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redis的分布式锁实现原理,为什么用redis做分布式锁

时间:2023-05-03 22:11:41 阅读:33407 作者:463

2019独角兽企业大额募集Python工程师标准

一、写在前面

现在在面试中,一般来说就是分布式系统。 面试人员通常从服务框架(Spring Cloud、Dubbo )开始说话,谈论分布式事务、分布式锁定、ZooKeeper等知识。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谈谈分散锁定这一知识。 具体为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

老实说,公司在生产环境中落地使用分布式锁时,一定会使用开源类库。 例如,Redis分布式锁最好使用Redisson框架。 非常简单,使用起来很方便。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浏览Redisson官方网站,了解如何在项目中引入Redisson依赖关系,并基于Redis实现分布式锁定和解锁。

我给你看一个简单的代码片段。 首先,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一下。

怎么样,上面的代码,你觉得简单不行吗!

它还支持多种部署体系结构,包括redis单实例、redis哨兵、redis群集和redis master-slave,因此可以实现完美。

、Redisson实现Redis分布式锁的底层原理

是的。 接下来是手写的,介绍一个叫做Redisson的开源框架实现Redis分布式锁定的原理。

(1)加锁机制

看看上面的图。 现在有个客户要锁门。 如果客户端面临redis cluster群集,请首先根据散列节点选择计算机。

这里注意这很重要!

然后,lua脚本将发送到redis,如下所示:

为什么要使用lua脚本?

运行此复杂业务逻辑的原子性,因为复杂业务逻辑可以封装在lua脚本中发送到redis。

那么,这个lua脚本是什么意思?

KEYS[1]代表你锁上的钥匙。 例如:

rocklock=redis son.get lock (' my lock );

在这里自己上锁的钥匙是“myLock”。

ARGV[1]表示锁定密钥的默认生存时间,默认值为30秒。

ARGV[2]表示锁定客户端的ID,如下所示:

843 c9c0- 0795-4907-87fd-6c 719 a6b 458633601

试着说明一下吧。 第一段的if判断语句由“exists myLock”命令判断。 如果不存在要锁定的锁定密钥,请将其锁定。

怎么锁? 很简单。 使用以下命令:

hset myLock

843 c9c0- 0795-4907-87fd-6c 719 a6b 458633601

使用此命令设置散列数据结构。 运行此命令时,将显示类似于以下内容的数据结构:

上面显示了一个名为“8743 c9c0- 0795-4907-87fd-6c 719 a6b 4586:1”的客户端对名为“myLock”的锁定密钥进行了锁定。

然后运行“pexpire myLock 30000”命令,设置名为myLock的锁定密钥的生存时间为30秒。

好的,到此结束。 ok,上锁完成了。

)2)锁定互斥机制

如果客户端2尝试锁定并运行相同的lua脚本,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 在最初的if判断中执行了“exists myLock”,发现名为myLock的密钥key已经存在。

在第二个if判断之后,确定myLock锁定密钥的散列数据结构是否包含客户端2的ID,但显然不是。 因为那里包含客户机1的ID。

因此,客户端2获取pttl myLock返回的数字。 这个数字表示名为myLock的密钥key的剩余生存时间。例如剩下15000毫秒的生存时间。

此时,客户端2进入while循环并继续锁定。

(3)watch dog自动延期机制

p>客户端1加锁的锁key默认生存时间才30秒,如果超过了30秒,客户端1还想一直持有这把锁,怎么办呢?

简单!只要客户端1一旦加锁成功,就会启动一个watch dog看门狗,他是一个后台线程,会每隔10秒检查一下,如果客户端1还持有锁key,那么就会不断的延长锁key的生存时间。

(4)可重入加锁机制

那如果客户端1都已经持有了这把锁了,结果可重入的加锁会怎么样呢?

比如下面这种代码:

 

 

 

这时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那段lua脚本。

第一个if判断肯定不成立,“exists myLock”会显示锁key已经存在了。

第二个if判断会成立,因为myLock的hash数据结构中包含的那个ID,就是客户端1的那个ID,也就是“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此时就会执行可重入加锁的逻辑,他会用:

incrby myLock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a6b4586:1 1

通过这个命令,对客户端1的加锁次数,累加1。

此时myLock数据结构变为下面这样:

 

 

 

 

大家看到了吧,那个myLock的hash数据结构中的那个客户端ID,就对应着加锁的次数

(5)释放锁机制

如果执行lock.unlock(),就可以释放分布式锁,此时的业务逻辑也是非常简单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每次都对myLock数据结构中的那个加锁次数减1。

如果发现加锁次数是0了,说明这个客户端已经不再持有锁了,此时就会用:

“del myLock”命令,从redis里删除这个key。

然后呢,另外的客户端2就可以尝试完成加锁了。

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锁的开源Redisson框架的实现机制。

一般我们在生产系统中,可以用Redisson框架提供的这个类库来基于redis进行分布式锁的加锁与释放锁。

(6)上述Redis分布式锁的缺点

其实上面那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对某个redis master实例,写入了myLock这种锁key的value,此时会异步复制给对应的master slave实例。

但是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redis master宕机,主备切换,redis slave变为了redis master。

接着就会导致,客户端2来尝试加锁的时候,在新的redis master上完成了加锁,而客户端1也以为自己成功加了锁。

此时就会导致多个客户端对一个分布式锁完成了加锁。

这时系统在业务语义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导致各种脏数据的产生

所以这个就是redis cluster,或者是redis master-slave架构的主从异步复制导致的redis分布式锁的最大缺陷:在redis master实例宕机的时候,可能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完成加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k3ODQ3Ng==&mid=2247483893&idx=1&sn=32e7051116ab60e41f72e6c6e29876d9&chksm=fba6e9f6ccd160e0c9fa2ce4ea1051891482a95b1483a63d89d71b15b33afcdc1f2bec17c03c&mpshare=1&scene=23&srcid=1121Vlt0Mey0OD5eYWt8HPyB#rd

最后分享一些自学资源给大家:

资源主要包括:Java工程化、高性能及分布式、并发编程、深入浅出。性能调优、Spring,Mybatis,Netty,源码分析等视频及文档,也有详细的Java进阶路线脑图,免费分享给大家!

加Java后端高级技术群:479499375 。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967312/blog/2885633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