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就自己先捧起书;想让孩子学好钢琴,就自己先坚持做一件事;想让孩子有礼貌,就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父母不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留一部分爱给自己,关注自身成长,努力过好自己的一生,这就是留给子女最珍贵的礼物。

04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一个孩子走进你的世界,都是带着使命而来,他不是你的复制品,也不必成为你。

他是为了绽放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而不是为了弥补你的人生。

父母的爱是一场适时的退出,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又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既不是我们的发泄对象,也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我们没有权利去操控他的一生,不要让我们的焦虑,成为孩子一生的羁绊。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书写自己的传奇!

愿每一个孩子,都会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的话放大你内心的焦虑)-第4张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