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Linux 上下文切换 寄存器 内核线程 用户线程

时间:2023-05-05 08:53:53 阅读:276037 作者:4259

最近在看Go语言的goroutine调度,看到一篇理论文章,对一些关于Linux多线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记录。

目录

什么是:CPU寄存器 CPU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切换

Go程序内核线程能有多少个?

Linux创建的线程是用户级还是内核级线程?


什么是:CPU寄存器 CPU上下文切换?

CPU寄存器,是CPU内置的容量小、但速度极快的内存。

在说上下文切换的前,需要知道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则是用来存储CPU正在执行的指令的位置,或者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位置。他们(CPU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都是CPU在运行任何任务前,必须依赖的环境,因此也被叫做CPU上下文。

CPU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CPU上下文(也就是CPU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而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的时候再加载进来。这样就能保证任务原来的状态不受影响,让任务看起来还是连续运行。

CPU上下文切换分为三种:

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中断上下文切换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 按照特权等级,把进程的运行空间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分别对应着下图中。CPU特权等级的Ring0 和 Ring3(也就是说Ring0和Ring3程序可以在CPU上运行)。

内核空间(Ring 0)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直接访问所有资源。用户空间(Ring 3)只能访问受限资源,不能直接访问内存等硬件设备,必须通过系统调用陷入到内核中,才能访问这些特权资源。

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说,进程即可以在用户空间运行,又可以在内核空间中运行。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是,被称为进程的用户态,而陷入内核空间的时候,被称为进程的内核态。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比如当我们查看文件内容时,就需要多次系统调用来完成:首先调用open()打开文件,然后调用read()读取文件内容,并调用write()将内容写到标准输出,最后再调用close()关闭文件。

那么,系统调用的过程有没有发生CPU上下文切换呢?答案是肯定的。

CPU寄存器里原来用户态的指令位置,需要先保存起来。接着,为了执行内核态代码,CPU寄存器需要更新为内核态指令的新位置。最后才是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而系统调用结束后,CPU寄存器需要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态,然后再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进程,所以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其实是发生了两次CPU上下文切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不一样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

所以,系统调用过程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系统调用过程中,CPU的上下文切换还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进程上下文切换跟系统调用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含了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还包含了内核堆栈、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状态。

因此,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就比系统调用多了一步:在保存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CPU寄存器之前,需要先把该进程的虚拟内存、栈等用户态资源保存下来;而加载了下一进程的内核态后,还需要刷新新进程的虚拟内存和用户栈。如下图所示,保存上下文和恢复上下文的过程,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内核在CPU上允许才能完成。

根据Tsuna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都需要几十纳秒到数微妙的CPU时间。这个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进程上下文切换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CPU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资源的保存和恢复上,进而大大缩短了真正运行进程的时间。

另外,我们知道,Linux通过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来管理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当虚拟内存更新后,TLB也需要刷新,内存的访问也会随之变慢。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缓存是被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刷新缓存不仅会影响当前处理器的进程,还会影响共享缓存的其他处理器的进程。

知道了进程上下文切换潜在的性能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究竟什么时候会切换进程上下文?

显然,进程切换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换句话说,只有在进程调度的时候,才需要切换上下文。Linux为每个CPU都维护了一个就绪队列,将获取进程(即正在运行和等待CPU的进程)按照优先级和等待CPU的时间排序,然后选择最需要CPU的进程,也就是优先级最高和等待CPU时间最长的进程来运行。

那么,进程在什么时候才会被调度到CPU上运行呢?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时机,就是进程执行完,终止了,它之前使用的CPU会释放出来,这个时候再从就绪队列里,拿一个新的进程过来运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也会触发进程调度,这里逐个梳理下。

为了保证所有进程可以得到公平调度,CPU时间片被划分为一段段的时间片,这些时间片再被轮流分配给各个进程。这样,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就会被系统挂起,切换到其他正在等待CPU的进程运行。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比如内存不足)时,需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sleep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自然也会重新调度。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挂起,由高优先级的进程来运行。当发生硬件中断时,CPU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中断服务程序。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与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与,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所谓内核中的任务调用,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等,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

