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决定了你的活法(你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你的命运)

时间:2023-11-27 12:00:01 阅读:416 作者:笑忘人

决定了你的活法(你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你的命运)-第1张

商业洞察 丨作者/ 刘 星

这是战与读公众号的第43篇原创文章


此刻,有人正在探险的路上,经历着冒险、体验着未知。

此刻,有人正生活在荒野中,躺在大自然的怀抱,看着蓝天白云,听着虫鸣鸟叫。

此刻,有人正在为创办一家传世的企业,而激情澎拜。

此刻,有人正在为各种贷款,焦头烂额,夜不能寐。

此刻,有人正走在旅行的路上,领略着沿途的风光,喜不自胜。

此刻,你正在过着什么样生活?

是的,如你所知。

这个世界有千万种活法,你正过着的是哪一种?

你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

1

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什么?

我在文章《你的压力,暴露了你的三观!》中提到:

人生观就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

这个世界有千万种活法,你选择哪一种,你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其实,说到底,人最终活的是一种感受。

因为,你最终什么都带不走,你能带走的只有你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所以,人生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你想怎样去感受自己的人生。

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简单重复,还是冒险刺激。

人生观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你怎么看待人生中的苦乐,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有意义,什么样的死有价值。

那么,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

当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恢宏场面时。

刘邦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必可取而代也!”

虽然这两句话有可能是司马迁编的,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联系。

刘邦、项羽先是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恢宏场面(这个是世界观放大的过程),而后产生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和 “彼必可取而代也!”的人生观。

所以,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欲完善人生观,先放大世界观。

但是,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很难去评价说,什么才是最好的活法。

但是了解一些不同的活法,确实有助于你放大世界观,从而刷新你的人生观。

2

梭罗的人生观

今天社会,有很多人都在讨论能不能够躺平。

其实早在1845年的时候,就有人做过了这样的社会实验,并且记录下来了所有的花费。

这个人就是梭罗。

梭罗是谁?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印度的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海明威等等都是他的粉丝。

爱默生称赞梭罗是“美利坚的雄狮”。

梭罗认为,人这一辈子只需要满足热量就够了

我们为什么赚钱?因为要买吃的。

为什么买衣服?因为要保暖。

为什么要房子?为了防止寒流。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保护热量。

所以你只要算清楚了这一生需要多少热量,赚到这些热量就够了,剩下的都是多余的。

为此,梭罗也算了这个账,他说:

就本地气候而言,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区分为下列几项: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只有这几项得到了保证之后,我们才能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才有希望解决这些问题。人不仅发明了房屋,还发明了衣食;可能是偶然发现了火的温暖,并随之开始使用火,坐在火边取暖最初是一种奢侈,而今天,取暖也变成了必需。

今天,在美国,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几种工具,一把刀、一把斧子、一只铁锹、 一辆手推车,等等,就够了。或者对好学的人来说,一盏灯、文具、几本书,这些算是必需品吧,而且用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

可是有些不智之人,还要跑到地球另一面,到野蛮和不健康的地方去做生意,一去就是一二十年,而目的不过是为了舒适而温暖地活着,并且能够最终在新英格兰死去。这些奢侈的富人并不是为了简单地保持舒适和暖和,而是为了不自然的燥热;像我前面说过的,他们被烧烤了。

当一个人已经用我上面描述的几种方式得到了温暖之后,接下来他应当需要什么呢?肯定不是更多相同种类的热,不是更多、更丰富的食品,更大、更豪华的宅邸,更精致、更多样的衣服,更燃烧不尽的、更灼热的火焰,等等。

在梭罗看来,我们拥有的热量已经足够多了,多到用不完,但是我们还是去获得更多的热量,完全是一种重复。

在梭罗生活的年代,就是19世纪的时候,美国的一套独立住宅,大概要花费一个人十到十五年的工资。

他说:“在整个康科德小镇,数不出十二个没有欠债的农夫。”

而且你有了房子以后,会发现一个非常困难的事,就是你没法搬家,去其它地方,感受其它生活,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是你的家。

他说:

我并不想让任何人因为任何缘故而接受我的生活方式;还没等他差不多学会我的生活方式,我说不定又会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我还希望世界上不同的人越多越好;我希望每个人都仔细地找到和追求他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他父亲、他母亲或他邻居的道路。年轻人可以去建筑或种植或航海,只要不妨碍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

梭罗希望用他的话语来警醒我们,不一定非要按照世俗的惯性来生活。

生活未必要像千百代人一样去过,你可以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从一个圆心当中能够画出多少个不同的半径,人们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没有必要别人都在追求什么,你也一定要追求什么。

那梭罗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1845年春,28岁的他在瓦尔登湖湖滨建起木屋,开始过着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

他在此生活了两年,不断对世界进行深刻思考,写出了影响世人至深的著作《瓦尔登湖》1854年出版。

3

原始生活

2010年,27岁的荷兰人米里亚姆·兰斯伍德辞去了老师的工作,与比他大30岁的爱人彼得放弃了现代都市生活,开始居住在荒野之中。

这一住就是7年。

从2010年开始,他们从南岛某地出发,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冬天,日出时起床,日落时睡觉,一天要睡十几个小时,经常被冻醒。

每三年,她会去拜访一次亲戚和朋友。

在荒野生活期间,她有时需要躲在一个地方数周时间,借此抵御寒冷和风雨。

同时他们不得不尽量降低争吵的次数,如果吵架的话,二人就会非常孤单。

因为他们可能在数周或数月的时间里见不到第三个人。

他们没有携带电话或任何通讯设备。

完全依靠偶然遇到的猎人带信给亲戚朋友,告诉家人他们依然活着。

为了打猎,米里亚姆努力练习自己拉弓射箭的技巧,不过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她的著作《我的原始生活》中,她记录了这段荒野生活的很多细节和生活感悟。

“我的第一个猎物是负鼠,我敲击它的脑袋,可就是不太得窍,它还活着。”

米里亚姆说道,“这个小家伙带着恐惧的眼神看着我,我一下子慌了,害怕得发抖,想要放弃算了。”

她说,生活在野外,让她和自然有了联结。

“大家都是科技的奴隶,因为他们是如此依赖于它。如果我回到都市,可能一整天都对着电脑工作,要与自然建立联结可能又需要一些时间。科技摧毁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它改变了我们的大脑。”

在新西兰的荒野中生存,兰斯伍德有了很多体悟。

最深的体悟就是:“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渺小而微不足道。安定和自由之间隔着一道墙,这道墙就是「恐惧」,而生活在野外,能让你认真面对意识中被遮蔽的部分。要想自由地活着,你需要学会拥抱不安定,勇敢跨入未知世界。”

她提到了一个很神奇的体验:“就是在山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人会发现时间会变慢,会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四季的变化。人的感官会变得更加灵敏,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

“这样的生活也会改善你的睡眠。冬天的时候,天一黑我们就睡觉了,也许一个晚上会睡14个小时。夏天的时候,太阳刚升起来,我们就起床了。”

她说:“我肯定不会再回到城市,找一份工作,然后过上那种所谓的‘正常生活’。我讨厌那种单调的日子,你知道你下周要做什么,绕着时钟过日子,你的生活完全被时钟支配了。”

她的活法或者让你向往,亦或是让你不敢苟同。

每个人的人生观,都在影响着他的活法。

就像习惯了原始生活的她,讨厌过我们这种所谓“正常的生活”。

4

不同的活法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已多年未联系,但是时常会想起他,不是因为我们关系有多好,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活法。

他决定为信仰而活。

也因为他,我了解了伊斯兰教。

他算是一个孤苦的人,父母很早就离世,好像是因为煤气中毒,高中时他一个人生活。

或许正因此,使得小小的年纪他就开始寻求真主的庇护。

他很瘦,是个学霸,也是个很古怪的人。

我们做化学实验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

而他去买了很多的实验器材在家里做各种奇怪的实验。

我经常去他家,有一天我看他买了一本书——《古兰经》。

我看过那本书,不过那时的我对读书没兴趣,也看不懂,所以没放在心上。

过了大约一年,我再去他家时,我发现了奇怪的一幕:

“他跪坐在那里虔诚的做着礼拜,不时变换着姿势,并且嘴上念念有词。”

他让我不要打扰,于是我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他的表演。

当一个穷乡僻壤的高中生,看到另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跪坐在一个昏暗的屋子里神神叨叨,你能感受到我那种惊讶吗?

