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西游记的作者或许不只一人(西游记所有作者介绍)

时间:2023-11-19 15:28:55 阅读:217 作者:鹧鸪哨鸟

西游记的作者或许不只一人(西游记所有作者介绍)-第1张

86版《西游记》电影谁挑担谁牵马误导我们几十年

反复阅读《西游记》原著,越读越觉得这部作品伟大,每读一次必有新意,包括的内涵实在让人感到高深,作者想反映的思想确实让我们感到震撼,而且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从而也能够解释为何这部作品有如此多人在进行解读,而且越解读越新鲜,越能看出这部作品的奥妙,也许有人说作者当年根本没有想这么多,丁丁不这么认为,丁丁认为,这部作品作者确实饱含了他太多的想法和感情。

然而,在多次阅读《西游记》之后,虽然现在我们认定的《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但丁丁觉得这部作品的作者似乎不只一个人,应该有几个作者,最后只不过由一个人最后将各章节、故事进行前后的连缀贯穿而成。丁丁唯恐引起读者的愤怒,多次想写出自己的看法却一定不敢下定决心,但这次,丁丁再次一字不漏的阅读一遍之后,似乎越来越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谁牵马谁挑担前后个别章节有矛盾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西游记》各章节的故事相对独立,要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要么几个章节连缀成一个故事,但几个主要人物是确定的,所以,如果是一个作者写下来,几个主要人物的爱好、分工应该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前后不同的情况,然而,如果仔细阅读《西游记》原著,你会发现这几个主要人物在各章节的表现还是有细微瑕疵的,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唐僧师徒的行李到底是谁挑的,大家也许会说这很清楚,唐僧先收孙悟空一个徒弟时,由孙悟空挑着,然后收复猪八戒之后,由猪八戒挑着,最后在流沙河收复沙僧之后,就一直由沙僧挑着。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实是86版《西游记》电影误导了我们这么几十年,你如果仔细阅读《西游记》,其实在自从收复猪八戒之后,他们的行李一直就由猪八戒挑着,即使收复沙僧之后,猪八戒也是从事着挑行李的任务,沙僧实际上是牵马的。其实这种分工才符合唐僧几个师徒的特点,唐僧是师父,也是凡人,坐马,这没有任何争议;孙悟空本领最大,除妖斩魔,开山劈路,所以,他在最前面;白龙化身成马,专职成为唐僧的坐骑,这些都没有争议。唯独有争议的就是猪八戒和沙僧的分工。但是,86版电影《西游记》是将行李分给沙僧挑,但是,在原著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各章节的描写有所不同,且绝大部分的章节写的是由猪八戒挑行李,沙僧牵马,只在个别章节如在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也就是孙悟空画圈要求唐僧、猪八戒、沙僧他们坐在圈中不要出来的那个故事,有这样的描写“八戒采定缰绳,沙僧放下行李”,在其他绝大部分章节中写的都是猪八戒挑行李,而在最后一回如来行功论赏时更能确定是猪八戒挑行李,如来在封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时最大的原因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这充分说明猪八戒在西天取经途中最大的分工是挑担,并非牵马,而真正牵马的正是沙僧,从如来加封其为罗汉时也能够证明。“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其实,他们这样的分工才符合实际,因为沙僧本为卷帘大将,曾做玉皇大帝的贴身护卫,现在,由他牵马,做唐僧的贴身护卫,是其最大的强项,这也是人尽其才,当年观音叫沙僧去西天取经本意也是如此。而猪八戒是天庭高官,深知官场规则,保护机密是最大职责,所以,猪八戒挑行李,也是在保护他们的各种进出关文碟,实际上就是档案,也是机密,由他保护最合适不过。但为什么在《西游记》原著各章节中会出现这样的纰漏呢?丁丁认为,应该是不同的作者在分工写不同章节的时候,理解不同,所以,出现了各章节不一致的情形,而最后整理的作者,由于原著实在太长,在审稿时没有发现,在个别章节没有修改成一致,导致了这样的漏洞。但无论如何,挑担的任务由猪八戒承担,沙僧是牵马贴身保护唐僧的那个人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之所以让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沙僧挑担,猪八戒牵马那是86版《西游记》电影误导了我们这么30多年。

