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

时间:2023-11-19 16:47:15 阅读:1051 作者:光盘式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1张

海棠诗社

一、"海棠诗社"与创作 在《石头记》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衡芜讽和螃蟹咏"里,具体写了大观园中众才女创立"海棠诗社"的作诗的过程。我们知道,"海棠诗社"是由探春的一封信笺发起的。信笺如下: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探春先说明了自己的病因,对宝玉的慰问以及关爱表示谢意,接着,叙述了古人相互结交建立词之论坛或诗社的故事,以及自己羡慕薛宝钗、林黛玉高超的作诗技巧,愿意仿效"莲社"、"东山"而建立诗社的意愿。这是探春思想解放、小试牛刀的第一步,为后文的"兴利除弊"的举措做了有力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2张

海棠诗社的发起者探春

探春的提议,瞬间就得到了大观园众才女的赞同和支持,真可谓是一呼百应、霎时云集,她们首先革除世俗之称谓,每人附会风雅起了"别号"。李纨给自己定作"稻香老农",探春自称"蕉下客",探春给林黛玉起号为"潇湘妃子",李纨给薛宝钗起号为"衡芜君",贾宝玉别号为"怡红公子"(又有别号"无事忙"、"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等),史湘云后续别号"枕霞旧友",迎春别号"菱洲",惜春别号"藕榭"等。李纨就当仁不让地当了社长,就推荐迎春、惜春做了副社长,来负责"出题限韵"和"誊录监场"。在探春、李纨的提议下,第一社就先咏起了"白海棠"。她们限"十三元"中的"门字韵"中的"盆"、"魂"、"痕"、"昏"四字,做起七言律诗了。迎春还命令丫环点了一支"梦香甜"来计时,以定责罚。探春作诗为: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该诗是说,斜阳残照,秋草遍地;雨后的碧翠的海棠花却铺满了满是青苔的花盆。碧绿的玉石一般的叶子展示了难以比拟的纯洁的精神,雪白的令人销魂的花朵是花的肌骨。芳香阵阵,似娇弱无力的少女;三更月下,倩影有痕。莫要说可以羽化成仙,多情的我在黄昏时分咏赞你。探春的诗句第二联,采用了互文的方法,对薛宝钗、林黛玉无比纯洁的精神和令人消魂的美丽的肌骨进行了赞美。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3张

诗才敦厚的薛宝钗

薛宝钗作诗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该诗是说,因为珍重白海棠的芳姿,故而白天掩闭房门;亲自手携手瓮浇灌长满青苔的花盆。似胭脂里洗出一样的海棠的倩影投影在台阶上,海棠花冰雪一般的肌肤招来了晶莹清澈的露魂。清淡到极点,才衬托出花朵的更加得艳丽;愁闷烦多哪里能够在精神上不留下痕迹呢。想要凭借自己的清洁高尚偿白帝君,独立无语,婷婷玉立,不觉日又黄昏。正像(蒙双行夹批)的那样,"宝钗的这首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并且是"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表明宝钗时刻以清洁自厉,具有巨眼高情,她站位高、看得远,认识深刻,追求平淡、高洁,这是对自己高尚人格的赞扬。你看她,言语温雅沉着,自是大家风范。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4张

贾宝玉作诗为: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歌大意是浅淡的花容掩映在重门之中,雪一样的海棠花枝攒拥在一起,铺满了花盆。海棠的影子好似出浴的太真一样冰清,海棠的魂魄好似捧心的西子一样玉洁。晓风吹不散你(指林黛玉)心中许多的忧愁,一夜的秋雨使你(林黛玉)的脸上还增添了许多的泪痕。我独倚栏杆,但愿清彻响亮的捶衣声和幽怨的笛声替我送走黄昏。宝玉通过这首诗,表露了自己的终生的心事,表达了自己始终不能忘记黛玉的情感。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5张

