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

时间:2023-11-22 12:15:31 阅读:615 作者:錯位人生

猫眼注:

本文共5847字,插图59幅,其中含钱币类插图49幅,平均阅读时间......嗯,今天懒得掐表算了。

感谢大家对上篇的热烈反馈,也因此激励猫眼快快写出了下篇,希望大家也一如既往地喜欢下篇。七夕佳节,猫眼来给大家种草啦!


上一期我们大致讲到了18世纪后半叶,详细介绍了在此之前三百年间德意志钱币如何在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碾压英国钱币。

然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借由蒸汽机技术的领先,英国钱币终于迎来了反超德意志钱币的机遇。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张

这一期我们就以此为起点继续讨论英德钱币的发展。


一、19世纪初的摄政时期和新古典主义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张

进入19世纪,整个世界都仿佛突然换了一个面孔。夸张的大假发不再时髦了,花哨的服饰也被嘲笑为幼稚。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钱币铸造工艺的根本性改变。

在币章艺术方面,一个新的以工业为主导的效率优先的时代势必带来新的审美。

1811年,乔治三世的精神状态已不再适合处理国家事务,他的儿子乔治四世于是被任命为摄政王,代行国王职权。随着这位以风流和奢侈而闻名的摄政王的到来,英国的艺术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张

英王乔治四世,一个因为奢侈而不受民众爱戴却同时因为品味独到而备受肯定的矛盾国王

几乎没有人能否认乔治四世的艺术和时尚品位。他本人几乎就是英国的头号交际花……不,是头号名媛……好像还是不太对。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张

身为威尔士亲王时代的乔治四世

在乔治四世摄政初期就开始兴起的英国艺术圈内的新古典主义风潮被后世称为“摄政时期艺术”,是整个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张

摄政时期风格的室内装饰

摄政时期装饰风格与法国的帝政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在室内装饰与家具上都采取较为简化甚至方正的结构,而将繁琐且往往镀金的装饰悬挂、贴附于平整的墙面、家具侧面上。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6张

带有摄政时期设计风格的家具

为了在单色的钱币上也能体现这种摄政风格的华丽之处,钱币的底板必须非常平整,浮雕与文字的边缘必须锐利,以此将图案在空白的底板上轮廓分明地展现出来,仿佛家具侧平面上镀金的浮雕装饰一般。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7张

1821年英国乔治四世时期一先令银币,一枚成熟的摄政风格钱币

蒸汽机的使用可以在冲压压力和币坯切割上保证底板的平整度和浮雕的轮廓,早在摄政时期之前,英国人博尔顿就已经开始使用蒸汽机铸造远超当时其他国家的精美代用币了(请点击猫眼旧文:另一种选择——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进程的18世纪代用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8张

一枚带有经典的戈黛娃骑马图案的1792年英国半便士代用币

因此,从乔治四世摄政时期开始,英国钱币铸造工艺广泛采用蒸汽机和最现代化的制坯技术,英国钱币无论在做工还是艺术水平上都大幅超越了其他国家铸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9张

乔治三世1818年的银克朗,一枚著名的早期摄政风格银币。

乔治三世执政的最后几年里,英国陆续出产的一批带有明显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金银币是乔治四世的审美开始影响英国钱币风格的最早期例证。银币背面由皮斯特鲁奇雕刻的圣乔治屠龙图案最早应用在1817年的金索维林上,是英国钱币史上最著名的设计,没有之一。

如果要猫眼以一个最直白的方式解释英国“摄政时期”钱币在观感上与一般的新古典主义时期钱币设计最大的区别的话,那么猫眼会这样说——

钱币正面

与其说是——

使用古典手法将人物形貌展现在钱币上,

不如说是——

以钱币浮雕展示了一尊

以古典手法雕刻的人物雕像;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0张

钱币上采用摄政风格雕刻的乔治三世肖像,来自1819年先令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1张

