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知识 > 铁路高铁 正文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丹淅铁路

时间:2023-12-24 16:00:02 阅读:277 作者:m5aX7k

丹水凝滞是什么意思

丹水:丹水的释义:
俗称丹河,发源陕西,会淅水,流入汉水
凝滞的意思:1. 停留不动;不灵活;

淅川台球桌

你好,淅川应该不会有卖台球桌的地方,一般省会城市卖台球桌的比较多,所以你要开台球厅的话,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个卖绅士台球桌的地方,名气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台球厅用的就是他们的,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你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淅川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级行政区,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
淅川全县总人口为612834人(2012年),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丹江口水库流域范围,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是渠首工程和干线工程所在地。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阳。

淅川历史久远,早在7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生息。尧舜时,淅川是舜的儿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属于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之地,楚始都丹阳(如今已经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在淅川境内。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于之地,余为楚国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与齐国断交来换取秦国六百里的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然而楚兵却在今天淅川境内的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于秦军。秦朝时,秦始皇26年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2]
汉朝时,西汉成帝初年(前31年前后)刘骜封胶东顷王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李官桥镇一带。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刘欣继位,封孔光为博山简烈侯,改顺阳县为博山县,清人王先谦称之为孔光国,属南阳郡。东汉设立顺阳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东晋更名为顺阳郡。北魏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后改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县。唐朝初,复置淅川县, 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淅川由邓州管辖。金朝和元朝时期,淅川并入内乡县,依旧为邓州领地。[2]
明清时期

明朝时,大量的流民涌入淅川,
荆紫关镇古街
荆紫关镇古街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仅山西一省饥民,流徙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华人刘通在淅川的数万流民举行起义。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明政府同意设置淅川县,县城初设马蹬镇。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县城由马蹬再向老城(己被水淹没)迁移。河南按察司事顾以山亲赴淅川考察选点,并作诗《淅阳驻节》。1633年(崇祯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2]
清朝时,嘉庆七年(1802年),荆紫关镇和内乡县李官桥已成为商业重镇。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升为淅川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抚以淅川界连楚、陕,教堂林立,需加强管理为由,奏准淅川厅由道辖厅升为省辖淅川直隶厅,县丞驻荆子关,属河南省布政司。[2]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绅士全子杰、金
淹没前的李官桥镇的位置
淹没前的李官桥镇的位置
橹樵、宋莲舫等人响应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独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统治从此结束;1913年3月撤销淅川厅改为淅川县,1915年,淅川桐油、生漆、石棉、金沙参加美国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23年12月下旬,宝丰土匪老洋人(张庆)攻占内乡李官桥镇,杀害4千余人,绝34户;1929年9月,淅川与邓县、内乡、镇平结为联防,时称宛西联防,即宛西自治;从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途经淅川,到邓淅边界农民武装起义;1940年5月,日军轰炸淅川县城; 1935年党组织在淅川建立;为躲避日军侵略,1944年6月初,河南大学迁驻荆紫关镇。[2]
1945年日军大肆侵略淅川,4月2日,淅川县城沦陷,此后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激战。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淅川县城,并设立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国民党在淅川长达3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2]
共和国时期

1959年,淅川县在对寺湾、卡房和上集等8处新县城的城址反复比较后,最终选择了距老县城40公里处的上
淅川一侧的丹江口水库
淅川一侧的丹江口水库
集镇建设新县城,政府所在地从老城搬迁到今上集镇附近。1960年8月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包括淅川最为富庶的顺阳川、丹阳川和板桥川在内的54.84万亩土地被水淹没。[2]
1951年,淅川县西坪镇析出,划归西峡县;西庙岗乡,东乡区析出,划归内乡县;同时并入内乡县的李官桥区。1972年12月,原本属于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由此九重所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九重镇陶岔村划归淅川县,但邓州市保留了渠首两岸100米的管辖权和行政机构管理权。[2]
行政区划

截止2012年4月,淅川县辖4个乡(大石桥乡、毛堂乡、西簧乡、滔河乡),11个镇(荆紫关镇、寺湾镇、香花镇、九重镇、厚坡镇、老城镇、马蹬镇、上集镇、盛湾镇、金河镇、仓房镇),2个街道办事处(龙城街道办事处、商圣街道办事处)。[3]
2地理环境

位置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西缘,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地理坐标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4]
地形

