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

时间:2023-11-30 00:00:01 阅读:186 作者:后来啲幸福

不管是前面写篆刻史文章,还是后来又整理《印人传》系列,我们都强调过朱简的重要性,只是他所处的晚明时期离现代太远,而在他之后的清代又出了像丁敬、邓石如的大师,以后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这些大师又太过出色,才使朱简的重要性一次次被削弱,其实,朱简的刀法中强烈的切刀表现,启发了浙派丁敬,朱简印中的笔意表现,启发了邓石如,丁、邓二位是近现代印坛最重要的宗师,是浙皖两宗的开创者,他们的主要篆刻理论精髓,在朱简时,已经初见端倪了。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一方印:又重之以修能。如图: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1张

(朱简和他的又重之以修能)

1、文学性。这方印的印文是“又重之以修能”,语出屈原的《离骚》,原文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一句的重点是修能,一方面在《离骚》原文中,“修能”是语义重点;另外一方面,“修能”是朱简本人的字,朱简,字修能。他是富家子弟出身,家里祖上有文化,因此,他叫这个名字的出处,应当也是来源于《离骚》。关于“修能”一词中的“能”的读法,历来说法不一,因为能字是个多音字,这个字有8个读音,分别为nái、tái、tāi、zhì、xióng、nài、néng、tài。较为可靠的读法,是后面的néng、tài,读néng作“才能”解;读tài作“形态、形状、仪容”解。都跟原文文意相符。一个是注重增加自己的才能,一个是注意修饰自己的外表,都讲得通,但结合上下文,似乎更适合当仪容来讲,自己已经有了良好的内在,所以要重之以修能。是内外兼修的取义。朱简也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富家,又在黄山胜境附近,本是可以游玩以度日的,但朱简不这样,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到了研究印学和刻印上,因此也达成了前人所未有的成就,明代印人里没有一个在理论水平上能达到朱简的高度以及像他一样著作丰富(《集汉摹印字》、《印书》、《印经》、《印章要论》、《印品》、《菌阁藏印》、《修能印谱》都是他的作品。)他的篆刻水平极高,印作也较多,甚至在他这里还开启了印学批评的先声。他真的不愧对自己的名字,他是真的“又重之以修能”的。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2张

(《印经》书影)

2、章法上的特别咬合布排。这方印,初看毫不起眼,6个字似乎完全等比占有印面空间,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方印中的六个字,大小依次为上面的三个字又、止、修,渐次增大拉长,下面的三个字,重、以、能三字渐次缩小,由此构成了上下两个咬合着的不规则方形,这丰富了审美元素,使印面更加活泼灵动,一改6字等比占位的死板和停滞,使印面有了动态的平衡美,如图: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3张

(字形的变化引起的章法变化)

当然,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也不是没有经营,比如,又字与重字之间的穿插,互相侵入对方领地却又不显突兀,重字的左与以字的右部的避让,能字的右与以字的左部的避让,修字的右部与止字左部的避让等,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也只有这样,才使得原本可能松散的印面6字,互相之间有了依托与揖让关系,印面才有可能团聚一气,保证印章属性。如图: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4张

(局部的咬合与避让)

3、以笔意入印。我们已经知道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重要性(见我们相关介绍他的文章),但其实远在明末,朱简已经开始了笔意入印的尝试,之不过,他用的篆是赵宧光的“草篆”,“草篆”不规整,导致了朱简的“研发”失败,但是他把笔意入印这个特性保留了下来。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5张

(赵宧光和他的草篆书法)

看上图,把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赵宧光也是创造,只是这种篆书天然是不稳定的,用它来入印显然不够妥当,朱简的失败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篆书书写体,但他总算保留了笔意在篆刻中的明显表现。当然,汉印里也偶有保有笔意的作品,只是,到了朱简这里,更显性了。如图:

读印初学篆刻千万别小看了朱简的这一方(篆刻必临的100方印)-第6张

(笔意在印中的表现)

比如这方印中的又字的起笔以收末笔的收尾,重字的笔断意连处与最后一笔的收尾,止之的左弧与右折的转折接笔处,最后一横的收笔,修字左部人旁的下垂,右部最后一笔的下垂,能字左部最后一部的垂笔等,这些笔意显露出大大增加了一方印章中的书法审美元素,印章在他手里,消解了工艺属性,而增加了笔墨属性即书法属性。或者有人说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横空出世”,其实,他未必不受朱简的影响,两人同是安徽人,怀宁到休宁也并不远。

4、切刀刀法。关于朱简的切刀,已经成了不用强调的特征,因为后来丁敬就是受朱简切刀的启发创立浙派,并受到历代印人的认可,晚清重要印学家魏锡曾说:“凡夫(即赵宧光)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就是何震)压。朱文启钝丁(即丁敬),行刀细如掐。”(魏锡曾《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短刀碎切的刀法,在朱简处已经开始,如这方印中的刀痕,这种刀痕所形成的特有的苍茫特征和由此带来的古稚印风在丁敬处得到长足发展,丁大师结合了汉印篆法,由此形成了横扫印坛几百年的浙派印风,丁敬能“以刀立派”,朱简的功劳不小。关于切刀刀法的重要性,已经强调了无数次了,甚至我们还结合赵之谦、吴昌硕和齐白石三位大家的学印经历专门说过初学切刀的重要性,这里不再重复。切刀的源头,就在丁简的朱文印里。

以上几点,足见朱简对于篆刻的重要性,很多初学篆刻的朋友容易忽略这位明代大家,其实,在明代五大家文、何、苏、汪、朱之中,朱简是最值得思考研习的一个人,他也是留给我们最多印学资料的一个人,要向他多学习。

(【布丁读印】之1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