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马谡为什么必须死(诸葛亮含泪斩马谡是为什么)

时间:2023-11-20 02:07:17 阅读:615 作者:更加铁心

《三国演义》第96回上描写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以说是十分的精彩。又有国粹京剧《斩马谡》的演绎,使这个故事一直经久不衰,为人所熟知。可你知道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吗?

其实在《三国志》中,马谡是怎么死的,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三国志•向朗传》记载的:“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意思是向朗和马谡交情挺好,马谡畏罪潜逃,向朗知道情况却不举报。

第二种是《三国志•马良传》记载的:“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说的是马谡在牢中死去,诸葛亮为他流泪了。

第三种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戮谡以谢众。”就是说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三种说法都记录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给历史真相加了一层迷雾。于是有人提出,其实可以把这三种说法结合起来,大概猜测:马谡丢失了街亭后,畏罪潜逃了,后来被抓住或者是自首,被关在牢中,并且被处罚死刑,可是还没动刑前就病死了。

(图)失街亭,杨苇(绘)

首先,诸葛亮想不想杀马谡?毫无疑问,答案是不想。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两人的友情很深。在《三国志•马良传》中记载:“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和“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意思就是诸葛亮很喜欢马谡,经常和马谡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一谈就是一整天。

另外,马谡确实是个有才能的人。

虽然他没有守住街亭,但是不可以因为他的一次重大失误,就否定了他的全部。蜀军出征南蛮的时候,诸葛亮曾问计于他,他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要让南蛮安定的话,不能光靠武力,要多靠感化。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策略是正确的。正确分析局势和提出合理方略,足见马谡并非庸才!

也正因为马谡是有一定能力的,而蜀汉本来就缺乏人才。诸葛亮一直想培养马谡更进一步,将来可以委以大任,这应该也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守街亭的原因吧。

可是,马谡还是被判死刑了,诸葛亮为什么会做出“违心”的决定呢?

街亭失守,罪过极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因为当时曹魏方面准备不足,诸葛亮一出军,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投降了,对蜀军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街亭守住了,那么蜀军将有可能占据全部陇右地区,进而图谋长安。可街亭一失守,基本上前功尽弃,只能退军,还会面临被追杀的风险。所以,这一次的战败不可以说不严重!

依法治国,不得偏袒。

诸葛亮管理蜀国能仅仅有条,和依法治国是分不开的。军纪法律严明,当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战败后,诸葛亮处理的很恰当,有过则罚,有功则奖,自己承担起了主要责任,也“请自贬三等”。如果不处斩马谡,怎么向三军将士交代呢?

《三国志•马良传》裴注引《襄阳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对话,蒋琬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杀掉马谡太可惜了吧。诸葛亮回答道: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军法是何等的重要。

马谡为什么必须死(诸葛亮含泪斩马谡是为什么)-第1张

(图)《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晋] 陈寿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多层派系,相互排挤。

当时的蜀汉,存在着多层权力派系,一派以赵云,张飞等为代表,跟随刘备最久,可称为原从派系。二派以黄忠,马良,马谡,诸葛亮等人为代表,他们是刘备在荆州时,投入蜀军阵营的,可称荆州派系。三派以法正,黄权等为代表,是原来刘璋手下的,刘备入蜀后投降的,可称为东州派系。四派以谯周等人组成,是益州本土地方的人,可称益州派系。

很明显,诸葛亮和马谡都属于荆州派系,如果诸葛亮没有严肃处理马谡,其他多方权力派系就会抓住这个“小辫子”,对荆州派系进行攻击。蜀国的权力集团本来就很复杂,这件事处理不得当,非常不利于蜀汉内部的稳定。

更何况,对陛下刘禅,对蜀国百姓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交代。

所以,在这些压力下,诸葛亮不得不判处马谡死刑。

马谡死后,诸葛亮哭了,他的流泪是因为他杀了一个自己不想杀却又不得不杀的人吗?我想不仅仅是这个原因。

懊悔自己用错了人。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意思是,当时,有魏延等一些大将可以使用,而诸葛亮却偏偏用了马谡。虽然诸葛亮的本意是好的,他想进一步培养马谡,让他能建功立业,可正是诸葛亮执意要选定的这个人丢了战略要地街亭,如果当时诸葛亮选个更靠谱的人,也许北伐就有望了。

没把先帝的告诫放在心上。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着:“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刘备在生前就对诸葛亮说过马谡是个能力有限的人,不可以大用,可是诸葛亮没听。果然马谡真是言过其实,诸葛亮肯定后悔自己没听先帝的忠言。

对往后北伐的迷茫。

首次北伐失败了,后面将更加困难。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诸葛亮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艰难的北伐战争,他平定中原的志向何时能够实现呢。

马谡为什么必须死(诸葛亮含泪斩马谡是为什么)-第2张

(图)诸葛亮舌战群儒,萧玉田(绘)

加重了蜀汉内部矛盾,百姓生活的疾苦。

胜利了当然最好,失败了肯定会有流言蜚语出来。要知道,诸葛亮主张的北伐,并不是人人同意的,这些势力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等话来反对诸葛亮。内部矛盾的加重,往后发动北伐战争的阻力更大。

另外,战争务必需要兵马军队,粮草军械,这些还不得从百姓的税收里面来,还不得让青壮年去参军,蜀国人口本来就不多,经济也一般,负担那么重,百姓会不满。

只是眼泪并不能挽回诸葛亮用人的过失,第一次北伐失败是残酷的事实。不过,诸葛亮并没有被击垮,他在不断地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努力着。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