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我们如何做父亲,我们如何做父亲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4-28 22:00:01 阅读:944 作者:妲己纣王

我们如何做父亲,我们如何做父亲原文及翻译-第1张

父亲是子女眼中的依靠,也是人伦社会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男人,或许只有当他手上捧着那团软软的肉肉时,才会意识到,过往属于男孩的时光,一去不返了。此后,要学着做一个父亲,撑起一个家,顶起一片天。

父亲不只是生物学上的血脉相传,也不只是社会学上的哺育供养,父亲还是与生俱来的价值输出者,天职在于以塑造优秀的子女来报效和改良社会。古往今来,一茬一茬的为人父者前赴后继,而一代代年轻人踩着父辈的肩膀,走向更高更远更为激荡的人生。

值此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给您奉上“父职的荣光”系列,让我们记录这一份深沉的爱。

文|胡印斌

编辑|宾丝丝

本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14期

我们如何做父亲,我们如何做父亲原文及翻译-第2张

父亲这个角色,每每被打量、被评价、被争论。我们的讨论有感慨过往、有审视现状,更兼展望未来,这一话题总是历久弥新,恰恰是因为父职如此重要,需要时时提醒。

父亲是什么

父亲当然是子女的来处。于千万个中选中你,于人生深处牵起你。是基因传递,也是代际接续。父父子子,瓜瓞绵长。

对于子女而言,父亲的形象可能会呈现阶段性变化,这很有趣,也很真实。小时候,父亲可能意味着百变神通、无所不能;稍大些,父亲可能又是一种覆盖式的威压;再大一些,父亲可能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心目中的“落伍者”;而当挺直的脊背一点点弯曲,父亲又成了一个被呵护的老小孩。

但无论如何,父亲始终是子女心中的稳稳依靠。支撑着,也提溜着;督责着,也护佑着;冷脸的时候多,笑容往往绽放在人后……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记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父亲。父亲在,人生就终有回望和念想。

孩子小的时候,父亲会一趟趟去看,是否睡得安稳,踢没踢被子;再大些时候,父亲会担心他奔跑时会不会摔倒,会不会被陌生人带走;上学了,又开始为学业、情绪、前程操心……此生无终点。

孩子的每一声呼唤,都是一次“封印”;孩子的每一次回首,都是一种确认;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传承的具象化。父亲,简单两个字,却贯通了漫长的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罢,总归是时时奔忙,长久陪伴,永不下岗。

父亲也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所谓家庭,无论中外,无论古今,从来都是最坚实的港湾,而父亲,就是这个港湾的守护者。

尽管现代社会对传统人伦冲击颇多,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一如既往。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父亲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附加要求,既要能挣钱养家,还要能分担家务;要威严刚强,给孩子注入“钙质”,还得细致入微,做好“奶爸”……父亲之难,难在明明很难又要做出云淡风轻的样子。

而这种难,也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角色困境。即“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这个20世纪初由鲁迅先生提出的灵魂之问,至今仍拷问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一道永不过时的时代命题。

也即,父亲不仅仅是一种人伦称谓、一个家庭角色,还是人类社会的价值承载者。每一个父亲,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过渡性结点。承乎前,启乎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这使命如此沉重、简单、直接,对于一代代父亲而言,如何认知父亲的角色,并做得更好,是锤炼,是规训,也是拷问,是警醒。

父亲的意义

我们如何做父亲,我们如何做父亲原文及翻译-第3张

曾看过一则短视频,视频中,一位陕北老农自豪地说,苦了一辈子,把三个儿女都送进了西安城里的大学,孩子们不用再像他这样辛苦了。老人身后是一眼眼窑洞以及望不到头的黄土高原,他脸上的皱纹也如同高原的沟壑,纵横交错。

这无疑是一位可敬的父亲。这样的父亲从来都不孤独,一直都被旌表。作家莫言谈到自己的父亲时也说过,我们高密东北乡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全仗着我父亲的严厉。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

身处艰难境地,父亲的苦往往呈现得更为直观,也更具叩击人心的粗粝与惨烈。

事实上,父亲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指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打苦熬。每一代的牺牲都有价值,每一代的付出都会结出硕果。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父辈的旗帜上,每每点染着不同的主题和色彩。小焉者,意义在于家庭;大焉者,则是世道苍生。

以现代中国而言,面对外敌的凌辱,那些已经身为父亲,或还未来得及为人父的青年,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以男子的血性,对抗强暴,用奋斗和抗争为小家遮风雨,为大国保平安。无愧列祖列宗,不负天地良心。

吉鸿昌在家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张自忠亦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你会感受到“民族忠烈千古”的浩然正气;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你也会在回望莽苍山的时候泪流满面。

