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

时间:2023-11-21 03:45:14 阅读:728 作者:余香凝绕

编者按:

著名历史学家赵向群先生代表作《五凉史》,是“十六国史新编”之一,汇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还原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河西地方的历史,钩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纵横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五凉王国的兴亡盛衰,全方位、多面向,还原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阶段。武威,亦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上门户城市,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主的凉州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通过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贾小军先生多次沟通衔接,征得赵向群先生儿子赵晓东先生同意授权,《五凉史》即日起长期在“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连载,让更多人了解武威“五凉古都”的历史文化魅力。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感谢贾小军先生、赵晓东先生的大力支持!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1张


卷七 民族篇


第二节 鲜卑事迹

一、“秃发氏”的由来


五凉时期,河西境内分布着许多民族。其中事迹最为丰富的当为河西鲜卑。如本书《绪论篇》所论,它是一个庞大的鲜卑民族群体,包括有许多部族或种落,以秃发氏为最强盛,留下的事迹也最为丰富。其次如乙弗、折掘、麦田、叠掘、车盖、意云等部,均各有其势力和事迹。

以秃发部而论,它不仅一度成为河西域内的统治部族,建立了南凉政权,而且它参与河西政治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五凉时期。因为它在西晋泰始初便已通过所谓的“凉州之乱”表现了它的地位。而且,从前凉肇基到北凉灭亡,在河西民族关系中始终都有它的作用。

关于秃发氏在嘉平中(150—254)入徙河西这点,本书《绪论篇》中已作简要论述。此问题在史学界颇为模糊。如吕思勉先生,他曾根据匹孤到乌孤之间的世系,以一世为三十年计,判断秃发氏入徙河西的时间是东汉中叶。其实,东汉中叶是鲜卑在蒙古髙原大聚合的时期。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匈奴,北单于遁走。留者十余万落。鲜卑因此徙居其地而有其人,由此渐盛。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2张


延至东汉桓帝时,檀石槐才在漠北建立王庭,并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这时,拓跋部的历史尚十分朦胧,更遑论秃发氏会在此前入徙河西。另外,无论历史上哪个民族和部落,其转徙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追寻更为良好的经济生活环境,并求取自己民族或部落的发展与兴盛。东汉中叶的河西不具备这种环境条件,一则羌族起义的风暴正席卷河西,二则北匈奴经常进扰,造成“河西大被其害”。况且曹魏之前,在史籍中也见不到秃发氏的踪迹。相对而言,魏晋之际北方民族关系发展中出现“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还有曹魏政府民族政策转变造成的“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这些形势和动向以及入晋以后秃发氏首先在北方民族关系中崭露头角,都给我们判断秃发氏入徙河西的时间提供了启示。至于将秃发氏入徙河西的时间具体到嘉平年中,《绪论篇》也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秃发氏部落的早期事迹,史书有如下记载: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3张


这段记载说明,秃发氏原与北魏的建立者拓跋氏同姓,只是从寿阗起,才改姓秃发。而寿阗正是该部徙入河西后的第一位酋长。关于秃发氏原为拓跋氏这点,也可从魏太武帝对秃发傉檀之子源贺的话中得验证。414年,南凉灭亡,源贺从乐都逃出,投奔了北魏,受到魏太武帝的器重。魏太武帝对源贺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这就是说,秃发氏部落在迁入河西前,也是与拓跋氏“因事分姓”前,与北魏先世有过同样的经历,即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先南迁到大泽(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一带),因这里地势低洼,不利于人畜的繁衍,由当时的部落酋长诘汾统率,继续向西南行进,历经“山谷高深”、“九阻八难”的长途跋涉后抵达漠南,“始居匈奴故地”。

于是,南迁河西一事就是“分姓”之因。

早在诘汾南徙时,拓跋部已因“人众日多”发生“田畜射猎不足给食”的问题,有时得以捕鱼来弥补生活不足。因此,迁到 漠南后,划分牧地,分散放牧,已是势在必行。其结果必然导致血缘纽带松弛。而由于众多的鲜卑纷纷云集于漠南,牧地争端由此而兴。诘汾晚年,“西部内侵,国民离散”。诘汾的长子力微投靠了没鹿回部,作了其酋长窦宾的女婿,居留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境)一带,“积十数岁,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或许就在这样的历史变动中,诘汾的长子匹孤未能再归附到原来的部落群体中,永久地与拓跋部分离了。分离之后,匹孤率其部落逐渐向西,沿黄河顺贺兰山南下,最终到达了河西,时为曹魏嘉平中。从此,河西的胡姓系列中有了秃发氏,完成了秃发与拓跋氏间的“因事分姓”。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4张


但迁到河西后,匹孤这一支何来“秃发”姓氏呢?这是河西鲜卑事迹中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搞清它便于理解民族关系中的许多问题。