下图中乔治四世的肖像是摄政时期英国钱币人像艺术的另一个案例,来自1821年克朗

钱币背面

与其说是——

展现了王室纹章与花饰,

不如说是——

将一组以“摄政时期”装饰风格雕刻的

具有一定洛可可遗风的墙面纹章装饰浮雕

展现在了钱币之上。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2张

摄政时期英国钱币背面精雕细琢的纹章,来自1826年金五磅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3张

摄政时期英国钱币纹章艺术的另一个案例,来自1826年半克朗

猫眼说明白了吗……


相比于英国在铸币工艺与艺术水平上的全面提高,此时的德意志钱币完全处于下风

一直到1820年代,大部分德意志城邦都还在使用较为老式的制币技术。这些技术在18世纪下半叶时看起来也许还不算太过时,但在19世纪初英国蒸汽制币技术面前则显得实在老旧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4张

1825年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银泰勒,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工艺精度与同时期的英国钱币相比都远远不如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5张

1809年普鲁士的泰勒,整体工艺停留在17世纪下半叶水平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6张

1822年巴伐利亚的泰勒

1822年巴伐利亚的泰勒,工艺水平在德意志诸邦中属于中上,但从钱币边缘和文字的整齐程度还是可看出工艺的落后

英国1817年半克朗银币(尺寸小于前三枚德国银币),如果说艺术性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那么大家至少可就钱币的精度与以上三枚德国钱币对比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7张

这一时期的一些德意志邦国钱币甚至还没有解决制坯精度的问题,钱币上甚至还能看到因超重不得不打磨而留下的“减重痕”。这类痕迹在同时期的法国钱币上几乎已经看不见了,而在英国和西班牙的历代钱币上几乎从未出现过。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8张

1820年萨克森的泰勒,钱币正面还有减重痕的存在

拿破仑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政治遗产却完整地传了下去。民族国家观念的加深造成了德意志民族内部的对立。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德意志邦国不再有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审美,德奥之间的分化加剧。这些历史现象在钱币上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19张

1821年奥地利帝国的泰勒,在设计上依旧保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样式,与其他德意志诸邦渐行渐远

对于独立的德意志邦国来说,自主设计钱币甚至独立铸币的能力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尽管大部分邦国既没有工业实力也没有艺术氛围……对于前德意志宗主奥地利来说,此时是弱化德意志民族性,团结帝国内部教区和东部民族的重要时期。

然而无论如何,奥地利方面掌握的制币技术还是远高于一般德意志王国的。即便是帝国教区的钱币往往也比当时最精美的德意志王国钱币更精良。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0张

1805年奥地利萨尔斯堡的泰勒,虽然工艺上比不上英国,但细节处理上总是强过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的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1张

1820年奥地利奥尔米茨的泰勒,工艺与雕刻水平也是优于同时期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的

当然,无论是帝国铸币还是教区铸币都还是与当时的英国钱币拉开了距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19世纪初成为英国钱币全面超越德意志钱币的重要时期,同时似乎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发生这种情况的时期

1812年施瓦尔茨堡的泰勒,以19世纪的审美来看这枚钱币可以说是笨拙而粗糙的,根本无法与一般印象里的“德制精工”联系在一起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2张

如果给这一时期的两国(事实上已成为多国)钱币打分的话,猫眼认为——

英国钱币可以打95分,

德意志钱币整体退步到85分。


二、维多利亚时代与复兴时期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3张

一般而言,维多利亚时代都会被认作英帝国的鼎盛时期,这一点无需猫眼多言。从经济和工业水平的发展角度来看,大概许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维多利亚时期必然是英国钱币史上的一个高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

英国钱币在维多利亚时期

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倒退。

这种国家处于上升期,而钱币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处于持平甚至倒退期的情况在各国历史上都非常罕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4张


乔治四世驾崩之后,他的国家和文化遗产由弟弟威廉四世继承。作为一位著名的守成之君,威廉的政治成就并不突出,加上他在位时间本身就不长,不免给人一种存在感稀薄的感觉。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5张

