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

时间:2023-11-19 22:26:08 阅读:152 作者:子最初陪伴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第1张

金熙宗改革 金太宗(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汉名完颜晟)病逝,接替他的是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完颜合剌),是为金熙宗,即位初仍沿用天会年号。

即位初,金熙宗通过各方面的斗争与努力,清除了反对派,金熙宗从小就受过辽代汉族学士韩昉的教育,仰慕中原汉族文化,讨厌女真的野蛮与陋习,他在位15年,不遗余力的推进改革,首先政治上废除谙班极烈制度,改革, 女真官制,兼取辽、宋的官制,汲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对女真官制进行改革,经济上,把东北的大量的女真人向中原移居,开始学习汉人的劳作方式。军事上废除猛安谋克制度,开始借鉴辽、宋军事体制;文化上,尊崇孔子,穿汉服,兴科举。这些措施迅速实现了女真族从野蛮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但是自金太宗时代皇室内部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可怕是皇族内部分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女真贵族二十年前的雄风不再,他们开始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起来。公元1149年,(一说1150年)金熙宗被皇族成员完颜亮刺杀,享年31岁。完颜亮即位,称为海陵王。

柳永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写的一首词,金海陵王完颜亮被宋朝的富庶所震惊,这更激起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在位继续推进金朝的封建化,继续强势改革,这激起了女真贵族的反对。女真皇室内部的争斗更加激烈,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完颜亮发起了一场针对南宋的战争。

采石矶之战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第2张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是年,金主完颜亮集兵大举南下,当时的金国,兵精粮足,金主完颜亮平定了金国后方,气势很盛,他甚至写下了【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词,表明了他企图一举吞并南宋的决心。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第3张

十月初,金帝完颜亮亲率主力17万人进抵淮河北岸,欲从寿春渡淮。

南宋担任淮西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闻金军来攻,不加抵御,加之宋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奉命退守长江,致使金军顺利渡过淮河。

宋军退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将士纷纷请战,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队随之败退采石,统制官姚兴力战身亡。

完颜亮进入和州后,拆房造船,临江筑坛、杀黑马祭天,准备十一月初八渡江。由于宋军不战自溃,王权被宋朝廷罢职,而接替王权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队无人指挥,处于一片混乱状态,难以抵挡金军的进攻。

如果长江天堑不能固守,则南宋政权将危在旦夕。

十一月初六,宋廷前来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犒师的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见军无主帅,情势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召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议,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

水战前夕双方部署和对比

优劣对比

当时,宋军江防部队仅有集结后的王权余部1.8万人,只及金军的1/10。

但金军用于渡江的船只,是临时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

而宋军则拥有艨艟、海鰌、车船等多种战船,船体坚固,机动性好,攻击力强。

根据交战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战区的地形,虞允文对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

1、以步、骑兵荫蔽在江岸高地后面,严阵以待;

2、以水军为主力,部署在江中,凭借水战长技,加以水陆结合,以御金军。

水军共分为5部分:两部分分别防守江岸的东段和西段,为左右两翼;一部分居中,作为主要突击兵力;另两部分荫蔽在港汊中,充当预备队。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就督数百艘船只自采石西杨林渡向南岸进发,金战船绝江而来,涌向南岸,70艘先头船已迫近岸边。虞允文沉着指挥,时俊执双刀奋勇出击,士卒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抵抗。水军则以海鰌船猛冲金军船队,并施放霹雳炮迷敌眼目。由于金军不熟悉长江的水面情况,船只的稳性和机动性又很差,大部分船只被海鰌船撞沉。虞允文又组织弓箭手齐射,金兵纷纷落水。金军虽伤亡惨重,但从早至晚仍激战不退。

此时,恰好有宋军败兵300余人自光州退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从山后转出,作为疑兵。金军以为宋援军赶到,开始撤退。虞允文为不给金军以喘息之机,乘夜先分海舟缒上游,遣战船载薪截金人于杨林河口。宋军水陆配合,大败金军,歼敌4000余人,首战告捷。

