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4-04-20 20:00:02 阅读:211 作者:素質蓅氓

一、秋瑾先生

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闹市之一。繁华的街道处处可见城市的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走到轩亭口中央时,才会渐渐放慢脚步。因为在这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

石碑上刻着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字。

“而吾乡先烈,自徐先生锡麟与陶先生成章而后,以秋先生瑾为最著。”

这句话意思是:来自绍兴的先烈,在徐锡麟和陶成章之后,秋瑾这个名字是最重要的。此话蔡元培先生早年说的,人们用此碑纪念鉴湖女侠秋瑾。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张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抬到上空,俯瞰一下绍兴。这座古老的城市里,诞生了鲁迅、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竺可桢、钱三强。烟雨江南地,温文尔雅,一壶黄酒下肚,出的都是一些影响了这个国家的人。

最后,我们再把视线抬高一点。辽阔的中国大地,五千年历史,讲不完的故事。这片土地上,被叫做“先生”的人有很多,能被叫做“先生”的女人,却少之又少。

秋瑾是其中一个,甚至有可能是第一个。

112年前,这个地方还没有这块纪念碑。那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事情了。那一年仲夏,秋瑾在清廷官兵的押送下,在这方土地上成了封建社会的刀下亡魂。

四年后,辛亥革命成功,封建社会也成了亡魂。

这时候,人们想起这个叫秋瑾的女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她和绝大多数女人不一样,那些女人不会被叫做“先生”,也不会被用以“枭首之刑”。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这个女人,辛亥革命或许不会那么快到来。人们开始怀念她,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2张

这个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和领袖,用血唤醒国人的民主革命思想。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徐锡麟和进步学生军一起与清廷激战四小时,最终失败,徐锡麟被捕,随后就义。

秋瑾作为安庆起义的策划发起主要人物之一,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捕。有人劝秋瑾逃走,秋瑾不从,留守在学堂里,直至被清军包围。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地走向绍兴轩亭口,在清军官兵的注视之下,被刽子手一刀砍下人头。“一介女流,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去做革命党”,她成了民间思想未启蒙的百姓的笑谈。

时人不知道的是,秋瑾的尸体死后无人收尸,在夏天的阳光下曝晒于绍兴街头,甚至连婆婆都拒绝为其收尸安葬。死后几十年,秋瑾的坟墓迁了十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秋瑾才得以最后入土安息。

这位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杰出女性,何以在死后落得如此凄惨?

二、从名门之女到女权领袖

秋瑾牺牲时年仅32岁,但这32年精彩过大多数人随波逐流的一生。

说秋瑾是名门之后是很准确的,虽然秋家祖上没有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但也世代为官。秋家底蕴深厚,尤其在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家族实力可见一斑。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3张

(清朝官员)

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曾经是湘乡县督销总办,母亲则是浙江萧山的名门望族之后。秋瑾的父亲后来还做过湖南郴州的知州,并且权利还要大一些,除了民政,还管理着当地的军队。

秋瑾从一出生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这让她后来的选择多了更多的阻碍。

小时候的秋瑾还是在封建社会思想的教育下长大的,接受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夫唱妇随”一类观念的灌溉。上学时她去私塾摇头晃脑读古文,都是跟着哥哥去的。但秋瑾显然比家里的兄长更有才华,在私塾的时候,秋瑾就已经可以吟诗作对了。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秋瑾的爱好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拘于文学、历史一类“女人喜欢”的东西。15岁的时候,秋瑾就粘着表兄,让他教自己骑马射箭,并且很快就学会了。

19岁那年,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正在湖南湘乡县做督销总办。以秋家的底蕴地位,虽然官不在故乡,但在当地肯定也是混迹上流圈子。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4张

(秋瑾)

秋寿南在湖南结识了一个姓王的富商家族,这家人和曾国藩有姻亲关系,也很有实力。秋寿南起初就是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在曾重伯的介绍下,才认识的王家的人。当时,湘潭有家义源当铺,老板叫王黻臣。

秋寿南和王黻臣相见恨晚,很快就成了好友。后来,两人得知子女的年纪相仿,就干脆定下了婚约。19岁的秋瑾也就这样被父亲包办了婚姻。

王黻臣的儿子叫王廷均,家教良好,一表人才,又是世家子弟。秋瑾也是名门之后,才貌双全。秋寿南和王黻臣对这对年轻人都很满意。秋瑾那时并没有“婚姻自由”的意识,就听了父亲的安排。好在两人相见以后,也都有好感。