淅川属西北突起向东南展开的马蹄状地形,西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亚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南部。县北部和西北部属于秦岭东段延伸部分的伏牛山南侧,山体大致为东西走向,海拔在900米左右的山脉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县西和西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与湖北交界的走马岭东西两峰海拔高度分别为1033米和1086米是全县最高峰。丹江口水库东边属于南阳盆地西南边缘,呈平垄岗状。
气候

淅川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四季
精彩淅川
精彩淅川(19张)
特征为,春季(3月-5月)回暖快,偏东南风多,气温升降剧烈,4月阴雨天气较多,5月常有大风出现。夏季(6月-8月),降雨集中、旱涝不均,初夏多干旱,中、后夏降雨较多。秋季(9月-11月)凉爽,多连阴雨,晚秋降温迅速,降雨骤减。冬季(12月-2月)西北风多,干冷,由于西北方有秦岭、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内西北诸山峰形成的两道防线,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方的冷气团南侵,年平均气温15.8°C,高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2°C左右,无霜期约为228天。
淅川境内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391.3—1423.7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4.3毫米,区内初汛较早,末汛较迟,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58%,个别年份高达79.8%,地域分布上也不均匀;具有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平均在731.2—809.4毫米之间。[5]
山脉

香花镇南部朱连山
香花镇南部朱连山
猴山:位于丹江和淇河之间,主峰在荆紫关东北6公里处,海拔943.3米,北坡陡峭,南坡较缓,岩层为石灰岩。猴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蜿蜒十余里,中峰有建于唐代的法海禅寺,殿宇耸峙,翠竹环抱,古木参天,历史上颇有名气,至今游人不绝。
香炉山:位于淇河和东簧河之间,主峰位于西簧乡北5公里处,海拔849.9米。
玉皇顶:位于淇河下游以东,鹳河以西,主峰位于西黄、寺湾、毛堂三乡交界处,海拔902米北部与西峡的封子山相连,自西北向东南蔓延到横沟一带,山势骤降成为丘陵;至黄柏观形成一分支,再度隆起,出现凤凰寨、大寨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脉,以及五台岭等较大丘陵。
角子山:位于淅川和内乡交界处,展布于马蹬镇南部地区,主峰海拔约512.5米。
马蹬山:位于黄庄西北,古马蹬镇(已被淹没)东南,周边还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绵联百余里。宋绍定六年(1233年),孟珙破金将武仙于顺阳,武仙退屯马蹬山,于是顺阳、申州、唐州皆向孟珙投降,武仙的部将刘仪领壮士二百降,并向孟珙报告了武仙的虚实,孟珙当即派兵袭击敌寨,杀掉大量金兵。孟珙估计,武仙在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将会登上岵山顶观察宋营动静,便命部将樊文彬在岵山设伏。武仙果至,中了埋伏,纷纷溃逃。
朱连山(三尖山,又名三颤山):位于香花镇南部,主峰海拔499米。
四峰山:分布于滔河乡南部、仓房镇和盛湾镇。主峰四峰并立,最高峰为跑马岭,海拔1086米,是全县最高点。
水文

淅川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
丹江岸边
丹江岸边
境,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5%。其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鹳河,分别在寺湾、全营、马蹬汇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属唐白河水系的刁河,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在县内流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处于南阳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岭以东。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条,30—100平方公里的有9条。[5]
3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淅川虎睛石
淅川虎睛石
截止2010年,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藏42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米黄玉大理石储量全国第一,蓝石棉主要分布在上集、毛堂、西簧一带,全长34公里,另外砂金、石灰膏、石膏、白云岩储量居河南省第一。2010年,经过对内乡县大桥至淅川县上集一带钒矿普查,探明钒矿资源100万吨,提交超大型矿产地1处。据悉,这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钒矿矿产地,占河南现有钒资源量四分之一。淅川县11个乡镇有丰富的钒土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层次稳定、易开采等特点,已探明的钒资源量达300多万吨,平均品位1.5%。[6]
生物资源

淅川特产
淅川特产(5张)
淅川县已形成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药材、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香花小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干椒5600万公斤,出口美、日、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已形成万只网箱养鱼和亿粒银鱼养殖基地;以花椒、柑桔为主的林果业总面积达47万亩;龙须草种植面积40万亩。[6]
该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野猪、果子狸、豹猫、飞鼠、黄麂、锦鸡、雉鸡、鼬獾、猪獾、狗獾等20多种。[6]
水利资源