虞允文判断,次日金军仍将进攻,便连夜调整部署,将一部战船置于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杨林口(今安微和县东20里),封锁金军船只出江的河口,待机歼敌。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军果然再次发起进攻。宋水军乘胜上下夹击,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骑兵,继而海蝤船横冲直撞,霹雳炮声震如雷,烟雾迷漫。宋水军再战获胜,焚敌船300艘。

防守严密金军无计可施

十二日,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虞允文料定金军将改在瓜洲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遂于十一月十六日率军1.6万人到达京口。宋军的其他部队也相继陆续到达,总兵力达20万人。但水军力量薄弱,海鰌船不满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虞允文一面修造战船,一面加强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车船在江上往返巡逻,以壮声威。金军见宋军预有准备,防守严密,终末敢渡江。

战争胜利

由于采石失败,京口又不得渡,军事上的失败加剧了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为部属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采石矶之战宋军以1.8万军队对战金军17万,虞允文以低级文官指挥战斗,创造了以书生退敌的光辉范例。毛主席赞曰:伟哉虞公,壮哉虞公,千古一人!采石矶一战成名,虞允文名扬天下。

海州之战 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五月,宋军在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击败金军的一次作战。

金世宗完颜雍积极整饬军备,准备攻取两淮及陕西等路州县。三十二年五月,命太师乌珍(又名五斤)统兵20万攻海州。乌珍先派兵一部往海州西南断宋海州守将魏胜粮道。魏胜得知后选派3000精骑前往石闼堰(今江苏东海东南)依险阻击金军,使其不得进。十二日,金军又增兵10万全力攻石闼堰。魏胜率部与金军鏖战,斩杀数千人,金军败溃,魏胜守险不追,还军城中。金军围城数重,魏胜与统制官郭蔚分兵备御,乘夜派兵劫其营,焚其攻城器械,使金兵夜不安枕。金军并力攻城,魏胜告急于沿海制置使李宝,宋廷命镇江都统制张子盖率兵驰援。十五日,张子盖率部到石湫堰,金军以万余骑阵于河东,阻击宋援军,张子盖率数千精骑向金军发起攻击,统制张圮为流矢所中,死于阵,张子盖大呼驰入金阵,士卒亦奋勇争先与金军激战。是时,魏胜率兵赶到,投入战斗,与张子盖两面夹击,金军大乱,近半溺死于石湫河,宋军乘势追击数十里,金军大败,遂解围北去。

唐岛海战 黄天荡之战后,金朝虽长期未大举进攻江南,但灭亡南宋的国策并未改变。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颜亮篡夺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着手部署和准备伐宋。绍兴二十九年,金帝完颜亮不听臣僚劝阻,决意兴师攻宋。将都城由中都大兴府(今北京)迁至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立攻宋基地,缮甲治兵,大力扩充军备。为弥补金军不善水战的弱点,加紧扩建和训练水军。征调各地渔夫、菜农、稻农为水手,命工部尚书苏保衡等赴通州(今北京通县)督造战船。企图水陆并举,袭取临安(今杭州),攻灭南宋。翌年九月,宋廷获悉金军企图后,命李宝为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副提督海船,赴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编练水军。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发兵60万人,分4路进攻南宋。一路由凤翔(今陕西凤翔)攻取大散关,作战略配合,牵制宋军。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军,威胁荆襄,控制长江中游战略要地,从侧翼掩护主力。完颜亮亲率主力出寿春(今安徽寿县),企图渡淮河,过长江,进窥临安。另由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完颜郑家奴为副,率领水军3万、水手4万、战船600余艘,由山东半岛浮海南下,企图在杭州湾登陆,与主力夹击临安,一举灭宋,于十月抵陈家岛。

