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

时间:2023-11-19 10:40:49 阅读:272 作者:古木九年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

疫情之下,一段时间里,窗口成了大部分人现实生活中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它所承载的功能早已超过了原本意义上的采光、通风,我们赋予它以更多情感寄托。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3月5日开始,面向大众征集疫情期间拍摄的与“窗口”有关的影像。截至3月20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到了超过6000件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清华艺博开馆以来接收的第一批电子藏品。

艺术家Capucine Néouze将自己从法国回到中国家中的14天隔离生活绘成日记,记录了一段特殊的日子。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4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5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6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7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8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9张

除了这类知名艺术家外,投稿者中也不乏新闻记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普通民众。经过三轮评审,最终200余件影像作品入选参展。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0张

△ 展厅现场。供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1张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展览策展人苏丹介绍“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2张

△ 展览展出的由16套防护服组成的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本次展览分为“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四类主题进行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的第二轮网络评审环节,72小时之内,观众投票量高达33.36万张,点击量高达94.67万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展览策展人苏丹表示,正是观众们的热情参与才使此次活动显得尤为珍贵。

《有无相生—— "窗口"与"档案"》

苏丹

策展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3张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展览策展人苏丹介绍“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作品。供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有两个核心概念,其一是“窗口”,其二是“档案”。“窗口”是限定,“档案”是根本,对一个活动而言,限定极为重要。我们艺术博物馆并非关照全方位的档案收藏和新闻机构,不具备直接参与社会事件的媒体职能和宣传平台。因此,艺术博物馆在特殊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和观点。在此,我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解析,尤其是在“窗口档案”的征集过程中,已经得到诸多创作者的响应,他们实际上都着眼于自己对二者的理解,从中我们亦是深受启发。对于一个个图像类作品,“窗口”和“档案”都有其模糊性及延展性,这恰好亦是本次活动最具生机的所在。对于我们提出的概念和限定,诸位策展人及创作者都在进行着由现象到本质,由表象到深层次的思考与突破。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窗口”。“窗口”显然与窗户同源,属于建筑重要的元素之一,亦是对建筑功能性定义的一个开端。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有言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就是说,凿门开窗而建房屋,正因为有了穿透性的门窗,房屋才得以发挥其作用。因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恰恰是门窗之“空”,建筑才得以成为建筑,“有”给予人以便利,“无”才使得“屋”尽其用。就现状而言,“窗口”的限定性则是相当明确的。国家为控制疫情的传播采用了非常手段,在广袤的地域范围内限行禁足,如此大规模人口的“入库管理”实属罕见。不仅是我国,我们的邻居韩国以及欧洲的意大利,也相继采取了类似手段。由此,我们看到建筑门户受到限制,但窗依然是自由的窗,一如既往地采光,一如既往地通风,一如既往地成为人们与户外景观交流的一个界面、一个通道。同时,对于禁足在家的人,“窗口”亦是接收信息、相互观望、彼此鼓励的重要途径之一。

“窗口”是一个视觉概念,“门”是一个交通概念,于是“窗口”具有“向外看”的引申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命题指向相当明确。人们置身于限定性的私人空间,落载于封闭式的身心自由,其间,如何同外界沟通,如何获取自然的、社会的、邻里的信息,“窗口”就变得尤为重要。此外,“窗口”还具备窥视性,人们往往是通过“窗口”去窥探隐藏的景象。在瘟疫肆虐期间,许多重要的场所大门紧闭,防范严格。这种情况愈发常见,如在自我隔离的宅院,在医院的病房,在无法靠岸的邮轮,在异常忙碌的殡仪馆,在整装待发的派出所,在诸位领导商讨决策的会议室……这些场所的空间记事,涉及到局势的走向,甚至性命的攸关。因此,“窗口”成为获取真相的镜头。对于未来,在这个非常的历史时期,人心的写照也需要记录,因为我们当下的感受亦具有别样的意义。一个个消逝的生命绝非冰冷的数字,我们理应看到整个社会的努力,看到协同过程中人们的忧虑与操劳,大家以各自的方式尽献绵薄之力。此时的“窗口”,可以是旁观者驻足外部环境捕捉到的动像,或是一个房间的点点灯火,也可以是身处空间本身,作为在场者通过镜头摄取到的图像。

此外,在特定语境下,“窗口”亦具有建设性的涵义,它可以是行政层面的一个概念,一种表达。政府与民众接触空间的界面,亦常被喻为“窗口”。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个“窗口”不断发展和演进,力求更加透明、更加平和、更加开放。“窗口”还和“档案”密不可分,所有“档案”都需要通过一个“窗口”递交,才能成为“档案”。表达本身作为一种“窗口”,具有呈现的权力和职能。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而言,艺术博物馆是博古通今的承载者,就社会责任而言,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与文化机构,亦需要扮演“窗口”的角色,成为反映整体精神状态与意识认知的一个文化“窗口”。策展人则成为站在“窗口”的守卫,成为筛选海量信息的评审,经过甄别、梳理、判断,使鲜活的图像成为精准的、具体的历史“档案”。

