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麻凡文集第八辑,甲戌本石头记全集在线阅读

时间:2024-04-20 13:00:02 阅读:341 作者:癿俬占冇

第八辑:话说文房四宝

六、石头记

藏石界有这么一句流行语:“居有石则安,厅有石则华,斋有石则雅,园有石则秀,水有石则清,人有石则贵”。

流行语所说的石是石中珍品,浑然天成、鬼斧神工,可谓奇石。奇石均是经过无数次风花雪月,水浸浪淘,亿万年造化才得以修炼成形;再经国人慧眼发现,赋予丰富的人文因素,才具有难以衡量的鉴赏价值、悠然尽享的奇情妙趣、高雅脱俗的艺术品位。

其实,奇石的前身就是普通的石头,但它在大自然中,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汇山川之秀美,经时间之雕琢,才成为纯天然的艺术珍品。

如太湖石,属于石灰岩、白云岩,石体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石灰岩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经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侵蚀消溶,岩石中的裂隙被溶蚀穿透,成为石缝状或孔洞状。由于石头成分不同,溶蚀速度参差不一,就形成了千姿百态,具有透、瘦、漏、皱特点的太湖石。唐代诗人吴融的《太湖石歌》生动描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开采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灵璧石的形成似乎具有更具博大的气势。远古时代,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原始的藻类等植物大量生长、繁殖,随着时间的延续,气候的变化,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与海水中的碳酸盐、原生石灰岩矿体一起沉淀下来,形成了一层层碳酸盐层被深埋于海底,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作用下固结成岩,碳酸盐结晶为方解石、白云石,混杂于其中的藻类由于成份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色彩的花纹图案。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又经过亿万年的水土中弱酸性水质的溶蚀和内应力、外应力的自然雕凿,去软留硬、去芜存菁,形成了具有“瘦、皱、透、漏、圆、蕴、雄、稳”等形态美特质的灵璧石。清朝乾隆皇帝御赐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其实,我认为,灵璧石“天下第一石”的地位并不靠皇帝恩赐,而是大自然的馈赠。

田黄石的形成更具特色。在一亿四千年前侏罗纪火山喷发后期的残余岩浆与地下水混合形成岩浆热液,在地层压力下沿着地壳裂缝上升,充填在酸性岩体的裂缝中进行交替、蚀变,成为矿体和团块,亿万年的孤独存在,渐渐的改变了原本的DNA,生成了全新的化学成分,在地质学上被命名为——“地开石”,此乃脱胎换骨之变。这些石头经过地震、洪水等地壳运动从母矿上脱落下来进入坑头溪中,慢慢被坑头溪中的水体成分氧化,颜色由白到黄,在这个过程中棱角也慢慢被磨平。因地下水对其长期浸润,使田黄石表面染色形成特有的石皮。同时,田黄石中所含的氧化铁也对自身进行浸润,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泽变化。

田黄石珍稀,美丽、高贵而又神奇。它的形成是由特定的成分结构、特定的地质运动、特定的土质、特定的水质、特定的温度、特定的压力、特定的酸碱度等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缺一不可。事实上,在我们所处的地球上仅中国才有,全中国仅福建省才有,福建省仅福州市才有,福州市仅城北50里处一个名叫寿山村的小村庄才有,寿山村仅村旁一条小溪边不足两平方公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的砂层才有。这是因为,只有在那块地方,才聚齐了田黄石形成所需的各种因素。田黄石历经天荒地老、沧海桑田而生成,等到明清之际金石印章学的兴起,才彻底地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印帝”和“石中之王”。

奇石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充满着极具梦幻色彩的“神话”传奇,这些都是大自然造化所为。但是,如果没有国人的慧眼发现,如果不赋予奇石以人文历史因素,这些奇石也只能与粗石、陋石混然一体,泯然众矣。这个观点可以从东西方赏石习惯、赏石理念的差异中得到佐证。

西方赏石绝大多数只收藏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如水晶、琥珀玛瑙、绿柱石、铁陨石及各种化石标本,有点像自然科学馆的藏品,注重自然科学,寻求标本样品,基本不谈历史、人文精神。虽然大自然也会孕育出一些千姿百态的奇石,却因为无人赏识而被弃之不顾。总而言之,西方赏石是以科学研究为主,欣赏为辅,以探索发现观赏石的奥秘为目的。