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南宋原岳飞部将,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自告奋勇,愿率所部战船120艘、水军3000人,浮海北上,阻击金国水军。八月十四日。李宝率水军自平江(今苏州)启航。出海以后,一连三日狂风大作,船只被吹散,只得退泊明州关澳(今舟山群岛),收集失散的船只,进行休整。九月,李宝得知宿迁人魏胜乘金军即将南犯之机,起兵收复了海州,遂从关澳出发,十月进至东海。这时,海州正在受到金军围攻,处于危急之中。李宝闻讯立即率军登陆支援,大败金军,立解海州之危。随后,李宝水军继续北上。李宝水军驶抵石臼岛(今山东日照附近)时。巧遇前来投诚的金军汉族水兵,得知金水军已经出海,泊陈家岛(又名唐岛,今山东灵山卫附近),与石臼岛相距不远。金水军共有战船600艘,官兵10万人,在兵力数量上占居绝对优势。但金军不习水战,害怕风浪,水手多由被征来的汉人担任,而金人官兵则王舱内休息。根据这一情况,李宝决定荫蔽接敌,突然袭击,火攻破敌。十月二十七日,风向由北转南,宋水军战船乘风疾驰,李宝率舟师转山而出,突然向金军进攻,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金水军战船的水手都是被迫征来的汉族人。遥见宋军战船驶来,便把金兵骗至舱中,因此,宋水军得以突然冲入金水军泊地。一时间,“鼓声振垒,海波腾跃。敌大惊,掣碇举帆(起锚升帆),帆皆油缬,绵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无复行次。宝亟命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剌殪(杀死)之……溺死者甚众,俘大汉军三千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擒倪询等上于朝。获其统军符印与文书器甲粮斛以万计。余物不能举者,悉焚之,火四昼夜不灭。”(《宋吏,李宝传》)宋军乘风追杀百余里,金军除苏保衡等逃走外,其余大部被歼。此战,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宝之所以能长途远航奔袭,并以少胜多,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宋军进行的是一场反对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士气高昂。面对强敌,敢打敢拼,同时又得到金军中汉族水兵的帮助,初则提供情报,继则诱骗金兵,后则临阵倒戈,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实力,壮大了宋军力量;其次,李宝水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干部队,不畏风浪,不怕疲劳,远程奔袭,白刃格斗,打出了威风;第三,李宝不断了解敌情,正确地采取了荫蔽接敌、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火攻破敌的战法,使金兵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只好束手就歼……这次海上胜利,同陆上的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粉碎了完颜亮吞灭南宋的战略计划,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此战也是中国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第4张

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除此之外,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他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隆兴北伐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当时南宋军队都是吃饱拿足的骄兵悍将,一经挑唆,人心立刻浮动。

与此同时,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

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因在宿州符离郡,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中期波折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符离之溃”后即降张浚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抵挡金军南下。六月,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七月使其担任右相。同时,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继出朝。八月恢复张俊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并采纳汤思退的建议,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

十一月,卢仲贤带来了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被占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对金的岁币)。

南宋方面对战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孝宗决定继续议和。

北伐之初就有人反对仓促北伐,陆游、辛弃疾就是主战派反对的代表人物之一。

陆游悲愤地写下: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隆兴和议:隆兴和议是继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宋孝宗即位后欲进攻金朝,收复中原,于起用老将张浚等发动“隆兴北伐”,却于隆兴元年(1163年)在符离被金军击溃。朝臣汤思退等群起攻击张浚北伐误国,力主和议。孝宗动摇不定,下罪己诏,罢黜张浚,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并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朝大军胁迫下达成和议。主要内容为: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与金。因和议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乾淳之治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1]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1]此间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赵惇即为宋光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寿皇圣帝,赵昚继续为赵构服丧。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赵昚患病。六月初九(6月28日),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十月二十九日,群臣上谥号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十一月二十八日,暂时攒于会稽府永阜陵。十二月十八日,附祭于太庙。

光宗内禅 宋光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即位,第二年改元绍熙。光宗患病,无法主持朝政,李皇后擅政,拨弄是非,使光宗与其父太上皇(宋孝宗)长期失和。

绍熙五年(1194)五月,太上皇病笃。六月九日,太上皇卒。光宗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朝中骚动,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以释疑谤。留正于是率宰执数请,光宗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嘉王,而留正认为建储诏尚未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相位而逃。赵汝愚被迫通过知阁门事韩侂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宪圣慈烈皇后)请示,次日,赵汝愚请立嘉王为太子,并且说到光宗批有“念欲退闲”,于是太皇太后应允。七月五日,太皇太后命汝愚以旨谕嘉王赵扩即位,皇子坚决推辞,后来被披黄袍,乃立为皇帝,这就是宋宁宗。立皇后韩氏,其父为韩同卿,是韩侂胄之兄。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李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李氏的权势方被削弱。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宋光宗内禅,也称为“绍熙内禅。”

