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

时间:2023-11-22 09:34:17 阅读:827 作者:辈吇嘚傷

我是作者//习惯了相思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1张

刘静是用生命在写作,她把自己完全化进作品之中。她是一支行进在森林中的火把,给人们以亮度和温度。

——著名文学评论家 朱向前

刘静侠骨热肠,真实自然。她不需要创作什么,她自身就是一部作品。

——刘静挚友 鲁迅文学奖得主 裘山山

刘静和她的小说,共同成长为一片茂盛的森林,高贵而美丽。

——刘静挚友 鲁迅文学奖得主 侯健飞

《父母爱情》这部小说,不仅得到了业界人员的高度认可,在改编成电视剧以后,在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深得观众好评。看了几遍之后,却依旧回味无穷,是因为在这部作品的背后,是对于真实的还原。

没有出轨的情节,也没有狗血的三角恋故事,凭借着细腻真实的情节吸引三代人,可谓是老少皆宜,在同类题材当中,很少有一部作品可以与《父母爱情》相比。

但看了这么多遍以后,我却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父母爱情》只是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一个爱情故事,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此,我特地买来了原著,仔细品味,却在原著当中看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一思想才让这本小说斩获1996年“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1997年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结合时代背景,传递那个年代的真实才是这部作品最具内涵的地方。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尊重,更应该有足够的了解,而这部作品,真实还原了四五十年代,刚刚解放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不管是在剧中还是在小说中,农村人这一群体都是作者极力去刻画的一类人,在那个刚刚解放的时代,农村人确实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存在,从被压迫和剥削到翻身做主人的这一转变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思想的转变和生活的变化更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真实现状。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农村人的隐含悲剧,更是对于我们人生的重要启迪。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2张

城市人能沉得住气,农村人就不行。

上面这句话是作者刘静写在原著当中的原话,她看透了农村人的性格,表面张牙舞爪,实则没有一点谋算,和不动声色却谋算十足的城市人比起来,他们拥有不好的名声,却没有实际的好处。

我发现,城市人和农村人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穿戴,而在于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农村人大喊大叫,城市人不动声色;农村人为一个针头一根线脑能计较出脸红脖子粗的效果来,城市人却决不为一国一垣的得失而轻举妄动,世界上的便宜总是属于那些能沉得住气的人。

这一点,在江德福和安杰各自的亲戚中得到的好处就可以看出来,在原著当中,江德福是有很多亲戚的,也就是作者刘静也有很多的堂哥堂姐,或许是从小的经历,让冷眼旁观的作者在两者的对比中看到了不同的表现和结果。

作者乡下的堂哥堂姐,对于江德福家的向往是很直白的,他们去江德福家就是为了吃好喝好,没有一点长远的打算,在他们眼中,能占一点小便宜就是一点。他们可以成群结队地吆喝着去江德福家吃大盘子,没有半分的预谋和成算,做得最出格的事情也无非是顺手牵羊的拿走一条毛巾,肥皂等等。

但是再看安杰这边的亲戚,在剧中对于安欣和安泰的刻画也明显地要比江家这边的亲戚多。小说中的安欣并没有剧中的太为安杰着想,至少在嫁给江德福这件事情上,安欣和安泰是站在一边的,在他们的认知里,江德福这个送上门来的亲戚,于他们助力颇大,所以他们联手将安杰推向了江德福的怀抱。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安欣和安泰的成分就没有那么高了,在填个人信息的那一栏的时候,也可以很自豪地将江德福写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中。他们去江德福家的时候,也不似江德福农村亲戚那样,轻装而来,大包小包的带着回家。他们往往是大包小包的海产品往江德福家拿,走的时候两手空空,反倒让安杰和江德福不好意思。

但是安杰和安泰得到的好处却远比江德福那些农村亲戚来得多,不仅减轻了两人的阶级成分,更是惠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大多都被江德福安排的明明白白,过上了没有江德福就不可能有的生活。

