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

时间:2023-11-20 18:22:34 阅读:1030 作者:型男嗦囡

清代陕西有一出秦腔名剧《张连卖布》,借布商张连之口,道出了秦商的生活理想:“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伴成疙瘩。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几顷水浇地百不值下。”

秦商是农民进城经商,他们早年周流四海,闯荡天涯,栉风沐雨,吃尽千辛万苦。本着“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的传统观念,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晚年在故乡建造荫蔽子孙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既是秦商经营业绩的物质标志,又是秦商保守心态的物质反映。

在故乡宽阔的川道平原上盖一院四合院,供全家人安居乐业是秦商终生的理想。陕西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使人们有足够的空间安排自己的居住,因此关中居民的四合院全都是方方正正的,大多数取正南正北取向,他体现了关中人有棱有角的性格和做事“钉是钉,铆是铆”的直爽。而建筑本是人与自然之间亲和关系的体现,中国人尤其是关中人受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全部融入建筑物中去,即“天地入我庐”。因而四合院建筑群体向四面四处做有序展开,平面布局有严格纵直的“中轴”意识,讲究对称、均齐、严格的建筑秩序。加之陕西耕耘为食,土木为居,土地木材是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因此,陕西四合院均为木土结构,由门房、过庭、厦房、上房构成。四合院又分为单独或二进、三进以上连接四合院组成的组合庭院。而旧时秦商最理想的模式就是“前庭房、后楼房,两面厦房加厨房”,体现了秦商内向型的心理诉求。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1张

对秦商来说,在家乡盖一院四合院,是他们全部心血的凝聚和展望。秦商早年背井离乡,外出经营,奔波一世,年老落叶归根,在故乡建造堂皇的四合院,以光宗耀祖,炫耀事业的成功,是他们全部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一生心血的结晶。同时盖一院可以荫蔽子孙的四合院,又是秦商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和留给儿孙的最大遗产。秦商一生抛妻别子,外出经商,很难克尽丈夫之情和父母之道,他们闯荡天涯,拼命赚钱攒钱,就是为了回乡为妻儿盖一庄四合院,既作为对妻子终生劳碌的馈赠,又为儿孙留下世代可以记下恩情的遗产,并作为晚年可以获得赡养的保障。因此,四合院可以说是秦商创造力的物质标志,四合院的大小和气派,是秦商财富和兴旺的物质表达。因而,成功了的秦商在故乡莫不建造高房大瓦的四合院。

渭南孝义镇赵家大院

赵家是陕西在明代最早从经营盐业中发家致富的商业家族。清代末年陕西有一首流传的民谣《荒岁歌》,其歌词曰:“孝义镇它本是渭南所管,赵老五也算是关中富汉”,就说的是孝义镇赵家的事。而清末文人李伯元所写的世情小说《官场现形记》就是从孝义镇赵家写起。该书开宗明义写道:“陕西有个朝邑县,朝邑县有个孝义镇,赵家是镇中富户,有一年赵老爷的一个孙子考上了状元,阖镇祝贺,另一富户方家见了眼红,也找了一个举人夫子名王仁给他儿子老三做私塾先生,在庆贺赵家孙子中举中,王乡绅大谈制艺入官经济之道”,足见赵家在全国的影响。赵家原本是山西人,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陕西朝邑望乡关,后迁到渭南孝义镇,从明初利用“食盐开中”,力农致富,家资数百万,自明迄今,累世忠厚。赵家在明代出过廉访使,到清代主要是经商发财,一门九府,皆是富户。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2张

