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上限有多高(怎么看出一个人高不高)

时间:2023-11-19 16:00:37 阅读:960 作者:芭芘虫虫

本文源自我2个月前在我的私密圈子上的分享,内容为部分精选。

过去1年多,我最好的习惯就是养成了每天早上起来都稳定思考 输出的习惯,且质量还很有保障,关键是我自己也很享受很爽,它成了个优先服务我自己的事情。

乱糟糟的世道下,我们都要能自己给自己一点确定性。

10月份,我收了20位徒弟,他们当中有人问了我个问题:我怎么判断一个人未来的上限?

我想了下,回复了ta几个东西——

1、自我认知清晰程度 自我认同感。

2、底层欲望和企图心。

3、眼界视野和“向上交流”的能力。

4、目前已有的核心能力积累 潜在可带来的杠杆效应。

简单展开说一下。

▌第一,自我认知清晰程度 自我认同感。

所谓自我认知清晰,指的是你能客观知道自己的天赋、优势和短板,甚至也能从自己的过去 推导出来,知道什么事是自己一定要做的,什么路径是自己一定要尝试的。

过往一个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整体教育机制里,几乎没有“自我探索”的部分,相反都是用某种比较生硬的标准在要求大家,这导致,绝大部分年轻人在成年走入社会后,都要经历至少一次深度自我探索,包括跟自己的过往经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这玩意确实很内在很务虚,但要是没解决好,会成为一个人巨大的障碍,会带来巨大的“自我不认同感”,一个充满“自我不认同感”的人,最终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做成一些事,无法真正释放自己的内在能量。

对应的,一旦能解决好,则会让一个人拥有极强的底层动力,甚至能更进一步充满一些“人生使命感”。

同时,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感,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最底层的动力源,也能让你在跟其他人协作配合时,更快找到更能把自己价值最大化的“身位”,这些都能长期降低你身上的“损耗感”。

包括,一个自我认同感强烈的人,也会天然对于“站上舞台被别人看到”拥有渴望,并为之享受。相反,自我认同感弱的人,则会在面对一件事时充满各种“不敢”和“自我质疑”。

所以,我之前收徒弟面试交流时,我跟很多人都会问这么个问题:你觉得你在一个团队里更适合扮演什么角色?什么仗特别适合你打,什么仗又特别不适合你打?

▌第二,是底层欲望和企图心。

创业十年,我有观察总结过,绝大部分能成事的人,不管是创业者、学者还是其他领域的高手,身上必有强烈的底层欲望。

而底层欲望说穿了,无非贪嗔痴。

所谓贪,比如从小就穷过,或者是在“钱”上有过很刻骨铭心的遭遇,又或是体验过“有钱”带来的价值感,所以对于“赚到很多钱”充满强烈欲望和自我要求。

所谓嗔,典型比如被某人或某事深度伤害过,怀揣着强烈的“不满”和想要“自证”的念想。比如,我见过部分创业者,其成事的极大动力来自于想要向父母或前女友/男友证明自己。

最后,所谓痴,则是一种在人生很早时就有点死心塌地爱上了某个东西,找到了为之长期甚至终身奋斗的意义的感觉。典型例如袁隆平、霍金这样的科学家。

所以刘慈欣曾经说过,拥有美妙人生的关键钥匙在于,你最好要能在很早时就能痴迷上一个什么东西。

在拥有了自我认同 清晰自我认知的情况下,一个进一步能形成强大底层欲望的人,内在的动能和能量感会是极强的,也更能够形成对他人的感召、驱动力和影响力,更能吸引到一群人向自己靠拢。

▌第三,眼界视野和“向上交流”的能力。

这部分,其实并非决定性,也完全可以后天突破和修得,但有它和没有它,仍然影响巨大。

试想一下,一个同样底层欲望、动能强大的人,一个游历过全国甚至全球,见过无数大组织、大公司和高手,另一个人则只是长期在贵州小山村里生存发展。

则长期下来,前者的可能性和想象力是巨大的,后者,则最多成为当地一个有点影响力和名气的家伙。

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往往会环境所塑造。

所以,一个人,同样可以利用好环境来塑造自己。

在环境上,有两个最基本的道理——

1)你见过多大的世界,才能拥有多大多深度的想象力。

好比,真实见过N多互联网时代成功的创业者,你才能够 敢于去想象,一个普通人做对一些事,是能在短短几年里逆天改命,甚至对一个行业带来影响的。

2)你跟谁一起同行,就更容易变成他们。这个不解释了。

所以,一个打开了自己眼界视野,拥有“向上交流”能力的人,天花板一定会更高。

▌第四,核心能力积累 潜在的可带来的杠杆效应。

所谓“能力积累和潜在可以带来的杠杆效应”这个事挺有意思的,我不妨先举两个例子。

例1:

