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汽车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的解释)

时间:2023-05-03 22:07:29 阅读:77375 作者:2096

导读:留存率是衡量产品的基本指标之一,通常用于反映用户粘性的高低,留存率越高用户粘性越高。 影响残存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如何提高残存率? 作者逐一解答这些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公司对量化评价需求结果变得慎重,不再像当初那样随便写预期目标数据就可以了。 这时,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平时只知道如何计算残存率。 但是,增量残存率是如何量化计算的一次也不知道。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审视了“如何提高功能残存率”这个产品中常见的命题。

要解决

一、什么是留存率

功能残存率的提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残存率。 一般剩余率常用于反映用户粘性的高低,剩余率越高用户粘性越高。

1.1 产品属性对留存率的影响

当然,并非所有产品和功能都要求保留。 保留率不仅关系到产品设计的好坏,还关系到产品自身的属性。

对于微信、卡嗒声、石墨文档、同花顺等工具型产品的高效软件,留存率更高,最终业务价值也更高。 世纪佳缘、贝壳、懂车帝这样的再购买率低、客单价高的产品本身的指标就关注客单转化率。

猫眼、美团这样的客单周期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关注7日、14日等长周期的留存率,通过扩大业务场景来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

1.2 流失率

我们经常关注留存率,相反,我们经常忽视同样重要的指标——流失率。 残存率的增加大多也从流出率中得到。

1.3 计算公式

剩余百分比=某个范围内的活动用户数占第n天也启动APP的用户数的百分比

建议不要使用这种计算方法,因为在n天内再次单击会将某些流失用户(前几天登录后不再登录但可能已计数)计算在内,从而导致偏差。

增长率=流失率*流失用户功能需求占有率*因素转化率

二、留存率低的因素

残存率低的理由有很多,但最终归纳起来也有3种:

2.1 产品价值不足或服务不足

要么你的产品需求不够,要么你的产品需求根本是产品的自以为是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通过调查和相关数据的论证支持,判断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个功能,是否真的能够给他们带来价值。

2.2 用户画像与产品需求不匹配

还涉及用户分层。

目标用户没有问题,但在产品的当前用户生命周期中,功能用户组太少,不足以支持整个功能的保留。 渠道流入的目标用户口径过大,用户意愿度低,后续在转化时容易流出。

我们认为,在

2.3 没有体验到产品价值或服务时就流失

阶段,用户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成所有功能流程,在转换过程中流失,没有体验到产品和功能的核心价值。 影响产品侧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设计复杂度、诱导转化率、复用率。

用户使用功能太复杂,无法清楚地预知以下行为结果,在使用完成之前不再使用。 在功能设计阶段,引导、提示和变换的设计还不够完善。 此时,大多数用户对功能细节的容忍度小于对功能本身的容忍度,在转换过程中丢失。 此时,应更加关注功能引导方面,如信息结构展示、副本展示、功能使用引导、重要交互提示等。 用户经历完整的过程后,不一定马上就能体会到产品的价值,需要花时间培养用户的习惯。 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追加的运营手段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

三、如何提高留存率

以下的搜索功能为例。

3.1 核心指标是什么?

确定产品/功能的核心指标是什么,频率(天、周、14天)、用户范围(单功能/全体用户、新/旧用户)、的状态将保留在周中(有搜索结果/无搜索结果)。

3.2 功能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明确的产品能为用户带来什么核心价值?

例如,搜索功能:核心价值是满足用户寻找内容的需求,是更深层次的需求。 要寻找内容,快速、准确、结果单一或较少,是自己想要的,对产品端的价值是流量的分发和转换。

3.3 影响留存关键行为路径有哪些?

简单来说就是进行需求分析,通过数据和调研来揭示当前功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些都是用户的需求点。 要对这些需求点进行优先级划分,区分哪些主要影响用户体验,哪些是次要印象,哪些不影响,哪些影响用户发现功能的核心价值。

例如,搜索功能:关键路径包括输入-输出-跳转。

3.4 确定关键行为场景

明确要优化的需求点进行场景分析,具有什么特征的用户在什么特定场景中有这样的需求点? 产品需求逻辑,明确说明用户-方案-需求。

例如,用户不知道在输入阶段想要输入什么,输出时不匹配期望的结果,输出多个内容时如何快速找到期望的结果,跳转时不知道下一页的内容等检索功能。

3.5 设计并引导

为3.3设计解决方案并指导用户相关流程。

h2>3.6 满足的同时,提升离开成本

有时其核心价值本身价值较小,用户离开成本较低。此时则需要通过个性化服务、自定义设置等一些措施提升用户的离开成本,即使不适用,但软件迁移本和用户习惯的养成也会驱使用户留在软件内。

本文由 @Mr.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