英国国王威廉四世

也正因为在位时间不长,威廉四世成就了一些英系钱币的大珍级品种。在风格上来说,威廉基本继承了乔治四世的摄政风格。这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威廉时代颇具代表性的采用了幔帐包裹纹章的1831-34系列克朗及辅币。

威廉四世的1831年半克朗银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6张

乔治四世曾在他著名的1826年金五磅精制币及同时期的两磅上使用了这种带有幔帐包裹的纹章,但这种设计并未因此而扩散到其他日常流通钱币上。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7张

乔治四世的1826年两磅金币

这种带有幔帐包裹的纹章事实上带有浓郁的德意志风格,我们可以在18世纪中叶的德意志钱币上找到这类纹章设计。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8张

1752年勃兰登堡-安斯巴赫的泰勒,背面为幔帐包裹的纹章

威廉四世将这种纹章设计拓展到了更小面值的钱币上,他是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自己的德意志背景我们无从得知。

但总之,威廉四世成了最后一个统辖德意志领地的英国国王,他的去世同时还意味着英国钱币史上伟大的摄政时期风格的终结。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29张

1834年汉诺威的泰勒,正面为威廉四世头像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钱币艺术的退步很大程度上是金本位制获得广泛接受之后的结果。

早在乔治三世时期,金币就已经成了英国皇家造币厂的最主要产品,大型银币的出产量逐年减少。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内大额消费和国际支付都以黄金结算,克朗型银币几乎完全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0张

1764年英国乔治三世时期的半基尼金币,同时期英国停铸了克朗型银币

大型钱币的缺失让精雕细刻的钱币艺术失去了载体——小面值钱币没有空间展现复杂的花饰,标注面值是最实用的设计。

1872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半索维林金币,背面带有洛可可风格的盾徽基本来自一百年前乔治三世半基尼金币的设计,仅精细的王冠暗示着伟大的摄政时期艺术的遗存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1张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前50年间,英国事实上只铸造了一种流通型克朗,这就是大部分英系藏家都非常熟悉的“小维”克朗(女王青年肖像克朗)。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2张

1844年英国“小维”克朗

“小维”克朗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在于,除了背面的王冠和最底部的花饰还残留有一些摄政时期钱币艺术的遗风之外,整个钱币的设计是法式的

如果你手上恰巧有一枚查理十世的5法郎,那么一定不难看出这枚“小维”克朗与法国银币何等相似。与历代先王使用的德式幔帐纹章或者带有洛可可轮廓的盾徽相比,“小维”克朗背面设计的布局和图案毫无疑问更接近早先的法国银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3张

法国查理十世的5法郎银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4张

英国“小维”克朗

自此之后的1847年到1887年这40年间,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英国再未发行过流通用克朗型银币。


当1887年英国人为纪念女王登基50周年而打算将这种英国自1551年流传下来的银币复兴起来时,皮斯特鲁奇那创作于摄政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式圣乔治屠龙浮雕被重新启用了。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5张

1887年克朗精制币,如前文所言,背面的圣乔治屠龙设计最早出现在1817年乔治三世的金索维林上

这款经典的圣乔治屠龙浮雕伴随着维多利亚女王走完了统治的最后岁月。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6张

1900年克朗,与1887年克朗相比仅更换了正面胸像

除了克朗型银币抄袭前朝之外,维多利亚时期的许多其他面值钱币也都是照搬自更早的英国钱币设计。

1887年套币中双弗罗琳与弗罗琳银币的设计来自17世纪查理二世时期英国最早的机制币,而这组套币中先令和六便士的背面设计则来自乔治三世统治后期(同时也是乔治四世的摄政时期)。