诗才别致的林黛玉

林黛玉作诗为: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歌大意是看花的人透过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看见,冰玉般海棠花铺满了花盆。海棠花好似偷来了梨花花蕊的三分白,好似从梅花那儿借来了一缕的香魂。洁白无暇,它好似月宫里嫦娥缝制的缟洁的衣衫;清露滴滴,好似秋闺中的怨女拭泪留下的啼痕。默默无边的心事向谁诉说呢,西风声里独倚栏杆毫无倦意地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夜晚了。你看,黛玉起势突然别致,不说花,而先说观花的人。承句想象丰富,独特,巧妙地把海棠花与梨花、梅花特征进行了横移和对比,转句巧妙地运用了月窟中的仙子与秋闺中的怨女的意象,合句直抒胸臆,表露了自己无限的娇羞与惆怅的情怀。言语飘逸洒脱,真有太白之风也。 最后李纨评论道,若论风流别致,应该属于林黛玉;若论含蓄浑厚,就应该属于薛宝钗了。但按照探春的观点,薛宝钗应该居首,林黛玉应该屈居第二。贾宝玉似乎还要翻案,被李纨驳回了。李纨定于每月的初二、十六开设,探春就提议把诗社定名为"海棠社"。 第二天才到来的史湘云听说成立"海棠社"后,坚持要参加诗社,并在瞬间作诗两首:

