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计算机发展史观后感

时间:2023-05-03 13:16:35 阅读:257383 作者:4169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使用的真空管的技术,包括赫赫有名的ENIAC。ENIAC使用了17468个电子真空管,耗电功率约150千瓦。但真空管体积大,耗电量大,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ENIAC的诞生跟二战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了研制新型大炮及其他武器,美国陆军军械部在马里兰州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为了解决每天面临的大量弹道计算问题,才有了1942年提出的试制“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设想,也才在1946年顺利建成ENIAC。

第一代计算机只能通过机器指令汇编语言进行编程,整个过程异常复杂。很快,随着1947年晶体管的诞生,采用晶体管制造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也应运而生。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晶体管和光电池也是他们发明的)研制出了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为“清爽的彩虹”(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1958年,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第二代计算机才算是正式登上了舞台,相较于电子管,晶体管体积更小,寿命更长、效率更高。

第二代计算机将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了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储量也从几千字提高到了十万字以上

第二代计算机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尽管如此,第二代计算机却为高级语言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4年,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开始出现,60年代末大量生产。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每个基片上集成几个到十几个电子元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和每片上几十个元件的中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操作系统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这时,最有影响力的是IBM公司研制的IBM-360计算机系列,以及DEC公司研制的小型计算机PDP-8机、PDP-11系列机以及后来的VAX-11系列机等。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将运算速度提高到了每秒几十万至几百万次基本运算,也出现了“面向人类”的编程语言——高级语言

从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很多流行的高级语言已经被大多数计算机厂家采用,并固化在了计算机内存中,如BASIC语言FORTRAN语言C语言等250多种高级语言。

但是,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1967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1977年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才终于出现。

美国I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美国阿姆尔公司的470V/6型计算机、日本富士通公司的M-190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ICL2900计算机等都是比较代表性的第四代计算机。

直到这时,才出现了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1971年Intel研制出了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的四位机。随后,Intel又推出了MCS-80型(CPU为8080的八位机)。

1978年到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和IBM公司的PC/AT286微型计算机。

1983年之后,32位微型计算机开始出现,微处理器也相继推出80386、80486等产品。

1993年,Intel推出了64位的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Pentium Ⅲ已经成为了主流产品。由此可见,微型计算机的性能跟微处理器(CPU)的性能是分不开的。

第四代计算机的时代到今天仍未落幕,尽管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名词很有话题,但在正式商用量产之前,这些都只是对未来的种种探索罢了。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