请看下面的对比——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7张

1887年双弗罗琳银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8张

1668年查理二世的5基尼金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39张

1887年一先令银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0张

1816年乔治三世的一先令银币

总体来说,如今最常见的这组1887年英国套币就是个大杂烩,大部分元素延续自辉煌的摄政时期,少量元素抄袭自更早的朝代。

与英国钱币不同,此时的德国钱币在工艺和艺术水平上不断地进步。随着机械技术的普及,德国钱币的做工突破了18世纪技术的限制,在制坯和冲压工艺上逐渐赶上了英国。

19世纪中叶巴伐利亚出产的一系列纪念银币带有成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无论是做工还是艺术水平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1张

1840年代,一些德意志邦国对精雕细刻的工艺突然表现出了迷之执着,树叶成了一种很好的展现工艺水准的设计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2张

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人素来擅长的纹章、城市景观类钱币在现代制币机械的助力下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舞台。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到一战之后帝国崩溃的时期是德意志钱币史上又一段高峰时期。

1869年符腾堡的双泰勒银币,背面的乌尔姆大教堂雕刻得细致入微,这枚大名誉品可说是将19世纪中后期德国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币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3张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诸邦之前,各邦国经过数次贸易协定确定了统一的钱币尺寸。在设计上,虽然大部分邦国基本遵循欧洲统一的人像-纹章二元论,但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富于创意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整齐划一的尺寸、相近的制式和丰富的内容让此时的德意志钱币作为一个整体极具可收藏性。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4张

1854年萨克森双泰勒银币,纪念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国王逝世

除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像之外,这一阶段的德意志钱币上那精巧的纹章艺术也是藏家们最喜欢讨论的内容。

钱币上一个完整规格的德意志纹章往往在复杂的盾徽之外还包含华贵的幔帐、象征家族史的威严的骑士头盔和妙趣横生的扶盾者。这些精雕细刻的钱币纹章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那些简约的纹章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深受收藏爱好者喜爱。

1841年施瓦尔茨堡双泰勒银币,正面头像雕刻精美,背面的纹章由六具羽饰华美的头盔和两名扶盾者装饰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5张

1839年安哈特的双泰勒银币,纹章顶部覆盖着幔帐,作为扶盾者的两只熊从盾徽后探出头,盾徽同时有华丽的”大熊“阿尔伯特骑士团颈饰加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6张

当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帝国的钱币也随之统一。新的帝国钱币设计允许邦国君主在钱币的正面继续使用自己的头像,但钱币的背面需要统一使用帝国鹰徽,而非邦国君主自己的纹章。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7张

1874年统一在德意志帝国下的巴伐利亚王国5马克,背面为帝国鹰徽

在整个帝国历史上,这个著名的鹰徽有过一次调整,前后两版鹰徽分别就是国内所说的“短翅鹰”和“长翅鹰”。这个鹰徽在设计上借鉴了普鲁士王国在帝国统一之前所使用的鹰徽,但结构更加复杂一些。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8张

1858年普鲁士双泰勒银币,背面那只凶猛的普鲁士鹰徽成为后来帝国鹰徽的原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德国钱币上的帝国鹰徽绝对可以位列最经典的流通币设计之一了。

  • 早期鹰徽

这只看似简单的鹰实际上由三层图案构成,位于最下层的鹰颈挂普鲁士黑鹰勋章颈饰,而鹰胸口的颈饰之上又有另一层带有普鲁士鹰徽的盾徽。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49张

  • 后期鹰徽

后期的帝国之鹰更是狰狞凶悍。细看这个鹰徽会发现,鹰爪的细节清晰,而与之相邻的大腿与翅膀上的羽毛细节较少。这是在用隐没透视的手法来塑造鹰身上不同部位与观者距离的远近关系,给人一种鹰爪向前抓向观者的视觉效果。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0张


到19世纪后期为止,似乎德国钱币又一次在工艺上碾压了英国钱币,好在英国在这段时间铸造过两枚“镇国之宝”,才算让世人相信英国并非工艺不济而出现退步的。这两枚“镇国之宝”其一是著名的1839年“尤娜与狮子”金五磅,其二是哥特体克朗及其同类辅币。

