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

时间:2024-03-28 02:00:02 阅读:465 作者:无名指爱

李白这首《子夜吴歌•秋歌》中曾经写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然惯知李白写作爱好夸张的方式,但是这里的万户捣衣声初读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吃惊。

因为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种误解,将诗中的捣衣想象成了女子河边浣衣的场景。

实际上诗中的捣衣并非此意,捣衣虽然有这种含义,但是在这里的捣衣则指中国古代裁剪服饰的民俗习惯,女子将织好的布料放在平滑的石板上,用木棒敲平,达到柔软的地步可以更好的裁剪衣服,所以称之为“捣衣”。

在古代,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一般的,可以称之为贫困,而作为家中的管家婆,女子自然要能省则省,身着的衣服也不会过于奢华,所以葛麻是她们的首选,也因为这种织品过于粗糙,所以女子也只能对其进行“捣衣”,让它变得可以裁剪。

同时,这些女子为了能省下点灯的油钱,只能选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进行“捣衣”。

所以李白这种看似夸张的写作方式却放大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无奈和困苦。

而在唐代文学界中,还有专门为“捣衣”所作的“捣衣诗”,也正因如此,唐代“捣衣诗”中的捣衣活动在诗人笔下,演变成了对征妇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故土思念的寄托。

没想到,小小的捣衣活动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的情感,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地感受一下“捣衣诗”背后的寓意。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1张

一、由来已久的“捣衣”传统

捣衣活动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文化不仅仅是存在于文学界,更多的也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捣衣作为中国传统的劳动人民民俗习惯的一节也更应该被人们所了解和记住,从而让我们更加地了解我们生活当中劳动人民的智慧。

01.什么是“捣衣”?

现代我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用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做的,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衣服不仅舒适还结实。而大多数衣服原料也可以用机器来生产,省去了大部分的人力。

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就没有这么幸福了。不仅衣服原料需要自己织,衣服成品之前所有的步骤都需要女子亲力亲为。

宋元时期,中国才开始引进棉花,所以在此之前的唐朝时期,平民只能穿麻布,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财力穿丝绸,而麻布很难做成衣服,麻布纤维很韧,人们穿久了也会觉得硬,为了方便裁剪和穿着,女子在做衣服的时候就会用木槌捶打,这个过程就叫做“捣衣”

细想一下,在没有棉花的时候,普通百姓都是穿着麻衣并且进行捣衣活动,可见捣衣这种习俗的确历史悠久,而这就是我们中国以往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捣衣。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2张

02.用什么捣衣?

在现如今保存完好的唐朝《捣衣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并了解到唐朝女子捣衣用什么工具进行捣衣,正如杜甫的诗中写道,“秋至拭清砧”,而杨凝又写道“砧杵闻秋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捣衣”的基本工具应该是杵和砧。

说白了就是砧板和槌子,因为捶打衣服需要坚固的砧板,所以石板成了女子们的爱物,试想一下,如果很多女子都在用槌子敲打石板又怎会不发出,万户捣衣声的声音呢,所以李白的描写实际上看来也并不夸大其词。

虽然捣衣工具过于简单,但是唐朝女子却能用它做出贴身的衣服来,可见古代的女子是多么的心灵手巧。

唐朝诗人也多用捣衣一事来赞美女子的勤劳品德,而更多的女子也是并不以劳动为耻,反而将它当做一种荣誉,在民间习俗当中,捣衣工具也是女子勤劳的象征,就连古人嫁亲也会用捣衣工具作为嫁妆带进夫家。

而这种民俗也多被诗人写进诗中来进行讴歌。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3张

03.怎么捣衣?