这段婚姻,成了秋瑾一生的转折。

1896年农历四月初五,秋瑾和王廷均在荷叶神冲老铺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名门联姻,郎才女貌,春风得意,一时间羡煞旁人。

两人结婚以后,王廷均接手了父亲的当铺,一边经营生意,一边继续读书。秋瑾那时候也还没有脱离学堂。夫妻两人婚后感情很好,或许是因为秋瑾娘家的原因,王廷均对秋瑾也很尊重。两人琴瑟和鸣,一起经营生活,偶尔还切磋学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秋瑾的故事到这里,本该是一个封建社会中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那时候的秋瑾除了性格相对来讲有些像男生,其他方面从来没有过多的想法。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5张

(清末百姓)

可惜那时候是清朝末年,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列强欺辱,清政府软弱,有眼界的人都隐隐感到中国一定会发生变化,只是变化还在萌芽中。那时候,孙先生已经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距离后来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

有了钱,就想做官。1900年,王廷均花钱买了个京官做,职位是清廷的户部主事。当时秋瑾已经给王廷均生下了儿子王沅德,王廷均赴京,秋瑾跟儿子也就跟着一起去了。赴京路上,秋瑾并没有想到,北平成了改变她人生的地方。

刚到北平一年,一家人的生活还算不错,秋瑾还被清廷封了“恭人”。王廷均在适应京城的环境和圈子,秋瑾在家读书学习,相夫教子。这一年,秋瑾又给王廷均生下了女儿王灿芝,从此儿女双全。

女儿出生后,两人的生活就开始慢慢不一样了。这个变化出在王廷均身上。越繁华的地方,越容易迷失,在京城做官,王廷均免不了接触风月之事。

王廷均那时开始跟着京城的其他官员一起花天酒地,逛戏园子、喝花酒,经常很晚才回家,回家后也是一身酒气倒头就睡。感情出了问题,秋瑾也就对堕落的丈夫失望了,给娘家写信说:“我在王家就和奴仆一样。”

秋瑾恨在心里,但改变不了什么。有时候,她会想女人是不是天生就该是这个命?命这个字眼太沉重了,好像一扯上它,什么都无法改变。秋瑾很迷茫。正是这段迷茫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个叫吴芝瑛的女人。

这个女人很厉害,不畏强权,思想独立,敢于在慈禧面前评论《辛丑条约》。这一切都是因为,吴芝瑛和秋瑾认识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很多国外的思想。

两人相识后很快成了朋友,吴芝瑛也常常给秋瑾讲那些“新思想”,比如“女人不信命”、“你的思想没打开”之类的。秋瑾本来就是个聪明的人,接触了这些思想后,内心慢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6张

1904年,秋瑾告诉丈夫王廷均:要去日本留学。

之所以是“告诉”而不是询问,是因为她已经做好了决定。她没有找丈夫和婆家要钱,留学的费用都是自己出。王廷均听她说完,勃然大怒。秋瑾开始给他说那些“新思想”,王廷均能够理解,但反对秋瑾这样做。

但秋瑾去意已决。

到了日本后,秋瑾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思想,她的独立意识也开始真正的觉醒。她热衷于参加各种同乡会,还会登台演讲,内容就是革命救国和女子独立的思想。这期间,她和许多留学日本的革命志士都成了朋友。

同是绍兴籍贯的鲁迅、陶成章,以及后来成为辛亥革命领导者之一的黄兴,都是秋瑾的好友。

后来,秋瑾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在日本生活的时候,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女人之所以要受她那样的苦,是因为封建社会。只有推翻它,女人们才能真正得到独立和自由。

有了这样的想法,秋瑾不但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还介入了很多革命团体,甚至包括洪门。后来,她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了《白话报》。女人在国外办报,这是很多男子都不敢想的事。

1906年,为了配合清廷打击革命志士,日本政府取缔了在日留学生规则。秋瑾等革命志士虽然愤怒,但如何抗议也没有成果,只好回到中国。几年的学习,让她真正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和女权领袖。

回国后,秋瑾又立刻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她先是在绍兴女学堂做代课老师,后来又去了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在这里,她认识了校长徐自华,两人成为了至交好友。同时,她还加入了同盟会。