二是个别章节衔接生硬,不合故事的发展正常脉络。《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唐僧对孙悟空由一个不相信到相信、完全依靠的过程,孙悟空也由一个顽皮到忠心耿耿的过程,最后同心协力,精诚团结,最终西天取经成功。但是,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有反复,尤其是个别章节,如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假美猴王”这一节,这个故事出现在这里就不合常理,要出现应该出现在取经刚开始的几个章节,因为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对佛的诠释已经超过了唐僧,而且唐僧师徒早已在内心都达成了一至,孙悟空已经实际上成为了核心,唐僧是深信孙悟空不疑,孙悟空怎么会再次去打死几个凡人强盗呢?他要制服强盗的方法有很多,何况,孙悟空向佛的态度已经坚决,决不会有可能去打死凡人,所以,唐僧也不可能执意驱赶孙悟空,因为唐僧已经明白,没有孙悟空,唐僧是不可能到达西天的。大家发现没有,自从孙悟空把被妖怪变成老虎的唐僧挽救回来之后,除非是除妖需要,唐僧再也没有对孙悟空念过紧箍咒,所以,这个章节出现在这里不合常理,最大的可能是有作者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但《西游记》的故事正在上演,各作者尤其是最后的整理者又认为这样的故事很不错,值得添加进去,虽然有硬伤,与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似乎脱节,但能够增加《西游记》的精彩程度。后来有作者在全面整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多加思考,还是把“真假美猴王”这个章节加在这里。

三是各章节使用的俚语显示的地方互不相同。《西游记》之所以我们都能够基本读懂,而且流传甚广,那就是文言文的成份并不多,没有多少文化的人都能够看得明白,因为使用的方言很多,几乎整篇都是由方言也就是土语或俚语构成,很生动。但是,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俚语似乎来自许多地方,既有北方的俚语,也有南方的俚语,更有许多省的俚语,丁丁来自南方,我们南方的俚语在文中到处都是,但同样有太多的北方包括更小的各省市俚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地方的俚语,难道是作者通晓南北各省市的俚语,虽然有这种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成长的环境,说的话,写的文字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生活地方的乡土气息,所以,最好的解释应该是《西游记》中的各章节由不同的作者完成,而每个章节之所以出现不同地方的俚语,那是因为这些作者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大家仔细阅读,一定会发现这样的特点,无须丁丁举例。

四是各章节的文字风格不同。《西游记》是一部典型的章回体小说,但阅读各章节,你能体会出各章节的文字风格不同,有的故事一回就写完,有的一回写几个故事,有的几回完成一个故事,不是哪个故事重要,哪个故事不重要,应该是因为不同的作者,擅长的文字风格不相同,有的擅长对细节的描写,有的擅长对故事的总括,有的擅长轻描淡写,有的擅长加以升华……所以,就导致了各章节的侧重各有不同,尤其是文章中因为作者理解或看法的不同,即使对土地公公、天上各大神仙的描写也有细微的不同,当然,最终应该有一个总导演式的人物把关,尽量描写得前后一致,但即使再小心、再仔细,但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文字风格带来的不同事实。

至于《西游记》流传到现在作者为何只署名吴承恩,丁丁并不想去讨论,因为丁丁手上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去探讨,但通过几次仔细阅读《西游记》原著,总觉得《西游记》的作者不应该只有一个人,应该是多人合写,最后由一人审稿,编撰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明朝时期文艺的特点就应该找到原因,明朝时期之所以流行小说这样的文学形式,那是因为明朝开始已经流行说书演戏这样的大众文艺娱乐或享受形式,而《西游记》在此之前就有各种版本在流传,有老板或许看到了《西游记》的市场广阔,想将《西游记》完整的演绎出来,于是,组织一批创作者进行各种深加工,最后由一人进行审稿、整理,然后是一边加工一边演出,最后在第一次演完之后终于定稿,然后在以后的说书、演出的过程中就以此为最后版本。至于文章最后为何只署名吴承恩,要么是吴承恩的贡献最大,不但是总体的策划者,文章整体的构思者,故事整体情节的指导者,或者还是某些重要章节的创作者,其他创作者只是填空一样完成一些章节,而最后的审稿者、整理者、上下的衔接,包括润色、故事脉络的整体编排都由吴承恩来完成。在那个署名权不太重视的年代,最后只署名吴承恩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他的贡献最大,其他作者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当然,以上只是丁丁个人的阅读心得,是不成熟的个人想法,至于正确与否,希望与对《西游记》同样感兴趣的读者来共同交流、探讨,丁丁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如果能够对研究《西游记》真有所贡献,丁丁自然感到无比的欣慰。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