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

时间:2023-11-20 02:22:40 阅读:593 作者:倾诉那段伤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张

开元十六年(728年),春风得意的唐玄宗在长安举办了一场儒、释、道三教辩论大会。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与会者中,一名9岁的孩童,以“词辩注射,坐人皆屈”的本事,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这个小孩名叫员俶,是颇受唐高宗赏识的武状元员半千的孙子。得知其家族背景后,唐玄宗大为赞赏,连称“难怪”,并故意询问员俶:“这世间还有比你更聪明的神童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员俶当即跪下表示:“我舅舅家的小表弟李泌就比我牛!”

唐玄宗大为惊讶,于是命内侍悄悄将李泌抱入宫中。

据《新唐书》记载,李泌进宫时,恰逢宰相张说与唐玄宗在看棋手下棋。见李泌到来,张说有意考考这个小孩子,便对李泌说:“请你以‘方圆动静’四个字赋诗一首。”并为李泌举了个例,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李泌不假思索,随即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唐玄宗听后大喜,对其从优赏赐,并特意留其在宫中,好好陪忠王(即日后的唐肃宗李亨)玩耍。随后,诏令其父母要对李泌“善以养之”。

临走前,唐玄宗承诺,等李泌长大后,皇帝必对他这位“国之重器”委以重任。

至此,李泌的“大唐神童”之名响彻天下。不仅张说赞赏其为“奇童”,另一名大唐名相张九龄也呼之为“小友”,就连上了年纪的贺知章见到他,亦不禁赞叹:“此稚子目如秋水,必拜卿相。”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张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心性在7岁时就基本定格。7岁(虚岁)的李泌在殿上所对的“方圆动静”,恰恰暗合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泌年满16岁。此时,离唐玄宗当年承诺的期限将至。

在启程奉诏前,李泌特地前往拜访他的忘年之交、名相张九龄,希望对方以过往的从政经验给予自己些许提点。

结果,张九龄告诉他:“你年幼成名,并非什么好事。纵观历史上如孔融、王勃之流,要么从政被杀,要么英年早逝。你应该暗自珍重,多韬光养晦,不要急着出名,多写些名诗名言,纵情山水,不可过度赞扬自己,才是上策!”

这一年,张九龄因为得罪李林甫而遭陷害贬官。波诡云谲的朝局,让他实在不忍看到这个曾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器”的天才,因被迫卷入朝中争斗而湮没于世。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张

优质人才都是留待日后有大用的!

听闻张九龄的话后,李泌幡然醒悟,遂告别老友张九龄,往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潜心修习《易经》,修炼神仙之术,于山间拜会志同仙友,俨然一副世外神仙的样貌。

不过,李泌此时年纪尚轻,虽明白了张九龄所说的字面意思,却未必能参透其中本义。正如《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便只有12个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却也不是人人皆可理解。

尊道尚道,讲究的就是一个“无为”。不是让人不干活,而是让人清心寡欲,将一切事态都看淡,最好不要有功利心。李泌此时还是个白衣少年,血气方刚,要他“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在山间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又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朝堂。

进入天宝年间(742—756),曾经锐意进取、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已年近迟暮。比起从前每天处理国事要务,此时他更热衷于与杨贵妃一起,我作曲来,你跳舞。朝堂之上,曾经张说、张九龄、姚崇、宋璟等四大名相竞风流的局面已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杨国忠之流。

庙堂之上尔虞我诈,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大唐虽是盛世,却处处都埋着定时炸弹。

耐不住山野清修无欲无求之苦的李泌决心返回京城,尝试寻找一个时机进入朝堂,大显身手。

李泌出身于辽东李氏,祖上是与李唐先祖李虎同列“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弼。这一出身背景,使得无所事事的李泌回京之后,亦能时常混迹于上流社会。除了张九龄等人,唐玄宗的兄妹宁王和玉真公主也是李泌的至交好友。通过这些关系,李泌得以“毛遂自荐”,向唐玄宗进献《复明堂九鼎议》。

看见熟悉的笔墨,唐玄宗一下子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在御前赋诗的7岁小孩。

李泌成年后的表现,并没有让期待多年的唐玄宗失望。于是,心中甚喜的唐玄宗赶紧召来了这个许久未见的“神童”。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张