东方人含蓄、内向,讲究传统,赏石活动始终离不开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赏石的目的,托物而抒发内心世界,借景而追求美好境界,使其含情而达意,会景而生心,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贯穿了全部。因此,中国的赏石文化达到了极致,这是西方赏石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东方赏石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不言而喻。比如中国的文字以象形为发端,形成象形、形声、意会、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形式。而中国以《周易》所开创的传统思维体系里,无论是构成六十四卦系统,还是以卦名、卦辞构成的文字符号系统,都具有以取“象”为出发点的明显特征。中国赏石明显受其影响,因而有“具象”、“抽象”之区别。

具象石是以表现世间万物为主要特征,它的出现是大自然的宝贵恩赐和鬼斧神工,抽象石则是似像非像,很大程度上是凭个人想象的产物。具象石一般只一种读法,而抽象石多个人有多个读法。由于具象石在自然界石资源中出现的比例相对很小,人们在检石、藏石和鉴赏过程中往往遇到物象不很到位或不到位的情况,由此便把“抽象艺术”的概念引伸到赏石鉴石活动中,从而使赏石鉴石的范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发现,进而增添了读石、玩石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对藏石、赏石的影响不仅仅在物象上,更多的是在文化内涵上。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石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华夏民族的始祖女娲曾炼石补天。《三皇本纪》记载:“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有这样的诗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描写。中国古代神话中被誉为矢志不渝、坚毅不屈的精卫鸟,演绎了“精卫衔石填海”的悲剧,唐代诗人韩愈写诗赞道:“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也是源自于石头。《西游记》中写道:花果山顶上有块仙石,自开辟以来,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时间一久,便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中国赏石文化的起源应该于自春秋战国时代始,战国《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产怪石,是贡品。”

东晋诗人陶渊明屋傍有一方天然巨石,他经常坐卧其上赏菊、饮酒、赋诗,后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醒石”。此举引得后人艳慕不已,这是史载最早被文化人命名的一块纪念石,因此,后人就尊他为赏石祖师。清代诗人袁枚写诗道:“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唐代诗人白居易深爱太湖石,是唐代奇石鉴赏方法唯一创始人。白居易对奇石收藏立论重在欣赏,如他在《太湖石记》中说:“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退任后,他将收藏的五个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畔,仅以二室、四窗的草堂作垂暮之年安身之地。白居易作诗云:“弄石临溪座,寻花绕泉行,时时闻鸟语,处处听泉声。”

宋代诗人苏东坡爱石,曾藏有“雪浪石”和“仇池石”等名石,并将自己的书房改作“雪浪斋”。一次苏东坡路过湖口,在藏石家李正臣家中见到一块奇石,其石高起的部分耸立挺伟,低下的部分委婉曲折,形势宛转盘旋如九华山缩在壶中,故题名为“壶中九华”,为其作诗一首:“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石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题诗作罢,意犹未尽,赞不绝口,复咏道:“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想用重金购买此石,与“仇池石”作伴,后因行色匆匆,未能携走。八年后,苏东坡又路过湖口,岂料“壶中九华”早已被人买走,东坡怅怅不已,和前韵又作诗一首,其中有“尤物已随清梦断”之句,可见东坡对此石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宋代米芾是书画家和玩石大家,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他任无为州监军时,看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历史上还有许多赏石大家,癖石如命,“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子孙”的唐代宰相牛僧儒;朝堂阅石,开宋代赏石之先河的南唐后主李煜;广罗天下奇石为“花石纲”,倾国之力修造汴梁“艮岳”的北宋皇帝赵佶;借石言志,著有《聊斋志异》的清代杰出文人蒲松龄;论石有道,提出著名“丑石观”的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张大千、郭沫若、徐悲鸿、梅兰芳、董必武、老舍等等,数不胜数……

奇石不仅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功能:怡情、观赏、审美、品鉴、交友、升值等,这些功能正是开篇所提到的藏石界那句流行语的由来。

奇石不会说话,无论是名贵典雅的田黄石,还是王者之气的灵璧石,或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都显得那么沉默与寂静。但这种无声胜却万言,已进入至高境界,给人带来的是无穷乐趣和无尽享受。

麻凡文集第八辑,甲戌本石头记全集在线阅读-第1张

麻凡文集第八辑,甲戌本石头记全集在线阅读-第2张

麻凡文集第八辑,甲戌本石头记全集在线阅读-第3张

麻凡文集第八辑,甲戌本石头记全集在线阅读-第4张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