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

时间:2023-11-21 15:21:39 阅读:949 作者:如此相依

公元前284年,在黎明的寒风中,齐湣王被吊死了。

在此之前,齐湣王遭遇了一连串的黑暗事件:

当年,燕将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

都城被攻破后,齐湣王出逃到卫国,因傲慢,齐湣王被卫人逐之出。

跑到邹国、鲁国,同样因傲慢,邹、鲁国君也拒绝收留他。

辗转到莒城后,遇到打着“救齐”名号的楚将淖齿。齐湣王将其任命为齐相。

他傲慢地要求淖齿恢复齐国,并拒绝淖齿的割地请求。威胁淖齿若不相助,齐国复国必攻楚。

淖齿怒了。一个亡国之君,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他决定将齐湣王抽筋悬梁教训一番。骄纵的齐湣王 “宁死不屈”,破口大骂直到气绝。

战国时期,非正常横死的国君有三个:秦武王、赵武灵王和齐湣王。

秦武王因扛鼎而死,赵武灵王被饿死,齐湣王是其中最惨的一个。

战国七雄中,齐国仅次于秦国,缘何落到几近灭国,国君横死的地步?

这只因齐湣王落入了一次超级捧杀。

捧杀,此典故出自《风俗通》:"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在辞职启示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原话:"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 意思就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旁边那些给你马鼓掌的人,夸之者就是害之者。

可见捧杀由来已久,是日常居家旅行,坑人整人,必备良计。

下面我们以齐湣王为例,细数如何避开职场中,捧杀中的那些坑。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1张

五国伐齐

布局:贪婪自负,是落入陷阱的原罪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老子《道德经》

一、外患:结下灭国之仇

公元前314年,齐国结下了一个死敌。

其时,燕国发生一场内乱。燕易王哙不知为何脑子进水了,崇信儒家禅让学说,大集群臣,废太子姬平,而禅位于国相子之。

更离谱的是,燕易王哙还把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给予子之重新任命各级官员的权力。这哪里是禅让,简直是全部洗牌重组啊,瞬间触犯了所有既得利益者。

将军市被心中不忿,乃帅本部军士,攻击子之。两下连战十余日,死伤数万人,市被终不胜,为子之所杀,抛尸示众。为躲避子之陷害,太子姬平、公子姬职纷纷出逃。

此时,齐国趁虚而入,打着太子姬平的旗号,出兵十万进攻燕国。燕人恨子之入骨,士兵不战而降,百姓箪食壶浆,城门大开以迎齐师。只用了50天,齐军就打到了燕国都城。城破,燕易王哙自缢于别宫。子之被擒,后在齐国被凌迟处死。

此刻,若齐国迎回太子姬平,向新燕王讨点赏钱,再要几块地,本就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齐国错就错在太贪了。

齐军在贪欲驱使下,进行了一系列迷之操作:捣毁了燕王的宗庙,掠夺了燕国的王室重器,还大肆搜刮燕国的财宝。——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燕国百姓一看不对劲了,刚赶走了乱臣,没想到又来了一个强盗。于是燕国的反抗此起彼伏。两年后,齐军招架不住,只得退出燕国。

但这个灭国之仇,算是彻底结下了。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2张

燕王禅让,带来内乱

二、内忧:人事的全面失败

1、叛逃一能臣

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即位。刚即位,就闹出了大动静。

当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军,发起了攻打楚国的战争,史称垂沙之战。此战楚军大败,主将唐昧被杀。韩、魏攻取了宛、叶以北地区。楚怀王命太子横到齐国做人质。

公元前297年,韩、魏在齐相孟尝君策动下,继续攻秦至函谷关,再次大败秦军,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此战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

作为战争组织者,孟尝君在齐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甚至有点功高震主的意思。

连续胜利,让齐湣王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日益严重的内部矛盾。他既没有适当削减孟尝君的权力,也没有扶持新的制衡力量。而是眼睁睁看着孟尝君的势力野蛮生长。

公元前294年,齐国贵族田甲劫持了齐愍王。事败后,孟尝君被齐愍王所怀疑,遂出逃魏国。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曾经最熟悉的下属,若生了反骨,便是最有威胁的敌人。

后齐愍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愍王亡在莒,遂死焉。——《史记 孟尝君列传》

乐毅五国合纵伐齐之战,孟尝君是魏相,发挥了重大作用。齐湣王之死,有三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敌是乐毅,内奸是苏秦,反贼便是孟尝君

