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

时间:2024-02-01 14:00:02 阅读:649 作者:黑古珑咚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第1张

丰镇市地标建筑

丰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处,是乌兰察布市下辖县级市。

丰镇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行政建制“丰川卫”和“镇宁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设丰镇厅,民国元年(1912年)丰镇厅改为丰镇县。

丰镇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的美称,民国初年,隆盛庄、丰镇一带的商业已十分繁荣;民国三年(1914),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的三个镇守使之一的察西镇守使衙署设于丰镇,丰镇成为与归绥、包头并肩的绥远三大城镇。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第2张

古镇隆盛庄景色

丰镇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文化、教育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不少家境较好的人家,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念“洋学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丰镇学子在北平读书的就有将近40人。

一、国立北平大学,10人。

1、齐明,字德轩,男,时年25岁,农学院经济系二年级。

2、班沛,字雨轩,男,时年24岁,农学院农林系一年级。

3、任以信,字仲孚,男,时年22岁,工学院二年级。

毕业后可能任职于绥远省政府,其余资料不详。

4、侯兴业,字沛然,男,时年26岁,法学院法律学系二年级。

5、丁保国,字丕仁,男,时年26岁,商学院法律学系二年级。

6、王瑄,字石如,男,时年26岁,商学院外交领事学系二年级。

7、乔履汤,字允中,男,时年27岁,商学院边政学系一年级。

毕业后可能任职于绥远省政府,著有《抗战三周年敌伪铁蹄蹂躏下之绥远现状记》。

8、邢玉洁,女,时年24岁,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二年级。

9、张得温,字克刚,男,时年18岁,附属高中俄文班一年级。

10、乔履渊,字如临,女,时年18岁,附属高中英文班一年级。

据qrc3219的博客(新浪博客)文章,乔履渊女士后在宁夏银川市定居。其他资料找不到。

国立北平大学,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设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等5个学院和附属高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内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今西安的西北大学是继承北平大学的唯一大学。

二、北京大学,3人。

1、冀丕扬,字一夫,男,时年23岁,法学院经济学系三年级。

冀丕扬(1909~1989),1936年赴日本留学,丰镇解放后,曾任丰镇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科长兼丰镇中学(现丰镇一中)校长,1950年8月任“绥远省立归绥中学”(现呼市一中)校长,1951年3月当选绥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至1971年任内蒙古师范学院副院长,1955年2月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常委,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第3张

冀丕扬

2、张国植,字干廷,男,时年26岁,法律系三年级。

3、王兴,字际五,男,时年23岁,政治系三年级。

三、师范大学,3人。

1、王敬亭,男,时年26岁,文学院历史学系四年级。

2、樊树梅,字韵溪,女,时年22岁,文学院教育学系二年级。

3、班湜,女,时年16岁,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

这个“师范大学”并不确定是北京师范大学还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是现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甘肃省兰州市)。

四、兽医学校,2人。

1、魏世有(1906~1973),字誉彰,男,时年26岁,四年级。

后留学日本,其余资料不详。

2、王国宾,字兴之,男,时年26岁,四年级。

兽医学校全称为陆军兽医学校,隶属国民政府军政部。

五、中国学院(私立),4人。

1、宋盟齐,字睦桓,男,时年25岁,专门部法律系二年级。

2、王国章,字之宜,男,时年24岁,专门部政治系三年级。

3、米芬,字兰如,女,时年23岁,大学部国文系一年级。

4、郭文焕,男,时年23岁,大学部生物系一年级。

六、朝阳学院,5人。

1、高升,字擢卿,男,时年26岁,专门部法律系二年级。

2、张世诚,字实之,男,时年21岁,专门部法律系二年级。

3、弋树德,字滋轩,男,时年22岁,专门部法律系二年级。

4、班志良,字策贤,男,大学部边政系一年级。

5、郭崇,字峻田,男,时年23岁,高中部二年级。

七、民国学院(私立),1人。

刘建邦,字国邠,男,时年25岁,大学部(专业、年级不详)。

八、各独立中学

1、市立第一中学,1人

王国璋,男,时年18岁,高中理科三年级。

2、四存中学,1人。

齐存仁,男,时年17岁,初中三年级。

私立四存中学为今北京八中前身,是当时国内中学顶级名校。由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组织筹建,以清代河北学者颜习斋、李恕谷写的《四存编》命名,取“存学、存性、存人、存治”之意。四存中学杰出校友有我国导弹、航天专家梁守槃院士(1927年毕业),著名物理学家林家翘院士(1927年毕业),我国航空工业部首任部长、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孙志远(1928年毕业)等。