加入同盟会之后,秋瑾积极参与革命,联合长江一带的会党,谋划起义,成了当时彻头彻尾的“革命党”。后来同盟会发起的萍浏醴起义失败,秋瑾又和徐锡麟谋划新的起义。

当时清政府对“革命党”打击严重,因为娘家和婆家都是清廷的官员,秋瑾回国后几乎没有回过家。那时的秋瑾已经把革命事业当做最重要的事了。母亲去世后,秋瑾回到绍兴,丧事完毕后做的第一件事还是联络会党。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7张

同时,她也没有忘记女权运动。为了中国女性的意识觉醒,她决心创办报刊,名字取做《中国女报》。办报要钱,秋瑾没有钱,就想到了王家。

1906年冬天,秋瑾回到了婆家。当时王廷均不在,家里的长辈虽然是清廷官员,但还是立刻筹措了一大笔钱给秋瑾。如今看来,既是念及情分,也是暗中支持。但秋瑾此去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和王家脱离关系。

一个女子,主动和婆家脱离关系,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大逆不道”。很多乡里人都觉得她大概是“疯了”。

秋瑾真的是一个为了理想,什么都不顾的人吗?显然不是的。

虽然丈夫家暴过她,也堕落过,但两人毕竟有过美好的感情和家庭。况且王家的家人对她都很好,她在王家还有可爱的一儿一女。之所以这样做,为的是让王家不受到牵连。她知道自己是在革命,而革命是会死人的。

再次回到绍兴后,秋瑾一边创办《中国女报》,一边继续革命工作。起义准备需要一个据点,当时大通学堂没有人负责,秋瑾就以董事的名义在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实则作为了联络运动军学两界的据点。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8张

这时候的秋瑾,已经是革命中坚力量,一人之力,对抗的是这个国家数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其中困难、勇气,可想而知。

大通学堂,也是秋瑾生命最后的地方。

三、秋瑾之死与王廷均

秋瑾与王廷均的爱情,是复杂的。

两人初初相遇时,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是枷锁,而是两人美好的缘分。刚成家时,两人也是相敬如宾,宜室宜家。后来王廷均更是进京做官,虽然是买来的,但在没有接触革命思想之前,前途看起来同样一片大好。

更何况,两人还有可爱的儿女。

刚到京城的日子里,秋瑾在日记里还写着:“夫婿近来习洋文。”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称呼,却不难见出,秋瑾对丈夫很上心,也很着温柔的感情。

两人的裂痕是在王廷均堕落后出现的。有一次,王廷均去喝花酒,一夜未归。忍无可忍的秋瑾第二天穿上男装,跑去戏园子里看戏。女人逛戏园子,这在当时是个丢人的事情,王廷均得知后很生气,不仅骂了秋瑾,还动手打了她。

很多人都说,如果王廷均没有在京城堕落,也就不会有家暴和秋瑾的失望、迷茫。王廷均如果一直对她好,就算后来秋瑾遇到吴芝瑛,也不一定会生出逃离这种生活的想法,或许也就没有她后来的革命。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9张

(清末的北京)

但王廷均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家暴男和封建大男子主义吗?恐怕也不是的。

秋瑾去日本后,王廷均也辞了官,带着儿女回到老家生活,这其中一定是有秋瑾的影响的。自己的女人都立志报国,王廷均虽然不能接受去革命,但也做到了不跟清廷同流合污。

作为封建社会长大的男人,王廷均也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和睦,因此才会希望秋瑾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社会女性。

秋瑾当时的种种做法都是“离经叛道”,王家这样的家族,自然不会接受。后来秋瑾到王家要钱办《中国女报》,王家立刻就拿出了钱,也不可能没有王廷均在王家给秋瑾说好话的原因。

两人最后虽然还是破裂了,但王廷均也不该被一棒打死,这一点在秋瑾牺牲后才得以证明。

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后,秋瑾和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准备着下一次起义。

当时,秋瑾已经生活在了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并暗中筹划起义事项。在那里,她编制了光复军的制度,并且详细制定好了起义的计划: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这样可以把清军引出杭州,然后从绍兴出发,攻打杭州。

在秋瑾的计划里,如果失败,就跟在安徽运动的徐锡麟呼应,一起行动。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0张

(徐锡麟)

秋瑾的计划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了徐锡麟这里。徐锡麟本来计划好了起义日期和行动计划,原定计划是在安徽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同时率领学生军攻占军械所。没想到,即使如此准备,还是失败了。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按照原定计划发动了起义,刺杀了恩铭,也攻占了军械所。奈何清廷兵力较强,徐锡麟和学生军跟清军战斗了四小时,最后还是被捕了。