那个年代农村人的张牙舞爪,实在是没有城市人的长远打算来的重要。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3张

农村女人和城市女人的对比,大多是农村女人落败。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父母爱情》当中三个农村女人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主要展现了三个农村女人的故事,但是她们的结局并没有那么顺遂心愿。

背叛江德福的张桂兰,是时代的牺牲品。

对于张桂兰这一角色的设定,应该是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一群人。江德福外出四五年,却杳无音讯,生死不知,就像江德华的丈夫一样没有消息。一是因为那个年代消息传递的没有那么及时,二是因为不爱。在剧中的开头,江德福也不止一次的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对于张桂兰没有那么在乎的他,也不会主动联系。

当然,对于张桂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评论区里我看到了很多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确实有一心等待最终被抛弃的事存在。曾经也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老太太和男友在战时别离,再相见时老太太孤寡一人,而男人却已经儿孙满堂。

所以说张桂兰代表的是一类人,她的丈夫是江德福,但是也不乏男人抛弃农村女人故事的存在。只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人太多了,归根究底还是时代的悲哀。

因生孩子而死的王秀娥,她的悲剧,是常态。

老丁对于王秀娥是没有爱的,王秀娥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保姆,当然,这并没有错。相夫教子,洗衣做饭确实是那个时代女人的主要任务,和张桂兰比起来,王秀娥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而令人觉得悲惨的是老丁在她死后的表现,王秀娥为老丁生了四个孩子,最后也是死在了生孩子的这一关上。和王秀娥自己的大意有关,但也和她的不贵重有关。农村女人生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甚至生完孩子就可以下地干活。

但是这份情,老丁却没有领,在她死后,老丁是有过颓废,那不过是缺乏照顾还带孩子留下的疲累,而在之后他很快地转移了注意力,先后看上了三个不同的女人。对于王秀娥而言,这并不公平。和王秀娥同样悲剧的,是张桂英。她生病死亡之后,王海洋很快就有了继母。

而作品中主要的三个城市女人,安杰、安欣、葛美霞却有着完美的结局。作者借由江昌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城市女人真叫绝,她们看不起农村人,管农村人叫乡巴佬,但一旦这些乡巴佬男人出人头地了,城市女人们又不肯放过他们,蜂拥上来统统把他们俘虏过去,抢走原来该属于农村女人的一切”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4张

思想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文化的洗礼,才是真正的通透。

阶级被取消,但是不平等却一直存在。即使现在,也并非每个人的生活都一般无二,在那个年代,即使没有了压迫,农村人的思想依旧存在着禁锢,而突破禁锢的最好办法就是文化的洗礼,而并非读书无用。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读书无用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退化的表现。

以江昌义为代表的农村人,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在原著中,对于江昌义,除了江德福最小的女儿,其他子女都是排斥的。而作者刘静通过江德福最小的女儿表达了自己对于农村人的同情。在面对江昌义质问的时候,她也是惭愧的,更是传达出作者的真实观念。

最后的江昌义成了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对江德福最小的女儿之时,他趾高气昂的模样令人痛恨,但是他却是真正解放的产物。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从身份上的真正转化。

而作品中关于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两大派系,最具代表的还是江德福和安杰。江德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安杰最初因为他的这个身份一直不甘心嫁过去,甚至在结婚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改变对江德福的态度。

但是在最后,两人却在潜移默化当中朝着对方的方向改变,在这其中,有爱情的因素存在,也有各自思想的转变,这才是《父母爱情》真正要表达的内涵,更是作品的经典之处。

不管在什么年代,公平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思想上改变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农村人也好,城市人也罢,幸福都是自己定义的。活的通透,才是人生的终极理想。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5张

关于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对比,只针对于《父母爱情》这部作品。

关于生活的态度,关于读书的意义,关于思想的认知,却是我们在人生中最应该学习的一课。

父母爱情原著农村人的三处悲哀(父母爱情三处深度解析)-第6张

我是小Q,一个热爱文字的90后

微风不燥,遇见你刚刚好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