最后一点,是“窗口”的一个边缘性定义,即自我展示。在推广和宣传工作中,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今社会,对于这层涵义,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会将各种各样的载体喻为“窗口”。比如建筑的立面,比如团体中某个成员的德行,再比如报纸杂志等纸媒和著作,以及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与自媒体。由此,一些特定图像的语言,就呈示出一个群体或者个体,成为非常历史时期的客观体现,并成为日后我们追忆这段历史的凭据,以体察每个身处当下情境之中的群体与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不屈的精神。加之还有一些展示行为,它是积极的、自发的,这些行为与行动所表露的风采,恰恰是社会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呈现出的多样化风貌。有些行为甚至向险而生,无怨无悔,具有逆行性质,这种性质就当下而言则是最伟大的精神姿态。

另外一个方面,我来探讨一下“档案”。对于艺术博物馆而言,“档案”是其所需求的一个终极结果。对于所有个人和机构提供的图像文件,有体例与格式的规范,而艺术博物馆对图像作品的具体要求,又与图书馆、纪念馆、档案馆等存在些许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在严谨的信息客观性与图像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微妙的权衡。

“档案”往往呈现出个体的主观信息,或是世界的片面信息,但是我们可以征集到如此之多的“主观”和“片面”,那么辩证而言,最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历史样貌。艺术博物馆在征集信息的过程中,并不会强制要求每一份文档的总体性、概括性和全面性,我们希望每一份个体文档,都会因为它走心的具体性、细腻性和生动性而出彩。同时,我们亦会在文档筛选的过程中做出权衡,力求呈现出一种全面性的展示效果。也就是说,这种全面性可能会涵盖当下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空间、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的物理视角和不同的工具媒材……我们期待,最终获取的图像能够综合地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当下的文化特质,以及特殊事件所能够波及的地域空间范围。

因此,作为“档案”的“窗口”图像,它可以是单纯的形式,比如照片或视频,它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方式,比如照片、视频和文字说明并用。这种精确性和模糊性的有机结合值得玩味,也是与艺术博物馆的气质相匹配的作品模式。相信每个人在制作档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强化档案意识的学习,这可以看作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公共教育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

艺术博物馆曾经是一个以收集物证为主的空间与文化机构,并在最终的展示过程中,通过这些物质化的依据来证实人类曾有的存在状态与文明发展的路径。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从物质到物质的单一模式被打破了,人类开始萌生更大的野心,逐渐通过新技术去捕捉和保存那些无形的事物。比如在爱迪生发明录音机之后,欧美的一些贵族就开始利用蜡筒录音机收录人类的各种声响。时至今日,这种类型的收藏,不仅为我们还原了过往空间中的诸多重要特征,对于我们认知意识的历史,更是意义非凡。这些特征对于曾经艺术博物馆的惯常模式而言,显然是一种重要补充。

图像转向的时代到来之后,进而真正进入至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大数据时代,留档的权利开始为个体所享。于是,在建档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被手机和互联网赋予更多的机会来捕捉历史的碎片。作为艺术博物馆,当下的职责便是通过策展人缜密而巧妙的构划,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动员所有民众去参与这个“档案”的构建。我们欣喜地看到,最初的策展理念,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持续丰盈,同时也被不断解构、重组和拓展。在这些群体之中,艺术家的思维依然是批判性的,他们不断突破既有定义,并从既有概念中脱出,去更新既有模式。而来自民众的发想与创作,亦呈现出广接地气的清流。由此,我们接收着源源不断的信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窗口”与“档案”的概念,得到了愈发完善的诠释。

以下为展览部分作品

空间的窗口

建筑门户受到限制的时候,窗依然是自由的窗,一如既往地采光,一如既往地通风,一如既往地成为人们与户外景观交流的一个界面、一个通道。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4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5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6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7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8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19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0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1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2张

相识的界面

对于禁足在家的人,“窗口”是接收信息、相互观望、彼此鼓励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3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4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5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6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7张

探寻的通道

“窗口”可以是旁观者驻足外部环境捕捉到的动像,也可以是身处空间的在场者摄取到的镜头。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8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29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0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1张

展示和表达的舞台

自媒体盛行的当今社会,我们会将各种各样的个体表达喻为“窗口”。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2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3张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4张

苏丹说,这些海量的图像信息,俨然是对此次重大事件的肖像素描。艺术博物馆是个存储记忆的牢靠之地,疫情终将过去,但记忆应当永存。接下来还将为展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学术画册。

每个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历史档案保管与利用)-第35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暂停开放。观众可登录官方网站“数字展厅”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欣赏展览。

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素材提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李立军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