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濮存昕倾情配音汉字王国首演)

时间:2023-11-20 17:33:02 阅读:716 作者:丿专署娛樂

编者的话: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语言的记录者。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一直是人们诵读、解读、研读的对象。濮存昕先生多年来以朗读者的身份,传播中国声音,传达文学之美。本期讲坛是他近期在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远集坊”上的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濮存昕倾情配音汉字王国首演)-第1张

主讲人简介:

濮存昕,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当选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代表作品有:话剧《哈姆雷特》《海鸥》《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樱桃园》《窝头会馆》《茶馆》《洋麻将》《林则徐》《阮玲玉》等;电影《一轮明月》《鲁迅》等;电视剧《英雄无悔》《公安局长》《运河人家》等。

弘扬中华语言文化

很高兴来到“远集坊”,“远集”二字让我想到了“五湖四海”这个词,还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的名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今天,除了现场的朋友,还有来自线上的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一起来分享。

我没有上过大学,上完小学后,就下乡劳动,之后从事了演员这个职业。在自己4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获得过很多荣誉,还被称为语言工作者,这让我感到十分荣幸,又倍感责任在肩。因为我发现在语言方面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便让我思考,该如何再进步呢?我跟很多从事语言艺术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家等有过交往,发现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而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似乎基本功不在语言上。但我们都知道,语言对话剧演员的重要性。想到这些,我突然发现在语言上我们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探索,这也是退休后这几年我一直所关注的。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还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冲锋号。我们相信,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汉语一定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学习汉语的人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其实,我们时常会感到语言的魅力,由于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深刻性、艺术性等特点,在表达时往往充满着一种驰而不息、经久不衰的活力。因此,学好汉语、讲好汉语,不仅仅是语言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具体表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个人的一个感受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增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读书,要朗诵,要通过思想和语言传递我们的声音。

讲一个让我很受触动的小故事。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老师的夫人宋凤仪老师,在2014年的时候为纪念骆玉笙诞辰百年而创作了长篇小说《沧桑岁月稠》。骆玉笙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演唱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他们和骆玉笙先生是朋友,朱旭老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在台上都忍不住直掉眼泪。他说,骆玉笙在录制《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时候,乐队都准备就绪,就等骆老了。当骆老一进录音厅,大伙都震惊了,怎么请个老太太来?拄个拐棍、一头银发、一身黑旗袍,看着走路都费劲,还唱主题曲?结果骆老唱完之后,全体乐师都站起来了,一个劲儿地鼓掌。然后,骆老就问:行吗?要不然我听听,要是哪有问题我再录。乐师就告诉她:录得可好了,您年纪大了可以回家休息了。之后电视剧一播出,老太太不干了,说“我把字唱倒了,我对不住全国人民。”老人家随即就哭了。是哪个字唱错了呢?“千里刀光影”的“影”字,她说“没把三声唱利索,就是得下去再上来,我只是上去了,没把字唱完整。”汉字字音有四声声调,中国人讲究字正腔圆,就是咬字清楚、腔调圆润。骆老的故事让我们很感动,是因为她的敬业精神、对自己专业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讲究,要把语言说好。

语言有很多形式,比如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等。生活语言,通俗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说话;而艺术语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空间感。比如话剧舞台上,话剧的语言就是一种空间语言,即所谓的“舞台腔”,也就是口腔运动很完整,传递性强,也可以说是一种语音的夸张。这是舞台上需要的,因为演员要通过清晰的语言把角色的内心、思想、情感等通过舞台空间传递给到场的每一位观众,所以它要求很高,这就是舞台语言。当然,还有话筒语言、现场语言等,都有各自的标准和方法,但究其根本就是传递声音和思想。

作为一个话剧演员,或被称为语言工作者,我又在做诗词朗诵推广工作,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听字、觉词、达意。不管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外国文学名著,不管是文言文还是外文译著,作为语言去传递的时候,首先是字的完整和词之意的直觉表达,之后才能达意。作为一个欣赏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描述、记录,获得审美感受的;而观看舞台演出,则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传达的艺术思想,获得一种形象的文学感受。因此,我认为戏剧是有文学性的,我们通过语言、形象表演,以及演员们言外之意的可感的共情,使得人们在形象化的文学海洋里得到陶冶、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与品鉴