赵家主要是经营盐业、布店、典当、茶庄、粮店发的家。西安有不少赵家的生意,西安的“赵鼎元”、旬阳的“乾益号”、咸阳的“调元号”都是赵家的生意。入清后,赵家向四川发展,主要是开盐井和贩茶。赵家在自流井和乐山五通桥开有盐井和盐场,叫“元记”盐号,在涪州有“恒盛元”盐号,两号的规模都很大,既经营盐坊又办运销,川盐入黔有不少食盐是由赵家参与包销的。还在泾阳设有“恒春益”茶号和“德厚堂”茶号,从湖北运茶,在泾阳加工后运到甘肃等地。赵家还在西安湘子庙街开有当铺,并在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各县设有分号。咸丰时赵家的赵渭南是关中赫赫有名的大财东,同治年间的赵老九和赵元中都是有名的陕西绅士。赵家在孝义镇修了九座宅院,恢宏宽敞,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还修了占地很大的祖墓,石狮、石兽分布左右,修墓基时以石匠雕刻石件的粉末付工钱,一两粉末一两银子。乔家后人乔峰泰说:“赵家每年赚的银子都从四川运来,运的办法是人挑、马驮,成群结队的,这些银子经常有保镖随行,所以也叫出镖银。一次,赵家出镖银时,先头部分已进了赵家大院,后一部分还仍在渭河滩上,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八里路长。”有的银子是大块的,搬运不易,干脆埋到乔家的地里。在孝义镇与赵家并富的还有严、柳、詹三大财东。严家也是从山西迁来的,与赵家是老表关系。严家后人出过不少当官的。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3张

如道光朝抵抗派领袖之一,历任河南、湖北巡抚的严树森就是严家的后人,所以当时孝义镇就流传着“严家功名大,赵家银钱多”的话。严家的生意主要在四川,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办有乾记盐号,从灌县到松潘的茶运业、伐木业几乎都被严家垄断着,并在成都、什邡、绵竹、灌县、彭县有商号(名称为“义和”),还有大量水田。严家发财后,举家迁到了四川的新繁县。柳家是孝义镇四大财东中发财最早的,主要是在四川开当铺和金货铺,以“亨顺”为号,仅在成都开的店铺就有48家,赚的钱很多,当时渭南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钱多比不过姓柳的”。柳家发家早,衰败的也早,据说今天已经绝户。詹家也是做生意发的家,但富厚不如前三家。孝义镇的“赵、严、柳、詹”四大财东,共同支撑了孝义镇几百年的辉煌,当年渭南流传的一句谚语就是“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

渭南信义焦家大院

焦家在渭南信义镇南焦村,其兴家在焦荣栋、焦耀栋之手,二人的事迹《续修渭南县志》卷8“笃行”中有记载。荣栋、耀栋兄弟二人最初在四川彭县岐山马家(马松岭)开的“万盛”号当掌柜,荣栋为“万盛”八分号总管,耀栋为“万盛”一号掌柜。由于焦荣栋精明能干,深得“万盛”号另一东家——渭南王家的信任,很快荣升为“万盛”号总经理,并使业务蒸蒸日上,道光六年(1826)资本积累到10万两银子。道光十七年(1837),王马两家发生分歧,折股分伙,王家将其渭南籍雇员一齐迁到四川新都,仍以焦荣栋为经理,在焦荣栋的精心执掌下,“万盛”号业务发展很快,从一号发展为八号,支号81处,遍布成都、新都、什邡、温江、荣宁、广信各地,资本积累到100万两。后焦荣栋兄弟生有离心。有一年,老二耀栋回陕西过年,老大荣栋嘱其迟归,并以违犯店规为由硬要将老二开除,当时有人劝老大资助老二点钱,让其另立门户,老大佯作不许。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4张