在古代,人们多是过着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科技水平有限,所以很多劳动工作都必须依靠劳动力,人力。

而这种男耕女织的社会也促进了男子耕田,女子操持家务生活方式和劳动分配方式的产生。

其中裁剪衣服这种活计也就压在了女子身上,但是裁剪衣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捣衣,女子将需要裁剪的麻布料子铺在石板上,再用槌子反复地进行敲打。

在这里也需要讲一下女子如何敲打,明代学者杨慎曾在书中写道,“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由此可见,这种“捣衣”活动并不是一个女子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她需要与另一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捣衣。

所以在之前我们的理解中,觉得捣衣很轻松是错误的,相反这是一种特别费力和麻烦的劳作,而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快乐的我们,应该更能体会到当时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不易。

从而对劳动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这就是捣衣活动,这种在中华大地上,劳动人民手中进行的捣衣活动。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4张

二、捣衣——小小的动作寓意却大

一个砧板,一个槌子,反反复复的捶打,简简单单的工具和容易上手的捣衣动作,就构成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手中的劳作活动。

礼物虽轻,情意亲却真,捣衣虽简,但寓意却深。

在文学者的眼中,这小小的捣衣动作却蕴含着无限情感,而这深层含义,也在诗人的笔下被逐渐放大,成为一种意象。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捣衣活动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寓意吧。

01.从捣衣到缝衣再到寄送征衣,凸显征妇劳苦

捣衣本质上是一种劳作方式,所以古人在一开始也是将其作为普通的劳作活动,直到文人将捣衣活动写到诗中才逐渐被人们另眼相看。

虽然唐朝时期,李白将捣衣写到诗中才将描述捣衣推向高潮,并引发了后来众多诗人对捣衣活动的吟咏,甚至是给了它一个象征意义,被后人熟知。

但是早在六朝时期,就有文人把捣衣活动引入文坛,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也多借助捣衣活动来表达闺中哀思和寄托离别忧愁。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5张

而唐朝时期因为社会环境不同,社会风俗不同,文人的认知也大不相同,所以文人用捣衣活动来表达的内容和含义也就有所不同了。

唐朝时期,统治者采用与前朝不同的军事理论和行军方式,所以一般是招募众多士兵来驻守边疆,保家卫国,为此从军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这些军士进入边疆,自然是缺衣少食,所以就需要士兵的家人为其殚精竭虑,准备衣装。在普通人只能用麻衣的情况下,征人的妻子也只能是亲自裁剪所需衣装,其中最主要的过程就是捣衣了。

而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征人妻子只能不断地捣衣、裁衣,寄托自己对征夫的思念之情。诗人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经历了战争,同时又厌恶战争,而他们又亲眼所见征人妻子的捣衣活动,有所感触,所以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进诗中,借助“捣衣”活动来寄托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并表达征妇的劳苦。

在众多诗人的描述中,渐渐地,捣衣活动就成了征妇的象征,用来体现征妇的劳作之苦。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6张

02.捣衣背后往往意味着残酷的战争,因此征夫在羁旅时面对捣衣最容易触动故园之思

在捣衣成为表现征妇意象的过程中,一些诗人开始另辟蹊径,用捣衣活动来表现一些其他的情感,其中就有征夫的思乡之情。

当妻子裁剪好的衣物送到军营中的时候,这些征夫就会产生思念之情,当带着妻子熟悉的气息的衣物送到他们手中,征夫难免会触物生情,回想起妻子反反复复的捣衣声,回想起自己的家园,在那里有自己温暖的家庭,有父母妻儿,可惜因为战争,自己注定与家园离别。

诗人的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幅心酸画卷,不仅凝练着诗人对于战争的愤恨,更是传递了征夫思故园的情感,而这正是战争的悲剧。

所以这就是小小的捣衣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万户捣衣声唐朝的捣衣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凉州-第7张

三、结语

在古代,捣衣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方式,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能别有一番深意,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年代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六朝时期,政局动乱,文人多用捣衣表现幽怨情感,而唐朝战争征兵,文人们却用它来表现征妇的哀愁和征夫的思念。

所以在深层理解中,捣衣这一个历经弥久的民俗活动也在侧面表现了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