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三十六计之最后一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又一计

时间:2024-02-20 22:00:02 阅读:324 作者:不明思欲绝

三十六计之最后一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又一计-第1张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

  全师避敌:全,保全,保存实力。师,指军队。避敌,避开敌人。全句的意思为:保存已有的军事力量,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左次,是指军队向后撤退。意思是说,军队向后撤退,并没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译文】

  为了保存已有的军事力量,避开强敌。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战例】

  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楚将子玉率领军队去攻打晋国。

  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派兵,配合楚军攻打晋国。

  此时,晋文公刚刚打下依附于楚国的曹国,楚国不能容忍别人欺负到自己的头上,何况楚国处于日益强大的时期,晋楚之战一触即发。楚将子玉率领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目前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利没有多少把握,楚强晋弱,并且来势汹汹,他决定暂时撤退,避开锋芒。对外假意称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有恩。我曾与他约定,如果我将来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交好。若是迫不得已,两国交战,我定会先退避三舍。如今,子玉率军来攻打晋国,我应当遵守承诺,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抵御楚军的进攻。

  他已事先派人到秦、齐两国寻求帮助。楚将子玉率军队追到晋国边界城濮,晋文公早已摆好阵势与楚将子玉交战。晋文公已探明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力量最为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两国士兵,他们是被迫而来,并无斗志。楚将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其后。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没有迎战,还是撤走军队,陈、蔡两国的将官以为晋军怕了自己,又逃跑了,便穷追不舍。追了没多久,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战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两国联军的战马吓得嘶鸣长空,转头就跑,这时,战马已被惊吓着了,骑兵根本无法控制。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人假扮陈、蔡军士兵,向楚将子玉报捷:“右军已获胜,请元帅赶快进兵。”楚将子玉登车望去,晋军后方烟尘滚滚,他笑道:

  “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深入之计,他们在马尾上绑上树枝,来回奔跑,故意弄得烟尘滚滚,制造假象。楚将子玉急令左军全速前进。晋军故意打着楚军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入晋军的伏击圈,全军遭到歼灭。等楚将子玉率领中军赶到时,晋军三军合力,把楚军重重围住。楚将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已被歼灭,自己已陷入重围,急令军队全力突围。虽然他在大将的保护下,得以冲出重围,保全了性命,但是他的军队遭到重创所剩无几,只好逃回国去。这个故事中晋文公有几次撤退,并不是被动地逃走,而是主动避开敌人的锋芒,寻找或制造有利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之二

  公元前611年,楚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和其他国家相勾结叛楚。当时的国君楚庄王为了消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就集中力量,派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拼命抵抗,楚军一时难以取胜。庸军与楚军在一次交战中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大意,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向楚庄王报告了庸国的军情,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把大军调来,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率兵去攻打庸军,两军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敌对手,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失利。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庸军将士们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便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也渐渐失去了防备心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去攻打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欢庆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会杀个回马枪,打得庸军措手不及,无法抵挡住楚军的大举进攻。在楚国大军强攻猛击下,一举消灭了庸国。从而控制庸国和其他国家叛乱的局面,增强了国力。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有利战机,一举歼灭了敌国。

  【前人之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己方不能战胜时,只有投降,讲和,撤退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只有撤退不能算失败。没有失败的人,可以转为胜利的契机。比如宋代名将毕再遇与金兵作战,一连几天与金兵交战都没有战胜对方,一天夜里毕再遇全军撤走了,只留下旗帜在营帐前,预先把羊倒挂着,又把羊的前腿下放一面鼓,羊不能忍受倒着悬挂,就用前腿不停地往下踢,鼓也就响声不断。金人未发觉宋军借用鼓声作掩护撤走了,相持了几天,才发觉,想要追击宋军,已是无影无踪了,可以说这人是善于撤退的将领。

  【赏析】

  “走”在军事上指敌强我弱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撤退,避开与强敌交锋,寻找有利战机,以退为进。这里的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走,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

  主动撤退还可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是以退为进。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要处惊不变。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己方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