开僖北伐 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1207),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1208),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

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很得民心。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有人认为,“开禧北伐”是韩侂胄为捞取政治资本而采取的一次军事上的冒险行动。由于实行党禁,逼走赵汝愚,使韩侂胄在政治上失了人心。当时金朝的情况不太妙,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北边部族又屡犯金朝边境,在连年征战中士兵疲敝,国库日空。于是韩侂胄认为有机可乘,就把恢复故疆、报仇雪耻作为建立功业的途径,作为争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种手段。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还重新启用了辛弃疾等一批主张对金用兵的大臣。

开战之前,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分析形势之后,提出此时进行战争对宋朝不利,认为这场战争几无胜算。叶适不仅拒绝起草宣战诏书,还上书宋宁宗,认为轻率北伐“至险至危”。武学生华岳上书,认为此时南宋“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山砦不修,堡垒不设”,认定这次北伐将“师出无功,不战自败”。结果华岳被削去学籍,遭到监禁。反对的声音立即被韩侂胄镇压下去。韩侂胄请直学院士李壁起草了伐金诏书,以鼓舞士气:“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于是宋朝军队不宣而战,首先对金朝军队发起了攻击。

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如泗州等地。但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觉察到南宋“将谋北侵”,已有了准备,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了反击。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之一皇甫斌率军攻打唐州时被金军击溃,接着在攻打蔡州时大败于溱水,韩侂胄急忙把他撤了。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邓友龙等也因兵败而被撤职。 不久,金军就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对宋军发起了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西路军事重镇和尚原与蜀川的门户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韩侂胄想通过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败局,但陕西河东招讨使吴曦却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变称王。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战败而结束。

接着,又是兵败之后的谈判。而对南宋来说,战败以后的和谈是气短的。作为胜利者,金朝自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了提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求将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谋缚送金国。 打了败仗以后,就要有人到金军去谈判,这份差事朝廷中谁也不愿去,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萧山县丞方信孺作为南宋派出的谈判代表。 方信孺不仅能言善辩,而且在金人面前威武不屈,金人将他投入监狱,断绝饮食,并以杀头相威胁,要求他答应金朝提出的割地赔款、缚送首谋等五个条件。方信孺不怕威胁,说缚送首谋,向来无此办法。金朝将领威胁说:“你不想活着回去吗?”方信孺说:“我奉命出国门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金人也没有办法,只得将方信孺放回。

这年八月,韩侂胄听取了从金营中谈判回来的宋使方信孺的汇报。当方信孺汇报了割两淮、增岁币等金人提出的四项条件以后,变得欲言又止。 韩侂胄问:“还有什么?” 方信孺说:“我不敢说。” 在韩侂胄的逼问之下,方信孺只得如实相告:“是要太师的人头。”韩侂胄听后大怒。多割一点地,多赔一点钱,韩侂胄还可以退一点,可最后一条是没有退路的。韩侂胄迁怒于方信孺,夺去方信孺三级官阶,将其贬到临江军居住。

谈判的条件不能接受,只得硬着头皮再打仗。韩侂胄撤了两淮宣抚使张岩的职务,任命赵淳为两淮置制使,负责镇守江、淮。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势力,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是主要的代表。杨皇后因当年韩侂胄在宋宁宗选皇后的问题上不倾向于她而怀恨在心,同时她也认为北伐过于轻率。他们通过皇子向宋宁宗进言:“韩侂胄再启兵端,将危社稷。”杨皇后也在旁边劝说宋宁宗,但宋宁宗很犹豫,一时难以定夺。杨皇后担心如果宋宁宗走漏风声,让大权在握的韩侂胄知道,后果将十分严重,就与史弥远、参知政事钱象祖等人密谋,设法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殿帅夏震派出的将士挟持,杀死于玉津园中。韩侂胄被杀以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金朝,并以此作为向金朝求和的砝码。此后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经过与金朝的谈判,按照金朝的要求,韩侂胄之首被送往金朝示众。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和议条款为:两国境界仍如前;嗣后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减少岁币银帛各五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疆界依旧。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伯改变为侄叔,比“隆兴和议”稍有起色。

