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

时间:2023-11-19 21:59:31 阅读:325 作者:全能小超人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1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及自然生灵纳入其中,增添少数民族特色的同时赋予电影浓郁的生态意蕴。生存于自然之间不仅是少数民族特色的表征,更是生态理想的生存体验。不论是生态和谐的积极书写抑或是生态逼迫的消极呈现,都是少数民族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投影,更是召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旗帜。

生态和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常以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表现浑然天成的生态景观及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景象,以一种唯美的方式描绘理想生态家园。“空镜头亦俗称‘景物镜头’,只表现自然景物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全景镜头则指人像的全身或场景的全貌的镜头。”诗意化的长镜头、空镜头和全景镜头配合出现起到了烘托氛围、渲染意境、抒发情感的作用。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2张

电影《云上太阳》中运用大量空镜头表现云雾缭绕中山水相依的苗寨美景,全镜头则描绘人与自然紧密相融的和谐之态。镜头中的人们坐在田间讲述祖辈传说、光脚穿梭在水田之间、用手捧起一洼清泉的场景,营造出宛若山水画的悠远意境。除民族特色情境外,对意境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美学观念有很深的渊源,“意境”是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与载体方式,传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境界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

中国电影沿袭这一传统,从中总带有对生命本体和自然界的独特认知,并通过电影艺术手法抒发浓厚的人文情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正是以诗意的镜头语言和协调的声画关系,表达对和谐生态栖居的向往,给电影增添强烈的美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3张

《嘎达梅林》中的生态和谐景象以摇移长镜头呈现,成年嘎达与牡丹在草原骑马奔腾,慢镜头细腻从容地描绘出一幅在自然间自由恋爱的浪漫画卷,以缓慢的节奏营造唯美的生态家园。同样表现生态和谐体验的还有《远去的牧歌》,其以四季为片段呈现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随四季游牧的生存图卷。航拍、跟拍的全景长镜头中四季的变化对应着人在自然中的生老病死,生态和谐之境随影片的自然律动跃然眼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不乏生态和谐氛围的营造,如《阿娜依》《碧罗雪山》《婼玛的十七岁》《绿草地》等影片以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观众进入到一个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异度乌托邦,娓娓道来少数民族在自然间纯粹的生态情愫。画面和声音作为电影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可以相对独立,但往往协同表现,完成电影的表意功能。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4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更偏向以声画同步的方式营造诗意化场景,用自然音响配合生态环境、人声补充画面内容、音乐抒发画面情感。电影《云上太阳》中生态和谐的画面总配以鸟鸣、流水、蛙声、雨声的自然音响协同,营造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当异乡人波琳穿戴苗族服饰在石屋里和孩子们用树叶和花瓣作画,决定留在苗寨时,波琳内心独白的画外音一同响起:“如果说我的故乡在法国,那这里就是我的家。”诗意化的画外音和原生态景观并行出现,传达出主人公对苗寨的热爱,也塑造了人与自然生态相依的美好景象。同样对自然满含深情的还有电影《远去的牧歌》里的哈迪夏,春天转场时,哈迪夏的毡包上有一窝小燕子,让原本要转场的人们停下了脚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5张

胡马尔把燕窝小心翼翼地取下放在马粧上,哈迪夏温柔的对小燕子说道:“我要走了,请原谅我。但愿明年还能见到你们。”当她们骑马离开时,燕子在空中盘旋,叽叽喳喳的叫声萦绕耳畔。缓慢的镜头里是远去的人们回头凝望马桩上的燕窝,营造出人与自然细腻而亲密的情感体验。少数民族音乐传递民族特色的同时,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也承担着情感表现的重要作用,传达诗性内涵。

《滚拉拉的枪》中,滚拉拉在贾古旺的送葬途中流着泪满含深情地唱起指路歌,一行人抬着贾古旺的尸身走在山路间,身后是悠长的歌声。嘹亮悠远的指路歌配合行走着的送葬人群,给人以生命神圣之感,和终将归于大地的绵长情思。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6张