陕西籍客商纷纷解囊资助耀栋在新都开设“恒丰荣”商号,焦荣栋见策划成功,暗中将“万盛”号输向“恒丰荣”并辞东不干,专意经营“恒丰荣”号。在兄弟二人勤奋努力下,“恒丰荣”从一号发展为五号,其为新都“恒丰荣”、彭县“恒丰顺”、金堂“恒丰新”、成都“恒丰裕”、郫县“恒丰合”五号,主要经营烟、茶、票、当诸业,在川东成都一带主营典当,在川西雅安一带主营茶业。另外,在西安、华县、潼关、羌白、赤水等地设有分号,主营钱业与皮货。到光绪年间,焦家业务发展到极盛时期,除四川五号外,在陕西分了西安“恒丰益”,渭南“恒丰德”,大荔“恒丰永”“新盛裕”“谦太和”“敬盛祥”等六号,又在陕西开当铺八处,其他行业18处,店员800余人,成为渭北三大富户之一。焦家致富后,在家乡信义焦村大兴土木,盖了“九院三堂”的华丽住宅,总堂叫“协和堂”,下设三堂,老大荣栋为“德厚堂”,老二耀栋为“春敬堂”,老三相栋为“天一堂”,每堂三院,每院建筑花费千余两,号称“焦家大院”。老大、老二经商,老三在家务农,体现了“以商求富,以农守之”的经营策略。并且上联官府,下惠乡党,博取积善名声。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焦家助饷5000两,被赏以花翎,还以3000两修筑了本村的堡寨。1870年渭南修县城时,焦家出资数千两,1877年、1880年的饥荒中,焦家又分别赈捐麦粮千石,施惠乡里,得官府青睐。在焦家的支持和联引下,南焦村共63户人家,从商的就有62户,可谓一村皆商。如焦承祥在成都温江县开设“泰和昌”号放贩生理,有焦承武在成都李氏处帮贸,道光十四年(1834)“承祥念系同宗,将承武携入号内为伙,承祥从李氏号中带过银八百两,寄存生息”。焦家还巴结官府,庚子年间,慈禧、光绪逃难陕西,焦家捐银5万两,麦6000石,被授予“资政大夫”衔,“恒丰号”资东焦联奎出任刑部员外郎,焦联甲出任四川新丰知县。仅老三相栋一门中,二儿任四川昭化县令,三儿任山东济宁道台,六儿秀才,七儿湖北试用知府,使焦家财大气粗。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5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国丧”期间,例禁演戏,而焦家七老爷焦振甲过寿照旧演戏,知县张世英路过,闻听锣鼓喧天,派差查问后,不敢干涉改道而过。焦振甲死后,举办盛大葬礼,送礼的有当朝亲王贝勒、宰相、督抚等。

