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电感的作用,电阻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时间:2023-05-05 21:18:07 阅读:176360 作者:2987

转载http://www.elecfans.com /原建/刁难qi/2017112578277.html

是为了满足驱动电路电流的变化,避免相互之间的耦合干扰,而起到电池的作用。

电容退耦原理

采用电容去耦是解决电源噪声问题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对提高暂态电流的响应速度,降低电源分配系统的阻抗非常有效。

关于电容器的去耦,虽然在很多资料中有提及,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 有些从局部电荷积累,即蓄电的角度进行说明,有些从电源分配系统的阻抗的角度进行说明,还有一些资料比较混乱,为了谈蓄电、谈阻抗,很多人在看资料时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这两种提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看问题的视点不同。

去耦电容器在集成电路的电源和接地之间有两种作用。 一个是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另一个是旁路该器件的高频噪声。 数字电路中的典型去耦电容值为0.1F。 该电容的分布电感的典型值为5H。 0.1F的去耦电容具有5H的分布电感,其并联谐振频率约为7MHz左右,即对于10MHz以下的噪声具有高的去耦效果,对40MHz以上的噪声几乎没有贡献。 1F、10F电容器的并联谐振频率在20MHz以上,去除高频噪声的效果较好。 每10个左右的集成电路增加1个充放电容量,或者增加1个能量储存容量,选择10F左右。 最好不要使用电解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由两层薄膜缠绕而成。 这种缠绕的结构在高频下表现为电感。 请使用钽电容器或聚碳酸酯电容器。 去耦电容器的选择并不严格,C=1/F,即10MHz时为0.1F,100MHz时为0.01F。

退耦原理: (去耦即退耦)

mldkh和天真的小白菜总是告诉我这样的经验法则。 “在电路板的电源接入端放置1~10F的电容器,去除低频噪声; 在基板上各器件的电源和接地之间放置0.01~0.1F的电容器,去除高频干扰。 ”在书店里买到的许多高速PCB设计、高速数字电路设计的经典教程中,也不厌其烦地引用了这一优先法则(老外俗称Rule of Thumb )。

在直流电源电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导致电源噪声。 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时,电源线上将产生较大的尖峰电流,从而产生瞬态噪声电压。 配置去耦电容器可以抑制负载变化引起的噪声,是印刷电路板可靠性设计的常用方法。 去耦电容主要用于滤除射频信号等高频噪声,噪声的进入方式是通过电磁辐射。

实际上,芯片附近的电容器还有能量存储的作用,这是第二位的。 请把总电源想象成密云水库。 我们大楼内的每栋房子都需要供水。 这个时候,水不是直接从水库来的。 那样的话距离太远了。 水来了,我们已经渴了不行。

实际的水来自大楼顶部的水塔。 水塔其实是buffer的作用。 微观上看,当高频装置操作时,电流是不连续的且频率较高,而装置VCC具有到总电源的距离,即使距离不长,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在阻抗Z=i*wL R下,线路的电感的影响也非常大去耦电容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因此,大多数电路板在高频器件的VCC端子上放置小电容器。 (在VCC端子上通常并联一个非耦合电容器,交流成分从此电容器接地。 )

构成原则如下。

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跨接在电源输入端子上,在印刷电路板的位置允许的情况下,采用100uF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话抗干扰效果会变高。

每个集成电路芯片构成0.01uF的陶瓷电容器。 印刷电路板空间小无法安装时,可以每4~10个芯片配置1~10uF钽电解电容器。 该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1,漏电流也很小。

对于抗干扰能力强、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以及ROM、RAM等存储型器件,需要在芯片的电源线(Vcc )和接地线(GND )之间直接连接去耦电容器。

去耦电容器的导线不能太长。 特别是不能在高频旁路电容器上安装导线。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