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黄鹤白云,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时间:2024-01-10 02:00:01 阅读:514 作者:痴迷的爱

黄鹤白云,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第1张

——“敦煌诗卷”崔颢《黄鹤楼》真伪考证

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等都留下吟咏黄鹤楼的名作佳句,唯独崔颢《黄鹤楼》诗名气最大,流传最广,家喻户晓。传说李白有一次登上黄鹤楼,想留诗一首,发现崔颢已经留下一首,读过之后,大加赞叹,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弃笔不作,慨然而去。有许多诗话论者认为李白的这两句慨叹,正是其《黄鹤楼诗》残句,这纯属胡乱臆测及牵强附会。这两句作为李白的口头感叹之语,倒也说得过去,但作为正规诗句,是绝无可能之事。这种说法其实是来自于小说家或戏曲家的杜撰。

那么,崔颢《黄鹤楼》果真是唐人七律“第一”吗?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敦煌诗卷》,其上所录不同版本的《黄鹤楼》诗,与目前普遍流行的版本比较起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被篡改)?李白模仿崔颢《黄鹤楼》,写出《鹦鹉洲》及《凤凰台》,那么,崔颢是模仿谁而写出《黄鹤楼》的?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考证。

一、以格律辩真伪:“白云版”合律,“乘鹤版”失律

崔颢《黄鹤楼》流行版本即“乘鹤版”,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敦煌诗卷》中,也收录崔颢《黄鹤楼》诗,人称“白云版”,与流行版本有所不同,如下:——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查阅《全唐诗》发现,其中所录崔颢《黄鹤楼》与“敦煌诗卷”基本一致,只有三处不同,即:“兹”为“此”、“青青”为“萋萋”、“在”为“是”。这当是传抄所误,大体上不影响原诗的风貌和精神。从七律的格律上来说,“白云版”格律工整,只有第三句“去”字应平(阴平或阳平)而仄(上声或去声),但是作者使用了拗救手法,亦即用第四句的“空”对“去”进行间接拗救。具体来说,就是“去”字应为平声,需要下句的对应字“载”来拗救,但“载”已然是仄声,无法拗救,只好将这个任务递交给“空”字。如此一来,“白云版”完全合律,当是正版无疑。至于有人说“一”“不”两字也属于“仄声”,从而使第三句成为“六连仄”的“怪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一”和“不”,在汉语中属于变读音,在“仄”前读平声,在“平”前读仄声,这是汉语约定俗成的读法,也是语音的规律。因此,第三句只有“去”字失律。

但是目前流行的“乘鹤版”,其一至三句连续出现三个“黄鹤”,显得不伦不类,更不合律。作为此首七律的首句,属于“平起不押韵”格式,即:首句中“乘”应为仄却为平,“鹤”应为平却为仄。须知唐人作诗,习惯于严格遵守格律,而且这是作诗的基本功,容不得半点含糊。

有些诗话诗论者,不明就里,不辩真假,发现“昔人已乘黄鹤去”不合格律时,就刻意进行一番“辩护”,说什么“唐人虽为律诗,犹以韵胜,不以饾饤为工。”(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崔颢》引王济之评语)殊不知,唐人所作近体律诗,皆工整合律,有上句失律者,必于下句予以拗救。杜甫是此中高手,且创出诸多“拗体”律诗。因此,从格律上进行验证,“乘鹤版”当属篡改版无疑。

二、以修辞辩真伪:“白云版”精彩,“乘鹤版”造作

由云龙在其《定庵诗话》中,对《唐诗三百首》于七律“首列崔颢《黄鹤楼》诗”,并对诗的头两句提出质疑和更正:——

……起二句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颢于题下自注云:“黄鹤,人名也。”孜古本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云“乘白云”,则非“乘鹤”矣,孙本作“乘鹤”,几于点金成铁。盖四句中“白云”“黄鹤”参错相对也。

更为可贵的是,由云龙注意到此诗前四句所用“参错相对”的修辞手法,即“白云-黄鹤-黄鹤-白云”的“ABBA”格式,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其实,前四句采用“参错相对”手法的诗,崔颢正好另有一首,即《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烽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此诗前四句也采用“ABBA”格式,即“代-胡-胡-代”,与前黄鹤楼诗的格式一致。

经过查阅《全唐诗》,发现这两首诗的格式是模仿沈佺期的《享龙池乐章》,原诗如下:——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光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此诗前四句为“池-龙-池-龙”,即“ABAB”,也属于一种“参错相对”,只是顺序小有变化。据说,崔颢模仿沈佺期写出《雁门胡人歌》后,并不满意,一直耿耿于怀,直至登上黄鹤楼,在浓郁的“乡愁”煎迫之下,写出《黄鹤楼》诗,才心满意足,并迫使李白不敢冒然“出手”。