渭南板桥常家大院

常家现住渭南故市镇板南村一组。常家祖上从山西迁来,因此对于常家的姓氏读音有不同说法,按山西发音读“尚”,按陕西发音读“常”,五音不纯正说明常家系迁徙户。据说常家的发家人叫常克珍,道光年间人,出身贫苦,初为手工裁缝,后在四川金堂县设估衣铺,又入岐山马家“金盏”号为经理,发家后于咸丰年间在金堂县设“光义珍”号,长期自东自掌,独家生意。常克珍有五子,称“常五经堂”,即华新、华中、华栋、华宾、华坤。第一代掌柜为常克珍,故店号曰“义兴珍”;第二代掌柜为长子常华新;第三代掌柜为次子常华中;第四代改革为“东西制”,东家为克珍长孙常生春,掌柜为外姓人马朝贵。常生春秉承祖脉,自幼善于经商,18岁开始主政,他有一套经营秘诀,凡是从四川本号回来的伙计、学徒都要留在常家住一个月才能回家。在这一个月中,通过与伙计攀谈,对四川生意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而常家生意在他的管理下长达50年,发展极盛。而常生春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重用外姓人马朝贵。马朝贵是岐山人,精明能干,是个行家里手,在他的执掌下,“义兴珍”获得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简阳“义兴珍”、成都“义兴和”、新都“丰裕森”、广汉“义兴珍”、彭县“义兴惠”、绵竹“义兴恒”、什邡“义兴珍”、金堂“义兴珍”等八号,支号20余处,主营典当和钱业,典钱以土地为抵押,仅金堂县“义兴珍”号就掌握土地8000亩,几乎占据了金堂县全部土地的2/3。每年收租1万多石,现金120万,利息10余万两。光绪初年又在陕西开设了汉中“义兴琳”,西安“义兴泰”、“自积永”,故市“顺兴生”、“公正诚”、“凝运长”等号及其他行业20号,房产200余座。仅西安“义兴泰”从郑州、河北贩运各种布匹到西安、甘肃各处贩卖,生意最盛时有10万银两的资本,店员30多人。“义兴珍”系统最盛时资本300万两,总值450万以上,店员800余人。常生春对马朝贵礼遇有加,每次马朝贵回陕向东家汇报业务时,常生春都亲自带上乐人、轿车到渭河岸边迎接,放炮敬酒,亲自为马朝贵执镫,一路吹吹打打,场面极为隆重,体现了良好的“东伙关系”。对其他伙计、学徒也是以礼相待,帮其在家乡结亲娶妇,发送亲故,使伙计有知遇之恩。辛亥革命后,四川动乱,总号“义兴珍”的伙计们将账本藏好后,携带500两银子逃回陕西交给东家。东家问:“这么多银子交给我咋办?”伙计们答道:“四川那边乱了,人都散了,银子是你家的,不交给你给谁!”后来东家无法,除一部分分给伙计外,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体现了东伙的诚笃人格。常家当年财宏气盛,“五经堂”在板桥南村修有五大房院,都是水磨砖砌成,有大量石雕、砖雕,大厅宏畅,后院修竹,一派富贵气象。房梁的担子从终南山买来,两个人都抱不拢。二门还专门养有戏班,有陕西著名秦腔名角王文明,艺名双喜,来××等,社长叫金叶子,逢年过节在常家戏台办堂会,在渭南很有影响。光绪二十七(1901)年,常生春其母“过三年”举办大祭,演大戏五台,小戏十几台,知县张世英闻讯不准,但见有省藩台樊增祥送的挽幛,并派兵队前去护卫,只好作罢。庚子年间,义兴号五经堂助银10万两,捐粮5000石(每石300市斤)受褒奖,被封为“资政大夫”。常家生活奢靡,常生春有孙叫祥和子,养有名马叫“独角兽”,因马头生角而得名,十分珍贵,名闻全省,每年全省三原腊八古会上跑马,若独角兽不到场,会就不算圆,后来被慈禧太监李莲英知道了,要出1000两银子占为己有,祥和子赶忙偷骑回家藏了起来。

渭南吝店曹家大院

曹家现住渭南吝店镇程曹村三组。其发家人叫曹元绅,嘉庆年间在兰州贩马,后入岐山马家“万盛”号为学徒,学得经营本领,后来归乡在吝店设“新兴惠”商号放账为业,开始走上发家道路。曹家三兄弟,总堂号为“三经堂”,老大元绅为“树德堂”,老二元卫叫“同庆堂”,老三叫“四聪堂”。产业在陕西和四川。老号“新兴惠”设于吝店,总号“新兴盛”设于四川彭县,主营典当钱业,蒲城“永兴公”经营粮食,凤翔陈村有烟坊,并在成都也有字号。最盛时每号资金都在10万两以上,店员500余人,仅蒲城“永兴公”就有100多名伙计。

曹家发家后,在程曹大兴土木,修建了华丽的曹家大院,有房屋千间以上,尤其以元绅的五间厅和花园别墅最负盛名。元绅别墅占地10亩,入门三间大厅,步入蔽日长廊入后花园,四季不谢之花,八节长青之树,又修八角亭,极目北望,可见渭河,翘首南眺,可望蒲城宝塔,成为渭南有名的私家花园。庚子慈禧西狩,各县筹款甚急,曹元绅捐银1万两,粮2000石,并声言不要借据,西太后褒曹为陕西开明士绅,其子曹京贤授为河北宛平知县。曹认为是神灵显佑,便携其母三月三日在程曹立古会为神还愿,使曹村三月三古会成为渭南著名庙会。立会三日,连唱三天大戏,皮影二三十台。过会时以经营木材、骡马为主,木材来自华阴、华县,木材所集比整个渭南县都多,三天后若卖不出去,全由曹家收购,成为渭南有名的木材市场。牲畜交易量也很大,一晌上市的牲口就有一两千头,是有名的“骡马大会”。曹家还与板桥常家、程曹焦家互相联姻,曹家三代云瑞之姐嫁给程曹焦家三少,住在西安柏树林,云瑞之侄女平鸽嫁给板桥常家祥和子之子,使三家荣损与共,成为渭河北岸著名的“焦、常、曹三大富户”。

