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

时间:2023-11-19 07:41:21 阅读:771 作者:你太闪

人类文明璀璨多姿,不同族群因交流而思想丰富、因借鉴而文化浓郁,正可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文明都有着独特的传承溯源,而在这些熠熠生辉、风采迥异的文明背后,总能追溯到古代四大帝国时代的印记。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1张


通常所说的“古代世界四大帝国”是指秦汉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以及安息帝国,它们曾于公元前后共存过一段岁月,并为后世带去了诸多帝国扩张的传奇故事和丝路商队的驼铃画卷。通过剖析四大帝国的扩展历程,我们可以厘清古代文明之间的联动效应,更能拨开不同文明差异的表象,梳理出背后的地缘逻辑。本文就让我们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宏观视角探索四帝国扩展时代对后世人类文明的影响轨迹。

星火燎原: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四大帝国”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温带河谷及其周边高地,这是因为充足的水源是谷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而谷物粮食是确保定居生活的重要物资。正因如此,尼罗河三角洲、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流域就成为古人类定居之所,并成为早期人类文明所在地。相较于大江大河附近的平原地区,世界上其他地域的自然条件就显得恶劣得多,在缺乏先进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渔猎或者游牧等流动性极大的经济模式才能生存了。没有定居的生存方式就缺乏形成文明的先决条件,因此早期人类文明零星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呈现出一种被称作“孤岛效应”的状态。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2张


不过,文明区域的富庶总是能够吸引住周边“蛮族”的目光,这些以毛茹饮血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族群最后总能被吸纳成为文明的范畴之中。毕竟相较于定居生活,风险极大(需要面临天灾威胁和其他游牧部落的竞争)的游牧生活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只是,伴随着生产力、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明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古希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在漫长时间的孕育之后,几乎同时步入了思想迸发和军事对外扩张的“轴心文明时代”。华夏文明的孔子、老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等等,均诞生于这段时期。这些不分地域、类别的思想巨擘们共同缔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高峰,历经时空轮蚀、弥久愈浓。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3张


随着铁器等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定居区域不断扩大,希腊的古风民主共和文化、先秦的华夏耕战体系、西亚的希腊-波斯文化以及从中亚到南亚的沙门思潮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罗马、秦汉、安息和贵霜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承袭自不同的轴心文明,并最终演化出震撼古今的帝国时代。

全面扩张:文明边缘区的枢纽优势

古典时期,不论是地中海沿岸、两河流域、南亚地区还是华夏中原,都处于邦国林立的群雄争霸阶段,然而最终角逐的胜利者往往都是位于文明区域边缘的势力。战国时期的华夏,以秦、楚、齐、赵四大边缘诸侯最为强大;古代西亚北非的争霸也最终是以波斯人凭借高屋建瓴之势从边缘的伊朗高原廓清一方;马其顿更利用衔接于波斯和希腊世界的边缘枢纽位置将两者系数征服;亚历山大军队撤离后的南亚,同样被文明边缘区域的摩羯陀建立了孔雀王朝。文明边缘势力之所以往往能够在争霸过程中最终胜出,既有战略方向单一(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的先天便利,更可在冷兵器时代兼具文明社会的富庶经济资源和游牧社会的优越军事素质。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4张


公元前272年,早已完成对亚平宁半岛中部统一的罗马共和国彻底结束了对半岛南部的扩张,罗马-他林敦战争宣告结束。作为深受希腊文明影响的地缘板块,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的罗马人(拉丁人一支)一方面不断汲取了希腊文明的先进养分,另一方面却也在希腊人、迦太基人的海洋霸权制约之下发展出一套农业文明体系,并基于此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和动员能力卓著的军事体系。正是凭借军事体系的强悍,罗马人才得以顺利击败政治结构分散、以雇佣军为主体的希腊城邦的,并利用本土作战和动员能力超强的优势最终击败了他林敦的皮洛士援军。战争结束以后,罗马一方面进一步汲取了皮洛士军队的经验和战法,另一方面也迅速吸收和整合了亚平宁半岛南部希腊殖民地的精华,为下一步扩张做好了铺垫。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5张


恰在罗马人攻克他林顿城邦的这一年,东方正处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也完成了兼并义渠的行动。虽然义渠自商朝末年就已经从游牧转为畜牧,逐渐定居于秦地西陲,但依然保持相当强悍的骑射素质和军事战力。然而随着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和外交策略的成熟,义渠最终亡于秦国,并迅速被中原化,成为了秦国进一步扩张的资本。正是因为这种兼具文明区域的资源富庶、技术优势和野蛮区域的军事强悍,罗马和秦国得以分别从“拉丁姆”地区和关中平原崛起,建立起浩瀚的大帝国。