安庆起义失败后,身在绍兴的秋瑾也被人出卖了。得知消息已经被泄露,清军即将来抓捕自己后,革命志士们都劝秋瑾逃走。但秋瑾没有逃走,而是留在大通学堂,等待清军到来。

被捕后,清军严刑逼问革命党消息,秋瑾只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清军杀她,用的是“枭首之刑”,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清廷怕她,像怕那些男人一样。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1张

(绍兴老照片)

秋瑾办《中国女报》时,在社会上影响颇大,王廷均也设法拿到了报刊。看完报刊后,王廷均已经心知肚明:秋瑾早晚会因为革命牺牲,她自己也做好了准备。他不愿,不舍,但无可奈何。

秋瑾牺牲后,遗体横在绍兴街头。因为她是革命党,所以无人敢收尸。秋瑾本来应该葬在王家,但秋瑾的婆婆那时候因为怕牵连王家,拒绝给秋瑾收尸。

后来,还是好友吴芝瑛设法将秋瑾安葬。秋瑾之死影响力巨大,但无人敢发声。秋瑾的尸体,也因此被各个地方排斥,后来更是迁了十次坟,因为不敢葬而迁的,也有好几次。

徐自华后来给秋瑾在西湖边买了一块地,安葬秋瑾后,却被清廷严惩,勒令迁葬。秋瑾的尸骨只好在秋家暂时存放。一代女侠,死后凄凉至此,也令人感叹。

再后来,还是王家出面,将秋瑾和王廷均葬在了一起。那时候还没有辛亥革命,中国还是清廷的天下。安葬这个女革命党,王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也算重情重义。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2张

秋瑾的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只是大多数人不敢说。她的死,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她唤醒了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也用生命让国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她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秋瑾牺牲后,王廷均异常的悲痛,因伤心过度,身心俱疲,患了病。

两年后,王廷均也与世长辞。

四、儿女不简单

秋瑾死后,不仅留下了革命的精神。

秋瑾和王廷均的儿女,在后来的岁月里也都各自成才。

王廷均离世的那年,女儿王灿芝八岁,儿子王沅德十二岁。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3张

(王灿芝)

王灿芝继承了母亲和父亲的好学和聪慧。1927年,王灿芝考入了大夏大学教育科行政系。1928年,王灿芝又赴美留学。在美国,王灿芝想起了母亲曾经做过的事情,又想起了水深火热的中国,坚定地选择了纽约大学的航空专科。

即使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也没有女性飞行员。

这个做法像极了她的母亲秋瑾。其实,小的时候,王灿芝也跟母亲一样,喜欢舞刀弄剑。人们把秋瑾叫做“女侠”,后来又把王灿芝叫做“小侠”。

学成归国后,王灿芝为了救国,立刻把一身本事投入到了工作中。 她在空军中的声誉很高,不仅仅因为她的专业能力强,更是因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飞行员,是中国飞行届的女性第一人。

后来,王灿芝嫁给了一个姓黄的广东人,生下了一个女儿。194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秋瑾的传记片《碧血千秋》,王灿芝全程都参与其中。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4张

(王沅德)

秋瑾的儿子王沅德,则是走上了父亲的道路。他先是做了湖北汉口《江声日报》的社长,后来又到中学去教书。做完中学教员后,王沅德还是接过了王家的衣钵,在湖南湘潭经商。

盐矿、电灯公司、鞋帽店、绸缎庄、当铺、都是王沅德的生意。

后来,王沅德成了湘潭的首富。

时代变了,王沅德也不再像父亲一样不敢投身革命。他加入了民革,成了有名的民主人士。曾经捐款捐地,就是为了办学校,培养下一代。

1951年,国家推行土地改革,王沅德得知政策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土地都交给了政府。自己则钻研起母亲秋瑾的故事资料。

后来,王沅德成为了湖南文史研究馆的秘书。

王沅德在1955年5月16日去世。王灿芝也在1967年去世。

婆婆曾拒绝葬她,秋瑾经历了什么-第15张

(秋瑾)

秋瑾的传奇故事,随着王沅德、王灿芝的离世,也已经变得遥远。但秋瑾的诗词,还有她在那个时代迸发出的强大的、震撼人心的革命精神,依然打动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

所谓“先生”,当如是。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