红楼论坛大观园(藏在红楼中的诗谜)-第6张

奇才史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诗歌大意是昨日神仙降临都门,种了蓝田白玉海棠一盆。好似霜娥只是偏爱清冷,也好似是倩女离魂。在秋阴里,海棠不知从何方捧来了雪一样的花朵;秋雨沥沥,海棠枝叶上好似增添了隔夜的泪痕。诗人欢喜海棠,吟诵不倦,哪里能让寂寞伴随我度过每一天呢! 该诗设想新奇,不落俗套,更与上面四诗不同,想象大胆,化典自然,不着痕迹。结句明志,把自己的乐趣与未来的命运走向隐含其中,淡淡的伤感里平添了几分的洒脱,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技冠群芳。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诗歌大意是长满蘅芷的台阶通向了爬满萝薜的门,海棠花栽在墙角或盆栽都适宜。海棠花因为喜欢清洁难以于其它的花为偶,我也因为悲秋而伤心落魄。微风之中,海棠花好似燃烧的洁白的蜡烛滴干了洁净的泪花;帘幕晶莹,隔破了洁白的月色的痕迹。我想要向嫦娥诉说内心的情感,无奈廊门已空,夜色已昏。该诗比上一首诗更好,首句指出了海棠花生活的习性;颔联,对海棠花孤芳自赏的品格进行了赞美,也对自身的悲伤情绪进行了抒发。颈联与尾联,对它的纯洁以及自己难以诉说的情愫进行了表露。这首诗与前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压卷之作!也正像脂砚斋在【蒙回前总批】的那样,史湘云是"诗客",她与林黛玉一样,诗才是傲秋闺的,是压倒一切参加科举考试的才子的! 书中继续写道,技压群芳的史湘云在傍晚又跟薛宝钗一起,讨论作诗的事情。最后商定作菊花诗,并拟定了十二个题目,分别是: 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并且史湘云与薛宝钗商量好了,不在限制押韵。第二天,诸人在吃完螃蟹宴席之后,就作起了诗。 我们说,菊花自然是品性高洁的,对菊花的咏唱自然也是为了表达女子们品性高洁的品质。诸人做的诗依次为: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菊花,怒放于深秋之时。题目既然是《忆菊》,想来该是菊花的好时节已经过去。故而,薛宝钗的《忆菊》是从凋零的菊花时节写起的。在秋风里,她忧闷地闲思,惆怅的远望,蓼草变红,芦苇变白,正是我心肠寸断的时候了。篱笆里面,旧圃里面,菊花全部凋零,没有留下一点菊花盛开的影子。只有在寒月高照、清霜满地的夜里,在梦中与菊花相见了。怀念秋菊,眼看着归去的大雁渐渐地飞远了,可我是无家可归的;一个人独自地坐着痴想着,夜深了,砧衣声越来越少了。我怜爱菊花居然生病,现在谁怜惜我呢?我只能安慰自己,期待着来年九九重阳之日再见了。这首《忆菊》,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薛宝钗对自己所历经的美好生活的回忆,照直说,可能是当贾宝玉死后,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这可能是她后半生孤独生活的写照。 至于说别人的诗歌我就不再一一解析。 俗话说,诗以言志。既然作诗,实际上表明的是自己的心迹。作诗的结果是,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但是从题目、立意来看,当属林黛玉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其他人的次之。然后大家评论起诗歌来。在吃了热过的螃蟹之后,大家就有咏起螃蟹来。这是《石头记》里第三十八回、三十九回大观园中的女子自发的结社作诗的大致情形。 二、明清两代女子诗歌创作的特点 我们说,这只是明清两代女子创作的一般。实际上,在明清女子的创作已经达到群体化,并且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 1、创作的群体化 其一、女性结社成为时尚。谢国桢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说道:"结社这件事,在明末已成风气,文有文社,诗有诗社,……那时候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就是女士们也要起诗酒文社,提倡风雅,从事吟咏。"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结社已经蔚然成风,规模也是很大的。著名的女性诗社有"名媛诗社"、"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秋红吟社"、"湘吟社"等,应该说,女子结社对于女性的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她们可以相约游山玩水,开阔视野,从而丰富诗作的内容,二是她们可以更相唱和,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出版诗集,这些对女性诗歌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二、创作的家庭化倾向明显。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吴江叶氏家族,据载,叶绍袁和沈宜修夫妇共有八男五女,《苏州府志·文苑传》载:"叶氏五子三女并有文藻,一门之中,更相唱和以自娱。"可见叶氏家内文风之盛。她们的创作成果也是极其丰厚的,母沈宜修的《鹂吹集》收诗634首,另有补遗诗2首;长女叶纨纨《愁言集》收诗97首;次女叶小纨的《存馀草》收诗51首;三女小鸾《返生香集》收诗113首,补遗诗2首;五女小繁存诗12首;三子之妻沈宪英存诗18首。如此繁盛,简直无与伦比。叶氏家族是当时女性诗坛的中心,这显然与其家族化的集体创作是分不开的。沈家也非常重视,叶沈结合,更相唱和。《午梦堂全集》和《吴江沈氏闺秀集》便记录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再如桐城的"名媛诗社",以方维仪、方孟式和方维则为首,在她们身旁聚集了大批亲友眷属。还有像袁枚的随园女弟子群的诗歌创作亦可看作是家庭化的。 2、创作的区域化。这里主要指的是女性创作的分布。笔者在此想以明清之际安徽籍的女性作家为例来说明。据《历代妇女著作考》,明清有诗文结集的安徽籍女作家计约240人,其中明代16人,清代224人;从地理分布来看,以南方的为多,又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以桐城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一是以休宁、歙县和婺源为中心的徽州地区。首先是桐城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明清之际桐城出版过作品集的达五十多人,蔚为大观。桐城自古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此地悠久的文明。这里诞生过很多的杰出人士,清代的"桐城派"可谓闻名遐迩。这里不但男性文人学士辈出,而且女性才人也层出不穷,上面提到的"名媛诗社"就诞生于此,正是此地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孕育了无数的才淑名媛。 3、徽州地区。此地亦是藏龙卧虎,自古就是个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最著名的当推徽商文化,明清之际徽商盛极一时,他们踏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徽商尤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很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作法在当时可以说形成了风气,因而女子读书自然成了易事。徽州女子温柔贤惠,知书达理,这与当时重视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另外,徽商长年在外,家中也需要一位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女性来支持门户。正因为这样,女子习文学诗成了风气,女性吟诗作对,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三、明清女性创作的价值与风格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曾经说:"使一个文学作品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特质,乃是一种特异性,我们要不就永远无法予以归类同化,要不就因为它显得司空见惯,以致我们根本忽视了那种特异的本质。"