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

时间:2023-11-21 10:53:34 阅读:513 作者:体贴女子

2018-03-08 18:24 | 海宁日报

说起漂亮又能干,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女性

她们在工作上是女强人,

在家是好妈妈、好儿媳

还有一批文明家庭,

他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海宁就有这10名“最美女性”和

10户“最美家庭”

快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最 美 女 性

王陈丽

海宁市海昌街道敬老院院长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张

王陈丽今年54岁,她以一颗敬业爱岗的心,以院为家,从来不喊苦不喊累。

自担任院长以来,早上6点至晚上6点是她工作时间,但是她总是想再早点来,到点了总是想再看一眼老人们,老人们常常称她为“好女儿”。

她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敬老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以“替天下儿女尽孝道,为老人解忧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愁,为老人提供亲情式服务,使老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为宗旨,为老人们创造了安度晚年的良好环境。

吴海燕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副总园长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2张

吴海燕今年41岁,现任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副总园长。自1996年毕业于浙江省幼儿师范学校后,一直任教于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她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以一颗“爱孩子之心”,一心扑在事业上。

在教学实践中,吴海燕形成了细致严谨、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善于关注与回应的教学风格。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连续10年承担城乡结对交流活动的指导任务,与多名年轻教师进行结对指导。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名师、嘉兴市最美教师、嘉兴市教改之星、海宁市名师、海宁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沈湘妹

海宁市中医院儿科主任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3张

沈湘妹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今年50岁。1992年8月参加工作,26年的儿科临床工作,累计接诊了近30万人次的小患者,同时还承担了本学科的带教工作,管理工作及危重患儿的抢救工作,所负责的学科被评为海宁市重点学科,嘉兴市重点扶植学科,目前又列入了浙江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

她曾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卫生系统青年优秀人才”;“第三、第四、第六批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嘉兴市优秀中医药中青年人才”、“嘉兴市中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说,这份工作累着,但也快乐着、享受着,也将继续着。

沈建芬

海宁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户籍专管民警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4张

沈建芬,公安局治安大队户籍专管民警,在户籍岗位上默默耕耘近10年。

户籍窗口是广泛、最直接接受群众“检阅”的窗口,为了更好地在全市户籍窗口贯彻“最多跑一次”改革,她主动放弃休息,使全市户籍窗口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事项变化及材料精简要求,及时将上级改革、优化的举措惠及每名窗口群众。

在平常的工作中,沈建芬主动热心服务于民,平均每天接听户口咨询电话10余个,全年接待群众上门咨询150余人次,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多次受到群众表扬,2017年10月份,有群众特意在浙江省政务平台写信表扬,称她为“黑暗中递来的火把、冬日里送来的棉衣”。

沈建利

海宁市泥土香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5张

沈建利从2002年起专职种养殖,并带动周边农户姐妹一起种水果、养鸡,2010年成立海宁市泥土香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她很早利用电商、微商平台,将泥土香和女能手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到浙江省内外。同时,又搞起乡村游,通过网络、产品宣传,带动更多客人销费泥土香农产品。

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与村里1800户水果种植户做好帮户结对,对农户水果种植无私的技术指导,她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张镧

海宁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6张

张镧于2013年4月起担任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副科长、科长,专职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她全身心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

2013年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在此基础上,推动成立嘉兴检察系统首家心理辅导室——“彩虹桥”心理辅导室。

从检10年来,共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600余件,办理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200余件,挽救涉罪未成年人400余人。

李庄华

浙江东海岸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7张

李庄华今年48岁,任浙江东海岸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一心帮助妇女就业再就业,积极参与、倡导、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无偿提供产销信息和技术咨询。

李庄华也经常参加各种扶贫帮困、爱心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同时资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共资助5名社会贫困学生上大学,累计金额达87万余元。她说,今后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会将这份爱心继续延续下去。

陈云飞

海宁银泰城总经理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8张

陈云飞今年40岁,现任海宁银泰城总经理。她始终秉承正直、谦和、勤奋、进取的银泰精神,将海宁银泰城打造成浙北地区体量最大、功能最全、体验最佳的时尚购物中心,深受年轻人及新型家庭的喜爱。

去年,为了给消费者营造更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做出“放心消费在银泰”9项承诺,内容涵盖“好东西不贵” 、“60天无理由退换货”、“全渠道客服”等多项便民服务。

在新零售主航道的引领下,她将持续打造有温度的“品质银泰、时尚银泰、文明银泰、欢乐银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钱娟琴

