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绝对带宽和相对带宽怎么计算,显卡位宽和显存和频率

时间:2023-05-04 05:47:44 阅读:164279 作者:4802

最佳答案-根据提问者2007-04-02 20:50:27,带宽是什么?

在各种电子设备和部件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众所周知的显示器带宽、存储器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带宽概念; 对这些设备来说,带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但是,容易混乱的是,在显示器中其单位是MHz,这是频率的概念,总线和存储器的单位是GB/s,相当于数据传输率的概念; 在通信领域,带宽描述单位为MHz、GHz .这两种不同单位的带宽表达是否表达了相同的内涵呢? 两者有什么联系呢? 本文将带你进入一个美好的带宽世界。

一、带宽两个概念

从电子电路的角度来看,带宽意味着电子电路中存在固有的通带,这个概念可能很抽象,但需要进一步解释。 众所周知,各种复杂的电子电路中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功能相当的储能元件,即使不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本身也是一个电感,在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接地之间,存在着电容330 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产生阻滞作用,消耗信号能量,严重时会影响信号质量。 该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当频率升高到一定程度,信号变得难以稳定时,整个电子线路当然会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电子学上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是指电路能够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属于该系统的有显示器带宽、通信/网络中的带宽等。

第二个带宽概念是指数据传输速率,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和网络带宽,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以“字节/秒”为单位的。 虽然不知道这些数据传输速率的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带宽”,但由于被业界普遍接受,与电路的“带宽”意图还相差甚远,但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的带宽概念却非常普及。

关于电子电路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 这主要取决于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但高频电路的设计比较困难,成本也比普通电路高很多。 这部分涉及电路设计知识,对此不做深入分析。 而对于总线、存储器内的带宽,决定其数值的主要因素是工作频率和位宽。 在这两个领域中,由于带宽等于动作频率和位宽的乘积,所以带宽和动作频率、位宽这两个指标成比例。 但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工作频率和位宽。 这些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关于那个,在下一个总线、存储器部分详细叙述。

二.总线带宽

在计算机系统中,总线的作用就像人体中的神经系统,它负责所有的数据传输,各子系统之间必须通过总线进行通信。 例如,在CPU和北桥之间有前端总线,北桥和图形卡之间有AGP总线,在芯片组之间有南北桥总线,各种扩展设备通过PCI,PCI-X总线与系统连接。 主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也通过总线进行。 例如,现在流行的USB 2.0、IEEE1394总线等。 简而言之,在一个计算机系统内,所有的数据交换需求都必须通过总线来实现。

根据工作模式,总线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并行总线,可以同时传输多个位数据。 例如,一条可以有多辆车并排排列的宽阔道路,而且也有双向单向的区别。 另一个是串行总线,只能同时传输一个数据。 例如,就像只能走一辆车的狭窄道路一样,数据必须一个接一个地传输,看起来像一串长长的数据,所以称为“串行”。

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的描述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并行总线,描述的性能参数有三个:总线宽度、时钟频率和数据传输频率。 这里,总线宽度是指总线能够同时传输数据位数,是车道能够并行的车辆的数量; 例如,16位总线在同一时刻传输数据是16位,即2字节; 另一方面,32位总线可以同时传输4字节,64位总线可以同时传输8字节。 很明显,总线的宽度越大,可以同时传输越多的数据。 但是,总线的位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 关于时钟频率和数据传输频率的概念,在前一期的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了,但不再赘述。

总线带宽是指总线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数据总量,等于总线位宽与工作频率的乘积。 例如,在64位、800MHz前端总线的情况下,数据传输速率为64位800 MHz8 (byte )=6.4GB/s; 32位,33MHz PCI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为32bit33MHz8=133MB/s等。 这条定律适用于所有并行总线上的——。 这里,虽然总线带宽是指其数据传输速率,但读者应该理解,“总线带宽”的概念和“电路带宽”的原始概念已经不同了。

对串行总线来说,带宽和工作频率的概念与并行总线完全相同,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总线位宽的概念。 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并行总线比串行总线快得多。 那么,为什么现在各类并行总线反而会被串行总线所继承呢? 这是因为,虽然并行总线能够一次传输多个比特数据,但存在并行传输信号间的干扰现象,频率越高、位宽越大,干扰越严重,因此大幅提高现有的并行总线的带宽非常困难; 串行总线没有这个问题,可以大幅提高总线的频率。 这样,串行总线就可以通过高频优势获得较高的带宽。 为了弥补一次只能传输1位的数据不足,串行总线往往采用多条流水线(或通道)的方法,实现更快的——流水线之间的独立。 多条管线组成一个总线系统,表面上与并行总线很相似,但内部按串行原理工作。 在这种总线中,带宽的计算公式是

“总线频率流水线数”,这方面的例子有PCI 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前者有1、2、4、8、