李白虽然在黄鹤楼上未敢写诗,但后来刻意模仿崔颢《黄鹤楼》的格式,写出了《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暧,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前四句为“鹦鹉-芳洲-鹦鹉-芳洲”,即“ABAB”“参错相对”格式。但是李白并不满意,一心想超越崔颢,后来又写出《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修辞手法上,更为高明的是,李白将前四句所承担的“参错相对”任务(即“凤-台-凤-台”),全部集中于前两句,而将第二联腾出来,放置更多的意象和信息,使得全诗更加凝练而深蕴。与《黄鹤楼》相比,《登金陵凤凰台》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后者不但在格式上有所创新,而且意境更加浑厚。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此论实属刻意夸大,颇为骇人听闻,难以令人服膺。众所周知,唐人七言律师的“第一”,应当在诗圣杜甫的诗集中去寻找。举出《秋兴八首》中任意一首,都能超过崔颢《黄鹤楼》诗。

因此,以“参错相对”的修辞格式来辨别,当知“白云版”为正宗版,而“乘鹤版”为篡改版。因为首句“乘白云”已经包含“乘黄鹤”,“昔人”骑着“黄鹤”,驾乘着“白云”,飞仙而去,人与鹤为一体,“白云”才是他们自由飞翔的真正载体。

三、以“白云”“黄鹤”在唐诗中应用习惯辩真伪:“白云版”工整,“乘鹤版”错乱

唐人诗句中,一般都是“白云”与“黄鹤”相对,正如“闲云野鹤”“清风明月”“天玄地黄”一般,是固定格式,不可相互代替,甚至随意重复。“白云”与“黄鹤”,或分别于两句,或集中于一句,都是表示对仗或对偶,一般代表自由自在、任意翱翔的象征意象。举例如下:——

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李峤《送司马先生》)

林壑能忘轩冕贵,白云黄鹤好相亲。(牟融《题孙君山亭》)

太液始同黄鹤下,仙乡已驾白云归。(姚鹄《送贺知章入道》)

黄鹤有归语,白云无忌心。(储嗣宗《送道士》)

绕岸白云终日在,傍松黄鹤有时来。(唐求《题李少府别业》)

同样道理,“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属于工整的对仗。

四、“芳草”“春草”、“萋萋”“青青”及“烟波”“烟花”之辩

“春草青青”及“烟花江上”,正是春天的景象,也是诗中的季节背景。此种意象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烟花覆青草”( 刘希夷),“烟花换客愁”(沈佺期),“客心暮千里,回首烟花繁。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刘长卿)“烟花随处作愁媒”(李咸用),这些唐诗与“烟花江上使人愁”堪相媲美,互为注解。细细品味,“烟花”“烟波”,一真一伪,水落石出;至于“芳草萋萋”及“烟波江上”,则成为秋天或者暮春的典型景象,“萋萋”已含愁意,由此再引出“乡愁”,没有任何悬念及跌宕,使全诗意境大打折扣。

唐人诗中“烟花”与“客愁”对举,一乐景一哀情,对比强烈,是一种反衬手法,即以热闹繁华的“烟花”之景,衬托孤独落寞的“乡愁”之情,这也是唐人作诗惯用的“顿挫”手法。“烟花江上使人愁”,一句之中,变化剧烈,急转直下,造成诗句内无限的张力,其艺术效果远胜于平铺直叙的“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研究并指出,“篡改”崔颢《黄鹤楼》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才子金圣叹(《唐诗之旅》)。就算金圣叹没有篡改,但他一直力挺“乘鹤版”。金圣叹以“点评六才子书”而闻名,评语中有许多虚张声势的怪诞之论,比如,在点评《西厢记》剧本时,他赞叹作者的笔法堪与《左传》相媲美,颇多疯癫之语。当金圣叹点评《黄鹤楼》,看到“昔人已乘白云去”时,摇头坚称“大谬”,并称赞“乘鹤版”说:“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金圣叹这一番点评,不但“点金成铁”,而且贻误深远。受金圣叹的影响,后来大多数诗集或论著,都广泛引用“乘鹤版”,使其广为流行。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崔颢《黄鹤楼》诗,《敦煌诗卷》所录“白云版”为正宗版,而普遍流行的“乘鹤版”为篡改版。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