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

时间:2023-11-19 18:15:59 阅读:259 作者:尘世梦

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一个公认的悲情人物。提起豹子头林冲,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逼上梁山,因为林冲就是被逼上梁山的第一人,作为代表,他的境遇比其他英雄更惨,也更让人同情。

《水浒传》中关于林冲,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尤其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还被录入语文课本,接受广大学子学习。记忆最深的是书中一张配图:林冲身着披风,肩扛长枪,在漫天大雪中回头瞥来,睥睨一切的英雄态尽显无疑,让我辈少年无限神往,课后纷纷身披被单,肩扛扫把,争相模仿。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1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豹子头林冲,在我们学生时代,就是作为英雄般的存在。

但现在上很多人会突然惊奇的发现,林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说其心机深重者有之,说其人品低劣者有之,更有甚者,直接将林冲定义为人渣。总的来说,就是林冲是个人品极有问题的人。可以讲,林冲是继宋江之后,被诟病最多的一个人。

那么,林冲真的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不堪吗?个人认为并非如此,林冲性格有其忍让懦弱的一面,但他绝非人品低劣之人,更不可能是所谓的人渣。相反,个人认为,按作者的原意,是要将林冲塑造为一个纯良纯善之人,至少在"山神庙"章节之前,作者是如此安排。

为什么说林冲在作者笔下是一个纯良纯善之人

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明白《水浒传》作者的立场与观点。《水浒传》其实就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具体在北宋末年,当时官场腐败,奸臣当道,以致最后"官逼民反",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聚义梁山,替天行道。所以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官逼民反,乱自上起

作者在文初引出高俅,并将其描写的一无是处:

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2张

高俅

但历史上的高俅并非如此不堪,他本是苏轼的小吏,后虽属近臣发迹,但口碑也不至于如此之差,一些野史上记载他:

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

但在《水浒传》中,高俅被描写为一个全无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的混混,四处被人嫌弃,避之唯恐不及。却因会踢两脚球,就官至太尉,后又多次陷害忠良:逼走王进,构陷林冲,驱走杨志……

作者刻意丑化高俅,无非是要强化"乱自上起"的观点,抨击当时的朝政,就因朝廷腐败,任用奸臣,贤良受屈,所以众英雄才被逼上梁山。

应该说,《水浒传》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其批判性,其次才是文学性。

但此处存在一个矛盾,在任何时代,落草为寇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像杨志在王伦劝他落草是就有一段心理描写:

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而在当时的封建皇权时代,这种"忠君"思想尤其深入人心。为了让梁山聚义更加合理,体现作者的批判性,作者在极写以高俅为代表的朝政不堪的同时,还需要渲染梁山英雄的孝与义,最终体现被"逼上梁山"的无奈。

纵观全书,尤其是前十几章节,作者的行文倾向是非常明显的,高俅的浑,鲁智深的真,武松的勇,史进与宋江的义等等,无不是为作者的批判性和上梁山的合理性做铺垫。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3张

林冲

而林冲,这个真正被逼上梁山的第一人,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人,作者不可能会将其设定为一个不仁不义,品行低劣的人渣。相反,作者只会极力去渲染他的善,并突出其无奈,否则,一个不仁不义,德行有亏的人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作者"乱自上起"的观点就会站不住脚。

所以纵观全书,个人认为作者的原意,是要将林冲设定为一个性格懦弱,百般隐忍的良善之人。性格懦弱与隐忍,是为被步步紧逼做铺垫;良善,是赋予其上梁山的合理性。

今人分析林冲,认为其品行低劣,有受金圣叹的影响,金圣叹评价林冲为"毒人",又在林冲休妻处进行了极具阴谋论的评价:

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夹批: 高衙内也,却不直说高衙内,盖恐伤其心也。】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

所以很多人根据"毒人"二字将林冲简单理解为歹毒之人,然后脱离全书意图,在文中扣字眼作为佐证,个人认为失之偏颇。对一个人物的评价,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与原著,了解作者的意图,这也是个人在此文中对林冲其人进行分析的前提。