《长调》中其其格最终在草原生命的感染下,发出低沉的歌声,在蒙古传统歌曲《长调》的悠扬曲折中,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和生命间的相通,苍劲间又掺杂着淡淡的忧伤。不论是自然声响、画外音的补充还是少数民族音乐都使画面和声音形成有机整体,出色服务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态体验的营造。

生态逼迫相较于生态和谐的积极书写,生态逼迫更能引发观者对生态问题的省思。痛定思痛的生态逼迫之苦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热衷呈现的内容,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内涵,直抵人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逼迫常常以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运用长镜头加以展现。通过借鉴纪录片手法,避免蒙太奇融入创作者主观意识,以便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真实。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7张

出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场的长镜头通常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比如优美的生态风光为影片增添诗意,而残破的生态场景则给人深刻的生态警醒,以传达独具生态观内涵,带来异于传统审美方式的感官刺激。如影片《季风中的马》开场长镜头展现了呼和塔拉草原零星干黄的枯草,铁丝网上随风摆动的垃圾袋和远处萨满巫师在荒芜沙地中唱跳祈雨的场景,颇具荒凉之感。

《图雅的婚事》中也早己不见昔日青青草地牛羊遍野的图景,只剩风沙飞扬的草地、发黄的沙枣树叶子、干枯的水井。电影运用长镜头开场,描绘草原生态危机现实,展现出与观者记忆中全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尽管冷峻的长镜头是表现生态逼迫全过程的最佳方式,但鉴于电影艺术的直接性特点,过度残忍的画面也常会加以诗意的弥合。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8张

改编于同名小说的电影《狼图腾》,在表现动物之间的关系时以一种诗意化的方式呈现大自然的残酷。正如导演阿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说中的残酷是一回事,电影中的残酷是另一回事。你可以在小说中描写马如何被狼咬破了肚皮而使蹄子踩在自己的肠子里,尽管可怕,读者可以接受,但如果你在电影中表现这个,观众会吓跑的。”

由此可见,诗意化是一种追求,更是电影不同于文学的艺术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生态逼迫时不可避免地加以诗化,以诗意的悲悯情怀弥合生态破坏的现实创伤。蒙太奇和空镜头的运用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弥合生态逼迫时的共同选择。影片《索米娅的抉择》的镜头通过对比蒙太奇的剪辑在绿草丰茂的草场和寸草不生的荒漠场景中切换,使索米娅深受触动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草原的沙化会让绿草丛生的草场变为荒漠,以此唤醒观者的生态觉醒。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9张

《季风中的马》里,乌日根在得知草场沙化严重再也不能放牧时,影片通过心理蒙太奇的方式,让望着骏马图片的乌日根回忆起曾经在碧波荡漾的草原上策马奔腾的场景,触动着乌日根对昔日青青草原,牛羊满山遍野的深深眷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里的裕固族少年在寻家途中回忆起曾经碧绿无边的草原和自由生活的童年时光,以短暂的回忆弥合了现实的悲痛,但醒来眼前是早己干旱成沙的荒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10张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恶化以回忆式的心理蒙太奇冲击着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灵,带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反差,使生态危机之思发人深省。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沿袭中国传统戏剧的结尾表达方式,使生态逼迫内容充满诗意化意境,赋予影 片深沉的哀痛和长久的遐思。中国传统戏剧通常以“大团圆”为结尾,即使是悲剧也会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

如《窦娥冤》中感天动地的六月飞雪;《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双双化蝶的翩翩起舞;《孔雀东南飞》中鸳鸯作结的琴瑟和鸣,都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情意绵长。反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季风中的马》结尾处,夕阳西下间白马漫无目的地走在公路上与草原渐行渐远,在悠扬缓慢的光景中却让人联想到离开草原后的乌日根前路茫然,失其所在。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11张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的裕固族少年最终没有找到家园,而是望着烟囱四起满地厂房的荒原,在失望和错愕中与父亲一同向前走去。影片伴随着悠长的音乐,在裕固族少年茫然前行的背影中戛然而止,勾起观者无限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生态逼迫内容在营造真实感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淡化,使结尾不仅意味着故事的终止,也意味着生态观念的完成,在意味悠长的诗意意境中激起观者情绪的高潮,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思。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蕴(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哪些)-第12张

#头条群星10月榜#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