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

时间:2023-11-21 02:35:36 阅读:257 作者:溫順的痕迹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1张

导读:《人生无限公司》上映仅四天,便超过前作创下的纪录,票房已过3000万。这等票房号召能力,只是“五月天”带来的吗?它本身的技术创新和故事讲述,似乎对纪录片,尤其是院线纪录电影的突围颇有意义。

文 | 霓星

“如果不能给我一个好故事,那么给我一场演唱会就好。”

2011年,华人首部3D演唱会电影《五月天追梦3DNA》登陆大银幕;两年后,五月天的第二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诺亚方舟》再度登录院线,它们分别以2326万和2084万的票房成绩,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演唱会纪录片系列。

时隔六年,伴随着新一轮的全球巡演,五月天带着《人生无限公司》在2019年5月24日再度回归。在更成熟的影像技术的支撑下,演唱会电影的音乐力度得到了更进一步地释放,却也在不经意间掉入了生硬剧情的“故事怪圈”。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2张

作为“粉丝向”电影的一种,演唱会电影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力求向粉丝还原现场真实的音乐体验。但音乐的共通性让其拥有大批固定受众的同时,也可以提供给非粉丝的观众一定的艺术享受。而由于电影院线的独特视听空间,在从音乐到电影的体裁转换过程中,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可忽略。

关于演唱会与故事、纪录与剧情的结合,五月天的系列电影一直在尝试。而《人生无限公司》的高质量视听观感与薄弱的故事叙述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有其思考的价值。

离演唱会更近,还是更远了?

演唱会电影,国外被称为“音乐现场类纪录片”,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等都曾经推出过自己的演唱会电影。而这些以演唱会纪实为主体的作品,既有关音乐,又有关纪录。演出的精彩再现离不开电影的画面构思,画面的追求亦在延长音乐的生命。

在现场记录的基础上,电影的演唱会纪实追求更多面立体的画面表达。

大量长焦镜头的使用压缩了纵向空间,使画面变得干净却又饱满。画面内外虽然被银屏阻隔,失去了一定的“临场感”,但是透过多角度的画面呈现,演唱会却仿佛与观众更“近”了。比第一排观众更近的观看视角、高空俯视的“上帝视角”、舞台上逆光的第一视角等全方位的展现一直是演唱会电影的一大特色,现场和银幕的内容表达透过拍摄手法形成互补。

由《人生无限公司》回溯,演唱会电影在不断进行着尝新。

从《追梦3DNA》到《诺亚方舟》,再到《人生无限公司》,电影的成长首先是镜头语言的迭代。《追梦3DNA》运用的是最为传统的演唱会记录模式,单人特写镜头、观众反应镜头、现场大全景等调动氛围的广角镜头,给观众以质朴的情景再现。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3张

《诺亚方舟》的进步则在于画面风格的和谐感和更流畅的镜头运动。逼真的3D末日场景提升了电影的科技感和抽离感,也与清冷的末日色调与乐队服装、现场灯光相得益彰。由高角度大全景逐渐下降,推向乐队成员等反复拉近、推开的镜头调度;色调简化、质感灵动的背景和光效;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平衡的艺术美感。

《人生无限公司》则在画面上进行了更具力度的强化。

在场馆上方牵引出的摄像机轨道和多轴飞行器的辅助下,画面拥有了更为复杂多变的镜头转向。线条、图案等几何元素的后期融入,给予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快速切换、角度多变的近景镜头,突然慢放的动作定格无缝衔接,与音乐节奏配合起来,让电影画面充满身临其境的既视感。但电影斥巨资打造的华丽后期视效,却似乎有些“过犹不及”,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视觉元素反而对观众的注意力产生干扰,并没有和演唱会成功适配。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4张

不变的沉浸感:演唱会纪实的视听设计

如何尽可能地走近现场?