渭南西塬贺家大院

贺家在渭南阳郭镇贺家洼村,是清代陕西有名的财东,人称“九龙贺家”。贺家是关中大姓,据说他们家是明代从湖北迁入陕西,分为三支:一支在湖北;一支在贺家洼;一支在蒲城。现今每逢清明,三支还互相走动。贺家在明代出过一个总兵,当官的人不少,入清后二门还出过一个临汾知府,但官运下降,开始走上经商之路。贺家在清代兴起于贺士雅、贺士英之手。贺士雅兄弟五人,长门贺士泰、二房贺士雅、三门贺士杰、四门贺士英、五门贺士顺。从贺士雅、贺士英起,贺家办钱业起家。贺士雅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座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又设两个钱铺,即72座钱铺,到贺士英时在“西同凤乾五郡四十余州县质库凡八百余”,当时办一座当铺至少需万两白银,可见贺家财力之盛。据贺家后人回忆,他家“每年的进息当有八九十万缗”。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6张

贺家的当铺建筑很有特点,首重高大坚固,两邻的隔墙必高出屋面数尺,以防火灾蔓延,因此,见到这种建筑,打眼一望便知是贺家的当铺,成为很好的实物广告。而且贺家人口众多,仅贺家洼就有390户,每次分家,哪家分得哪个当铺,就随哪个当铺住在哪个镇,由哪家当铺供应生活,从而使贺家的当铺分布于渭河以南及蓝田灞河流域各镇。如临潼斜口、新丰、零口、马额,渭南的三张、阳郭、年曲等镇,蓝田的洩湖、普化、李后等镇,都有贺家当铺的分支,从而使贺氏家族遍布关中各地。贺家在清中叶后一直执陕西钱业的牛耳,贺士英一句话可以左右陕西的金融。徐炘抚陕时,见典当利息每月三分,疾典病民,提出减息二分,遭到同业反对,贺家当家人贺士英去见陕抚,提出“不可力取,我(家)质库在省者八百余,下令各典当终年二分利,贴招贴于通衢,质者见利轻,不之他而质之士英”,不久关中40余质库,胥改为终年二分,足见贺家财大气粗。贺家除办典当外,还在四川、兰州、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贺士雅和贺士英入川巡视从不歇别人家的店。贺家还在眉县黑水峪、蓝田清明山(也叫青草坪)设有林场和石灰场,所以贺家典当都是自建,不采购别家材料,木料从太白山经黑河运来,工匠则用自家常年雇用的铁木匠人,从而保证了贺家当铺建筑的如出一辙。贺家还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严村方圆几里都是贺家的产业,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使贺家人去县城经商办事不踩人禾。西安有贺家大量房产,北院门的一条街都被贺家买下,青年路省政府招待所、建国路的东南城墙角的房屋也为贺家所有,使“九龙贺家”成为当时陕西闻名的富户。贺家钱铺的钱很多,东家们说多得用不完,钱都摆成一摞一摞的,便在家乡大举建宅。宅院规模很大,一般一个院子包括:门房五间、厢房六间、书房十间、庭房五间、上房一间,庭房中设暖阁,还有花园、戏楼、书楼等。贺家洼九条巷子,十里内都盖满了,这便是“九龙贺家”的由来。贺家还在村中修了四个牌楼和一座魁星楼,像一叶桅杆矗立在贺家洼的船形建筑形制上,表现了贺家外向发展的气象,后来陕西巡抚樊增祥在贺家巡视,专门写诗称赞贺家的富厚。更值得一提的是,贺家还在贺家洼修了有名的“贺家会馆”,由36间房子构成,每年岁末36家当铺掌柜回村汇报业务,便各自住在自己的招待室中,听由东家评功行赏。这种私人会馆在中国会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贺家致富后不忘同乡,施惠乡党,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贺士英捐资修建了西安的渭南会馆,“计屋四百五十间,八榻器具,费金三万五千两”都是他家拿出的;捐修了渭南城东通往阳郭镇的石桥,方便行旅;还捐资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链,至今的铁链上还刻有“贺士雅捐赠”的字样。为了惠及乡党,贺家在贺家洼设了两个“市”,一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带来的东西不论农具、牲畜、食品、衣物,都在会上销售,售不完的一律由贺家收购,决不让乡党带回去。这个古会立了百余年,至今还是渭南有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即“人市”,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用者,一律由贺家包下来,为贫困村民提供了干活的机会。有趣的是贺家还从扬州娶了一房姨太太,这位姨太太在贺家住了几十年,做饭从不烧木材,而是烧书做饭,她说:“用书做出来的饭有书香。”就是这位姨太太,有一年除夕不小心把贺家用制钱堆的“钱山”蹬倒了,于是贺家财东大惊失色,说是不祥之兆,钱山倒了贺家就没钱了。这当然是“女子祸水”的一种版本罢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商人对商海不测风云的恐惧和担心。