林冲的良善在书中有哪些体现

林冲的良善在书中多有体现,着笔最多处是在李小二。李小二在东京偷了钱财,本要送官问罪,亏得林冲说项,还为他给人赔了些钱财,才让他得以脱身。后来李小二离开东京,又是林冲资以盘缠。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意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李小二本是一酒生,与林冲地下天上,犯的又是偷盗之罪,但林冲仗义疏财,多次相助,可见其良善之心。后林冲见李小二夫妻不忘恩情,在自己落难时还不忘给些银两给夫妻二人作为本钱,两相映衬,林冲的善更加凸显。

因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银。

况且林冲被发配后,书中亦有提到,他多得柴进的救济,又用这些钱,救济满营囚徒。林冲对周边的人都乐于帮衬,急人所难,可见其是良善之人。这样的人,如果说他不仁不义,人品低劣,是没有道理的。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4张

林冲雪夜上梁山

对林冲人品低劣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几点:

1、野猪林刻意透露鲁智深信息致其被通缉,是为不义;

2、休妻为己,是为品行低劣;

3、妻子受辱,不关心其妻是否受伤,反问是否被点污,实属人渣行径;

4、火并王伦,以怨报德,是为不仁。

以上四点,构成了林冲不仁不义,品行低劣的罪证。第四点不做具体分析,因火并王伦发生在"山神庙"之后,此前林冲多次忍让又遭多次迫害,其原有价值观已经开始崩塌。"山神庙"时怒杀仇人,是他转变的开始,这点从王伦要他杀人纳投名状时,他毫不犹豫就提刀去杀无辜之人可以看出。"山神庙"之后的林冲,其性格已经不复之前的隐忍和良善。纳投名状时的林冲目的只为活着,之后的林冲目的只在复仇。

对前三点,结合上下文进行一些分析。

林冲是否刻意透露鲁智深信息

个人认为,并没有。关于林冲透露鲁智深信息,原文如下:

两个公人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林冲道:“这个值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

仅从本句来看,林冲的这句话,就明显透着一股自豪感,前文写鲁智深一禅杖打得一颗松树二寸深,董超薛霸惊惧不已,此时林冲再说:"这个算什么,想当年相国寺的一株柳树,被他连根拔了出来!"

林冲很明显就是为有这样的弟兄而自豪,顺便在旁人面前再高抬兄弟一番。

况且,前文就已说明,董超薛霸早已猜出智深其人,已商量好回去后状告鲁智深,就算不是鲁智深,两人只要躲得干净,也必是鲁智深无疑了。所以鲁智深身份泄露最后被逼走,与林冲毫无关系。

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舍着还了他十两金子,着陆谦自去寻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上干净。”董超道:“也说的是。”两个暗商量了不题。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5张

鲁智深

若实在说林冲有过,那也只能说他毫无心机。其实从书中来看,林冲实在是一个没有心机之人,如买刀时脱口而出"好刀",完全不符合一个买者的身份,再喜爱,也不能流露,否则岂不是给卖刀者坐地起价的底气?林冲前期的所有行为,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这也是他无限隐忍和内心良善的结果,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去主动构陷他人的,尤其是自己的救命兄弟。

另外一点,有人认为林冲与鲁智深上梁山后感情淡薄,不复以往,以此作为鲁智深深恨林冲出卖的佐证。《水浒传》写的是一百零八将聚义的故事,作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很正常,况且上梁山后,作者的写作重点已不再是个人,不多着笔墨于两人的交情,实属正常。

林冲休妻是否为己

林冲休妻,个人观点是:不为己,为其妻。

林冲与其妻感情深厚,本是羡煞旁人的一对璧人,却也因妻惨遭陷害,差点送命,但无论林冲处于什么境遇,他内心还是记挂着妻子。在晁盖上山后,林冲希望接妻子上山,就是明证。如果林冲休妻为己,他完全无需如此。