1847年英国哥特体克朗,猫眼曾经写过这个专题,感兴趣可以去查看旧文:哥特体克朗丨黑与死的优雅——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复兴式钱币。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1张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2张

1853年英国哥特体弗罗琳,英国哥特复兴式钱币在流通领域内影响最深远的品种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3张

1839年“尤娜与狮子”金五磅

这些钱币的出现可以算是英国民族浪漫主义艺术在钱币上的展现,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也十分难能可贵。


1890年代,英国在钱币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变革。以朴素的维多利亚前期钱币和前卫新颖的哥特体克朗作为参考的话,则维多利亚后期钱币的设计显然遵循着某种折衷主义的精神。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4张

1894年半克朗银币

这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半克朗、弗罗琳和先令这三个流通较广的中型银币上。在那个稳定而带有世纪末情怀的年代,这些新款钱币的设计既不具有明显的复兴性质也不带有激进的艺术诉求,显得严肃、雍容且平和。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5张

1894年英国弗罗琳银币

如此看下来,整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钱币中,还真就只有“尤娜与狮子”和哥特体克朗这两个大名誉品才能体现帝国全盛时期昂扬向上的精神。也难怪这两个名誉品如今价格被炒到这么高。

如果给这一时期的两国钱币打分的话,

猫眼认为——

两国都回到了90分。


到了20世纪,欧洲各国的钱币铸造技术都基本成熟。在工艺方面,各国之间只有经济因素对成本的限制而造成的精度上的差别;在设计方面,各国之间也只有意识形态和审美上的区别。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6张

英国钱币在爱德华七世时期走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虽说在流通钱币整体的艺术性上有了的突破,但同时也在铸币精度上逐年退步。对比以下两枚钱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钱币做工的不稳定性。

1903年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弗罗琳银币,背面细节较好,女神服饰细节清晰,但正面国王头像细节较差: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7张

同样一枚1903年爱德华七世弗罗琳银币,正面国王头像细节较好,可以看到许多头发细节,但背面女神服饰细节较差,盾牌上的国旗有线条缺失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8张

德国方面,在帝国崩溃之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钱币设计摆脱了稍显单调的帝国制式,重新回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感官对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德铸币(初铸币和初打币)-第59张

1927年魏玛共和国橡树5马克,树叶的细节中可以看到19世纪德国钱币雕刻工艺的遗存

作为世界钱币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领军国家,德国和英国都为世界钱币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范式。

两国在19世纪之后通过铸币外包服务将这些工艺和艺术手法输出到其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猫眼所进行的五百年钱币对比至此也进入了尾声。不知道这种类型的对比大家如何看呢?猫眼希望更多听到大家的声音。


晒币征集

新一轮晒币征集来啦!

结合这次猫眼给出的主题是——

因为它,我更喜欢英国/德国钱币,”

征集时间:

即日起截止到9月8日24时

征集要求:

1,图片中钱币图案须清晰可见;

2,要展示出钱币的两面;

3,必须是自己的藏品;

4,“更喜欢”意味着只能站队一方;

5,它只能指代“一枚”,“一套”或者“一个主题”的钱币;

6,请一定要写清发表时的署名;

7,可以附上您的晒币感想呢!

发送方式:

  • 直接留言发送给后台;

  • 发到猫眼的邮箱vera.liukan@yahoo.com;

  • 在“外国硬币吧”贴吧中猫眼的开的六月征集主题贴下进行跟帖;

  • 收到猫眼的确认有效后才算投稿成功哦!

因为这期征集的主题

可能并不是所有泉友都能参与进来的,

所以就不设奖品啦,

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仍然踊跃参与猫眼的活动!


  • 延伸阅读

1,另一种选择——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进程的18世纪代用币

2,哥特体克朗丨黑与死的优雅——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复兴式钱币

3,感官对决丨当英式华美遇见德制精工(上)


猫眼看币®️——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所有文字皆为原创,不可自行转载。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