奠基之战:战场胜负背后的深层逻辑

前文提及,由于罗马的社会属性与希腊人、迦太基人以及伊特鲁里亚人(亚平宁半岛西北部沿岸族群、与“拉丁姆”毗邻)都不相同,它的农耕经济模式导致其社会结构和军事体系迥异于商业航运模式下的其他地中海沿岸文明,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优势。正是源于罗马的这种农耕经济属性,它对耕地的渴望要远胜于同时期其余地中海沿岸国家,但凡是有利于耕种的沃土皆有可能沦为罗马军团的“血食”,西西里岛就是这样的一处存在。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地区,是亚平宁半岛向南延伸的重要中继站,起到了海运中转的价值。不过,由于岛上的埃特纳火山长期处于喷发状态,大量的火山灰滋养着当地的土壤,使之成为农耕经济的优良之所,从而成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产区。正是源于这种双重经济价值,寻觅耕地良田的罗马与企图控制商贸线路的迦太基最终爆发了正面冲突。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6张


当时西西里岛上的霸主是叙拉古城邦,然而其麾下雇佣兵却在岛屿北部、与亚平宁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口建立了独立的墨西拿城,并四处骚扰附近城邦,公元前265年以叙拉古为首的希腊城邦们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出兵清剿,史称“墨西拿事件”。面对包围,墨西拿一方面决定向叙拉古的传统对手迦太基人求援,另一方面也因为雇佣兵大多出身亚平宁半岛而决定同时向罗马人求救。就这样,罗马和迦太基先后被卷入战争,并迅速将战争的性质转化成为了双雄争霸的地缘竞争,次年双方正式爆发冲突,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凭借强悍的陆战实力、坚韧的社会体系、深厚的动员能力,罗马在历经十几年后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逐渐发展起来一支实力强劲的海上力量。

就在“墨西拿事件”爆发的同一年,秦国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出兵攻打赵国。为此,赵国的左师触龙说服太后派遣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倚重于齐国援军逼退了秦军。此前秦国已经在七雄争霸的形势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唯有齐、赵两国尚有一战之力。为了完成对赵国的战略围堵,同时也为了践行秦相范雎(公元前266年任命)的“远交近攻”方针,秦昭襄王一方面派遣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另一方面则加进了对齐国的外交拉拢。最终韩国不敌,决定将上党郡割让于秦,却遭到韩人抵触并转而归降于赵。赵国非常清楚上党之地在秦赵争霸中的战略价值,最终决定接手。在赵国看来,既然强秦曾于数年前被赵军击败于阏与,那就说明经历了“胡服骑射”后的赵军是能够与秦军在战场上匹敌的。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7张


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赵,并与赵将廉颇守垒相峙。从战国时代开始,列国纷纷变法革新,然而不同诸侯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所取得的革新成果也差异巨大。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威王邹忌改革力度不大,楚国吴起变法无疾而终,魏国李悝变法虽然效果不错,奈何最终陷于地缘困境之中,国力损耗太大。至于以“胡服骑射”为核心内容的赵武灵王改革则侧重于军事,反而忽略了改革的实质,即对社会结构的革新。正因如此,在秦赵争霸中,经历了商鞅变法系统、严苛的重塑之后,秦军虽然在军事素质层面并未甩开赵军,却凭借战争底蕴、动员能力、军事指挥系统等方面的优势碾压了赵国,并于长平之战中重创对手,奠定了秦王扫六合的局面。公元前239年(始皇帝8年),即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的两年之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

命运齿轮: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势

不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秦国,之所以能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和秦赵对峙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主要源于它们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耕战体系,在对外战争中保持着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激励机制(罗马战利品分配制度、秦国军功爵制度)。然而没过多久,二者都将迎来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失去了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三岛,意味着迦太基人不仅失去了地中海重要的贸易枢纽,也丧失了对许多农作物产地的控制权。为此,迦太基决定开拓新的地缘方向,并很快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新迦太基城。不过,由于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海军取得了制海权,为了防止遭遇不测,以巴卡家族为核心的迦太基人决定从伊比利亚出动,率先发起对罗马的攻势。从公元前219年到前201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驰骋于亚平宁半岛,并屡屡击溃罗马人的防线,却最终还是因为罗马深厚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对战法的学习能力,逐渐陷于困境,并最终退回了北非的迦太基老家。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8张


公元前209年小西庇阿攻陷新迦太基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转折点,这一方面意味着迦太基战略扩张的努力宣告终结,另一方面也表明罗马军队已经学会了汉尼拔的陆地战法,重新确立了罗马的陆战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沦陷,促使罗马人完全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西部。当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后,罗马已经取代希腊人和迦太基人,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导者和获利者。罗马共和国以农为本的社会属性发生了重大转变,大批商人迅速暴富,贫富差距拉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出身的罗马公民军大批破产,兵源开始出现危机。同时,以大商人、大地主为核心的贵族派和破产农民为主的平民派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启的那年,秦国不仅兼并了六国,甚至已经开启了平定南方百越的步骤。从此,秦始皇完成了华夏的统一大业,中国由此进入皇权时代的历史新阶段。然而秦朝的统治意味着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的耕战制度缺乏充足的激励资源(失去了对外扩张的目标),最终法家激励的一面完全消散、严苛的一面则成为套在百姓身上的枷锁。公元前209年,正当小西庇阿站在新迦太基城红光满面之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也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两年之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胜秦军主力,不久之后秦朝灭亡,中原旋即进入了四年楚汉争霸时期。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9张