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活脱脱像是神婆在念经、巫师在施法。

还好我奶奶信佛,经常干这种事,我早习以为然,不然,我可能心惊的拔腿就跑。

礼毕,我问他: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做礼拜。

他说,你还记得那本《古兰经》吗?

当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买了这本书,但也看不懂,所以就扔到了一旁。

突然有一天,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又拿起了那本书。

这次我看懂了,并且如获至宝。

然后我信教了。

现在回神一想,好像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去过当地的清真寺,了解了一些教义。

他告诉我,穆斯林就是一家人,你没有书,穆斯林会给你,你没有住处,穆斯林会提供。

穆斯林相互给予,相互帮助。

后来,有一次他带我去南昌见当地的穆斯林。

是一个兰州拉面馆。

拉面馆的老板是穆斯林,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给我们端上美味的食物,还给我们开了宾馆,关键都是免费的。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对于贫穷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待遇。

在宾馆里,老板想让我入教。

同学跟我说,只要念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你就是穆斯林了。

我当时很害怕,我在想这莫非是传销。

于是,我拒绝了。

而我的同学成了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严格的遵从着教义和教规。

依然每天雷打不动的做着礼拜。

在当时的我,甚至是很多的其他人眼里,他是一个异类,一个怪胎。

但是,现在的我知道,他只不过是比大多数人更早的有了自己的信仰。

更早的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

他所追求的这只不过是不那么常态的一种活法而已。

后来我听说他考上了石家庄的大学。

再后来,听说他结婚了,对方是一个女穆斯林。

5

127个人生梦想

1944年某个下雨的午后,一个15岁的少年坐在洛杉矶家中的饭厅里。

奶奶和婶婶坐在他的旁边,边喝茶,边聊天。

奶奶对婶婶说:“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做了…就好了!”

少年听到这里,便下定决心:

“以后我绝不后悔地说‘如果我年轻的时候这么做…就好了’这样的话!”

于是,他拿起笔,在一张黄色的纸上写下“我的梦想目录”,把自己一生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学的东西一一记下来。

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和看起来几乎不太可能实现的,他都列出来了。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

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

驾驶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

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

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

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

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谱一部乐谱。

拥有一项发明专利。

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为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善款。

参观月球……

少年总共写下了127个梦想。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了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

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目标。

20岁时,他已去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潜过水。

他还成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到欧洲上空执行了33次作战任务。

很快到了21岁,他已经在21个国家做过旅行。

刚满22岁时,他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古墓。

同年,他成为洛杉矶探险者俱乐部最年轻的成员,这时他开始计划最渴求的一次探险,也是他早年制定的第1号目标:探索尼罗河。

探索的过程,风险不言而喻。

在考察尼罗河全程的旅程中,他和伙伴遭受了河马的攻击,遭遇疟疾,同狂暴沙漠展开搏斗,驶过了许多危险的湍流险滩,还遇到一个携枪歹徒的追击。

但是10个月之后,这3个“尼罗河人”胜利地划出了尼罗河口,进入了碧波荡漾的地中海。

他说:“在这次旅途中,我领略了许多东西,关于自身,关于成功的喜悦,关于紧张充实的生活,它给了我去追求另外目标的动力。如果能事先预料所有危险,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走出帐篷。但是经过了一天天的努力,我们终于达到了目标,我想那正是接近生活的方法——把尽可能多的活动、知识、爱和友谊一点一滴地填进生活。”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有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这些经历使我更深切的热爱生活,欣赏一切可能欣赏的东西,人们往往在不知道怎样表达巨大的勇气、力量和坚韧性之前就结束了生活。但我发现,当你清醒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那个时刻,你突然发现一个尚未发掘的力量之源,当你把它释放出来,就好比升华了一次灵魂。”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变成了现实,他微笑着回答:

“我只是让心灵先到那个地方,随后浑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罢了,很简单。”

他说:

“之所以要开出那张清单,是因为15岁时,我很明白自己的局限性。我只是一个拥有潜能的孩子(而这种禀性人人都具有),我确实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这些事情。我对什么都极感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自然,所有这些事情我都真想做。我制定了欲达目标的一份蓝图,以使自己永远有所追求。”

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自己的目标,59岁时,他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

他就是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约翰·戈达德一生中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成员。

1972年,翰·戈达德找到当时最有名的杂志LIFE,说了他的梦想目录。

LIFE杂志把他的故事刊登出来,创造了杂志社历史上销售量第一的记录。

当时人们购买的不是LIFE杂志,而是一个男人的梦和他关于实现梦想的艰难历程。

翰·戈达德说道:

“我不愿意过墨守成规的生活,我希望不断挑战极限,就像雄鹰一样。通过这些经验,我感受到了付诸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很多人在不知道伟大的勇气和忍耐是什么的情况下,走完了一生。但正是在死亡这个极限情况下,人们会突然明白潜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力量。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想想‘如果我再多活一年,我会做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做的事情,不要拖延,现在就行动吧。”

6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我没得选。

连活下来都已经需要拼尽全力,还奢谈什么轰轰烈烈,冒险刺激。

或许他的故事会解开你的疑惑: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集中营那些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你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来,不时拿出来琢磨、掂量:“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深深刻在你的脑子里,你就会慢慢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不管你处于何种境地,你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活法。

很多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

然后可能是因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所以,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不是因为你没得选,本质上是因为你缺乏勇气和自信

什么是勇敢?

勇敢就是,你敢于放弃自己一部分安全感,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

什么是自信?

自信就是,即便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之后,依然相信自己有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能力。

很多时候,因为缺乏那种被人讨厌、被人误解,被人排斥、被人指责的勇气,所以你一直不敢自由的选择。

可能你有勇气选择,但是因为缺乏自信,你最终还是选择了那种你认为“更为稳妥”的活法。

因为缺乏勇气,所以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自信。

也因为没有自信,而变得更加的没有勇气。

换一种活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毫无根据的自信。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比现在的自己有勇气十倍,自信十倍,你有没有可能会过着另一种人生。

我们最终都必死无疑!

想明白这一点,或许会让你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勇气去选择自己的活法。


写在最后:

每当坐在行驶的车里,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灯火璀璨。

看着那一盏盏灯、一扇扇窗,我就不禁会想:

难道我耗尽半生就是为了这一盏灯,一扇窗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那一盏灯,那一扇窗,不单自己要耗尽半生,甚至要掏空自己的父母。

所以,在很多年前我就决定,我这辈子要为梦想而活,而不是为财富而活。

就像孔子,他毕生都在追求“道”,而不是追求富。

当然,我也渴望财富。

因为很多梦想需要财富作为铺路石。

但是财富于我而言,永远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

我更加追求的是实现财富和梦想的过程。

最终即便这些财富和梦想都没有实现,亦或是实现之后又都失去,也无妨。

因为在我看来,人活的是一种体验和经历,是你经历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在于财富的高度。

轰轰烈烈的热恋,痛彻心扉的失恋。

义无反顾的追求,一无所有的失去。

全力以赴的活着,悄无声息的死去。

这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人生可能并不完美,但在我眼里却是完整的。

当你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能够与不确定性共舞,或许人生就会少一些痛苦、烦恼和纠结,那你就能够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启发,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成长。

终身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谢谢大家的支持。

推荐阅读:

《成功的底层逻辑:成功永远不是靠自律,而是靠“成瘾”》

《你的压力,暴露了你的三观》

《你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注:

所有文章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战与读”。

附:写一篇文章,搭一个成长的台阶。文章即产品!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篇文章。有趣、有用、有态度,心存善念和敬畏,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人生智慧,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评论、关注、点赞并转发谢谢。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