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

时间:2024-04-24 05:00:02 阅读:374 作者:娘继續沋傷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一部难民题材的教育影片,讲述了在贫民窟长大的12岁男孩赞恩,在贫穷生活边缘的奋力抗争,控告父母不顾孩子的养育问题而不断生养的悲惨故事。此部电影于2018年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影片中的故事几乎是小男孩赞恩的真实生活记录。赞恩作为家中长子,从小未上过一天学,在本该好好享受童年的时光里,他在杂货店打零工,携带妹妹们上街卖甜菜汁,靠谎言和假处方去不同的药店买处方药贩卖。12岁的他,用稚嫩的双手替父母撑起了一整个家。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吸烟成瘾,穷困潦倒的家境还生了一堆的孩子。最终赞恩控告了父母获得了身份,重新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有60多万人点评,获得9.1的高分。影片以记录赞恩的故事,折射出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现状以及人们的麻木不仁。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通过生育孩子,然后复制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贫穷的麻木不仁。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1张

电影《何以为家》在豆瓣上的评分

我将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社会意义这三个方面深度点解《何以为家》这部电影。

1、 叙事手法:由倒叙及按插叙手法,将父母家、拉希尔家和监狱这三个地方的故事逐一叙述,让观众一步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由小男孩赞恩要控告父母开始,以倒叙和插叙形式叙述小男孩赞恩的故事,一步步解开为什么赞恩要起诉“父母生了自己”?生育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同时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

① 父母家,家徒四壁,孩子成群,父母对此却麻木不仁,赞恩从对生活的失望到对父母的绝望

在父母家,双亲整天无所事事,吸烟成瘾,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的生活困境,却生育了7个孩子。每天7个孩子满满地挤在一间窄小的房间睡觉。家里除了孩子的哭声,打闹声,还有父母的吵架声音。平时最小的妹妹,因为无人照料,直接用铁链绑住脚。而其他妹妹们,都需要跟着赞恩出去卖甜菜汁。

没有读过书的赞恩,除了要卖甜菜汁之外,还在杂货店打零工。12岁的赞恩身材比其他同龄人还要瘦小,可是却要干超乎他年龄和身躯的活,给别人送煤气,送货。

生活穷苦只是让赞恩心情沉重失去希望,当父母把月经初潮的11岁妹妹萨哈,卖给杂货店老板阿萨德,这彻底让赞恩恨透了麻木不仁的父母。无论他如何挣扎,可是都逃不过宿命的安排。从父亲强制把妹妹载走后,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无情的家。

父母对贫穷及现实的麻木,赞恩不只对现实生活失望,也对这样的父母绝望。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2张

赞恩带着妹妹们去卖甜菜汁

② 拉希尔家,燃起对家的渴望,却因为现实又再次幻灭

赞恩离家出走后,吃光了身上所有的食物。浑浑噩噩地到处去找工作,却无功而返,最终是单亲妈妈拉希尔收留了他。拉希尔是非法移民,靠着假的证件工作,即使干着多份兼职,可是还是坚持给一岁的儿子母乳喂养。再对比赞恩,从小是喝糖水长大的,形成强烈反差。

拉希尔即使生活贫困,为了凑钱缴纳高额的假证费,她也坚决拒绝卖掉自己的儿子。即使远在异乡,还是每个月给家里的母亲汇钱。原本赞恩在拉希尔家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爱的希望。但好景不长,拉希尔的突然消失,将生活打回了原形。

生活困难,没有水喝,赞恩也没有抛弃约纳斯,每天把他放在滑板车的锅里到处去赚钱,即使受尽欺凌,得到的钱还是优先考虑约纳斯的需要。最终因为现实所迫,再次一无所有的他选择了把约纳斯卖给阿斯普罗。

赞恩虽然不舍得约纳斯,可是现实却太残忍,与其带着他受罪,倒不如让他去享受阿斯普罗口中的“幸福人生”。他不只对现实无奈,也对现实绝望。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3张