2、重用一间谍

“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孙子兵法》

一个扎实的间谍,可敌十万兵。间谍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种。其中最为决绝,威力最大的,就是不顾性命安危的死间。

历来公认的死间范本,就是苏秦入齐。

苏秦为什么要帮助燕国?因为苏秦要报恩。燕昭王亲自封赠他的“武安君”的尊号,知遇之恩让苏秦没齿难忘。

离燕时,为表明决心,苏秦还给燕王讲了一个爱情故事。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有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个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爽约,尾生不去,这时大水漫上来,尾生还不走,抱着梁柱而被水活活淹死。

苏秦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燕王,他苏秦就要以尾生为榜样,哪怕“魂断蓝桥”,也一定信守诺言。

燕王听了,也是男默女泪,啥也不说了,卿放心去吧。

苏秦入齐后,填补了孟尝君叛逃后的坑,成为齐湣王的智囊。接下来,就开始为搞垮齐国而不懈努力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可见捧杀局的开端,受害者大多有其弱点:贪婪与自负。在职场上,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高调,过度功利化,有时候会在无形中得罪于人。一旦这些致命弱点被捧杀者发现,便会拼命将其扩大化,使之成为受害者陷入捧杀之局的原罪。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3张

齐湣王

开捧:一场急速成形的绞杀风暴

现在有些不满于文学批评的,总说近几年的所谓批评,不外乎捧与骂。

以学者或诗人的招牌,来批评或介绍一个作者,开初是很能够蒙混旁人的,但待到旁人看清了这作者的真相的时候,却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诚恳,或学识的不够了。然而如果没有旁人来指明真相呢,这作家就从此被捧杀,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翻身。

——鲁迅《骂杀与捧杀》

一、称帝,被放在火上烤

齐国一连串军事胜利,将其推到了“老二”的位置。“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让秦国感到,这个“老二”搞不好有取代他“老大”地位的实力。

彼此攻击,两败俱伤不说,还容易被其他诸侯趁势攻击。

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秦王还是懂的。他想到了“借刀杀人”,挑拨齐国与诸国关系,让大伙一起围殴齐国。

事不宜迟。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提出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

称帝,即改称号为皇帝。通过自称皇帝,成为管理各路诸侯的最高统治者。

当秦国的魏冉送来秦王提议时,齐湣王专门请来苏秦询问。苏秦如是回答:

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生者微。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秦称之,天下听之,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其于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战国策》

苏秦的意思大概是:如今若是不听从,这就会使秦国憎恨我们;如果听从,这就要受到天下各国的憎恨。于是建议齐湣王看风头,如果秦王称帝之后,没事,齐王就称帝。

这个建议表面十分稳妥合理,但实际上暗含杀机。

三国时,孙权在杀了关羽之后,吴蜀关系破裂。为避免吴蜀发生战争,将祸水引向魏,孙权上书劝请曹操称帝。没想他的伎俩被曹操一眼识破。

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明白,一旦他称帝,那汉帝往哪里摆?天下人必将群起而攻之。

可当时的齐王,已经自信爆棚,满脑子都是“称帝”二字。犹豫之间,苏秦给他建议:没事的,只要秦国称帝了,您就可以称帝。——人家还在坑旁犹豫,你就直接把人家推下去了。

于是,什么“放在火上烤”,什么“天下人反对”,齐王通通不顾了,他称了两天帝,体验了一把当皇帝的感觉。

二、拒绝秦国的“橄榄枝”

秦王在劝齐王共同称帝时,还怕齐王不同意,特地丢出了“橄榄枝”: 约请齐王共同进攻赵国。

攻赵,实际上是可行的。

赵国一度雄心勃勃,和秦国作对,要“保二争一”,在诸侯国中拉了不少仇恨。

且赵国周边韩、魏两国已经被秦国拉拢了。在长平之战,秦赵交战时,韩、魏均作壁上观,喜看秦军一路攻到邯郸城下。

但苏秦出于维护燕、齐势力均衡的考虑,建议放弃攻赵,转而攻宋。

苏秦对攻赵的优劣避而不谈,全力吹嘘伐宋的好处:占据了宋国,那么卫国的濮阳就危险了;占据了淮水之尊匕,那么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危险了。占有了济水以西的土地,那么赵国的边邑就危险了;占有了阴地、平陆,那么魏国都城太梁的门就不能打开了。

一句话,占据了宋国,会让诸侯国都被吓尿,然后向秦国表明:我们不一样。这样搞下去,就是商汤、周武王的称霸之举。

齐湣王一听,觉得甚是有理,居然全盘照做了!