在御前,结合自己多年游山隐居的经历,李泌为唐玄宗讲解了一遍他所理解的《道德经》。或许因这些年往来于嵩山、衡山等名山大川,胸怀变得更宽广了,时年29岁的李泌对道学精义的理解,深深折服了唐玄宗。

这次,唐玄宗没有食言,当即册封李泌为待诏翰林,让其陪同已成为太子的忠王李亨留在东宫好好读书。

对于唐玄宗的安排,太子李亨感到十分满意。

而供奉东宫的李泌也没闲着,一到任就对杨国忠、安禄山等当下与大唐时局动荡息息相关的人物,写诗挖苦。此举无疑给自己挖了个坑,对其怨恨不已的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趁势将他逐出朝廷,外置蕲春郡(今湖北蕲春)为官。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5张

都说“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倚”。被放逐朝堂之外的李泌,反而躲过了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

遭受这次政治打击,李泌终于明白当年张九龄所言的朝廷险恶。

他辞去了蕲春郡的任官,重新归隐山林。二次隐居,他的内心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变成一个不食五谷且身具仙风道骨的神人。

经过这次退隐,李泌养成了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不会像早期从政那样鲁莽,随随便便张口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具体看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经的盛世大唐景象灰飞烟灭。沉迷唱曲作诗的唐玄宗匆匆离开长安,举家搬迁西南,进入蜀中。皇太子李亨则在部分对大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护卫下,移驾灵武,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回到河南嵩山的李泌,听闻朝中发生的一系列剧变,心中也有难言的悲痛忧愁。即便自己早已似世外高人,但对朝廷国家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小就有。正如当年,他在第一次出山前所做的《长歌行》所写: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种“范蠡式”的功成名就后的归隐,才是他真正欣赏的人生志向。为此,他常常于山间赋诗,处处透露出他想重新匡扶家国、振兴社稷的想法。

身处灵武的唐肃宗李亨登基后,立即想起身处江湖之远的李泌,赶紧命宫人手持自己的亲笔书信赶往嵩山。李泌得到书信后,心中甚喜,便收拾行装,出山应召。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6张

来到灵武后,唐肃宗李亨并没有立即向李泌问东问西,而是当众在李泌面前大打“感情牌”。据史料记载,李泌等众人回到灵武城时,闻讯而来的唐肃宗立即降阶出宫欢迎。见到李泌后,唐肃宗瞬间流出了两行热泪,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松开。

李泌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又得到张九龄等政坛老手点拨。看到昔日东宫好友的恳切,再结合时局的风云变幻,他知道,自己再无重回山林隐居的选择了。

久别相逢一知已,携手共进展宏图。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7张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8张

李亨对李泌的出山格外的感激,俩人出则联辔,寝则对榻,堪比当年的刘备和诸葛亮。

李亨准备任命李泌为右相,也就是第一宰相,但李泌无意为官,只想帮助李亨平定叛乱,然后继续隐居山林。

无奈之下,李亨只好给他降了几级,让其担任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相当于三国中的军师)。可是李泌依旧不同意,只愿以平民身份辅佐李亨。

俩人你来我往几次以后,李亨只好用几乎哀求的声音说道:“朕不敢让您做我的臣子,只想请您救难而已。等到平定了叛乱,任您去留。”有了这份承诺,李泌这才接受了任命。

从此,灵武小朝廷的文武百官发现,唐肃宗身边多了一位身着白衣的世外高人。

唐肃宗在备策顾问时,常常对李泌投去期盼的目光。而李泌所言,唐肃宗也都一切照办。哪怕是关乎大唐国运的军国重事,唐肃宗也要等到李泌拍板,才吩咐手下照章办事。

大家开始暗自觉得,这个白衣居士并不简单。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9张

起初刚到灵武时,唐肃宗想要尽快打开局面,重振大唐士气,便在脚跟还未站稳时,急令部队应战,收复失地。结果,因战场局势变化,部队损失惨重,令原本兵力就不富足的的灵武小朝廷,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唐肃宗越发感觉自己身边无人可用,而朝廷叛军兵强马壮,想想就心灰意冷。

但李泌向唐肃宗进言,称“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唐肃宗这个做皇帝的,不要先自乱阵脚。敌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强大。

