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

时间:2023-11-20 22:05:24 阅读:365 作者:我自导字演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1张


人物档案:张菊,女,汉族,周口太康人,红十字志愿者,编外驻村工作队员,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1997年投身公益;2012年加入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服务大队;2013年任队长,成为一名全职红十字志愿者,带领一众爱心人士,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各项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中。

近日,记者从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获悉,以张菊的事迹为蓝本的中国首部关注志愿者题材电影《为了谁》创作完成,充分发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更为推进扶贫攻坚战奉献力量。这位全天候志愿者的事迹,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称为“张菊现象”。她曾先后荣获“中国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全国最美家乡人提名奖”“阿里巴巴正能量合伙人”“网易风尚人物”“河南最美家乡人”“河南脱贫攻坚奉献奖”“中原十大公益慈善人物”“郑州市三八红旗手”“郑州市文明市民”“金水区文明市民”“河南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郑州市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等荣誉。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2张


22年来,她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编制了6000多名微信好友近300多个微信群的爱心网络;

22年来,她累计为社会弱势群体募集款物500余万元,用于助学助老、扶贫帮困;

22年来,她累计为1000多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和孤儿提供一对一的助学资助;

22年来,她累计在贫困山区援建10座爱心水窖,解了村民的干渴之苦;

22年来,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怨无悔地奔走在志愿扶贫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黄河情怀、嵩山意志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2年来,她探访10余省市区偏远地区,成立8支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分队,聚焦伏牛山、大别山、南太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贫困地区,带领旗下千余名志愿扶贫大军开展扶贫活动。如今,她高擎的这面公益旗帜,已在中原大地星火燎原。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3张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4张

扶贫“操盘手”给塔水磨村带来“爱心超市”

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自从省市红十字会把这里作为对口扶贫单位之后,这个贫困村是天天不一样,天天在变样。而“变戏”的“操盘手”正是张菊。

11月2日,张菊又用繁忙和爱心,给塔水磨村营造“盛大的节日”,让塔水磨村2000多老少爷们过上一个大喜的日子——由张菊牵头,郑州电台“今夜不寂寞主持人”张明、郑州铁路公安处火车站派出所、壮美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小朋友等百余名爱心人士要齐聚塔水磨村,开展冬季捐衣捐物活动。各路志愿者除了带来近千件过冬衣服,还有爱心企业捐赠的天然豆芽、茄汁面,米面油等等。村委会广场变身“爱心超市”。乡亲们就像过大年一样,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十二点半,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烩菜端上来了。但张菊“丑话在先”:每位爱心人士要缴纳15块钱,才可以放开肚皮吃。张菊说,咱是来扶贫献爱心的,决不能吃免费的午餐,决不能给老乡们添乱加负担。

塔水磨村的盛大节日,这只是张菊满满扶贫之路上的朵朵浪花之一,一组曾经并将继续呈现出来的扶贫“蒙太奇”。扶贫故事多,宛如一首爱的赞歌!

痴心不改成就扶贫帮困全天候志愿者

经商富足、驴友潇洒、扎根“穷窝”,痴情扶贫,有家不回,但遍地有“家”......这一系列貌似互不搭界的元素却构成了张菊痴心不改的爱心“区块链”。

张菊很早就在郑州经商,也是河南最早的驴友之一。她所到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极为偏僻的旅游未开发地区。正是在这些地方,她发现了不少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给她以极大的震惊和震撼。自小受有爱的母亲影响和感染,善良的张菊最看不得有人受苦,每次都是倾其所有帮助那里的老人和孩子。

当爱心义举蝶变成弱者脸上的丝丝笑容时,张菊内心深处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励志爱心扶贫,这成为她人生的最重要、最义无反顾、最决绝的选择。

黄河情怀,嵩山意志。1997年,成为她人生的新纪元:她索性把生意交给丈夫,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扶贫事业之中。

最初,她是个独行侠,自己寻找弱势群体,自己拿钱接济对方。时间长了,她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而需要帮助的地方和人群太多了,必须有组织有团队来做。2012年,她加入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任队长,成了全天候的志愿者,身体力行地带领队员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各项公益事业之中。

扎根“穷窝”成为民间驻村“干部”

2014年6月的一天,张菊根据志愿者提供的信息,翻山越岭,来到距离郑州200多公里的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这个村地处伏牛山深处,山高路远,总人口约1500人,除去长期出外打工创业的,常住人口只剩下600多人,大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分别居住在该村周边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坡沟壑,不但出行极为不便,而且都是靠天吃饭,吃水穿衣都没有保障,是真正的贫困地区。


“发现穷窝了!”张菊居然有了些许激动,恰如她对团队成员说:“这下子够咱忙活一阵子了”!释放爱心,裂变义举,这才是张菊最大的快乐,最真实的人生真谛。

之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张菊干脆在杨家庄小学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年。期间,她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就像国家派驻的驻村干部一样,走东家,访西家,不分白天和黑夜,不畏路遥和山险,到各家各户了解民情,登记信息。两年来,她与郑州和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通过她结网连线,一批批衣服、粮油、学习用品以及爱心款,像一股股暖流不断注入杨家庄,累计价值超出百万元,受益对象还辐射到杨家庄之外的周边其他山村。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5年7月,张菊顶高温战酷暑,发动社会爱心力量筹集十几万元,在有村民居住的地方分别建造了10座水窖,有了水窖再铺设上管线后,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用,村民们再也不用找泉眼挑水吃了,彻底解了这里的“干渴”之苦。