正确的朗读是一个深入品鉴经典作品的过程。所谓“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朗读不仅讲究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吐字发音及技巧,还讲究朗诵时的心情和状态,更注重朗读文段所传达的情感、思想。总之,好的朗诵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中国文学经典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是文学中的经典。2005年,我有幸在电影《鲁迅》中出演鲁迅先生。为了扮演好鲁迅先生,我首先阅读了他大量作品,查找了大量资料,慢慢去感受一种思绪的节奏、一种不能直说的弦外之音。之后,便一直思考:鲁迅先生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我怎么才能在一字一词之间读出他的文字品格和思想品格?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观众?

比如,朗诵鲁迅先生的《野草》,我通过一种断句的方式让自己进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表达出自己理解的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其中在朗诵的时候,“默”是四声,先下后上。一声是平向前,如“空虚”;二声是先下后上,如“充实”的“实”;三声下去再上来,如“开口”的“口”;四声先下后上,中间有一个浮点,所以“默”在这里是圆的。

可以看出,这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特有的遣词造句,一读就知道是他。显然,作为体鉴者,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野草》我很早就阅读过,甚至记忆尤深,每次阅读,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演员,我很自然便会去揣摩、体会鲁迅先生写作时候的思绪,以及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而作为推广朗读的工作者,希望我的朗读能给予一些提示或启发。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主体个人的思考和审美后,才会真正给出自己所理解的答案。这就是朗读的魅力,也是朗读所带来的对经典文本的深切体悟。

外国译著经典

作为世界戏剧大师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笔下的《哈姆雷特》是国内外话剧舞台上经演不衰的作品。我迄今至少演出过四部莎翁的戏剧,《哈姆雷特》是参与最多的,近两年我还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西藏班执导了该剧的双语版(普通话版、藏语版)。

历经众多艺术形式和无数版本的演绎,《哈姆雷特》无疑是被解读频次最多的经典之一。不管是排练,还是私下阅读,《哈姆雷特》也是我的手边书。那段著名的描述哈姆雷特内心独白的片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我曾在无数场合朗诵过,可仍感觉回味无穷。就拿这一段来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残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这人世间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单单朗读,从断句、重音、气息以及情感投入、理解共情等,“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段文字充满了戏剧想象,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生存”,这是一个人生命题,人生中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呢?是选择。即凡是碰到任何难处时,人生貌似总在权衡,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而莎翁的高超在于将选择放置在了生与死的考量上,借助梦境来表达对人生、对现实、对社会的思考,传达出他对世界的态度。

比如,“生存还是毁灭?”朗读时,需要把每个字都读准、读清,再把感情附上去。在英文原文中,这一段在文法上是逗号;在多种译本中,有些根据中国人的翻译习惯,翻译成了问号。这给我们朗读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读出来的音调和文意是带有思考的,且问号还要拎起来。即是说,要把“生存”和“毁灭”这两个命题立起来,要有空间感,并将之传递给外界。“默默忍受命运残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这人世间无涯的苦难”一句,也是选择题,也是犹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一句,就不能有太多重音和强调了,不管是生存还是毁灭,不管是忍受还是反抗,是将人物的选择传递给观众思考。联想哈姆雷特当时的境遇,没有人帮助他,也没有人替他选择,怎么办呢?哈姆雷特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是有其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而这段独白,他不仅是叩问自己,也是叩问他人,还是作者借笔下的人物形象追问人生的意义。而接下来的独白内容便是答案。这些台词,极具戏剧性和文学性,莎士比亚不愧是语言大师,英国语言的文学性在莎士比亚这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这也给我们朗读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戏剧化的切入,把台词中的思考抑或答案抛给观众。著名散文家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只有在认识透彻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清晰的、有力的语言;只有在感情激越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新鲜、感人的语言。”我想,这也说出了我们在朗读时的一种状态和要求。

舞台经典作品

话剧《阮玲玉》首演于1994年,是北京人艺舞台上风格鲜明的保留剧目。它不只写的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人,更是在写深刻的人性。全剧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和人物命运的冲突,让观众在点滴间感受到戏剧的力量和美的永存。尤其全剧最后一段阮玲玉的经典独白,瞬间的层次转换,让观众对舞台上的人物发自内心的呐喊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好心的影迷们,你们爱着的阿阮就要去了,在今后无穷的岁月里,我将睡在黑暗的胶片上,躺在冰冷的盒子里。若有机缘,我的容貌能在银幕上重现的时候,那眯眯的眼甜甜的笑,总是对你们的祝福!