《宋史》韩侘胄是奸臣,史弥远,史浩,这些历史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有卓越才能的人,他们虽然是权臣,但也没有公然谋反叛变,宋朝许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只是当时形势的需要,把他们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宋史》对人物的评判似乎用简单的道德立场来划分,对各种人物显得很严苛。

蒙古的崛起

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成吉思汗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取名铁木真。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开始,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元世祖时,追尊为太祖,追谥圣武皇帝。

1214年,蒙古十万精兵对阵金朝四十五万,消灭金朝主力。1227年,灭西夏前夕接受郭宝玉建议定下了借道宋境联宋灭金的统一方略。

遗民泪尽胡尘里(宋金战争史略)-第5张

宋蒙灭金 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

但这一结果对南宋而言并非福音,因为继而面对的是比女真人更为强悍的蒙古人。蒙古人在灭亡金政权之后并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继续南进。将灭亡南宋政权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事实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对蒙对金的策略,而“联蒙灭金”决议的出台也是几度峰回路转,最终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背景

事实上,早在南宋初期,宋朝便开始有人开始注意到蒙古这支力量的存在,并试图借助蒙古与金国的矛盾为对金外交服务。

著名文学家洪皓便是第一个注意到蒙古的南宋官员。他曾经在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国时被扣留,在被羁押期间,他了解到很多关于金国的情况,并设法托人将他的书信送到宋廷。其中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皓就在书信中提到了金国“彼方困于蒙兀(蒙古)”,但此时宋廷已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无意于北伐收复故土的大业,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动“正隆南伐”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刘锜、吴璘便传檄蒙古、契丹诸部共同攻金。但此时蒙古诸部尚未统一,不足以成为一支可以凭借的力量,再加上金国、西夏的阻隔,南宋方面也一直未能与蒙古取得直接联系。

到了12世纪末,蒙古诸部开始逐步统一,对金的威胁日益严重。但此时部分南宋官员却开始有些担忧。早在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左相的余端礼就向宋宁宗指出:“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宋宁宗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可,并命余端礼私书密谕沿边诸军加强戒备。

而在次年,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向宋宁宗表达了进一步的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可见,此时南宋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蒙古可能才是未来的劲敌,不得不谨慎应对。

到了13世纪初的时候,蒙古诸部逐步完成统一,已经达到了与金国分庭抗礼的程度。正好南宋方面当政的韩侂胄亦通过北伐缓解内部矛盾,便趁机发动了开禧北伐。从之前南宋主战派的言论来看,蒙古已经成为他们非常重视的一支力量,至少可以在北方牵制金军相当的兵力。但随着开禧北伐的失败以及“嘉定和议”的签署,南宋再次终止了联系蒙古的尝试。

在宋朝历史上,借助军事同盟以达到消灭敌国,而最终盟国演变为更强大敌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与女真结盟而消灭辽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宋与蒙古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但金国犯下一连串的错误,最终使蒙古坐大,成为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这一军事同盟政策的形成,对南宋而言。有其几方面的原因:南宋的复仇意识;金朝错估形势,将可能的盟友推向敌方;蒙古势力强大,南宋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图,南宋朝廷上下并非无所窥测。面对蒙古汹汹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况下,南宋朝廷有两派意见,一者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蔽;一者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

南宋大臣乔行简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认为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输纳岁币也是未尝不可的。蒙古势力很强,已经具备了灭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灭亡金朝之后,与宋为邻,对宋朝并不是一件好事。若不与金朝绝交,继续输纳岁币,则有利于金人抗蒙,这样,南宋也有机会舒缓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人的南下。

乔行简的主张,在宋金世仇终于可以得报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赞同。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张"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认为想以金人为屏蔽是靠不住的,应该乘“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用忠贤,修政事,屈群策,收众心”。宋朝应该尽快使自己强大起来,既可以改变自己原来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