林冲休妻,其意本在保护妻子。被发配千里,担心其妻在家受高衙内威逼,又无人帮她出头,劝她找个好人家嫁了,再担心自己又生死不保,怕误了妻子一生,是一片好心。林冲休妻,有大段描写,读来让人心酸。

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林冲见了,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说,已禀过泰山了。为是林冲年灾月厄,遭这场屈事,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

金圣叹评"好头脑"是暗指高衙内,个人非常不赞同,试问,如果林冲的确担心受其妻连累,何不早将其妻送给高衙内,自己都要被发配了,还有心思玩隐语?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早与陆谦密谋设计献妻,既保全自己的前途,又不堕自己的名声。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6张

林冲休妻

林冲的"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一句,被解读为休妻后再无瓜葛,如此高衙内不会继续陷害他,是一种自保的手段。但此句因缺乏主语,本就有多重解释,结合前文所说作者主要观点和写作意图,个人认为免得被高衙内陷害一句,主语是其妻而非林冲。在林冲心中,陷害他的是高俅而非高衙内。实际之后林冲所有仇恨,都在高俅身上。

林冲在此其实是做的最优选择,无论其是否休妻,高衙内都会继续骚扰其妻,不休妻,他不在身边,无力回天;休妻,若妻子有好人家嫁了,还有一线机会。

林冲此举,实在是对妻子的深情厚谊。

过问其妻是否受辱,是否不妥

林冲上的楼上,寻不见高衙内,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娘子道:“不曾。”林冲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将娘子下楼,出得门外看时,邻舍两边都闭了门。女使锦儿接着,三个人一处归家去了。

"不曾被这厮点污了?"这句话被用作其人品低劣的有力证明,个人非常不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说法也无非就是:"这厮有没有把你怎么样?",或者更直白点:"有没有被这厮侮辱?"

林冲听说妻子被骚扰,心急如焚,冲到楼上,首先是找高衙内,找不见,再问妻子有没有被怎样,有没有被侮辱,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问话。被解读成林冲只关心贞洁,不关心妻子是否受伤,实在是过度解读,正所谓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做男人,太难!

从水浒传作者的立场分析为什么林冲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低劣之人(水浒传中对林冲进行全方位评价)-第7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为何林冲被如此诟病

林冲被诟病,首先源于金圣叹的点评,金圣叹对其休妻一事的点评过于阴暗消极,罔顾作者写作意图,实在失之偏颇,又金圣叹评价林冲为“毒人”,让今人各种理解。自金圣叹始,《水浒传》点评开始出现阴谋论。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源于林冲角色的塑造,林冲的塑造,全然不同于鲁智深、武松这些我们敬佩的英雄好汉,林冲远不如鲁智深洒脱,也不如武松刚烈,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懦弱隐忍,但林冲的塑造,恰恰是最成功的,因为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鲁智深,武松等人毕竟太过理想,而林冲,就是我们周边的人或者是我们自己,在被陷害之前,他的确就是一个普通的体制内的人。他有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有家庭,有一个贤惠美貌的娇妻,闲时陪妻子寺庙上上香,练练拳脚,与朋友喝喝酒,聊聊天。这不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吗?

所以他的隐忍也就是我们的隐忍,他的顾忌也就是我们的顾忌,他有我们普通人所有的良与善,也有我们普通人所有的悲与欢。

我们读林冲时,其实更像是在读自己。

所以个人认为作者将林冲塑造为一个普通人,又让其被步步紧逼,最终第一个走上梁山,是刻意为之。只有这样普通的林冲,才能更加贴近现实,也只有这样的林冲,才会让读者生出同理心,最终以他的痛为自己的痛,以他的遭遇为自己的遭遇,以他的恨为自己的恨,从而让读者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达到批判力度更大,更加深入人心的效果。从这点来说,《水浒传》的作者的确是用心良苦!

林冲为何被如此诟病,其实原因已经很清楚,因为我们从他身上读到了自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隐忍,却希望林冲在虚构的世界代替我们进行反抗,但林冲毕竟没有,毕竟还是令我们失望了。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