两个同学小A和小B,都负责社群运营和内容运营相关工作。

小A执行力很棒,2年下来,熟悉了各种平台的内容发布、基础规则,也能同时Hold住多线程工作状态,可以很高效的同时完成N多件工作,有点“啥事都能干一点”的状态,ta也挺喜欢在工作中忙碌起来的感觉。

小B 也干了2年,发现自己大部分工作都不见得可以做得比其他人好,但在1件事上ta自己可以超牛超敏感——在一个社群里,ta可以快速识别到关键人和高净值用户,并且可以很快把节奏带起来在一群人中长袖善舞,也让用户对自己产生强信任。

上述状态里,小A属于“核心能力不突出,但执行力很强”的状态。而小B属于“开始有了自己的核心能力”的状态。

再看例2:

两个人,毕业工作后,都从教育行业的课程研发做起,起点差不多,也都差不多在2年左右有了独立牵头研发一门课程的能力和经验。

但接下来,小A更多关注“如何升职加薪”,于是在公司里接了很多项目,完成了很多KPI考核,也开始真的慢慢往上走。

小B则开始关注“我的能力如何在一个价值网络里杠杆效应更高”,于是ta开始思考研究——市面上的课都有哪些类型,哪些课程才是能够1年收入500W 的?

然后,ta开始发现,市面上能收入500W 的课程只有2种类型,要做好这两类课,需要克服解决几个难点。

ta继续往下钻研,让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辅助一个有货的讲师做出这样的课。

然后,ta就拥有了赋能大多数行业内顶级知识IP的能力。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过来找到ta合作。

同一时间,小A仍然还是一个“会做课的打工人”。

两个例子看完,我们试着总结下——

第一,“能做事,有执行力”和“能在某件事上创造独特价值”是两码事。

第二,商业立场上,整个价值链条,无非流量-转化-产品交付-后端供应链等几部分。

如果你已有的技能积累能带来更大流量、更好转化,能做出更好卖口碑更好的产品,或者是在同样规模下能显著提升效率,这些都意味着真正肉眼可见价值,会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价值。

所以,类似文案、内容、销售、善于搞定人、对流量玩法敏感、善于做出高效好卖的产品,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某种“核心竞争力”。

第三,每一种核心能力,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价值网络,发挥的威力才能倍增。

比如上面例1提到的小B的能力,也许特别适合去做一些高净值人群社群,比如一些私董会的用户维护或者一些付费社群的核心用户维护——这个私董会可能会因为ta的存在,用户消费或复购就能提升很多个百分点。

但如果让小B去做1V1的电话销售,可能未见得会合适。

而例2里的小B,做得好的地方也在于,ta会有意识开始跳出来去思考“我的能力要怎样服务于一个价值网络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而不是像小A一样只关注眼前老板交代的工作。

一个行业、一类细分流量-营销打法、某种特定的商业模式,这些都可以是一个价值网络。

第四,个人能力的积累,也是有路径的。

比如我在“商业自由人”系列课程里就提到,一个职场人前3-5年里,可能相对合理的能力发展积累路径是“倒T字模型”——充分夯实一些通用能力的基础上,再在某项专业能力上深耕,能拿到结果。

而到了5年 以上,最后让自己的能力发展积累变成一个“π模型”,又或者是逐渐像“工”字模型演化。

总之,个人的能力积累最好应该是一个不断连点成线,不断可以向上去撬动更大价值,也能让你进入更高维价值网络的状态。

例如,一个人刚开始工作写文案,ta所处的价值网络可能仅仅只是“一群打工人怎么能更高效写出合格的文案,别让老板烦心”。

慢慢的,随着ta的文案能力提升,ta开始专注于“如何写好某一类文案,带来更高转化率”。

再往后,ta又会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能驾驭住更多不同的文案类型,在多种类型文案上都能拥有有说服力的作品”。

再再往后,ta则又聚焦于“如何基于某一类人群或某一类产品,让自己对于它们更加深入熟悉和驾轻就熟,在面向该类人群和产品完成文案方面,可以拥有比绝大多数人更深的洞察”。

类似这样,你会从这个人身上看到很多越走越顺,路越走越宽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是那种身上一堆散点技能,但根本无法连点成线,也看不到很多累加效应出现的状态,则不是那么积极。

所以,在“技能积累和潜在可以带来的杠杆效应”方面,我一般会关注——

1.一个人是否当前已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并能自知,而不是仅仅拥有“执行力”。

2.这个人的个人能力积累和发展路径是否会更清晰,能显著让人看到更大的可能性。

3.这个人是否知道,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往哪些价值网络去靠会带来更大杠杆效应?ta的判断思考有多靠谱?

以上,供你参考。

现在加入,还附赠一次“运营/营销从业者个人核心竞争力测评”的参与机会。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上限有多高(怎么看出一个人高不高)-第1张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