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万千瓦。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亿立方米。淅川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淅川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丹江及其支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3.5%。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鹳河,分别在寺湾、金营、马蹬汇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属于唐白河水系的刁河,在县内流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其流域涉及厚坡、香花、九重三个乡,处于南阳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岭以东,淅川县东南部厚坡,九重两乡的东部边缘与邓县西部平原的分界线上,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下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条。[6]
4政府领导

截止2014年4月县政府领导情况:
县长:赵鹏,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负责审计工作,联系人大、政协工作。
常务副县长:贾松啸,负责县政府日常工作,牵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系人武部工作。
正县级干部:赵金秀,负责计生、卫生、药监、质监等工作。
副县长:袁克政,负责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环保、金融等工作。
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全建军,负责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副县长:李晓兰,负责文化广电、教育体育、科技等工作,联系工青妇、史志和科协工作。
副县长:游金会,负责民政、公安、司法、信访稳定、商贸流通工作,联系法院、检察院工作。
副县长:辛泽涛,负责南水北调、复建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旅游、民族宗教等工作。
副县长:顾理,负责生态经济、“两会一部”清理工作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副县长:冀建成,负责移民、招商和对口协作工作。[7]
5人口

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县总人口为1.43万,至1948年,人口增至30.7万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国家政策影响,人口暴增,1970年代达到顶峰,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1985年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0.9%。根据官方的统计,截止200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4万人,常住人口为65612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90413人,出生率为10.42‰,死亡率为4.48‰,自然增长率为5.94‰。城镇化率为29.02%。2009年到2011年,因南水北调移民至外县市的人口达16.2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淅川县共有685637人。[8]
6经济概述

第一产业

淅川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建设“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
淅川香花小辣椒
淅川香花小辣椒
”的特色农业强县为目标。主导产业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产、畜牧、林业,特色产品有食用菌、大枣、胡桑、烟叶,着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鱼、淅水鹅、淅川大灵枣四大品牌。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其次是谷子,大豆,绿豆等粗粮作物;经济作物有烟叶,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树种类繁多,但具有规模批量生产的不多,主要有大枣,柿子,葡萄,樱桃,苹果,梨,红果,栗子,核桃,杏;中药材方面,以种植黄姜为主,主要分布区在西簧乡、寺湾镇以及老城、荆关、毛堂、大石桥一带。[9]
2012年,全年新发展茶叶3.2万亩,金银花面积达到2.6万亩,湖桑、玫瑰等产业也有了新发展,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97.2万亩。完成营造林37.55万亩,营造林面积连续5年全省县级第一,65万亩集体林权确权到户,激发了群众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库区消落地造林种草1.3万亩,“2+10”环农工程进展顺利,水质保护的基础逐步加强,生态基础有效改善,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完成生态移民1480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0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高标准农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丹治”项目一期治理成果受到国家肯定,农建工作连续8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0年获得市“兴水杯”。[10]
第二产业

参看:淅川县产业集聚区、淅川新区
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业遍布境内;清代,制陶、造纸业相继兴起;民国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枪厂创立,开始半机械化生产。民国30年(1941年),县兴隆纺织厂、裕民铁工厂和兴汉、罗叱、豫华等卷烟厂陆续建成投产,后来由于国共内战,工厂相继倒闭。
新中国建立后的80年代淅川以矿产开采和金属加工为主。近
淅川铝业集团
淅川铝业集团
几年则是以电解铝、铁合金冶炼、汽车减振器加工、制药业为主。因为工业中大多为资源开发型企业,并且污染严重,但为了保护水质,该县关闭了大批污染企业,主力发展“低碳经济”。淅川正在建设淅川产业集聚区,聚集区位于香花镇、厚坡镇和九重镇境内,该区交通便捷,省道S335贯穿全境,距离焦枝铁路和二广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阳机场和襄樊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宁西铁路和汉十铁路连线、内邓高速均穿境而过;电力供应充裕,现有35KV变电站二座,110KV变电站四座、220KV变电站一座,全区规划面积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新材料、化工产业。
工业发展规模
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
淅川县工业园区
淅川县工业园区
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7亿元、销售收入183亿元、利税2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3倍、3.5倍和6.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五年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1.4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近200亿元。“一区两园”模式获得批准,在全省位次由139位前移到23位,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20家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之一。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新上项目90多个。淅川铝业集团13万吨大电解、10万吨碳素项目,淅川汽车减震器有限公司400万支减振器扩能项目,福森药业集团汽车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均建成投产。在项目支撑下,淅铝、淅减、福森新能源三大产业园快速膨胀,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由7家增加到17家,6家企业进入全市50强。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淅减公司跨国收购具有百年历史、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意大利威奥斯图公司,这在全省是第一家;11月23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兼并南阳齿轮厂并顺利搬迁淅川。淅减公司厂区面积由60亩扩大到1000亩,成为亚洲最大的减振器生产厂家,带动了县内27家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以淅减为龙头的淅川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第三产业