3、弘达中学,2人。

(1)蒿菩(1914~1979),男,时年19岁,初中二年级。

二人台编剧、导演。

蒿菩自幼喜爱戏曲。高中毕业后在原籍经营面粉业。1948年到归绥市经商。1952年,在归绥市参加和平剧社。1956年转入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担任编剧和导演。移植改编《梅玉配》《五姑娘》等近20个剧目,为二人台艺术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蒿菩被遣送回原籍。1978年落实政策后返回原单位工作。1979年,因病去世。

(2)李新春,男,时年18岁,初中二年级。

私立弘达中学当时也是北平中学名校,由东北籍学者吴宝谦、陈乃甲于1922年冬创立,是现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前身。1922年冬到1923年,李硕勋烈士(李鹏总理父亲)曾在校学习。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第4张

弘达中学旧照

4、志成中学,3人。

(1)王振东,男,时年18岁,初中三年级。

1936年8月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南京中央军校),其余资料不详。

(2)李士英,男,时年23岁,高中二年级。

(3)班询,男,时年18岁,高中一年级。

私立志成中学是今北京35中前身,1923年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北京高师”,1923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9位毕业生集资创办,李大钊曾任学校董事会董事。

5、艺文中学,1人。

安吉鸿,男,时年20岁,高中一年级。

安吉鸿(1910~2005),1937年奔赴延安,在延安抗大毕业。建国后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开国上校,2005年在北京逝世。

艺文中学为北京市第二十八中(1999年与北京六中合并为北京长安中学)前身,1925年由北京大学教育系主任高仁山教授等创办,高仁山任校长。鲁迅著名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刘和珍即艺文中学校友。上文中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冀丕扬于1925年秋考入该校。

6、精业中学,1人。

安吉人,男,时年18岁,高中一年级。

安吉人(1914~1997),1934年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校址在西安王曲)上校政治部主任;其后任国民党善后救济总署绥远分署专员。1949年参加绥远的和平起义工作;建国后参加内蒙古师范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的筹建工作;1957年与林雨、荣祥被打为三大“右派”之一;改革开放后曾任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内蒙古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内大历史系教授、内大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私立精业中学,1932年由河北馆陶人王化云出资,与北京大学毕业生傅庆隆在北大北河沿共同创办,傅庆隆任校长。

7、中华中学,1人。

张殿功,男,时年16岁,初中一年级。

中华中学资料不详。杨虎城将军长子,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业功臣、第五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杨振民1937年在中华中学读书。

8、四维中学,1人。

蒿葳,字茂庵,男,时年19岁,初中一年级。

在当时北平就读的丰镇县学生共39人,其中大学16人,专科院校(学院)10人,职业学校(兽医学校)2人,中学11人。其中女学生4人。在当时偏僻的塞外丰镇,有4名女学生到遥远的城市读书学习,说明了文明开化之风已影响到了这里。

在这39人中,有一些是兄弟或兄妹。共同就读于北平大学的乔履汤、乔履渊应该是兄妹;就读于弘达中学的蒿菩和就读于四维中学的蒿葳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就读于艺文中学的安吉鸿和就读于精业中学的安吉人是堂兄弟。除乔履汤、乔履渊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外,其余几对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兄弟,说明了当时相关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尽相同,即使是亲兄弟,学业成绩好的自然就读于名校,成绩不十分突出的就读于普通学校。

丰镇县学子有不少就读于北平当时的大学或中学名校,体现了丰镇县当地的教育水平;另不少学生就读于顶级私立初中名校,也说明了丰镇县人士当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无论古今,没钱人很少能上私立名校。

学生名录来自于1932年12月1日出版的《西北青年》杂志,该杂志由绥远省丰镇县旅平学生会主办。《西北青年》今只存2期,是记录绥远省包括丰镇县各方面情况的珍贵历史资料。

远去的风流1932年绥远省丰镇县北平在读学生名录及部分解读,1937年南京沦陷前逃难的百姓-第5张

《西北青年》

这些学子,曾经都是一个时代的鲜活的优秀人物,随着时光的的流逝,好多人都湮没在纷乱飘渺的历史长河中,难寻其风华和侧影了。

谨以此,怀念偏僻落后地区曾经远去的风流,那时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