对匹孤一支之所以称“秃发”氏,传统的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是“被中”说,即上引《载记》所谓寿阗之生,“母胡掖氏因寝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此说来自唐人所修《晋书》,《晋书》所本,又来自《魏书》。所不同者,《魏书》原无“母胡掖氏”一句,而《晋书》加上此句。在这里,唐人是有眼力的,因为这一句之得说清了事情的症结。

第二种是“音转”说。认为禿发、拓跋是同音异译,并引证《廿二史考异》之论:“古读轻唇如重唇,从发得声,与跋音正相近。”并说这是魏收撰《魏书》有意尊魏抑凉,“别而二之”,以致晋书也承袭魏收之说。

对上述两种传统解释,史学界多倾向于后一种,并由此得出前者出自附会的定论。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相反,由于前一种解释是从民俗学角度看问题,反而有些道理。因为在古代民族中,因俗得姓和因俗为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鲜卑之称鲜卑,是因为原居鲜卑山之故,拓跋鲜卑之被南人称为“索虏”, 是因为辫发于头顶之故。尤其是西戎民族,因发饰之俗得姓的民族不止一二,在发饰上做文章的也不止一二。如焉耆,其俗“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悦般,“其人清洁于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以俗得姓的部族中,柔然最为典型。史载,力微末年,拓跋部的游骑捉到一名奴隶,“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其后子孙因此为氏焉”。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5张


秃发氏,文献中作“秃髮氏”,这显然是在发饰上作的文章。如木骨闾那样,秃发也是首秃之意。但木骨闾是鲜卑语,秃发是汉语。因此,“秃髮”姓氏很可能是河西汉族人根据寿阗部落祖姓拓跋,结合他们人河西后发俗改变而给他们的称呼,并得到寿阗部人的认可后才具有的姓氏。其中,“音转”是一个原因,而习俗的变化是根本原因。秃发部与拓跋氏“因事分姓”当是指后一方面而言。

尤可注意者,剪发和秃发之俗多见于西戎和北狄民族,以致焉耆、悦般、柔然、丁零等都是如此。之所以如此,与其受到匈奴习俗迁染有关。如悦般,史称“其先匈奴北单于部落也”。鲜卑中,也有受匈奴迁染而断发为俗的,宇文莫槐部即其一。该部“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剪发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同是鲜卑,吐谷浑未受匈奴影响,却受到汉族影响,“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与西戎和北狄有别的东胡民族,则多用索发及绳发为俗。东部鲜卑中多数部落以及室韦、乌洛候等部都如此。

秃发部落从匹孤后期起已生活于河西,已成源于东胡而入于西戎的部落。河西向为西戎和北狄民族杂居之地,它不可能不受到西戎和北狄习俗的影响。而曹魏时期,河西大地上正好有一支庞大的西戎和北狄民族群落在游弋,那就是赀虏。有关的记载说:

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埤,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抄盗凉州。部落稍多,有数万,不与东部鲜卑同也。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或颇有羌杂处,由本亡奴婢故也。


之五凉史连载四十七(东汉末年的鲜卑有多少人口)-第6张


这是一个人数众多,势力庞大,活动地域很广的断发民族群体。记载虽没说明其间杂有鲜卑,但依时代而论,正是匹孤到寿阗时期。作为一支刚徙入河西的鲜卑部落,秃发氏不可能不同它们杂处。不光秃发氏部落,这时期徙入河西的任何种族群落都将毫无例外地落入这个由西戎和北狄民族组成的包围圈中,都会一无例外地改变原有习俗。所谓“不与东部鲜卑同也”,正是指包括秃发氏在内的河西鲜卑诸部落而言。按理说,这时秃发氏也应被作为赀虏群体中的一员来认识,但只因寿阗母姓胡掖氏,胡掖氏亦即呼延氏,本为匈奴贵族。在古代,将“鲜卑父胡母”这一血缘关系作为区别鲜卑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因此,秃发民才保留了它鲜卑族属的存在,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氏。

所以,河西鲜卑秃发氏之由来,其实是河西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秃发氏之与众多的西戎和北狄民族接触、聚合,甚至融合,使其习俗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不仅是它与拓跋分姓之由,也是它与其他鲜卑分俗之由。此后,秃发氏虽仍被作为鲜卑而与其他河西民族相区别,但由于它与河西其他民族如羌族、匈奴等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又征服了乙弗、折掘、意云等鲜卑部落而形成河西鲜卑部落联盟,因此在魏晋时期的汉族人眼中,他们都属于羌胡系列,被泛称为“凉州虏”。以后秃发树机能发动的反晋军事活动,有时被具体称为“鲜卑叛”,有时被笼统称为“凉州虏寇边”,这从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河西鲜卑在河西民族关系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及所起的重大作用。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