2013年,淅川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和渠首景区规划编制进展顺利,丹江小三峡、驻马山景区等规划通过评审。先后举办了南阳号首列京津游客游丹江、“美丽中国·生态南阳·绿色淅川”旅游推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美丽淅川”全国摄影大赛、荆紫关古镇特种邮票首发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11]
2013年,淅川县持续加大政策性项目争取,项目和资金总量均居全市前列。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商务中心区规划获得批复,蒙西铁路确定在淅川县设站。[11]
7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东南创建儒学,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建立阴阳学(主要教授天文、气象、地理等知识)和医学各一所。清代嘉庆至乾隆年间(1736年至1820年),相继建立了崇文、文兴、昆阳三大书院,同时,县内繁华的集镇开始兴办社学、义学和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清末,废书院、兴学堂,学部规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先后创办初、高等小学堂、女子学堂、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等。
淅川县各高中
淅川县各高中(4张)
民国伊始,改学堂为学校,县境内普遍扒神像,改庙宇,兴办教育,教育宗旨从“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到后来的以“礼义廉耻”为校训。民国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各区设中心小学,各保设国民小学。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级学校以“政教养卫”为原则,训练学生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抗日战争期间,省会开封以及豫东20多所大、中学校先后迁入淅川,对淅川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各种政治运动以及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影响,淅川的教育质量连年下降,后随着社会进入正常化状态,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学514所,职业学校2所,成人技术学校15所,幼儿园2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淅川一高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厅中学堂”,已有百年历史,校址位于淅川县西城区。淅川县实验中学(淅川二高)于1978年创建,位于淅川县城东部。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创建于1901年,位于荆紫关镇水安城里。淅川县第五高级中学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于原淅川一高旧址。
淅川移民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影响,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城1座,大型集镇(李官桥)1个,一
淅川移民
淅川移民(2张)
般集镇(区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湾、滔河、马蹬)5个,小集镇(下寺、双河镇、关防滩、下集、龙城、凌楼、党子口、泉店)8个, 20.2万人被迫移民。[12]
1961年,丹江口大坝蓄水,库区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迁走,淅川有2万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万8千多移民迁往湖北荆门和钟祥,其中4.9万人被安置在钟祥柴湖镇。
2009年至2011年间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个乡镇184个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仍是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淹没耕园地13.1万亩,占库区总淹没耕地的51.1%,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涉淹集镇3个,公路548.7公里,关停并转迁企业130余家,,各项淹没实物静态损失达90余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再次被打破。[13]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坝经加高,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将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库容相应增加了116亿立方米。
社会保障

2012年,卫生工作健康运行,新农合参合率达99.8%,全县82.4万人次从中受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全市第一,参保居民达54万人,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4.2万人吃水难题得到解决.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推进,实施搬迁扶贫7个村338户,完成整村推进15个.民政工作继续加强,全年享受城乡低保4.2万人,供养五保老人7387人。[10]
8交通状况

淅川丹阳湖上的邮轮
淅川丹阳湖上的邮轮
历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沿丹江西达秦川,南至荆襄直通汉口,东达中原重镇南阳。在铁路交通未发达时期,这里是连结东南和西北诸省的重要商业通道。近代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公路交通比较落后,1997年之前全县只有油路12公里,交通状况犹如西藏,所以人们称淅川是“小西藏”。近些年,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淅川境内的公路总里程190余公里,乡村公路包括县道6条共225余公里,乡道12条共292余公里,村道共1756余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共1572余公里)。
普通公路:209国道线,208国道线,241国道线,省道S335线
高速公路:S59三淅高速公路(三门峡--西峡--淅川寺湾镇鹁鸽峪);内邓高速公路:(内乡--淅川--邓州)经过淅川县厚坡镇和九重镇。
现”。

楚国的历代都城

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

1、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者多公认丹淅说。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

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即丹淅说之理论依据。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淅川楚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最关键)。

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为丹淅说之地理依据。

2、郢都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3、鄀都

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何时迁回郢不知。

4、鄢都

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时迁回郢不知。

5、江陵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陈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丹淅铁路)

