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

时间:2024-01-29 20:00:02 阅读:980 作者:鸢上离花

好吃不如饺子,好看不如嫂子。饺子,又名水饺,匾食,原名“娇耳”,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食品,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按照医圣的生卒年推断,饺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但袁枚为什么把饺子称为颠不棱呢?原来这里面又还有一段故事呢。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1张

原文:糊面摊开,裹肉为馅蒸之。其计好处全在作馅得法,不过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广东,吃官司镇台颠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

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 颠不棱即肉饺也。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2张

在文字上,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饺子,但叫“月牙馄饨”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称饺子为水饺。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明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在除夕吃一顿“饺子”可除掉一年的晦气。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3张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4张

但袁枚为什么把饺子称为颠不棱呢?此点是袁枚先生到广东,在官司镇台家尝到的,“镇台”一词是旧时对总兵的敬称,而“官镇台”就是袁枚老友总兵官福。官福曾任职齐齐哈尔,后调任广东,袁枚作为知名老饕,更不会不知道饺子是什么,这老二位对饺子不应陌生,这里面又还有一段故事呢。乾隆年间当时正是18世纪,中国还以天朝上国自居,广东高层官员招待来华英商时也不免带有这种心态。此时,一道肉饺端了上来。镇台总兵大人官福面带鄙夷的微笑问:“汝可识得此物?”。英国人惊讶的回答:“dumpling!”,后来袁枚时来广东,在招待袁枚饭局中,官镇台将这件事当趣闻说了,袁枚根据读音译出“颠不棱”,收录在随园食单。所以这就是“颠不棱”的叫法来历,这叫法也仅在《随园食单》中见到,而没有在别的文献中发现的原因。颠不棱应是英文dumpling的汉语音译。因为广东是通商口岸,英语流行,向外国人介绍饺子时用上了颠不棱(dumpling),久而久之叫法流行。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5张

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颠不棱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饺做法也不相同,在南方广东饺子多以蒸食,按《随园食单补正》解释,颠不棱就是现南方烫面饺之法。“烫面饺”,并很有经验地表示“破则卤走味失,虽有佳馅,亦无益矣”。《随园食单》记述:“中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而“肉皮煨膏”这一做法也即今日被“灌汤”之法,以此法灌汤简单易行,在广东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

颠不棱即肉饺也,随园食单注释版-第6张

现制做随园的颠不棱,原文是糊面摊开,裹肉为馅蒸之。别看袁枚寥寥数字,却己道出此菜之真谛奥妙所在,什么是糊面呢?就是用面粉加开水烫后摊开,再加入凉水活成的面团,然后下剂子擀皮放肉馅包成饺子,上笼蒸熟即可,而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当然肉馅要加入肉皮冻、笋丁、香菇丁等配料和成,因馅中加入肉皮冻,一咬一流汁,馅香汁多鲜嫩,面皮柔韧有弹性,口味甚佳。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