虽然南宋朝廷意见不一,但也都认识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为凶恶的敌人。然而南宋朝廷就蒙古、金朝问题的看法。对金朝的态度,不同于与其他周边政权。由于金兵南下,掳取徽钦二帝北归,包括皇室在内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宋朝虽多年积贫积弱,但收复失地以报世仇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南宋朝廷认为皇室被掳,财富被劫,土地被占。幸得赵构南逃,才为赵宋王朝保留一缕血脉,但也仅能偏安东南一隅。多年来兴兵动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灭金目的,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却还要继续屈辱地供给岁币。大多数人从感情上出发,认为乔行简的看法是过于冷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耻,自然能得到众人的赞同。因此“太学诸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龙等,同伏丽正门,请斩(乔)行简以谢天下”。

为报靖康之耻,宋朝最终选择了不与金朝结盟。在战争开始,金朝灭亡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即使主张灭金以报世仇的真德秀,对于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也提出应该谨慎对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在南宋朝廷内部,虽然“灭金”的声音很响,但”联蒙“的策略一直没占上风。

最终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夹击,使金朝走向灭亡,主要是金朝错估形势,无视南宋朝廷的争论,根本没有想到宋朝也会存在有利于金宋联合的因素,更没有想到去争取宋人联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断绝岁币的输纳后,大为不满。盲目南下争夺地盘,将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敌人一边。为了解决金朝国内的危机,也为了惩罚南宋拒交岁币的行为,于1217年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

孟珙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抗金,并参与灭金的蔡州之战。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1]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淳祐四年(1244年),兼知江陵府。后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 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三峰山之战 1232年正月金朝将领骑兵二万、步兵十三万,合计十五万大军北援。蒙古拖雷只分兵三千人跟从,专在金军吃饭和宿营时挑战,弄得金军不得休息,疲惫不堪。当金军走到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三峰山时,所带的粮食已于三天前吃完。拖雷的三万兵马以及河北降军和窝阔台的大军均赶到三峰山拦截。这时天气突变,降下大雪,金军“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而来自北方的蒙古军则习惯于在寒冷的气候下作战。在对手已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两路蒙军围住金军,轮流休息攻杀,蒙古军故意让开一条通往钧州的路,金军仓皇逃命,蒙古军紧紧追击,金军突围,半途被蒙军拦腰截断,大军崩溃。

蔡州之战

天兴二年(1233年)九月,蒙军筑长垒包围蔡州城。金哀宗率群臣行拜天礼,乞求上苍保佑金国。礼成,金哀宗正赐将士酒,哨探报称蒙军数百薄城。将士踊跃,全都请求一战,感奋之下,金军出城接战,大败来犯蒙军。蒙军大帅塔察儿派数百精兵进攻东城,也被金军打败。“自是蒙古不复薄城,分筑长垒,围之。”

十一月,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宋朝派遣将领江海、修武郎,京西南路兵马钤辖,鄂州兼江陵府副都统制孟珙率领宋兵两万人、粮食三十万石协助蒙兵攻蔡州。塔察儿率领蒙古军,孟珙率领宋军,分道进攻蔡州。金将万奴被擒。

十二月初,蒙军于息州击败金将武仙,海州、沂州、莱州、潍州等州遂向蒙古投降,正式完成对蔡州的包围。宋蒙军队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金哀宗迫于无奈,只好临时招募民兵御敌。民众为了保卫蔡州,连健壮的妇女也协助搬运守城所需的大石,金哀宗亦亲自抚军。

一日,金军忽开东门出战,想杀出重围,被宋军击败。审问俘虏后,孟珙得知蔡州城内已经断粮,认定金军要拼命,诫嘱宋军:“当尽死守住阵地,严防金军突围。”

塔察儿遣蒙古大将张柔率五千精卒奋力攻城,被蔡州守城的金军抵挡住,万矢齐发,张柔本人身中数箭,从高处摔落于地。危急之下,多亏孟珙并宋朝前锋军冲出,努力拼杀,终于救得张柔一命。

转天一大早,宋将孟鉷率宋军忘死冲杀,夺取战略要地柴潭楼,掘柴潭入汝水。同时,蒙军也派兵决练江,“于是两军皆济”。柴潭水涸,蔡州已失天然屏障,在宋蒙联军的合攻下,蔡州外城很快被攻陷。守城金军急红眼,驱城中老弱孩童入大锅熬成热油,以此为防御“武器”,往下浇烫宋、蒙士兵。夜间,金将又率五百死士出西门想偷袭宋蒙营寨,被蒙军发觉,以强弩射死大半。于是,蒙宋联军合力攻西城,并攻陷西城城楼。

