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你是可以避免的(什么职业是不用看任何人脸色的)

时间:2023-11-22 11:31:43 阅读:691 作者:恋鵷鶵

作者:于姗姗

来源:护士笔记原创投稿

你是可以避免的(什么职业是不用看任何人脸色的)-第1张

事情还得从前天晚上的夜班开始说

急诊室收了一个急诊,女性,80岁,高热昏迷一天,以发热待查收入病房,测体温40摄氏度。我接诊后常规检查皮肤情况,枕后没问题,耳廓没问题,骶尾没问题,足跟没问题。嗯?右髋骨处有个4*5的大水疱,还有几个散在的小水疱。我翻了翻备品柜,只找到薄膜手套,戴上手套,取来注射器,我按照常规消毒水疱表面,用注射器抽出渗出液,液体淡黄色,澄清无异味。但是在给病人贴压疮贴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麻烦,薄膜手套太松了,跟压疮贴的黏胶部分粘在一起了。我顺手翻转脱下手套,徒手给病人贴上了压疮贴,又嘱咐了家属几句就回了治疗室。手套我扔进了感染桶,注射器针头分离,针头入锐器桶。装着渗出液的注射器,我想了想,没扔进感染桶,觉得有点恶心,还是扔进了锐器桶。跟搭档讨论了一会儿这样的老年病人很少发热成这样,我就跟后夜交班睡觉去了。

原本事情到我交班之后就应该结束了

可是我昨天晚上再去上后夜的时候,白班告诉了我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白班发现病人下腹膨隆,解开纸尿裤一看,病人是大便失禁伴尿潴留,就决定给病人清洁会阴,备皮后再导尿。可是在备皮的时候发现病人外阴处有已经愈合的溃疡面,经过追问家属后才得知,病人是三期梅毒患者。翻翻病例,在传染病史那一项中赫然写着否认。白班将情况告诉医生,医生想要为病人采血查梅毒艾滋病,病人家属拒绝了。我心里瞬间有一万只神兽奔腾而过,你有梅毒你为什么不说呢?你是怕丢人还是怕我不给你处置呢?这不是导致我职业暴露了吗?

一般来说,医生护士经常接触到的职业暴露主要有辐射暴露,比如放射线科的工作人员。药物性暴露,比如肿瘤科常接触的化疗药。不过最经常见到的,还是各种感染性暴露,比如工作中接触到各种致病细菌,病毒。结核杆菌,乙肝病毒,都是临床常见的职业暴露病原体。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其他传染病,比如梅毒,艾滋病,禽流感,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以艾滋病为例,职业暴露一般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接触到医务人员受到损伤的皮肤黏膜。

2二级暴露,与暴露源接触的时间较长或范围较大,被暴露源直接刺破,割伤或擦伤皮肤,损伤较轻。比如针刺伤就是比较常见的。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且损伤较大,伤口较深,或伤口有明显可见的出血,比如手术刀割伤。

为了预防职业暴露,我们常用的防护措施有哪些呢?七步洗手法就不说了,大家都会。

合适的防护用品很重要,有了防护用品,怎么使用呢?

一是口罩

我们常用的一次性口罩只能用作普通防护,4小时或出现口罩潮湿的情况就必须更换。然而面对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尤其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类似结核,普通的口罩戴多少层也不行,需要更专业的口罩比如N95口罩。无论何种口罩,只要有鼻夹的都必须捏紧鼻夹。不过如果遇到更危险的传染病,像SARS或者是MERS,还是戴上专门的防护面罩吧。

二是手套

一次性乳胶检查手套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手套经过严格的消毒,选择合适的尺码,采取无菌方式佩戴,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方便。缺点是比薄膜手套要贵一些,不过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应该在各种操作中佩戴好。尤其是采血的时候,大家都懂的。当然,质量再好的手套也有破损的时候,手套一旦破损,必须立刻更换。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戴两双手套。

三是防护服

这个东西大家比较陌生吧,反正我们病房的防护衣我都半年没穿过了。穿防护衣的方法和手术室的无菌手术衣类似。全套防护的基本穿戴顺序是帽子,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鞋套,手套。脱下的时候顺序是相反的,摘下手套后应七步洗手法洗手。防护服必须罩住工作衣,穿好防护衣之后不能在清洁区和走廊活动,应在隔离区内活动。

不过,万一还是发生了职业暴露,我们该怎么办呢?

以针刺伤为例,常规的做法是挤出伤口的血液,再用流水和肥皂水进行冲洗,绝对禁止伤口局部挤压。进行冲洗后再进行伤口消毒,上报,预防性用药,采血检查是否被感染等措施。上报的内容应包括发生针刺伤的患者的传染病种,是否在传染期或病毒定量,伤口出血量,受伤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该医务人员是否有抗体,是否愿意接受预防性用药等。至于我和那个梅毒患者呢,虽然三期梅毒的传染性较弱,但也有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病例报告。回头想想,还好我当时手上皮肤完整无伤口,不然的话就已经发生职业暴露了。我到现在还是挺郁闷的,怎么碰上了这种家属。不过这种隐瞒病史的情况其实在临床当中大家一定都见过。查体要仔细,注意小细节。

说了这么一大堆,还是希望大家合理规避风险,预防职业暴露,防患于未然吧。

笔记君:这篇文章,实习的朋友可以认真看看,特别是急诊,送来的患者检查结果都没出来,就已经进行治疗抢救,很难避免。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