赞恩与约纳斯流落街头

③ 监狱,是以前生活的结束,却是新希望的开始

卖了约纳斯的赞恩,拿着钱准备回家找身份证,可是却听到自己妹妹因为怀孕失血过多不治身亡的消息。痛苦绝望的他拿着刀去捅了阿萨德,然后被抓进监狱里。

在监狱里他独自一人,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经常在监狱的窗户上望着外面的世界。直至母亲来探望他,并告知他,她又怀孕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名字叫萨哈。

在父母眼里孩子生下来就是工具,女的大了可以卖,男的可以用来赚钱。可是赞恩却不淡定,不再愿意看到一个又一个被复制的悲剧,于是他决定控告自己的父母。

在监狱里,他内心孤独,对人生失去希望,但也是在这里,他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三个地方,没有爱就没有家,家本来是让人心灵栖息的地方,但在赞恩小小的心灵里面,对家的渴求,对爱的渴求及对希望的渴求,都一再幻灭。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4张

在监狱里的赞恩

2、电影背景:黎巴嫩难民营真实场景及赞恩真实的生活经历,让观众对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处境,引发前所未有的思考

影片《何以为家》原名是《迦百农》,迦百农(Capernaum)其实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这个名字已经明确导演对于背景真实性的用意。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三年时间都是用在对难民生活的实际调查,影片中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现状。

真实的背景,真实生活经历的赞恩本色出演。导演想要呈现的就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及真实的贫民窟。影片中有个画面是关于贫民窟的特写,在密密麻麻的简陋房子中,一个个废弃轮胎压着泛着光的塑料屋顶。那数量之多令人震撼,那简陋的房子更是让人窒息。

让世界都看到在社会边缘有那么一群人生活穷苦。正如导演娜丁·阿拉基所说:“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富有思考意义的画面更令观众深思。对于难民的问题,对于“童婚”问题,对于只顾生育不顾养育的父母问题等等,这些无一不让观众深思,无一不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5张

电影《何以为家》的拍摄地点

3、 社会意义:生而不养,养而不育是贫穷却不知挣扎的过错

贫穷对一个人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而不自知,穷而不思变,穷而安于现状,甚至认命;这样的人往往被贫穷一生捆绑和纠缠,最后只剩下抱怨、不满和麻木。——方莹

影片中关于赞恩的故事,是社会边缘人群中的一个缩影,世界上存在千千万万像赞恩一样不幸的人。这不禁让人思考,生而不养,养而不育,是父母之过。但就如赞恩父母所说的,我以前就是这样生活的,我的日子也是这样过的。这是一种无奈,亦是对社会的一种无声的申诉。

在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的一本致命巨作《孤儿列车》中,也介绍了关于贫民,无家可归的孩子的悲痛遭遇。

在书中薇薇安原名是妮芙,由爱尔兰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的难民,本以为到了美国就会有新的开始。但父亲还是酗酒成瘾,家中4个孩子,母亲腹中还有一个。一家6口,挤在拥挤破旧的出租屋里。

一场大火,妮芙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并踏上了从美国东部开往西部的载有数万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列车。妮芙从被收养,然后被弃养,到最后遇到好的养父母,才真正开启真正的人生。

妮芙看似比赞恩身世还要悲惨,但赞恩的父母健在,却犹如没有一样。贩卖未成年的女儿,让孩子成为赚钱的工具,还不断生育孩子,这对于改变他们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生而不养,不如不生;养而不育,不配为人父母。社会给予他们的现实是无奈和残酷的,但对此麻木不仁,不过是一步步复制悲剧而已。

从叙事手法电影背景,电影叙事结构都有哪些-第6张

《孤儿列车》封面

写在最后

《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难民题材的影片,更像是社会边缘人物的纪录片。赞恩因为控告父母,最终获得了身份,也如愿去了挪威学习。赞恩对生活现状的挣扎与抗争,更值得所有的成年人学习。

就像赞恩所说:我像活在地狱里,梦寐以求的家,竟让我备受煎熬……

对于赞恩而言,这样的家没有尊重没有温度。成年人与其抱怨养育孩子的困难和痛苦,不如不要再“复制”一个个的悲剧。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作者简介:小蜗牛慢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前行的小蜗牛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