完颜忽斜虎事先已经命人在内城墙内又挖深濠,故而蒙宋联军还一时间未能乘胜深入,暂时凭高据险,朝城内不停发射箭弩。

同年十二月初七,蒙军决练江,宋兵决柴潭入汝水灌蔡州城。十二月初九,蒙军破蔡州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死。十二月十九日,蒙军攻破蔡州西城,都尉王爱实战死。

此时,金哀宗对于守城已经绝望,他对侍臣说:“我为金紫光禄大夫十年,当太子十年,当皇帝十年,自知没有什么大的过恶,死无恨矣。所恨祖宗传祚百余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君同为亡国之主,只是这一点让我耿耿于怀……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国家,亡国之君往往为人辱囚,或被绑缚献俘,或跪于殿庭受辱,或关闭于空房。朕绝对不会到这个地步!众爱卿你们看着,朕志决矣!”同日,炮军总帅王锐杀元帅夹谷当哥,率三十人向蒙古投降。

其间,金哀宗曾想连夜率兵从东城突围,却被蒙宋军所设的鹿角战栅所阻挡,杀斗而还。孟珙与蒙军在城外搞“心理战”。深知蔡州城内乏食缺水,蒙宋联军在城外大开盛宴,歌舞鼓吹,军士们欢呼豪饮,大吃美食,“城中饥窘,叹息而已”,守城的金军闻见肉香,几乎要发神经病。偶而有出降者从城上缒城而下,告知宋军说城内绝粮三个月,能吃的都已经吃尽,鞍靴甲革包括军鼓鼓皮都煮熟吃掉,“听以老弱互食”,守城金军天天的粮食是“人畜骨和芹泥”。同时,为了补充“军粮”,金军又常常斩杀败军全队,“拘其肉以食”。蔡州城内,简直又是一个活地狱。见时机已到,孟珙下令对蔡州城进攻总攻,而蒙军也凿西城为五门,整军而入,准备与宋军同时杀入城去。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戊申夜,金哀宗召集百官,传位给东面元师完颜承麟(完颜白撒之弟)。完颜承麟初执意推却,后哀宗苦苦哀求,曰:“朕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你,这也是迫不得已。朕身体肥胖,不能策马出征。万一城陷,必难突围。考虑到你平昔身手矫健,而且有将才谋略,如国有幸逃脱的话,可延续国祚,这是朕的心意。”故此,完颜承麟唯有答允继位。

次日,承麟受诏即皇帝位。正月十一日(儒略历2月9日),正在行礼,蔡州城南已经立起宋军旗帜,诸大臣亟出抗敌。宋军攻破南门,蒙军攻破西城,双方展开激烈巷战,四面杀声震天。金军将士顽强抵抗,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金哀宗自缢于幽兰轩,享年37岁。完颜承麟闻知金哀宗死讯,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外城被攻破,退保子城,同日,完颜承麟死于l乱军中。宰相完颜忽斜虎率最后的一千多金兵巷战,终于不支,边杀边退。得知金哀宗自缢的消息,完颜忽斜虎仰天叹息:“吾的君上已经驾崩,我还何以为战呢?我不能死于乱军之手,将投汝水自溺以追随我的君上!诸君可善自为计。”话一说完,完颜忽斜虎奋身一跃跳入水中自杀。余下金军将士血满身,泪满脸,相顾言道:“完颜相公能死国,难道我辈不能吗!”于是上至参政、总师、元师,下至兵丁,五百多人皆一时跳入汝水殉国。

金朝自金太祖建国至此历120年,亡于南宋、蒙古联军之下。

宋金战争长达107年,期间经历了多次较量,但宋都是以称臣求和而告终。这次终于毕其功于一役,不用再屈辱求和,南宋君臣终于一雪前耻,仿佛靖康之变的亡国之痛犹在眼前一般。但他们不明白,一个可怕的敌人来临了。(已完结)

完稿于2020.10.18夜(部分史料来源于网络,参考于宋史,金史,元史)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