这样,秦国也被得罪了。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4张

战国地图

三、什么是宋国?

宋国是个烫手的山芋。它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国家,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是战国最为富庶国家之一。尤其宋国定陶,为中原最繁华的商业之都,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简直就是一块“流淌着奶与蜜之地”。

并且如苏秦所说,宋国在各国间属于一个战略缓冲区。齐国若占领宋国,将对卫、楚、赵、魏等一圈周边国家产生威胁。

吞并宋国后,齐闵王一度产生重现齐国霸主荣光的幻觉。当初,齐桓公降服鲁、宋,进取中原后,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这次,情况有点不一样。一开始齐国拒绝秦国建议,已经得罪秦国,按照秦国的逻辑: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接着齐国独吞宋国,国际反响是:“诸侯恐惧”。

过去,是秦、赵、齐三雄并立。

如今,齐国已被置于秦、赵对立面。秦、赵两国对齐,既恨且惧。一场联合绞杀的风暴开始酝酿。

在职场中,不少捧杀者也会使用和秦国一样的套路。他们全力吹捧受害者,让其产生自负,期望值超出其实际能力。这样使受害者在拉满仇恨的同时,也犯下难以弥补的致命错误。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5张

苏秦最终被刺客杀死在齐国

下手:猝不及防的“绝杀”

胡惟庸是明初丞相。他也是死于一次“捧杀”。

胡惟庸一度十分膨胀:对生杀予夺,免官升职,有时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呈上的密封的奏章,他一定先拿来翻阅,如对自己不利的,他就隐藏奏章不让皇上知道。此后,还先后陷害过徐达、刘基等人。

权力欲极强,极其敏感的朱元璋假装打起了盹。

但有一天,刀子来了。

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在马车下,胡惟庸二话没说就杀掉了驾车的人。对这次明显的过错,朱元璋突然计较起来,要求胡惟庸以命抵罪,赔钱都不行。这样逼着胡惟庸有了造反动作。

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抓住此案不放,继续捕风捉影,对淮西勋贵及其子弟开启了屠杀模式。前后十几年,有三万多人因此案而死。

与胡惟庸被“捧杀”流程。当齐国暴露出致命缺陷后,其他各国便痛下杀手,一击必杀。

一、“东方快车谋杀案”

深陷积雪的列车中,美国人雷切特死在了自己的包厢中,身中12刀。案情在大侦探波洛的推理下水落石出,原来此节车厢的12人都与雷切特有仇,每人都“送”了雷切特一刀。

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齐国被五国围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虑。

魏:曾经非常努力地想扩充自己的地盘,一度进攻过赵、韩都城,但齐军在孙膑指挥下,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仗成功瓦解了魏国攻势,歼灭魏军主力,逼死魏军上将军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齐国灭宋不仅取走陶邑,还进一步侵吞魏楚两国的占领区,简直欺人太甚。这次魏国终于抓住机会,一雪前耻,重新打回自信。

赵:对赵国来说,齐国是个危险的竞争对手。齐国灭宋后,直接抵进赵国的边邑。过去每天光跟秦国干架就够费劲了,现在齐国还在背后虎视眈眈,这就成了腹背受敌啊。强烈的不安全感,促使赵国想一次性将齐国整熄火,免除后方的祸患。

燕:齐国要扩张,最好的选择其实是燕国。有了之前几乎被灭国的经历,燕国对齐国那是相当地畏惧。强大的齐国,是悬在燕国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此对燕国而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尽最大可能削弱齐国,才能保证燕国的安全。

韩:韩国块头小,很好打。只有方圆900里,没啥战略纵深,一道防线攻破,很快就能打到底。它处晋、楚两强之间,把持着南方进入中原的门户,是个战略咽喉要地,所以"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这决定了韩国只能当好“墙头草”这个有前途的角色。有时候,跟风也是自保。

秦:都已经称帝了,还有啥好说的,为了“大一统”,干就完了呗。

此时,五国思想已经达到高度统一,齐国已经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二、最后的止损机会