随后,李泌便以独道的见解和卓越的眼光,给李亨连续提供了三条入木三分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李亨想让他的第三个儿子建宁王李倓担任大元帅,率领主力讨伐叛军。因为李倓此人,很有当年李世民的风格,英明果决,智谋超群还善于骑射。

几个月前,马嵬驿兵变的时候,是李倓分析的天下局势,让李亨北上灵武称帝。前往灵武的途中,多次遇到强盗叛贼,又是李倓当了一路前锋,历经数次血战,保护了李亨的平安。所以,无论从威望还是从能力上看,李倓都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不二人选。

但是,李泌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任命背后的巨大隐患。

广平王李俶是老大,李倓只是老三,让老大在后方调拨粮草,让老三在前方冲锋陷阵,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悉?

当年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李世民和宠弟狂魔李建成可是演过一遍的啊。万一老三立了功,老三会怎么想?他手下的那群骄兵悍将会怎么想?

李亨一听,吓得一身冷汗,自己可不想当李渊啊。他赶紧收回了成命,让老大李俶担任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当然,关于李泌的这个建议,不少人也有异议。如果真让李倓当了天下兵马大元帅,指不定他就能重演当年李世民的传奇,让大唐重新伟大起来,而不是藩镇割据,遗毒于后。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0张

不过,历史不能假设。且不说李世民是千年一遇的奇才,李倓大概率不会有李世民的水平。单就稳定朝局而言,李泌的这个建议绝对很有远见,毕竟老李家拥有内斗的传统。

第二个建议:宰相房琯率领五万大军攻打长安的时候,李亨又心血来潮,想要下令各将收复长安以后,挖了李林甫的坟墓,将其挫骨扬灰。

李泌急忙制止了这个行为,原因很简单:“陛下正欲收复天下,为什么要怨恨死人?将李林甫挫骨扬灰,他又感受不到痛苦,只让能天下人觉得陛下不够宽宏大量罢了。现在依附叛军的人都是陛下之前的仇人,他们要是听说了陛下的这个命令,即便想投降恐怕也不敢投降了啊。” 如此有道理的建议,可是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李亨根本不愿意听从。自己的老婆韦妃、杜良娣,是因为李林甫的诬陷而被休的。自己的好朋友皇甫惟明、韦坚是被李林甫诬陷而死的。甚至连自己也差一点因为李林甫被废,夺妻之恨,杀友之仇怎能不报?

于是,李亨怒斥道:“此贼以前千方百计害朕,让朕天天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如果不是上天保佑,朕恐怕都活不到现在。李林甫也恨卿,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害卿就已经死了,你怎么还要替他说话?”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1张

见李亨已经怒火中烧,一般的道理根本劝不回来,李泌只好搬出了必杀之技:“太上皇年事已高,如今在蜀地水土不服。如果太上皇听说陛下此举会怎么想?他一定会惭愧不已啊,万一太上皇再因此忧愤成疾,天下人该如何看待陛下……”

得,搬出了老爹,李亨再大的火气也得硬生生地憋回去,不然就是不孝。所以,还没等李泌说完,李亨也不知道是因为担心老爹生病,也不知道是因为痛恨不能将李林甫挫骨扬灰,反正是抱着李泌的脖子号啕痛哭。

第三个建议,中央5万大军首征,几乎全军覆没;江南弟弟造反,差点另立中央;接连不断的噩耗,让刚刚登基称帝的李亨倍受打击。如果中央军再败一次,他的威望也许就要像他老爹一样降至冰点,天下易主估计就在所难免了。

巨大无比的压力,让李亨每一天都焦躁不安,心灰意冷的李亨便问李泌:“贼军如此强盛,何时才能平定啊?”