我们说,"自然"、"清"就是女性创作的风格特质。在《名媛诗归序》中,钟惺对女性创作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评论,他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一是"自然"。他说: 诗也者,自然之声也,非假模仿而工者也。《三百篇》自登山涉砠,唱为怀人之祖,其言可歌可咏,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安有所为法律哉?今之为诗者,未就蛮笺,先言法律,且曰某人学某格,某书习某派,故夫今人今世之诗,胸中先有曹刘温李,而后拟为之者也。若夫古今名媛,则发乎情,根乎性,未尝拟作,亦不知派,无南皮西昆,而自流其悲雅者也。……故凡后日之工诗者,皆前日之不能工诗者也。 "自然"是诗歌的本色,便是说,诗歌创作当以自己的性情为本,直抒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方乃真诗也。接着钟惺对"清"的论述道: 夫诗之道,亦多端矣,而吾必取于清。向尝序友夏《简远堂集》曰:诗,清物也,其体好逸,劳则否;其地喜净,移则否;其境取幽,杂则否;然之数者,本有克胜女子者也。盖女子不习轴仆舆马之务,缛苔芳树,养絙薰香,与为恬雅……嗟乎!男子之巧,洵不及妇人矣! 诚如钟惺所指出的那样,女性诗歌具有"清"与"真"的特质,女性诗境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这些是男性诗人所不具备的。应该说, "自然"和"清"的特质可以说是明清女性诗歌的内在价值,也是女性诗人诗歌的风格。 四、形成女性诗歌风格的原因 我们说,这还是要归功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其一、当属王学左派的兴起和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即是他们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个性解放,使得女性意识觉醒,产生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她们自认为作诗乃是她们的分内之事,追求同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谋求自己的话语权。其二、当受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影响。他们抨击伪道学,重视个性精神,注重个人情感与生活欲望的合理性,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还有李梦阳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他认为 "真诗乃在民间",而所谓"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诗集自序》)所以,钟惺认为"诗家当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在也。"同为竟陵派的谭元春也表示:"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清代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宋明大力反对。由于处在易代后的特殊阶段,他们更提倡文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强调文学要"为时","为事",但同时他们亦认为"诗本性情"。黄宗羲论文学时就注意到了文学的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所藏纳'"。(《南雷诗历·题辞》)秉性洒脱不拘的袁枚,在诗坛上公开批评嘲讽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重建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从这一点来说,当时的进步文人都追求一种自然的诗风,要求诗歌创作需"发乎情,根乎性"。而当时的女性诗歌则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深居简出,很少踏出闺门,很少有机会去游历名山大川,活动范围狭小。骆绮兰在《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序》中就说:"女子之诗,其工也,难于男子。闺秀之名,其传也,亦难于才士。何也?身在深闺,见闻绝少,既无朋友讲习,以沦其性灵;又无山川登览,以发其才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她们保留了一份真性情,发乎于诗,真情自现。而当时的男性文人作诗则模仿一定的人物,一定的流派,并依循一定的法则进行创作,号亦言其志,但已不是自然之声。也正是这份自然,使得她们的诗歌也同时具有了温柔敦厚的潜质,合乎了的中和之美和风雅精神的主张。《山东通志》载:"毛钟秀诗温厚和平,庄严不佻。"清晖楼主在其《清代闺秀诗钞·序》中说:"昔夫子订诗,《周南》十有一篇,妇女所作居其七,《召南》十有四篇,妇女所作居其九。温柔敦厚之教,必自宫闱始。"明代赵世杰在其《古今女史·序》中说:"吾不知女才之变,穷于何极,……一寓目而兴观群怨,皆可助扬风雅。"在时人看来,女性诗歌在当时不仅是发乎性情的,而且具有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精神,"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女性诗歌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起到教化作用,同时又合乎风雅,具有自然质朴明朗的风格,因而获得明清之际文人的激赏。大学士陈之遴在其继妻徐灿的《拙政园诗馀序》中赞美其妻之作表达了温柔敦厚的特质,范濂评王瑞卿的诗亦曰:"尔雅俊拔,类刘长卿;风骨非但无宋人烟火气,即长庆西昆诸体,皆不逮也。""由上可见,明清之际的女性诗歌普遍具有一种"自然"的特质,唱和吟咏,皆出于心声,同时又兼温柔敦厚和风雅之美,这正是当时文人所追求和推崇的。 五、女性诗歌的意义 应该说,明清女性诗歌已经到达的极其繁荣的时期。胡文楷先生曾经在他《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中说道:"自班氏《汉书·艺文志》出,群书始有著录,……唐宋二代,如武皇后、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杨太后、李清照、朱淑真,其集尚存。《明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仅三十馀家,其未著录者,见于王西樵《宫闺氏籍艺文考略》所载甚多;均目见其集,足以徵信。清代妇人之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由此可知,我国古代上的女性作家代不乏人,尤其到了明清之际,几百年间,出现了近四千位女作家,仅三百年间就有两千多位出版过专集的女诗人,诗歌繁荣的景象,是前所未有的。胡文楷先生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中也收录了明清女作家约3885人,收录各种体裁的作品集约4741部,另外还有合刻的集子54部,总集129部。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明清之际的女性文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么多的女性作家作品中,超过90%的是女诗人和诗集。但是,这么多的女性诗人的诗歌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没有显示,或者说,没有给她们一席之地呢?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讲,《石头记》里女性创作的诗歌,反映或基本反映的女性创作的基本面貌,使我们通过"一斑"而窥探到了"全豹",从"点"看到了"面",这就是《石头记》中女性诗歌的特殊意义。,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