这么一来,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此时,由于资源不共享,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的。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应为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在切换时,虚拟内存这些资源就保持不动,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

所以同为上下文切换,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为了快速响应硬件的时间,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转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响应设备时间。而在打断其他进程时,就需要将进程当前的状态保存下来,这样在中断结束后,进程仍然可以从原来的状态恢复运行。

因为中断这块一般都不会涉及,所以不做过多介绍。

 

Go程序内核线程能有多少个?

其实这个是简单的问题(上面已经间接回答了),在没有看goroutine的MPG调度模型前,我肯定知道,理论上会有N个内核线程;但是看完后,总是模模糊糊的,以为会和CPU个数有关系,其实没有关系,M(即内核线程)是按需创建的,但是如果只有一个cpu(1核)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内核线程。(这也算是个误区,很多人认为runtime.GOMAXPROCS可以限制系统线程的数量)

虽然M理论上可以有N(但是N<maxcount)个,但是很多以后会有一个问题就是,频繁CPU上下文切换,倒是大多时间都消耗在CPU上下文切换。

 

Linux创建的线程是用户级还是内核级线程?

你可能知道:线程分为内核态线程和用户态线程,用户态线程需要绑定内核态线程,CPU并不能感知用户态线程的存在,它只知道它在运行1个线程,这个线程实际是内核态线程。

线程的实现曾有3种模型:

多对一(M:1)的用户级线程模型一对一(1:1)的内核级线程模型多对多(M:N)的两级线程模型

上面的x对y(x:y)即x个用户态线程对应y个内核调度实体(Kernel Scheduling Entity,这个是内核分配CPU的对象单位)。

多对一用户线级程模型  

多对一线程模型中,线程的创建、调度、同步的所有细节全部由进程的用户空间线程库来处理。用户态线程的很多操作对内核来说都是透明的,因为不需要内核来接管,这意味不需要内核态和用户态频繁切换。线程的创建、调度、同步处理速度非常快。当然线程的一些其他操作还是要经过内核,如IO读写。这样导致了一个问题:当多线程并发执行时,如果其中一个线程执行IO操作时,内核接管这个操作,如果IO阻塞,用户态的其他线程都会被阻塞,因为这些线程都对应同一个内核调度实体。在多处理器机器上,内核不知道用户态有这些线程,无法把它们调度到其他处理器,也无法通过优先级来调度。这对线程的使用是没有意义的!

一对一内核极线程模型 

一对一模型中,每个用户线程都对应各自的内核调度实体。内核会对每个线程进行调度,可以调度到其他处理器上面。当然由内核来调度的结果就是:线程的每次操作会在用户态和内核态切换。另外,内核为每个线程都映射调度实体,如果系统出现大量线程,会对系统性能有影响。但该模型的实用性还是高于多对一的线程模型。

多对多两极线程模型   

多对多模型中,结合了1:1和M:1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每个线程可以拥有多个调度实体,也可以多个线程对应一个调度实体。听起来好像非常完美,但线程的调度需要由内核态和用户态一起来实现。可想而知,多个对象操作一个东西时,肯定要一些其他的同步机制。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分工合作导致实现该模型非常复杂。linux多线程模型曾经也想使用该模型,但它太复杂,要对内核进行大范围改动,所以还是采用了一对一的模型!!!

 

那么,Linux下C语言thread_create函数创建的线程属于用户级还是内核级。其实创建的还是用户级线程,只不过对应了一个内核级的内核调度线程(这个线程实际的内核调度器分配的),即一对一(1:1)的内核级线程模型。

Go语言中goroutine使用就是一种特殊的两级线程模型(MPG模型)。得益于这种模型,所以Go语言并发性比其他语言都要好。

参考原文:

CPU上下文切换是什么

Linux历史上线程的3种实现模型 

Go并发原理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