海宁市大元公交有限责任公司乘务员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9张

钱娟琴今年32岁。2016年,她经过考核正式转岗成为一名女公交驾驶员,在公交司机这个男性占据绝对优势的工作领域里,充分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工作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优秀和价值。

2017年度,作为大元公交15路公交线路班组长,她所在的班组被评为嘉兴市级“文明线”,在公司文明线评比中连续3次获得第一名。

钱娟琴对乘客服务好,驾驶技术也非常过硬,得到乘客的一致认可。钱娟琴拾金不昧的故事也不胜枚举,每次捡到钱、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她第一时间交给警察,希望警方能帮忙尽快找到失主。

都甫珍

海宁市硖石街道荷叶村党总支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0张

都甫珍,今年49岁,作为村,多年来,始终本着“帮助村民过好日子”的决心,时刻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几年来,她一直带头干事,让村民得实惠,村集体经济固定总收入从2007年的3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25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都甫珍一直考虑每年要给村民办几件实事,而后村里的路灯亮了,道路硬化了,环境变美了,带领村民一起成功创建了三星级美丽乡村。

在她的带领下荷叶村近年来也获得了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卫生村、嘉兴市文明村等荣誉。

最 美 家 庭

许村镇文桥村:许有德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1张

许家先祖便要求后人不忘做人要“有道德,行仁义”,“贵为先,富为次”。到了祖辈许乾荣时,他便将两儿子取名为 “有德”、“仁德”。

许有德出生在刚刚建国后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家中先辈的教育引导下,让家风祖训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他手有残疾,行动不便,却身残志坚,与妻子王香宝二人用勤劳的双手培养出了一个事业公益两不误的儿子许晗峰。许晗峰一路成长深受祖训家风的影响,在工作之余,加入了海宁义工组织,从此,在家人的支持下,和公益结上了缘分。五年来,利用自己的特长,经常参与义工团队的管理和培训。

2014年的10月,许晗峰受义工委负责人之托,协助发起成立海宁市首家众筹公益的素食馆——南关厢素食馆。

长安镇老庄村:张英清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2张

作为传统农民家庭,张英清一家与普通农民家庭不同的是从祖辈上就有在农闲之余从事民间传统皮影艺术表演的历史,老父亲至今八十多岁了还是会纯熟地制作皮影戏人物角色,张英清年轻时候是裁缝,后在工作之余获得职专文凭并考得相关技术资格证书,从事机械修理工作,妻子高金文一直致力于乡村妇女儿童工作。

女儿张丹娜受家庭文化影响,她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小镇长安。他们一家子在近年来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有时候是利用节假日参与敬老院“夕阳红”活动,有时候是参与贫困学子的爱心活动。2016以来,张丹娜都会参与民工子女暑期“快乐学堂”公益教学,在海宁市“微爱童行”计划项目服务中还被评为爱心教室优秀志愿者。

丁桥镇永胜村:顾玉良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3张

顾玉良家庭共有4口人, 2007年开始和妻子舒四香共同创业成立丁桥镇永得利包覆丝厂。

一家人热衷于各种公益事业,不管是筹资修桥铺路还是做组级小公园,他们家都会出资出人的去帮忙。他先后五次出资或出力配合村级组织开展为民办实事、好事,累计达数万元,同时不忘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先后七次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出钱出力确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战友情深,顾玉良和同村的孙德明是一对老战友,孙德明十多年前患病在床。自从孙德明得病后,顾玉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很大帮助,亲自驾车带他去杭州、上海等大医院求医问药,且自己承担日常生活费用,还在生活上更是关心有加。虽然工作繁忙,但照顾孙德明他从来不马虎。

只要能帮上忙的,他们家都会不求回报地帮忙。

斜桥镇黄墩村:汪建清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4张

这是一个低保家庭,父亲汪建清患有严重痛风,与病痛纠纠缠缠二十年;母亲沈菊仙是一个最普通工人,任劳任怨的她用双手撑起家,她“爱”加班,早便8、9点,晚则凌晨1、2点;爷爷奶奶均已经80高龄,都是一辈子的农民;两个女儿渐渐长大,从田地里的野丫头到懂事的大学生,将成为家庭的未来。

大女儿汪静波在南京工程学院备考研究生,小女儿现在就读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两个女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

当儿女不在身边的邻家老人需要帮助,一家人总很热情,有时候只是帮忙打个电话,有时候只是帮忙搬个东西,但无论什么事,他们都给出最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家庭,他们辛勤劳动,关心家人,热爱社会,一家人携手同行。

