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

时间:2023-11-19 09:25:00 阅读:156 作者:脆吟枫萧夕

地球的两极堪称是人类资源宝库,虽然气候严寒,但地质、冰川、冻土和陆地生态都极为特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张

正因如此,我国很早就对南北极的科考项目十分感兴趣,直到1985年长城站在南极建立,我国正式实现了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然而,与南极不同,北极的领土早已被英美苏等大国瓜分殆尽,想要建立科考站实在难如登天。

然而,1991年,我国突然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北极条约”,规定了北极领土的所有权,而中国竟赫然在列,北极黄河站的建立这才被提上日程。

那么,这个“北极条约”到底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拥有北极的领土所有权?黄河站建立过程中又有哪些趣事发生?

北极土地上的意外之喜

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在南极洲菲尔德斯半岛上正式竣工,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成功填补了我国科研领域的一大空白。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2张

在长城站建立以后,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可以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以及地磁和地震等常规观测,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长城站的建立得益于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该条约中指出,南极洲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为5000万平方公里。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3张

并且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的目的,所有国家都平等地拥有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

这一条约极大促进了科考中的国际合作,中国也理所应当地享有在南极设立科考站的权利。

然而,在长城站建立后,中国科研人员却有些忧心忡忡。

原来,两极虽然气候类似,但地质条件、物种分布都截然不同,仅有南极科考站无法满足科研需求。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4张

但在北极却没有类似的条约,所以领土已经被美国、俄国和欧洲各国分别占有,中国要想从中分一杯羹,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后来,中国曾试图与其他国家协商,希望能租借对方的土地用于科考项目,但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这件事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国著名探险家高登义的一次意外发现,让事情发生了转机。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5张

高登义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1991年,高登义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以及中国等四国联合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活动结束之际,挪威教授送给了高登义一本自己撰写的《北极之南》。

随后,高登义详细地翻阅了这本北极的“百科全书”,很快,《斯瓦尔巴条约》的名字映入他的眼帘。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6张

这个条约中规定,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隶属于挪威,但缔约国均享有该群岛的一切资源,而在缔约国名单中,“中国”二字竟赫然在列。

看到这些高登义大为激动,这也为中国能在北极展开科研提供的证据。

那么,这个条约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中国也是缔约国之一?

要想说清楚这些,我们不得不从斯瓦巴尔的历史开始讲起。

《斯瓦巴尔条约》的由来

从17世纪到上世纪初,依靠各国探险家的功劳,北极的各大岛屿及周边陆地都各有其主,被世界各大国所有,而只剩下斯瓦尔巴群岛仍然在国际主权外游荡。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7张

按照国际惯例,要想确定一个地方的领土权,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发现”和“有效的行政管辖”。

然而,对于斯瓦尔巴群岛而言,这两个要素都不具备。

1596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首先发现了该群岛,那是他生前的最后一个航行。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8张

在经过熊岛后他继续北上,直到发现了一片被白雪覆盖的岛屿,船员们都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震撼。

巴伦支随即将该岛命名为“斯瓦尔巴群岛”,也就是今天常用术语“冰原角峰”的意思。

不过,在巴伦支的报告中,他没有宣称对这片群岛的所有权,不幸的是,很快他便因败血症死在了回国途中,所以荷兰也无法顺利拥有斯瓦尔巴群岛。

此后,英国探险家亨利与芬兰探险家肖尔德曾多次抵达斯瓦尔巴群岛,并先后在那里发现了大量鲸群和煤矿。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9张

随着地理和资源的的大发现,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欧洲探险家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捕鲸猎熊、开采煤炭等活动逐渐在斯瓦尔巴群岛流行开来,一些城镇也逐渐形成。

进入上世纪20年代以后,挪威和俄国人占据了当地的主流,但挪威国力有限,俄国则处于内战之中,自然无暇西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对斯瓦尔巴群岛虎视眈眈的欧美列强便先后到来,他们都想在这里占据更多的资源和土地。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矛盾与冲突逐渐爆发,大规模的武力交锋看来也无可避免。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便是要确定群岛的所有权,于是各国经过妥协后提出。

让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分享当地的矿权和捕捞权。

就这样,在美英法等18个国家牵头下,《斯瓦巴尔条约》被提上了日程,按理说,中国当时正值军阀割据的动乱之中,根本没有抵达北极,为什么中国也是缔约国之一呢?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0张

5万劳工的生命换来的条约

原来,1925年开始,为了扩大条约的影响力,美国、英国和法国分别拉拢同盟加入此条约。

其中法国向北洋段祺瑞政府发出邀请,希望中国能派出代表,前往巴黎签订《斯瓦巴尔条约》。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1张

当时,中国与斯瓦巴尔群岛的距离高达3000公里,段祺瑞政府也对条约内容兴致寥寥,从未有过分享当地资源的计划,但法国政府发出邀请的目的却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安抚中国政府。