(3)丹淅铁路扩展阅读

楚国在战国时候的疆域

1、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全部;

这是楚国的基本根据地。湖北是楚国的政治中心,湖南是楚国的后方和兵力来源地,安徽和江苏是战国时候吞并小国(如徐国)过来的。

2、四川,重庆西部;

这两个地方,是楚国消灭了巴人后夺来的。

3、陕西东南部:

主要是指汉中地区,和秦国的主要战场。

4、河南南部;

原宋国的地盘。

5、山东西南部:

战国晚期和鲁国战争时夺来的。

6、贵州东北部;

战国时楚国势力延伸到那一带。

7、广东北部;

消灭了百越族势力后夺来的。

8、江西大部;浙江西北部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春秋时吴越争霸,战国时楚国渔翁得利,消灭了两个衰弱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楚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丹阳

关于丹字的诗词

1.丹花醉人柳似绵
海棠憔悴杜丹愁
啸问红尘情何物
丹心只为伊人痴
2.丹心谱成知音曲
呢喃赠还一片情
3.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淅川有铁路吗

没有,不过在离它东南200多公里的襄阳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在100多公里范围内的南阳和十堰也有铁路。隶属于河南南阳市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淅水的丹淅之会

指淅水与丹江的交汇处,位于河南淅川,是楚都丹阳的所在地。 丹淅之会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
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丹淅流域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楚国丹阳所在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丹水、中乡二县,东汉置南乡郡。北魏时,因县境有淅水,置淅川县。唐置淅州,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从内乡分出复置淅川县,属南阳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格为淅川厅,光绪卅一年(1905年)升格为直隶厅,属河南省布政司。1913年3月撤厅改县。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南阳市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丹淅铁路-第1张

丹的常用词语

丹墀
dānchí
[red steps leading up to a imperial palace]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丹顶鹤
dāndǐnghè
[red-crowned crane] 鹤的一种,又叫白鹤,仙鹤。
丹毒
dāndú
[eryslpelas] 一种急性皮肤炎症,多见于小腿和面腿。
丹垩
dān'è
[paint coating on a wall] 泛指油漆粉刷。
丹方
dānfāng
[folk prescription]
民间流传的药方,也叫“单方”
古代道家炼丹的方法
丹凤眼
dānfèngyǎn
[the eyes which can thus bend upwards] 眼角向上微翘,又称丹凤三角眼。
丹桂
dānguì
[orange osmanths] 一种常绿灌木,雌雄异株,叶长椭圆形,开橘红色花,香味很浓,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又叫“金桂”
丹青
dānqīng
[painting] 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
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书·苏武传》
尤善丹青。——《晋书·顾恺之传》
丹砂
dānshā
[cinnabar] 同“丹沙”。一种矿物,炼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颜料,也可入药。又叫辰砂、朱砂。
丹参
dānshēn
[root of red-rooted salvia] 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红根,根可入药。
丹田
dāntián
[dantian elixir field;pubic region] 重要穴位;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
丹水
dān Shuǐ
[Dan River] 俗称丹河,发源陕西,会淅水,流入汉水
丹心
dānxīn
[a loyal heart] 忠诚之心
一片丹心
又叫“丹寸”、“丹魄”、“丹襟”、“丹诚”、“丹慊”、“丹恳”、“丹愚”、“丹款”、“丹悃”、“丹抱”、“丹府”、“丹衷”、“丹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丹淅铁路)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

湘黔铁路东来起于湖南株洲,源经湘潭、湘乡、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安化、溆浦、怀化、芷江、新晃进入贵州,再经玉屏、镇远、凯里、贵定、龙里等市、县,西止于贵州贵阳,全长 902公里,其中贵定至贵阳段与黔桂线并轨,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长 276.3公里,设30个车站。湘黔铁路蜿蜒于武陵山和苗岭的群峰深谷中,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有隧道及明洞185座,总延长71800米,大中小桥梁183座,总延长28780米。该路 1958 年至1960年曾两次上马两度停工,1970年9月复工后,于1972年10月建成通车。湘黔铁路原按1级干线、内燃机牵引设施建造,1988年12月贵州境内贵阳至玉屏段完成电气化改造后,玉屏至贵定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1050万吨增至1780万吨,提高了1.7倍,贵定至贵阳南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970万吨增至2210万吨,提高了2.28倍。湘黔铁路在湖南怀化与枝柳铁路交叉,在株洲与京广、淅赣铁路相接,该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而且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对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湘黔铁路的重要意义(丹淅铁路)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