黄湾镇钱江村:马小祥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5张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家六口人,平平谈谈的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50多年前,周金甫和妻子钟张宝抱养了一个女孩抚养,如今,老俩口都长期卧病在床,养女周雪勤和上门女婿马小祥用不离不弃的守护,演绎着没有血缘超越血缘的动人故事。

马小祥的两个儿子也受父母影响,都非常孝顺爷爷奶奶。

里两位老人相继卧床不起后,马小祥夫妻商量着,为了全心照顾两位老人,两人只有轮流上班,以确保时刻有人在家里照顾好老人。七年如一日,每天照顾、服侍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毫无怨言。

两位老人现在也是逢人便说自己的女儿女婿、孙子有多孝顺,一家人在一起虽然艰苦却也其乐融融。

百善孝为先成了这个家的家风。

硖石街道永丰村:陈王良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6张

陈王良家庭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六口之家,陈王良和妻子作为儿子媳妇,对家中年迈的父母十分孝顺恭敬,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当两位老人身体状态逐渐变差,陈王良总是放下工作,亲自送父母去医院检查。在陈王良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女儿对长辈也十分尊敬,对长辈有礼貌。

这也是个党员之家,父女两人都是中共正式党员,女儿陈晓甜结婚的时候适逢“双禁”政策推行,他便积极响应号召,不燃放烟花爆竹,并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电饭煲,大米、食用油等物品慰问了村里的低保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

当村里的其他困难群众陷入困境时,陈王良也会积极与之结对,在各方面予以支持。除了关心邻里,他们一家还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

海洲街道海洲社区:陈晓鸣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7张

陈晓鸣,现任海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10多年来一直奋斗了交通秩序管理和打处交通违法犯罪工作的第一线。

他的妻子汤盈盈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和理想,权衡之下,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默默为家庭付出一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创一治”专项行动、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中心工作需要他去布置、去落实,甚至经常要忙到深夜。每每此时,汤盈盈总是忍不住打电话让他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他们的女儿陈雨荞就读于海宁市实验小学,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陈晓鸣同志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更是一个注重言传身教、尽责奉献的警察家庭。

海洲街道梅园社区:张骏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8张

张骏,是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他的妻子褚雪芳是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二人的女儿张龙吟是海宁市高级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

2013-2015年,张骏在家庭的大力支持下,倾尽心血,带领医院基建团队圆满地完成医院易地新建项目任务,先后荣获海宁市优秀共产党员、“海宁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家人之间做到相互理解,经常为邻居排忧解难,邻里关系和睦友爱。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张骏把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心理亚健康的人群的歧视与误解为己任,每年他下社区、访学校、走企业,带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卫生义诊咨询百余场。

一家人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主动参加各项爱心活动,无偿献血、慈善捐助等志愿服务……

海昌街道洛隆社区:周佩京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19张

丈夫褚汉江,海宁市交通局退休,妻子周佩京,海宁市人民教师,女儿褚佳逸毕业后接过母亲的教鞭执教于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是该校的文科骨干教师,曾荣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金奖。

周佩京家中藏书千余册,每月购书不少于10本,囊括文学书籍、历史书籍、教育书籍等。90年代初获海宁市首届“藏书户”评比二等奖。

藏书、品书是其家庭的一大特色,在书的陪伴下,创作是其家庭源源不断生命力的体现,褚汉江曾在《诗刊》《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千余首,多次获全国性诗赛奖项。有诗集《无翼之旅》《十年半剑》出版。

一个与书籍为伴、与教育相随的家庭,夫妻及子女同心合意,身体力行,广传文化、礼仪、爱心。

海昌街道胜利社:张其坤家庭

特别不容易今天(海宁三个人的故事)-第20张

丈夫张其坤和妻子邹玲红都是公司普通的职工,儿子张家骏是一个光荣的新疆志愿兵。这是一个拥有全村唯一一位百岁老人的幸福家庭。

2008年,张其坤在海宁市区工人路的献血车上第一次献血。2009年妻子受丈夫的影响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一起加入献血队伍,这仅仅是开始.

而后十年夫妻俩一直坚持,将献血变为习惯。张其坤献全血总量4400毫升,献机采总量19200毫升,两者相加相当于献了他自身总量的5倍的血;邹玲红献全血总量1200毫升,献机采总量16000毫升,两者相加相当于献了她自身总量近4倍的血。

张其坤家庭一直坚持献血,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少一分死的威胁,多一分生的希望。

新媒体编辑:朱文、胡晓琳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