那一代父亲,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抛洒一腔热血,托举起民族和国家,为他们的孩子赢得了作为中国人的尊严。

很多人惊叹于电影《长津湖》里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而真实的历史场景,更是令人血脉偾张。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一场不得不吹响号角的战争。那一代父亲,那一批批热血男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立国之战,厘清了大国边疆,他们的孩子和后人得到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改革开放的热烈氛围。以往桎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诸多枷锁,被一点点冲决,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了。

那一代父亲,顺应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释放创造与创新的活力。他们敢为人先,敢于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出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传承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种开创进取的精神。他们的孩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拥有丰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孩子。

而今天这一代父亲,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适逢伟大的新时代,物质丰裕,精神自由,技术进步,又将留下什么样的深刻印迹,并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呢?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悬念但又让人笃定的话题。一代更比一代强,新的时代,新的父辈,自然会以强大的时代赋能,冲决一切网罗,让下一代“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以个体而言,父亲的职责是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哺育后代,展望未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父亲,无疑会由家而国,以个体之爱滥觞,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好、更能自我实现的理想社会,将一个更自由、更昌明的时代交给下一代。

父亲尽职了,家庭才会幸福;家庭幸福了,国家才会安好……如此“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伦理必然,也是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今天如何做一个父亲

很多人都知道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他教育子女的故事更精彩,随着当代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梁家“满门俊秀”每每为人称羡。

梁启超九个儿女中有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人才。翻读他给儿女们写的长信,无论是国家大势,还是儿女婚事,抑或是个人情绪,都在信中密密叮嘱,一位老父亲的操心跃然纸上。

对当下的很多父亲而言,这一案例颇有启发性。此前亦有调查表明,逾七成的父亲认为自己为了养家而工作,教育孩子的事由母亲一人来承担也没什么问题,这显然是偏颇的。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曾指出,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他与父亲的关系直接相关。这也意味着,在子女教育上,父亲不可或缺,大有可为。讨论“今天如何做一个父亲”,非但不过时,反而很有必要。

比如陪伴。父亲的角色意识不能仅仅体现在提供物质滋养,也不能体现在虚幻的权威,而首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在场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想到父亲,也能够看到父亲。这样的陪伴,往往因其坚实的存在而镌刻在孩子的精神谱系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沉默的喜欢。父亲的陪伴,也是任何亲人无法替代的。父子父女一起去做事,更能锤炼孩子的思想和意志。

比如沟通。或许社会对于父亲的评价,更多是山一样的沉默,这也无可厚非。但一个父亲,如果能够放下架子,拿子女当朋友,知无不言,平等交流,渗透浸润,这样的开放和包容,最后收获的可能就是大江大河。

如何平等交流?如何顺畅沟通?如何精准影响?靠威压是不够的,甚至会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出现边际效用递减,越来越没人搭理。这就需要父亲真正改变姿态,多些体贴,多些共情。翻翻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翻翻傅雷家书,都可以有所领悟。

比如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思维有着很大差异,你的云淡风轻,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电闪雷鸣。这中间,能够从孩子的认知出发,多一些“同情之理解”,多一些包容与等待,就显得格外重要。

日常生活中,有的父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动辄出手,还美其名曰“加深印象”,殊不知,此类简单粗暴的行为,除了在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伤痕之外,并无任何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不能听听孩子的心声?为什么不能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比如帮助。孩子要自立,更需要帮助。帮助不是包办,却是成长中不可少的“拐棍”。这是智者的睿智洞察,也是长者的经验分享。一个父亲,理应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多给子女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径的指导,这样,子女才不至于被潮流淹没。

一位企业家回忆,他创业时给公司员工买宿舍,因为资金有限就到处找便宜的房子,他父亲却告诉他,你买的是员工宿舍,重要的是让他们住在一起,离你们更近,更便于工作,所以差的那点钱是不重要的,你要把大小账算清楚。这些话其实很深刻了。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浅尝辄止,太多的精细算计,太多的狭隘自私,这样的方向性指导,无疑会让人受益终生。这也启发当下的父亲们,需要矫正那种碎片化知识传递的倾向,而应更多聚焦于整体性的价值引导。

当然,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有一个前提和基础,这就是身教,就是先做好一个人。古人格外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父亲,更应该明白,诸如精神、风度、智慧、责任等,才是真正令人类更高贵、强大和幸福的东西。

族群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完善,看上去似乎是整体的推进,实则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努力,而父亲,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份职业,是一份永不退休的职业,一手携着一个个具体的孩子,一往无前向前走。而所有的父亲汇聚在一起,所有的个体成为集体,共同引领着人们走向美好。

这是父亲的责任,也是父职的荣光。

初审|易欢

复审|李玲

终审|黄菲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