1917年,中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协约国”一员,在战争期间,中国曾派出了5万劳工。

这些劳工在欧洲战场上修路架桥,甚至被编入部队奔赴前线作战,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劳工们不辱使命,完成了大多数任务,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由于战争惨烈,他们几乎全部在战场上牺牲。

不仅如此,在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一方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利益被出卖给德国、日本等列强,导致国内民怨不断。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2张

正因如此,法国政府将《斯瓦巴尔条约》作为给段祺瑞政府的一点小恩小惠,用来稳住中国国内沸腾的民情。

第二,增加条约的合法性。

由于此前参与条约拟定的国家中亚洲几乎没有大国在列,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这样的条约迟早遭遇信任危机。

所以法国才拼命拉拢中国,试图将中国作为亚洲的代表,扩大条约影响力,以便西方列强能堂而皇之地瓜分斯瓦巴尔群岛的利益。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3张

不仅如此,当时法国邀请中国加入《斯瓦巴尔条约》,也是法国拉拢中国的一种手段。

然而很快便遭到了段祺瑞政府的拒绝,因为从清末开始,中国早已签订了不计其数的丧权辱国条约。

每次条约的签署,都是对国家利益的出卖,所以一听到“条约”二字,段祺瑞犹如惊弓之鸟,根本不想参与。

但法国的所谓“邀请”,其实不过是“胁迫”的另一种说法,段祺瑞根本没有选择。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4张

最终他只能派代表前赴巴黎,成了缔约国成员之一,为了防止舆论爆发,段祺瑞政府还特意在国内隐瞒了此事。

在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上世纪中叶,这一条约很快便在炮火中被损毁,也很少有人再记得。

不过,1991年高登义教授发现了这一条约后,立即向国内汇报,当时国人就像首次发现北美洲的哥伦布一样欣喜若狂,针对北极的科研考察也逐渐展开起来。

北极黄河站的建立

1999年,中国先后组织了两次“雪龙号”船北极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5张

经过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在极地考察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和英美等老牌极地考察国家相比,中国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北极缺乏一个固定的考察点,使得科研工作无法长期稳定地进行。

根据《斯瓦巴尔条约》的规定,中国完全可以和其他国家一样,在群岛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科考站。

但这个想法影响到了既得利益者,所以遭遇了重重阻碍。

其中美国、挪威等国都发表声明,禁止中国前往建立站点。

然而,凭借着白纸黑字的条约,中国据理力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泛争取支持,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2001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不得不致函邀请我国赴斯瓦巴尔群岛考察并建站。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6张

南极科考站名为长城站,那么,北极科考站该叫什么名字呢?

这一次,我国选择了集思广益,以网络投票的方式决定站名,按照征集方案,共有3000个备选名从网站中产生。

经过投票,筛选出30个最终候选站名,并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提交中国极地考察工作咨询委员会处理。

在经过一番仔细的磋商后,20名委员郑重宣布:“中国北极黄河站”排名第一,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便因此得名。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7张

确定名字后,黄河站的选址问题又随之而来,经过我国科考人员对北极地理环境的研究,最终选定了科考站的具体位置——新奥尔松,将黄河站建在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新奥尔松是北极科考的热土,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

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里,此后美国人、挪威人和意大利人先后来到这里,并从此处驾驶飞机或飞艇飞越北极点。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8张

后来,挪威、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都在新奥尔松建站。

黄河站修建于此处,有利于和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分享数据、互通有无,对于当时的中国科考队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同时,新奥尔松的人类活动较少,主要都是各国科学家聚集于此,所以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做得很到位,对长期研究十分有利。

选址结束后,我国租用一栋二层小楼,分别建设了实验室、办公室、休息室和宿舍等,其中楼顶有五个小阁楼,是北极科考中极为重要的设施——极光光学观测平台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19张

每逢春秋季节,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都会轮流上台观测,极夜来临时,黄河站更是每晚派出2名极光观测队员上站考察,平时则用机器自动观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北极科考有着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中便有一条是不准锁门,且门全部得朝外开。

这是因为当地时常有北极熊出没,非常危险,一旦熊来了,任何人都得迅速跑到房间里避难,而北极熊只会推门,不会拉门,所以特意将门设计成朝外开。

2004年中国建立北极黄河站,进行北极区域的科考工作,这也是全球第八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的北极科考站。

一份遗忘66年的北极条约(南极条约简介)-第20张

今年,北极黄河站将迎来17周年纪念日,经过科学家们十几年的努力,黄河站俨然已经成为一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北极考察站,不仅肩负着这一地区日地相互作用观测的国际责任,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果。

然而,回溯建立之初,黄河站竟然是我国凭借“北极条约”捡的一个大漏,如今看来,这却是值得世界其他各国羡慕。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