大泽乡的旗帜意味着秦朝法家体系的破产,而就在秦末战争期间,漠北草原上正处于崛起中的匈奴也很快给予新生的汉帝国以“白登之围”的重拳。匈奴族群各部落曾长期遭受东边的东胡人和西边月氏人的欺凌,这很大程度源于他们邻近华夏,便利的通商条件导致他们在漫长的边界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然而秦朝的统一意味着漠北草原必须形成一个声音才有可能在战场和谈判中获取更多的筹码,当冒顿单于在前209年击杀头曼单于上位之后,匈奴帝国的狠辣作风就已经确立起来了。面对秦朝的前车之鉴和匈奴的现实威胁,汉朝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略,并于文帝、景帝时期进入了漫长的休养生息阶段,史称“文景之治”。

蓄势待发:乱局之中诞生四大帝国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被西方史学界誉为“战略大师”的汉尼拔曾构筑了一道囊括了伊比利亚半岛新迦太基、亚平宁汉尼拔军队以及巴尔干希腊城邦的围堵之弧,用以围困罗马,这也引发了罗马与马其顿之间的碰撞。所以,当同迦太基人的争锋告一段落之后,罗马很快就将触角伸向了地中海东部以及黑海沿岸,并利用亚欧非众多希腊化国家之间的地缘冲突来纵横捭阖。其中,公元前192年到188年的安条克战争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次转折点。安条克战争源于塞琉古王朝(亚历山大部将在西亚地区建立的继业者国家)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对色雷斯的入侵,其目的原本是想要与东进的罗马势力争夺更多的领地,却最终在海陆两条战线全面落败。此战之后,罗马彻底确立了对整个地中海的霸权。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10张


不仅如此,由于在安条克战争中遭遇惨败,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安息(又称帕提亚)和大夏(又称巴克特里亚,希腊化塞种人国家)也于战后完全脱离了塞琉古王朝的控制。此后,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安息人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向西挤压塞琉古王朝的地盘。差不多同时期,匈奴也在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公元前177-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击败月氏,前174年老上单于继任之后再度击败月氏,击杀月氏王并迫使其开始西迁。月氏人一路西行,兼具秦汉和吐火罗人的农耕模式、匈奴乌孙的游牧模式,期间不断遭受匈奴和乌孙的打击,并最终来到了帕米尔高原西侧山麓,进入到了大夏人的疆域之中。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征服阿姆河南侧的大夏,此后月氏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成为后来贵霜帝国的雏形。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11张


大月氏对大夏的征伐,一方面促使塞种人过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北部(后来贵霜帝国亦沿此线路征伐北印度),另一方面也让汉武帝为反击匈奴而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月氏夹击匈奴。然而此时的月氏人早已在中亚、南亚地区如鱼得水,对汉朝的盟书邀请并不感兴趣,反倒是东北的乌桓(东胡一支)和匈奴曾经的盟友乌孙成为汉朝夹击匈奴的重要两翼,此后卫青、霍去病等汉将反击匈奴、封狼居胥,并于前1世纪中叶置西域都护,号令西域各国。正当汉朝彻底掌控西域之时,罗马军队也在凯撒的率领下征战高卢,并第一次远征了不列颠。相较于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安息和贵霜的社会结构很不稳定。其中贵霜内部存在婆罗门、佛教、祆教、耕战体制和游牧属性等多种不同文明成分,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结构迥异;至于安息则是由很多小地区、小部落组成的,并不是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集权国家。然而得益于地理居于丝绸之路的要道,经济得以繁荣。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12张


综上所述,秦汉和罗马凭借文明边缘区域的优势,最终雄踞于东亚大陆和地中海地区,然而由于各自地缘条件的先天不同,罗马从“农本”社会转变成为“商本”社会,内部社会结构、军事制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海洋文明属性显著增强。与其相比较,秦汉在经历了秦末的制度矫正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外儒内法”的皇权专制体系,并得以延续千年。罗马凭借海洋霸权的优势,能够维持对地中海地区较长时间的统治,却最终因内部社会结构的裂变而崩塌,从此欧洲以及地中海地区再难完成统一。华夏帝国长期的地缘对手则是漠北草原族群,其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并未发生过剧烈变化,文明传承的韧劲更强。

从罗马和秦汉的崛起历程(西汉帝国扩张图)-第13张


作为亚欧大陆衔接部分的安息和贵霜,则因为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约束被分割成为众多地缘板块,离心力要远大于其他地区。不过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兴起,陆地商贸的共同利益成为不同地方势力联合在一起的纽带和动力,一旦亚欧大陆两端出现异变,安息和贵霜将是最脆弱的地带。这从后来汉末动乱和罗马三世纪危机时,安息的覆灭和贵霜的衰落可见一斑。由于地缘环境的差异,四帝国孕育出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并以此为根基促生出不一样的璀璨文明,演绎出不一样的传奇故事。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