在朗读这一段时,所有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都要完整表达出来。这段话没有前两段有冲击性、力量感,但它的力量就包含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中。松弛自然,不是没有技术技巧,对于我们的发声部位,我们可以了解它的边缘,声音的穿透力最高到哪里、最低又到哪里,那么松弛自然的声音就是在最高与最低的中间遨游。“若有机缘”,这是假设,那么读出来的时候要有问号,调动咽腔、鼻腔与肺部一起共鸣、发声。

所谓听字,就是要听完整的字,那么发声者也要念完整的腔。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之时起,表义的象形符号和表音的声旁就组成了意音文字。也即是说,音和意是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人讲究字正腔圆,比如“天”是tian,可能有人把t吞去就成了ian,把t读出来就是tian。这是字头,这个位置要准确,要运动口腔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就是要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一个乐器的音箱运用起来,打开共鸣腔,使字变成腔发出来。只有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才能入脑入心,才能引人入胜。

中华经典散文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它气势宏大、感情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是经典美文传诵之典范。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段话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个“故”字承上启下,朗诵时需要有停顿,以承接“今日之责任”之后的内容。还应注意的是,这一段中的“少年”,少年是朝气蓬勃的,是自豪自信的,是新生力量,像刚升起的太阳,散射出万丈光芒。智慧、富强、独立、自由、进步……都是来自少年的,是不容置疑的,态度有了,气势就出来了。

提倡诵读 把美读出来

诵读,是中华传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阅读文学作品时,成年人可以“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对于孩子们来说,特别是在义务教育中,我提倡孩子们大声朗读、诵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倡孩子们大声说话,建立信念,培养当众表达自己的能力;更赞同老师们特别是语文老师,帮助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用诵读的方式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审美。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和汉字、汉语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汉字皆有字形字意的灵性,也有美音,这是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DNA,我们不仅阅读,也要用朗读的方式把美的声音读出来。

作为一名话剧演员,我非常关注人物的台词、剧中的语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气息通畅,才能字正腔圆。声音源于气,气是身体里的空间感,是呼吸的容器,是肺部空间,是腹腔呼吸。演员们在训练时呼吸很浅,怎么解决呢?我找到一个办法,那是我到英国参加训练营,跟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员交流时,他们教我的方法。因为我要演《李尔王》,声音不对,他们说是我的发声有问题,是因为呼吸不对,便让我趴下,我蜷在一起,迫使自己不用肺而用胸腹去尝试呼吸。之后,我便学会了这样的呼吸方法。这就是胸腹式呼吸,横膈膜、丹田气的呼吸。

解决呼吸问题,就要深呼吸,这是呼吸要到位,即四声到位,气息通畅。调整好了呼吸,什么声、腔都能做出来,感情也能出来。就像炭火炉中的火不旺了,空气一通畅,一下子就旺了。一个演员在训练中,指导老师、导演、同台合作者要帮助他能够通畅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气息是唯一能帮助他的办法。呼吸通畅是标准之一,呼吸不吐干净了,就是紧张,紧张的时候就是呼吸不从容,呼吸从容的人就不怕错、不怕紧张。调整呼吸,才能缓解情绪;吐字归音,需要气息通畅。

其次,清晰达意,要有段落感。领导作报告、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很多场合,我们都能感觉这样的发声清晰明了。那是因为,发声者首先有着强烈的段落感,这种段落感即是由思想支配,思想支配发声者的断句、停顿、连贯等;而发声者如何断句、何处停顿、怎样连贯等,也是发声者思想的自然流露。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能力就是生命能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理解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都是在阅读的时候练就的。开展诵读活动,用大声朗读的方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尤其在当下,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随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学说中国话,说好中国话,发出好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原文刊登于2022年11月7日《 人民政协报 》 第 11 版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