2017年张菊又义无反顾参与到“红十字结伴同行脱贫路”活动中,她带领志愿者到登封市石道乡老庄沟村、宣化镇山海村、唐庄镇塔水磨村等地就精准扶贫进行走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果树、中药材种植和家庭养殖业为主的帮扶计划。联合爱心企业捐款10万元,为宣化镇山海村、唐庄镇塔水磨村首批捐助软籽石榴树苗4000棵,并组织爱心企业和志愿者到山区开展志愿服务,帮村民种植果树,如今这4000棵果树长势喜人。

2018年11月,张菊带领志愿者为对口帮扶的登封市唐庄乡塔水磨村捐赠石榴树苗3万多棵,这些树苗已在今年春天在塔水磨村生根开花了。同时她又邀请种植专家到村里为村民开展现场种植培训,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发展果树种植业,打造生态果园,建设美丽乡村,使村民脱贫致富。

救助超过千个贫困孩子被亲切称作“菊妈”

多年来,张菊除了积极组织扶贫助困、关爱空巢老人,张菊还重点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实施救助。

她不辞辛苦,在穷乡僻壤四处奔波寻访,受她救助的孩子已经超过千人。给孩子们提供帮助的,从最初她自己的几个亲戚朋友,发展到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爱心人士,她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菊妈”。

王梦泽(化名),今年12岁,女孩,鲁山下汤镇龙潭村人。她出生不久,有智障的母亲就走失了。3岁时,她父亲在工地干活从高处摔下受重伤,卧床不起三年多,父女相依为命。

当张菊走访到她家时,发现她家周围的草长得有一人多高,房子窗户都没有玻璃,连塑料布都没有盖。冬天屋里像冰窖一样冷。因为长期不说话,王梦泽连语言功能快要丧失了。张菊忧心忡忡,她先联系到苏州一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李玲玲女士,结对定期对王梦泽进行生活上的资助。去年暑假,张菊把王梦泽接到自己家里住了一个月,对她像女儿一样。待她慢慢恢复,能够正常与人沟通后,又把她送到了免费给贫困儿童提供食宿的马沟儿童福利院,还让她在附近学校上学。

这些特殊的孩子还有很多,有孤儿,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即使有父母,但因为父母残疾、离异等原因,事实上也没有人管。张菊发现他们的情况,把他们从闭塞的山沟送到生活条件好特别是能受教育的环境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编后语: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她始终把“慈善之道人愿行,各人目的道不同,不言身前身后事,奉献只为心平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张菊不仅是扶贫路上的全天候红十字志愿者,而且成为众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的“领袖”。她常年驻村,深入了解村情,邀请专家学者把脉开方、用她的行动感染更多志愿者广泛参与。在开展服务的同时,宣传红十字精神,在当地建立红十字组织,汇集人道力量,引起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张菊的事迹,体现了红十字志愿者的专业水准,工匠精神。张菊志愿者团队的成功,或许成为红十字志愿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扶贫“操盘手”给塔水磨村带来“爱心超市”

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自从省市红十字会把这里作为对口扶贫单位之后,这个贫困村是天天不一样,天天在变样。而“变戏”的“操盘手”正是张菊。

11月2日,张菊又用繁忙和爱心,给塔水磨村营造“盛大的节日”,让塔水磨村2000多老少爷们过上一个大喜的日子——由张菊牵头,郑州电台“今夜不寂寞主持人”张明、郑州铁路公安处火车站派出所、壮美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小朋友等百余名爱心人士要齐聚塔水磨村,开展冬季捐衣捐物活动。各路志愿者除了带来近千件过冬衣服,还有爱心企业捐赠的天然豆芽、茄汁面,米面油等等。村委会广场变身“爱心超市”。乡亲们就像过大年一样,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十二点半,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烩菜端上来了。但张菊“丑话在先”:每位爱心人士要缴纳15块钱,才可以放开肚皮吃。张菊说,咱是来扶贫献爱心的,决不能吃免费的午餐,决不能给老乡们添乱加负担。

塔水磨村的盛大节日,这只是张菊满满扶贫之路上的朵朵浪花之一,一组曾经并将继续呈现出来的扶贫“蒙太奇”。扶贫故事多,宛如一首爱的赞歌!

