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ip网络工程师招聘(网络工程师机构哪个好)

时间:2023-05-04 09:57:37 阅读:91022 作者:1509

今后要优化的,依然和IP有关!

IP:'为什么受伤,还是我!'

别担心,别给你像样的内容,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IP协议使用IP地址标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IPv4和IPv6。 虽然正在推进IPv6,但目前主流是IPv4。

IPv4使用32位二进制文件,a、b、c类(d类和e类有特殊用途,不用于识别网络中的节点),共有约37亿个可用单播地址。 听起来好像很多,但互联网发展太快了,2011年IANA宣布IPv4地址枯竭。

等等,既然2011年IPv4地址没有了,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大家都乐意使用IPv4地址呢?

这要归功于网络地址转换(NAT )。

实际上,IPv4地址有几个特殊的地址范围:

a类地址中的10.0.0.0~10.255.255级;

b类地址中的172.16.0.0~172.31.255.255;

c类地址中的192.168.0.0~192.168.255.255类地址。

这些地址,我们称为“私人地址”。

什么是私人地址? 也就是说,这些地址不会出现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也不用花钱!

自由使用吗? 那个不冲突吗?

不。 这些地址只在家庭、企业、学校等你所在的局域网内部使用,不在公共网络上。 就像你在某个局域网上使用10.1.1.1一样,我在别的局域网上也使用10.1.1.1。 只要不在各自的局域网内发生冲突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我们俩通信呢? 不是地址冲突了吗?

不,私人地址只在局域网内部使用。 要访问外网,需要从NAT发送的数据包的“全貌”。

LAN接入公众网的出口设备一般都配置有NAT功能。 家里常见的“无线路由器”,本质上不过是“无线NAT”!

如果NAT设备发现专用数据包要去公共网络,它将提供其全部内容。 将中的IP包中的专用地址交换为公共网络地址,记录后再发行。 数据包返回后,把地址返回给你的电脑。

企业、学校的公共地址可以从运营商购买固定地址,注册域名,向外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家庭互联网一般由运营商动态分配。

图中的电脑IP地址为私有地址192.168.1.10,出口NAT设备访问互联网的公共地址为12.34.56.78,公共网络上为98.76.54.54.78

电脑生成http消息,传递给传输层TCP协议。 在TCP封装的情况下,源端口在49152~65535之间随机选择一个,例如60128,目标端口为80。

TCP封装后,传递到网络层IP协议。 IP封装源地址为内部网PC的专用网络地址192.168.1.10,目标地址为公用网络服务器的地址98.76.54.32,协议编号为6。

链路层的封装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述,在此省略。 此消息发送到NAT设备后,NAT设备将源地址修改为12.34.56.78,并将创建记录的“intranet地址192.168.1.10”修改为外部网地址12.34.56

公众网根据消息中的目标地址98.76.54.32,将消息准确地传递到服务器。

从服务器返回的信息。 数据封装如下。

在源、目标端口号、IP地址交换的位置,公共网络根据目标地址12.34.56.78将消息发送到NAT设备。 NAT根据记录'内部网地址192.168.1.10映射到外部网地址12.34.56.78 ',将目标地址12.34.56.78映射到192.168.1.1 '。

但是,这样的转换方式是不妥当的。 因为一个内部网地址需要相应地转换为一个外网地址

,内网电脑数量多就会消耗大量外网地址,并没有起到节省地址的作用。

因此,我们所使用的NAT,叫做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网络地址端口转换)。

NAT只转换IP封装中的IP地址,而NAPT则把传输层的端口号和IP地址一起转换,可以实现一个公网地址的复用。

假设内网有两台电脑,地址分别为192.168.1.10和192.168.1.20,NAT设备地址和服务器地址和上例相同。假设两台电脑同时访问外网服务器,电脑A发出的报文封装是:

电脑B发出的报文封装是:

两个数据报文到达NAT设备后,NAT设备做个记录:

然后,NAT把电脑A的报文修改为:

而电脑B的报文也被NAT修改为:

可以看到,NAT把两台内网电脑发出去的报文转换后,仅传输层的源端口号不同,IP的封装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同一个公网地址被不同内网电脑重复使用,只需通过端口号区别开就可以。外网返回的数据报文回到NAT设备后,NAT根据之前记录的信息再转换回内网地址和内网端口号,即可把报文送达不同的内网电脑。

小Q:对于没有传输层的报文,如ICMP,无法进行端口号转换,NAT会怎么处理呢?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