“沉浸感”成为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当歌迷满怀期待地走进电影院观看的时候,他们想获得的是与演唱会现场无限贴近,甚至更加鲜活饱满的视听体验。

在《人生无限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多视角的还原。华丽的吉他指法、飘逸的头发、坚定温柔的深情等,电影运用了大量捕捉舞台动人瞬间的细节特写还原比前排观众更近的表演。与摇滚区观众同一位置的演唱会观看视角,一同挥舞的荧光棒等画面又让观众感觉自己正与其他歌迷共同置身于演出之中。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5张

更深入的沉浸体验则源于对电影节奏的把控。音乐快节奏旋律部分的频繁快切,使音乐更具张力,转眼间,紧跟多个快切画面之后的慢动作处理又带来瞬间的停滞感。

“快切慢放”共同形成了节奏跌宕起伏,为观众“隔离”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音乐空间”,完全陷入影片持续放出的极致画面之中。而在声音的处理上,64声道的细腻声音,高解析度高音质环绕音效,使听觉效果更佳纯净。相对完美的声音提升感官享受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定程度的临场感削减。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6张

值得一提的还有观看方式的全新升级,早在2009年就问世的4DX电影技术带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影院技术在《人生无限公司》再次得到了运用。

作为国内上映的首部采用ScreenX摄影机拍摄、国内特效时间最长的ScreenX电影,主屏幕加上延伸至左右墙壁的多屏投影,270°的三面屏最大程度地包围了观众的视角。三个屏幕的运用或用来多个机位、不同人物、同一时空的画面;或带来360度的全景场面;或通过动感视效的添加带来视觉“轰炸”。4DX影厅特殊的高科技动感座椅还能让观众在观看同时感受到“音乐摇摆”,多种感官调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Live现场的“一秒穿越”。

随着影像呈现方式的丰富,记录的真实感也显著提升,为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逻辑缺失:讲故事还要讲方法

纵观五月天的三部电影,技术进步的同时,它们在故事上有明显的进步吗?

《追梦3DNA》以演唱会为暗线,串联起发生在“演唱会观众”身上的三个动人小故事。相互独立的完整故事依次穿插于演唱会之中,逻辑简单,易于理解。根据不同的故事情境衔接的演唱会表演,让电影看来虽无太大惊喜,却也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完成了初代演唱会电影的叙事衔接。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7张

《诺亚方舟》则紧扣2012的末日主题,弱化了情节植入,强调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集中地呈现在开头和结尾,中间进行简短的过渡,没有占用过多的表演篇幅。片头充满未来感的3D场景下,来自未来时空的人们对2012的追忆,简单明了地引入主题,定下演唱会基调,迅速将观众带入末日前“狂欢”和沉思的氛围之中。

演唱会的节奏一气呵成,整体气氛的连续性也更强。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8张

反观刚刚上映的《人生无限公司》,以“自传”为内核的电影呈现的结构却十分松散。故事整体是在演唱会现场串场视频基础上的拓宽,五月天成员化身“第五分队”超级英雄,与外星人展开了一场包围地球的搏斗。虽然给每个成员设计了独特的超能力,搭建了浩大的打斗场景,但是模糊的任务定位,“黄长官”等不知所云的剧情设定,对白设计中略显尴尬的冷笑话和“心灵鸡汤”等,不免让沉浸在音乐中的情绪产生切断感。精细的特效画面反而没有撑起相应的故事情节,反复的“入戏”和“跳戏”影响了演出的完整度。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9张

除此之外,歌曲的序列选择也令人生惑。

与穿插的情节没有太多的情绪勾连,就直接进行音乐的引入。由新专辑《自传》衍生出的演唱会,却未能带给观众充分的回顾人生的体验。“talking”部分作为乐团成员与演唱会的临场交流,往往是最具触动点,容易引发共鸣的部分。遗憾的是,电影也没有给予其足够的表达空间,情绪刚有酝酿,就突然进入下一首歌,情感释放到一半便戛然而止。

在明明可以说清楚的“encore”环节,也并没有将乐团谢幕、观众要求encore、便装回场加演的过程表达出来,只用没有前后衔接的观众大喊“加班”的镜头就一笔带过。在处理几场演唱会素材的时候,也没有通建立起舒适的逻辑,反而更像一首首单曲的拼凑。

演唱会纪录片只是另一部(巡回演唱会回忆录)-第10张

不完美的观看体验背后,实则是逻辑的缺失。

故事的情节没能很好地将演唱会串联,歌曲的风格因为没有逻辑支撑的排列,难以形成连贯的表达。如果说画面效果让我们看到了演唱会纪录片在艺术形式上的进一步革新,但在“讲故事”这件事上,《人生无限公司》或许还有更多成长空间。

抛开一切外在形式分束缚,演唱会纪录片最触动人心的创作中心仍是音乐。戏剧化内容的加入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态度。然而,当演唱会变成需要观众在影院异常沉浸的纪录片时,音乐和故事应该如何平衡?这当然需要创作者的功力,也需要更为大胆的尝试。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