痴心不改成就扶贫帮困全天候志愿者

经商富足、驴友潇洒、扎根“穷窝”,痴情扶贫,有家不回,但遍地有“家”......这一系列貌似互不搭界的元素却构成了张菊痴心不改的爱心“区块链”。

张菊很早就在郑州经商,也是河南最早的驴友之一。她所到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极为偏僻的旅游未开发地区。正是在这些地方,她发现了不少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给她以极大的震惊和震撼。自小受有爱的母亲影响和感染,善良的张菊最看不得有人受苦,每次都是倾其所有帮助那里的老人和孩子。

当爱心义举蝶变成弱者脸上的丝丝笑容时,张菊内心深处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励志爱心扶贫,这成为她人生的最重要、最义无反顾、最决绝的选择。

黄河情怀,嵩山意志。1997年,成为她人生的新纪元:她索性把生意交给丈夫,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扶贫事业之中。

最初,她是个独行侠,自己寻找弱势群体,自己拿钱接济对方。时间长了,她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而需要帮助的地方和人群太多了,必须有组织有团队来做。2012年,她加入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任队长,成了全天候的志愿者,身体力行地带领队员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各项公益事业之中。

扎根“穷窝”成为民间驻村“干部”

2014年6月的一天,张菊根据志愿者提供的信息,翻山越岭,来到距离郑州200多公里的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这个村地处伏牛山深处,山高路远,总人口约1500人,除去长期出外打工创业的,常住人口只剩下600多人,大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分别居住在该村周边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坡沟壑,不但出行极为不便,而且都是靠天吃饭,吃水穿衣都没有保障,是真正的贫困地区。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5张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6张


“发现穷窝了!”张菊居然有了些许激动,恰如她对团队成员说:“这下子够咱忙活一阵子了”!释放爱心,裂变义举,这才是张菊最大的快乐,最真实的人生真谛。

之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张菊干脆在杨家庄小学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年。期间,她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就像国家派驻的驻村干部一样,走东家,访西家,不分白天和黑夜,不畏路遥和山险,到各家各户了解民情,登记信息。两年来,她与郑州和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通过她结网连线,一批批衣服、粮油、学习用品以及爱心款,像一股股暖流不断注入杨家庄,累计价值超出百万元,受益对象还辐射到杨家庄之外的周边其他山村。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5年7月,张菊顶高温战酷暑,发动社会爱心力量筹集十几万元,在有村民居住的地方分别建造了10座水窖,有了水窖再铺设上管线后,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用,村民们再也不用找泉眼挑水吃了,彻底解了这里的“干渴”之苦。

2017年张菊又义无反顾参与到“红十字结伴同行脱贫路”活动中,她带领志愿者到登封市石道乡老庄沟村、宣化镇山海村、唐庄镇塔水磨村等地就精准扶贫进行走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果树、中药材种植和家庭养殖业为主的帮扶计划。联合爱心企业捐款10万元,为宣化镇山海村、唐庄镇塔水磨村首批捐助软籽石榴树苗4000棵,并组织爱心企业和志愿者到山区开展志愿服务,帮村民种植果树,如今这4000棵果树长势喜人。

2018年11月,张菊带领志愿者为对口帮扶的登封市唐庄乡塔水磨村捐赠石榴树苗3万多棵,这些树苗已在今年春天在塔水磨村生根开花了。同时她又邀请种植专家到村里为村民开展现场种植培训,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发展果树种植业,打造生态果园,建设美丽乡村,使村民脱贫致富。

救助超过千个贫困孩子被亲切称作“菊妈”

多年来,张菊除了积极组织扶贫助困、关爱空巢老人,张菊还重点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实施救助。

她不辞辛苦,在穷乡僻壤四处奔波寻访,受她救助的孩子已经超过千人。给孩子们提供帮助的,从最初她自己的几个亲戚朋友,发展到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爱心人士,她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菊妈”。

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张菊22年醉心扶贫路)-第7张


王梦泽(化名),今年12岁,女孩,鲁山下汤镇龙潭村人。她出生不久,有智障的母亲就走失了。3岁时,她父亲在工地干活从高处摔下受重伤,卧床不起三年多,父女相依为命。

当张菊走访到她家时,发现她家周围的草长得有一人多高,房子窗户都没有玻璃,连塑料布都没有盖。冬天屋里像冰窖一样冷。因为长期不说话,王梦泽连语言功能快要丧失了。张菊忧心忡忡,她先联系到苏州一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李玲玲女士,结对定期对王梦泽进行生活上的资助。去年暑假,张菊把王梦泽接到自己家里住了一个月,对她像女儿一样。待她慢慢恢复,能够正常与人沟通后,又把她送到了免费给贫困儿童提供食宿的马沟儿童福利院,还让她在附近学校上学。

这些特殊的孩子还有很多,有孤儿,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即使有父母,但因为父母残疾、离异等原因,事实上也没有人管。张菊发现他们的情况,把他们从闭塞的山沟送到生活条件好特别是能受教育的环境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编后语: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她始终把“慈善之道人愿行,各人目的道不同,不言身前身后事,奉献只为心平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张菊不仅是扶贫路上的全天候红十字志愿者,而且成为众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的“领袖”。她常年驻村,深入了解村情,邀请专家学者把脉开方、用她的行动感染更多志愿者广泛参与。在开展服务的同时,宣传红十字精神,在当地建立红十字组织,汇集人道力量,引起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张菊的事迹,体现了红十字志愿者的专业水准,工匠精神。张菊志愿者团队的成功,或许成为红十字志愿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