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归纳性综述(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时间:2023-05-04 18:00:43 阅读:96876 作者:952

个人资料图片

今年,中国创新药物获批数量创下新纪录。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统计,截至10月21日,国内共有26种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已超过2020年全年(20种),我国创新药上市正进入快车道。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副主任周思源近日公开表示,我国创新药已启动量变进程,药品审评中心应从仿制药审评向药品创新评价转变,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鼓励药品创新发展。

政策引导和支持:国产创新药数量逐年增加。

在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之前,有一句话叫年度研发;国内所有药企的研发支出都赶不上年度研发;跨国制药巨头的支出。这说明当时中国在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制约了中医药产业本质基础的提升。但近年来,随着政策刺激的资本涌入,国内创新药企业融资加速,政策顶层设计推动行业从重销售到重研发、从重仿制药到重新药的历程,进入创新为王时代。

2015年,我国药品审评改革正式启动,消除了药品审评审批积压。同时还出台了加快新药上市、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鼓励创新研发等一系列政策。2016年2月26日,原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总局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明确了临床价值明显、重大疾病防治、临床优势明显的药品优先审评审批。

2020年7月起,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新药上市提供了有条件审批、突破性治疗、优先审评、专项审评四个渠道。CD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已有67项突破性治疗药物申请(共54个品种)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计划;5项注册申请(33个品种)获批准上市附条件;来自新冠肺炎的四种疫苗通过特别批准程序获准上市。

Quilunsar,widiximab,紫杉烷类,环丙沙星.截至今年10月21日,国内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26个,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9个、10个、20个,增速明显提升。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和记黄埔、海正药业、人福药业、海思科、姚明生物等知名药企都在布局。

2019年至今年8月底,CDE共受理登记申请25535件,审结登记申请25120件。三年来,进出任务量基本平衡。2021年前9个月,按照正常时限,复查率达到98%。几年前,困扰CDE和制药公司的审查积压时间长、药品上市进程慢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015年至2021年8月,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批准的创新药物总数达到72个,中美共报告4个品种。

应用领域仍集中在少数抗肿瘤药物上。

虽然国内创新药上市进程加快,但在9月底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州CDE副局长周思源指出,我国药物创新仍集中在少数治疗领域,应用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尤其是抗肿瘤药物。

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数据,《新京报》报道,在今年新获批上市的26种国产1类新药中,抗肿瘤药物数量最多,达到13种,包括索凡替尼、帕米普利、雷西透镜、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等。其次,抗感染药物有6种。神经系统药物2种,免疫系统药物1种,呼吸系统药物1种

来自CDE的数据显示,2018-2020年,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39个1类创新药物中,抗肿瘤适应症占54%,消化系统疾病和抗感染适应症分别占6%。没有罕见病药物,治疗范围集中在少数治疗区域。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2020年批准的创新药物中,虽然抗肿瘤药物占比最大,达到31%,但治疗领域更加多元化,包括多种罕见病药物,尤其是在2020年批准的药物中,罕见病药物占比58%。

高研发;内卷化政策迫使制药公司提高创新实力。

经过6年的审评审批改革,我国制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仍未摆脱仿制药,创新药研发同质化较为严重,其中靶向药最为严重。国内已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me-too创新药较多,与原药靶点相同,适应症相同,疗效基本相同,但结构不同。真正称得上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屈指可数。周思源曾公开承认,我国药物创新研发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新药研发存在“跟风、买改”现象,临床价值探索不够充分。

重复申请带来的麻烦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PD-1/PD-L1为例。目前,CDE共受理PD-1注册申请276件,涉及申报企业42家,其中部分企业最多申请59个受理号,部分企业最多申请33个适应症。共有148份PD-L1注册申请,涉及29家申报企业。部分企业最多申请61个受理号,涉及54个适应症。如果将两家公司申请的适应症进行整合,共有18种肿瘤,其中肺癌验收文件多达155份,涉及42家企业。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源集中在PD-1和PD-L1的研发上,高度卷进,导致赛道同质化严重、过度拥挤。

今年7月初,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导原则》”简称),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理念,对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诸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指导原则》提到,“新药研发

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而我国目前各大药企的研发管线中,多数创新药为me-too类新药。市场普遍认为,《指导原则》对me-too类创新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创新药me better(原型改良)/first in class(同类首创)属性,“伪”创新药或将面临重大利空。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给予“泛泛创新”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医保控费趋严、赛道日益拥挤,我国已经慢慢进入到“精选优质创新”的时刻。同质化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新技术、稀缺的技术平台、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有技术沉淀的公司将有望脱颖而出。

在政策顶层设计的引导下,我们期待国产创新药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真正成为国际认可的“全球创新”,让更多中国患者及时用上有临床价值的国产创新药。

新京报记者 怕孤独的小甜瓜

校对 cjdzs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