渭南阳郭姜家大院

姜家现住渭南阳郭镇南姜村。姜家世代为商,嘉道年间从姜望绪起已发家,姜望绪因荒年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嘉道年间,姜恒泰在渭南城西门开了一间药铺叫“药济堂”,为人行医抓药治病,为人厚道善良,穷人买药可长期赊账,在渭南小有名气。姜家的发家与陕抚谭钟麟有关系。谭钟麟最初为陕西藩台,因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离西安时大小官员都冷眼相待,到渭南后因与姜恒泰有金兰之交,受到姜的热情款待,并送给上京的盘缠。谭钟麟便对姜恒泰的情谊铭记在心,入京后不仅没有丢官,反被提升为陕西巡抚,回陕行职途经渭南,西安大小官员到渭南东门接官厅迎接,谭钟麟停轿未问别人,只说了一句话:“姜恒泰来了没有?”有人回答说“来了,跪在后边”,谭巡抚急步走到姜的身边,拉着姜的手走进接官厅。为感激姜恒泰解救于危难之间,谭封姜恒泰为黄河水利道台。

明清以来渭南县的秦商大院(清代渭南古城)-第7张

河督是清代最来钱的部门,从此姜家开始发达起来。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是融资的便捷手段,但有挤兑风险。有一次姜家发生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省抚,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藩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姜家不仅办钱庄、典当,在陕西各县都有生意,字号叫“悦茂号”。除此之外,姜家还在川省和西北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由渭南到兰州沿线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从阳郭到兰州,姜家的东家们从不住外人的店,成为与阳郭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人称“贺家的钱多,姜家的官大”。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造老宅,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院内除花坛外,不见黄土,一律砖石铺地。各院后房都是横向庭房,打开院门,五院便连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围不用围墙,而是建成三面的围房,房檐高五六米,外人很难爬入。姜家这么做,与一段逸事有关。据传有一个汪洋大盗听说姜家很有钱,入姜家抢劫,姜家主人将其礼请入内,好吃好喝款待,对强盗说:“你不用强抢,你要什么给你什么。”强盗很感动,临别时告诉姜家,如果用高大的围房将住宅围起来,外贼就很难入内。从此姜家的围墙便翻盖成围房。今天阳郭镇政府就驻扎在姜家的一院房中。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咸丰年间捐银27000两,同治年间捐城工银3000两、庙工街署银2000两,光绪年间捐考卷银2000两、赈荒捐麦2800石、籽种耕牛1000头,还捐修了渭南城到阳郭路经的“油河大桥”。同贺家一样,姜家也给本村的穷人立了一个会,即腊月三十的穷人会,姜家订立规矩,凡这一天上会者,不许向人讨债,如有要账的,由姜家家丁持棍棒将其赶出会,使穷人可以安心过年。年三十晚上,姜家还大摆宴席,宴请村中穷苦老人,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