×16 和×32 多个版本,在第一代PCI Express 技术当中,单通道的单向信号频率可达2.5GHz,我们以×16 举例,这里的16 就代表16 对双向总线,一共64条线路,每4 条线路组成一个通道,二条接收,二条发送。这样我们可以换算出其总线的带宽为2.5GHz×16/10=4GB/s(单向)。除10 是因为每字节采用10 位编码。
三、内存中的带宽
除总线之外,内存也存在类似的带宽概念。其实所谓的内存带宽,指的也就是内存总线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能力,但它决定于内存芯片和内存模组而非纯粹的总线设计,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为单独的对象讨论。
SDRAM、DDR 和DDRⅡ的总线位宽为64 位,RDRAM 的位宽为16 位。而这两者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SDRAM、DDR 和DDRⅡ的64 位总线必须由多枚芯片共同实现,计算方法如下:内存模组位宽=内存芯片位宽×单面芯片数量(假定为单面单物理BANK);如果内存芯片的位宽为8 位,那么模组中必须、也只能有8 颗芯片,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芯片的位宽为4 位,模组就必须有16 颗芯片才行,显然,为实现更高的模组容量,采用高位宽的芯片是一个好办法。而对RDRAM 来说就不是如此,它的内存总线为串联架构,总线位宽就等于内存芯片的位宽。
和并行总线一样,内存的带宽等于位宽与数据传输频率的乘积,例如,DDR400 内存的数据传输频率为400MHz,那么单条模组就拥有64bit×400MHz÷8(Byte)=3.2GB/s 的带宽;PC 800 标准RDRAM 的频率达到800MHz,单条模组带宽为16bit×800MHz÷8=1.6GB/s。为了实现更高的带宽,在内存控制器中使用双通道技术是一个理想的办法,所谓双通道就是让两组内存并行运作,内存的总位宽提高一倍,带宽也随之提高了一倍!带宽可以说是内存性能最主要的标志,业界也以内存带宽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但它并非决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实际应用,内存延迟的影响并不亚于带宽。如果延迟时间太长的话相当不利,此时即便带宽再高也无济于事。
四、带宽匹配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总线,这不可避免带来总线速度匹配问题,其中最常出问题的地方在于前端总线和内存、南北桥总线和PCI 总线。
前端总线与内存匹配与否对整套系统影响最大,最理想的情况是前端总线带宽与内存带宽相,而且内存延迟要尽可能低。在Pentium4 刚推出的时候,Intel 采用RDRAM内存以达到同前端总线匹配,但RDRAM 成本昂贵,严重影响推广工作,Intel 曾推出搭配PC133 SDRAM 的845 芯片组,但SDRAM 仅能提供1.06GB/s 的带宽,仅相当于400MHz前端总线带宽的1/3,严重不匹配导致系统性能大幅度下降;后来,Intel 推出支持DDR266 的845D 才勉强好转,但仍未实现与前端总线匹配;接着,Intel 将P4 前端总线提升到533MHz、带宽增长至5.4GB/s,虽然配套芯片组可支持DDR333 内存,可也仅能满足1/2 而已;现在,P4 的前端总线提升到800MHz,而配套的865/875P 芯片组可支持双通道DDR400——这个时候才实现匹配的理想状态,当然,这个时候继续提高内存带宽意义就不是特别大,因为它超出了前端总线的接收能力。
南北桥总线带宽曾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早期的芯片组都是通过PCI 总线来连接南北桥,而它所能提供的带宽仅仅只有133MB/s,若南桥连接两个ATA-100 硬盘、100M 网络、IEEE1394 接口......区区133MB/s 带宽势必形成严重的瓶颈,为此,各芯片组厂商都发展出不同的南北桥总线方案,如Intel 的Hub-Link、VIA 的V-Link、SiS 的MuTIOL,还有AMD 的HyperTransport 等等,目前它们的带宽都大大超过了133MB/s,最高纪录已超过1GB/s,瓶颈效应已不复存在。
PCI 总线带宽不足还是比较大的矛盾,目前PC 上使用的PCI 总线均为32 位、33MHz类型,带宽133MB/s,而这区区133MB/s 必须满足网络、硬盘控制卡(如果有的话)之类的扩展需要,一旦使用千兆网络,瓶颈马上出现,业界打算自2004 年开始以PCIExpress 总线来全面取代PCI 总线,届时PCI 带宽不足的问题将成为历史。

六、通讯中的带宽
在通讯和网络领域,带宽的含义又与上述定义存在差异,它指的是网络信号可使用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或者说是“频带的宽度”,也就是所谓的“Bandwidth”、“信道带宽”——这也是最严谨的技术定义。
在100M 以太网之类的铜介质布线系统中,双绞线的信道带宽通常用MHz 为单位,它指的是信噪比恒定的情况下允许的信道频率范围,不过,网络的信道带宽与它的数据传输能力(单位Byte/s)存在一个稳定的基本关系。我们也可以用高速公路来作比喻: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当于网络的数据运输能力,而这条高速路允许形成的宽度就相当于网络的带宽。显然,带宽越高、数据传输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多,因而能达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善信号质量和消除瓶颈效应实现更高的传输速度。
网络带宽与数据传输能力的正比关系最早是由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Claude Shannon 所发现,因此这一规律也被称为Shannon 定律。而通俗起见普遍也将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与“网络带宽”完全等同起来,这样“网络带宽”表面上看与“总线带宽”形成概念上的统一,但这两者本质上就不是一个意思、相差甚远。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ackieYang/archive/2010/03/04/1678279.html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