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

时间:2023-11-19 13:13:37 阅读:342 作者:双鱼泪

公元三世纪,魏国在群雄称霸、刀剑相争的局势下,先灭蜀,后吞吴,完成华夏统一,成了最大赢家!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作为三国中治理最好最成功的的国家,蜀国原本是最有可能完成大业的,可为什么是三国中最先消失的呢?

实际上,从当时的情形就能看出来,蜀国的年轻一带已经出现了断层,当年蜀国的这3位将领中,如果能留下一人,蜀汉史书或许也要改写。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1张

诸葛亮影视形象

第一个人:刘封

刘封原来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入荆州之后,因为一直没有子嗣,便将刘封收养到自己膝下,改姓刘。

刘封被刘备收养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但是年纪轻轻的他在刘备的栽培下,身上的才能已经初见端倪,行事果断,做事勇猛,深得刘备的赏识。

从他到刘备身边到建安十二年刘禅出生的这段时间,是刘封一生中最尊贵、最得意的时期,刘备也是实打实的将其当做自己的继承人培养的。

在后来的战场上,刘封也确实不负刘备期望,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2张

刘封影视形象

建安十六年,刘备在刘璋的邀请下进入蜀地共同抵御张鲁,但不久之后,两人决裂,诸葛亮当即带着张飞、赵云等人一同入蜀。

刘封带领部队跟随他们一同西上进攻益州。

此时的刘封只有二十多岁,但是他的身上已经展现出来异于常人的将领风范。

他们所过之处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益州平定,刘备大喜之下,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三年,刘封跟随刘备攻取汉中,刘封奉命向曹操发起挑战,结果曹操还没应战,就仓惶撤退,刘备对这个养子也是十分赞赏。

可是即便再看中刘封的能力,他们父子二人之间还是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刘禅。

刘禅出生之后,刘封在刘备身边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眼看自己的位置被这个一天天长大的弟弟夺走,刘封心中没有一点怨愤也是不现实的。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3张

然而还没等刘峰有所动作,在攻取汉中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夏天,趁着刘封帮助孟达攻打上庸的时候,刘备一纸调令将其调离了汉中。

这年秋天,刘备称王,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封连争都没来得及争就结束了。

后来,刘备将其调往东三郡,负责拱卫蜀州门户。

刘备原本的打算是刘封和孟达合作,坚守东三郡,刘禅坐镇益州本部,继承大统,关羽守卫荆州部分,既能避免两人的矛盾,又能经营好东三郡,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让刘备没想到的是,刘封性格刚猛,和孟达相处并不和谐,两人多次发生冲突。

再加上荆州之战的时候,由于支援不力,导致关羽兵败被杀,孟达自知犯下弥天大错,转而投向曹操。

刘备眼看好好地一盘棋下成这样,也是勃然大怒,当即就要问刘封的罪。

很多人都以为是因为这件事,刘备才赐死了刘封,实则不然,他和诸葛亮都清楚,当时刘封刚刚收复上庸,民心不稳,如果贸然出兵很有可能会先丢掉东三郡,所以才没有及时出手相救,所以在这件事中,即便刘备再怎么气愤,刘封的罪也不足以被处死。

真正让刘备下定决心要赐死刘封的,还是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主公,封刚猛,易世之后恐难以制御。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4张

这句话无非是在向刘备暗示,刘封性格刚猛,现在您在世他尚且还能乖乖听话,如果有一天你走了,谁还能控制他呢?

刘备像是一瞬间被诸葛亮点醒了一样,一想到刘禅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样子,刘备也担心刘封有一天会篡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赐了刘封一杯毒酒,让他自行了断了。

刘封这一死,在蜀国的年轻一带中,基本没有能够挑起大梁的人了,这也就导致了蜀国后期有才能的将领基本上都已经断代了。

第二位: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

他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的,先后担任了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并逐渐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当时诸葛亮重用马谡也和当时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深感军中人才奇缺,所以他一直在物色并提拔军中的后起之秀,这个时候,喜欢高谈阔论的马谡很快就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5张

马谡喜好谈论军事,经常就当时的局势发表意见,再加上他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所以诸葛亮认为这个年轻人对于很多事情很有自己的见解,便将其收入麾下,开始栽培。

建兴三年,诸葛亮准备率兵出征南中之际,马谡曾骑着马送了他几十里,临别之际,诸葛亮对马谡说:“我们一起谋事多年,现在希望你能多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马谡答曰:“南中的叛乱势力,凭借着险要的地势、距离蜀国又远,已经负隅顽抗很久了,即便今天打败了他,明天他们很可能还会卷土重来,如今您正准备全力出兵北伐,叛乱势力知道我们国库空虚,反叛的速度会加快,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希望您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南征过程中,诸葛亮果真采用了马谡的建议,带领军队进入南中之后, 屡战屡胜,捷报频传,很快就将雍闿斩于马下。

雍闿死后,在当地颇有声望的孟获召集雍闿的余部继续反抗,这次诸葛亮并没有像之前一样,采用强硬的手段对付孟获,而是选择活捉他,并尽最大努力争取他。

结果孟获死活不开窍,就闹出了后来“七擒孟获”的事情,最后一次抓到孟获的时候,诸葛亮正准备放他回去,这次孟获主动留下了,他心服口服地说:“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以后再也不造反了。”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6张

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为了防止这里再发生动乱,依旧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他没有在南中留下蜀中的一兵一卒,而是让孟获这些在当地人心中极有分量的人来管理南中,这样一来,蜀军中不仅又添一员能人,还能避免南中作乱。

自此之后,南中地区果然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对于后期蜀国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诸葛亮在后来的战争中,能够有时间集中精力抵抗曹操。

可见马谡确实是一个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军事家。

但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军其察之!”