秦国也曾多次被六国围攻,但是为啥就是干不死?因为秦国地理条件实在得天独厚。

秦国地形,渭河平原四面,环山带水,易守难攻,是个“四塞之地”。所以守住各个关隘,他国根本打不进去,一般就在函谷关前野营几天,就无奈打道回府了。

齐国其实也有地形之利。在闱阳晋之道、亢父之险,简单布置一下军队,就能起到“以百挡千”的效果。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各诸侯国组成的联军攻打齐国,齐湣王任命触子为主将率军迎战。触子选择据险而守,两军在济水边对峙。本来可能拒敌于国门之外。

而膨胀的齐湣王却进行一系列“迷之操作”,让“地利”优势在“人祸”中荡然无存: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

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吕氏春秋》

齐湣王威逼触子,你若不战,就一定灭你族人,挖你祖坟。侮辱和责骂,让本欲卖命的触子寒了心,出离愤怒。他按齐王要求出战了, 一开战就下令“鸣金收兵”,不知所措的齐军如潮水般败退……

之后,另一将领达子率领其余士兵守在秦周地区,为鼓舞士气,他请求齐湣王给士兵一笔赏赐。齐湣王气急败坏地骂道:“你们这些小子打了败仗,居然还想要赏金?”

至此,齐军彻底死心了。剩下所有军队一战即溃,达子阵亡,齐湣王出逃。五国联军打进临淄,将齐国国库里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

这里,留下了一个惨痛的成语:因小失大。

输得几近一无所有,齐湣王无可奈何地,迎来最后败亡的结局。

可怕的“捧杀”,让齐湣王到死前的最后一刻,都还自负骄傲不已,他瞧不起所有人,包括为他卖命的人。

三、复盘:齐王如何跳出“捧杀”局

齐湣王之悲剧,种子在其父齐宣王时已经种下。齐湣王,是齐国扩张战略崩盘的买单者。

但败亡的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在几个关键节点,若采取合理措施,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1、通过齐湣王的经历,我们可以梳理出“捧杀”的要点:

(1)布局:找到受害者的致命缺点;

(2)鼓吹:鼓励、吹捧、纵容受害者的行为,让其注意力只放在好处、利益上,忽略背后的致命陷阱。

(3)放大:通过各种助力和支持,让受害者得到超乎寻常的利益,使其各种缺点无限放大。

(4)下手:撤除一切对受害者有利的帮助,聚集一切对受害者不利的因素,一举给受害者致命伤害。

2、浅析齐湣王如何完美避开“捧杀”

(1)及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内政问题的确容易授人以柄。孟尝君是个关键人物,若妥善处理好,将会很大程度减小国内意见的分裂。

(2)放弃不必要的虚名。荣誉是成功的副产品。过度追求荣誉,是很容易拉仇恨的。放弃称帝,对齐国没有什么损失,还能阻止一场灾难的发生。

(3)及时调整期望值。当面临五国围攻时,称霸天下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齐王应该放低身段,将主要精力放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与部下,与诸侯各国平等交流,争取同情和支持,从而防止雪崩,及时止损。

亦如刀剑齐湣王的教训告诉你(管仲用人四法)-第6张

五国伐齐

结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捧杀的本质,是营造一种病态的氛围、价值观,让真正的问题隐形,得不到解决,从而让矛盾日积月累,达到足以毁天灭地的程度。

此时,攻击与否都不再重要,因为受害者已经陷入过分自信的泥沼,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在职场上,各种捧杀,更是花样百出。或捧杀你的学历,或捧杀你的能力,或捧杀你的年龄,或捧杀你的美貌,或捧杀你与上级的关系……一句话,你自己得意什么,就捧杀你什么。

甚至国家之间,也有太多的捧杀。美国“捧杀”苏联的改革与新思维,让苏联各项颠覆式的改革突飞猛进,最终分崩离析;而日本,也在“日本第一”的赞扬声中,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主动提出日元要升值10%,买了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承担起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经济大国的责任”,最后崩溃在日元升值的经济泡沫中……

不论是称霸,还是当“救世主”,都是捧杀的陷阱。

如何化解捧杀之困?

那就需要我们时时警惕别人的赞美。哪些是合理的赞扬,哪些是超出实际的“捧杀”,要能够准确辨别,而不能照单全收,不能让自己被人贴满恭维的“标签”。若赞美超出实际,就需要“反赞美”,将标签反贴给人家。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尤为重要。

若你的实力不具备顶尖优势,就不要争抢虚名,拉满仇恨。“守弱”是一门技术活,只有立足于长远规划,低调冷静地发展,才能踏实走好职场的每一步。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