言外之意就是,马谡虽然喜欢讨论军事,但终究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绝对不能重用他。

建兴六年,诸葛亮准备出兵讨伐魏国,当时诸葛亮麾下众人都公认魏延、吴壹等人更适合担任先锋,但是因为诸葛亮和马谡两人经过了彻夜长谈,被马谡纸上谈兵式的计谋所打动,力排众议将马谡任命为先锋。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7张

结果和曹操派遣的大将张郃总督在街亭一战,马谡刚愎自用,违反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马谡的先锋王平多次劝谏马谡,结果马谡对此根本毫不在意。

最终马谡大意失街亭,使得蜀汉的首次北伐就此宣告失败。

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后续一系列的作战计划,更让诸葛亮感到失望的是,马谡兵败之后,忌惮于此前立下的军令状,竟然仓惶逃亡。

被人抓回来之后,诸葛亮对其深感痛心疾首,只好挥泪将其就地正法。此外,就连一些将领和文臣也受到了牵连,足见诸葛亮对这场战役的重视。

马谡一死,诸葛亮身边能用的人就又少了一个。

实际上,马谡在军事上的运用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主要还是缺少实战经验,而诸葛亮在明知道他缺少经验的前提下,依旧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了马谡,就好像不给孩子读书,还指望他能自己考上清华北大一样。

如果诸葛亮能够妥善的运用马谡的军事才能,或者是尽早将他带上战场,让他身临其境的学习实际战术,或许街亭一战就不会失败,诸葛亮身边能多一个优秀的将领,蜀国的命运也会改写。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8张

只可惜这些都是后话,诸葛亮的失算、马谡的自大让蜀国失去了一位好将领。

第三位:魏延

魏延出生年月不详,曾以部曲追随刘备,他出身低微,但是凭借自身出色的战功,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在刘备战胜刘璋军队之后,黄忠、魏延等人统领军队,平定了广汉郡,因此被升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进驻汉中,斩首夏侯渊、击败曹军,便是魏延大放异彩之时。

当时对于蜀汉来说,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必须要派一个有能力的人把守。

但关羽正在荆州,无暇顾及这边,因此刘备准备重新选取一名武将。就在众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张飞是最合适的人选时,刘备忽然点名魏延,让他担任汉中太守。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9张

魏延影视形象

为了使群臣武将信服,刘备在做决定的时候,特意当着所有人的面问魏延:“如今将这项重任交给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则是豪气十足的说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进犯,我将会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带领十万大军进犯,我请求为大王消灭他们。

在这一番豪言壮志之下,众人纷纷点头认可了魏延的实力。

后来,刘备又册封他为都亭侯,作为他镇守汉中的奖励,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负责督前领部军马,在军中的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刘备离世,刘禅继位,蜀国就换了一幅景象。

蜀国军中最骁勇善战的五名虎将:黄忠、马超、关羽、赵云和张飞相继离世,此时能够接替他们位置的人不多,魏延便是其中一员。

在诸葛亮首次北伐中,魏延被任命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由于魏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平时对待将士也是一视同仁,所以在屡次战斗中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这点深得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10张

作为蜀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魏延的功绩可以说是绝对对得起刘备对他的赏识。

但遗憾的是,魏延最后却是屈死的。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演义》中说魏延脑后有反骨都是后世写小说者加上的,并非史料记载。

因为当时立下不少战功的魏延多少有些心高气傲,在军中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北伐祁山,魏延献计却不被采纳,魏延很不以为然的说道:“以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为人高傲,绝大多数同僚都以他立下过汗马功劳,对其多有忍让,唯有长史杨仪看不下去,两人矛盾不断。

费祎从中调停却始终不得章法。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人)-第11张

诸葛亮临终之时,担心这两人起冲突影响军队的行动,便特意将杨仪、费祎逢人叫来嘱咐道:“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反而是先派费祎前去询问了魏延的意见,魏延本就对北伐中断一事十分不满,也对诸葛亮让他听命于杨仪十分不满,他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是他还在。

言外之意就是要带领将士们继续北伐。

杨仪也是个小心眼的人,早就看不惯魏延的做法,他当即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向成都撤军,魏延得知此时一时怒火攻心,也当即带着军队开始向南撤退,并烧毁了沿途的阁道。

就这样,魏延和杨仪互相说对方谋反,但因为魏延带领的是北伐的先遣队,人数较少,不少人以为是魏延理亏,纷纷丢盔弃甲,不战而逃,魏延也只好带着几个儿子紧急逃离。

结果魏延并没能逃出生天,在大军围困中被斩于马下。

从此之后,蜀国基本上再无能用之人,也就渐渐没落了,若是诸葛亮还在世,又不知会作何感想。

如果这三个人中,能留一个可用之才,蜀国的结局或许就会改写,但历史就像是一个棋盘,一步错便是步步错。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