李泌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局势:“贼兵每攻一城,便劫掠百姓,抢夺珠宝,送到范阳。只有贪欲,没有大志之人,怎么可能统治中国?为他效力的汉人,只有少数几个而已,其他全是被威逼胁迫的宵小之辈,不足挂齿。”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2张

接着,他又向李亨献上了一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安禄山手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五个人而已。 陛下如果让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逼近常山(今石家庄),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开范阳和常山。

郭子仪自冯翊(今大荔县)进入河东(今永济),安守忠和田乾真则不敢离开长安,我军用两军之力,便可拴住他四员大将,跟随安禄山的便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一人而已。

第二步:郭子仪占领冯翊之后,不要让他着急攻打潼关,应该保证长安和洛阳交通无阻。 然后陛下再率领主力,驻扎于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不定时攻击贼军的首尾。贼军如果救首,我军则攻击尾,如果救尾,我军则攻击首,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

第三步:等到明年春天,陛下可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从塞北出发,与李光弼南北夹击范阳。贼军退无所归,军心必然大乱,陛下再率大军合而攻之,不过两年,必能擒贼。 这个战略和当年韩信对刘邦所说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刘邦按照韩信所说,只用了四年时间,便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如今,唐军的强盛远超当年的汉军,如果真按李泌所说,两年之内,绝对能够平定叛乱。

另外,韩信当年攻下齐地之后,差点割据一方。而李泌让建宁王李倓协助李光弼攻打范阳,就能防止李光弼学习韩信。如果范阳被攻克以后,让李倓坐镇河朔三镇,也不会有后来那么严重的藩镇割据。

所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该战略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计划。只是很可惜,该计划最后只是成了唐朝版的隆中对——差一点就成功了。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3张

李泌也确实发现了叛军在军事上的漏洞。那就是叛军除了攻打两京(长安、洛阳)的部队外,大部分精锐仍集结在范阳一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交界一带)。如果要继续增兵南下,势必要经过井陉关和河东郡(在今山西夏县一带)。而这两个地方,始终未被叛军占领。

于是,在李泌的提议下,唐肃宗紧急调动了灵武小朝廷中两个常胜将军——李光弼和郭子仪分守两地,互为犄角,对叛军的兵线拦腰截断。

可以说,李光弼、郭子仪两人再造大唐的军功章上,理应有运筹帷幄的李泌的一半。

李泌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很快就见到了成效。转过年的757年年初,李亨率领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的十几万兵马,顺利挺进到了距离长安仅200里的扶风郡,随即李亨将扶风改名为了凤翔。

郭子仪则率领朔方的5万雄兵,以洛交(今陕西富县)为根据地一路向南,轻轻松松地打败了,当年让哥舒翰20万大军全军覆没的叛将崔乾祐,并顺利地占领了河东、冯翊等地。

不过,收复两京、光复大唐的百世奇功,对唐肃宗而言,诱惑力更大。故在令叛军首尾不相顾的同时,唐肃宗在执行李泌的计划上也打了折扣——让在外征战的大唐军队以相对沉重的代价,先收复长安、洛阳,再进行下一步剿匪平叛计划。

这使得本来能尽快结束的平叛任务,硬是拖成了大唐历史上的“八年抗战”。

最令人郁闷的是,李亨称帝不到半年,却把他建宁王李倓给杀了!原因何在?

原来李亨有个爱妾叫张良娣(良娣是太子妾的称号),李亨从马嵬驿北上灵武的时候,每次睡觉,她都睡在李亨的前面。

李亨问她为啥,她嗲声嗲气地说:“卫兵不多,恐怕有变,我挡在前面,如果真遇到了事情,殿下可以从后面逃走啊。”

到了灵武之后,张良娣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刚刚坐月子三天,她就从床上起来,要给战士们缝衣服。李亨不让她干,她又争辩说:“现在还不是妾顾及自身的时候,需要先考虑殿下的事情啊。”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4张

如此会说话,如此会做人的老婆,哪个男人见了,不得感叹一句: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但问题是,张良娣只是一个古代版的绿茶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从后面的事情看,她应该是把当年李显的老婆韦后当成了榜样。

李亨在灵武称帝之后,张良娣就露出了绿茶的面目。

当时,李隆基给张良娣赐了一个镶有7种宝物的马鞍。李泌见了就劝李亨:“如今天下动乱,应该当向天下人宣示简朴,良娣不应该骑这种宝贵的马鞍。应该把宝物摘下来,赏赐给有战功的人。”李亨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不久,为了讨好唐玄宗,唐肃宗向李泌表达了内心的想法:“朕想使良娣正位中宫为皇后,以安上皇(唐玄宗)之心,先生以为如何?”

李泌心知,此事不过是唐肃宗想要做做样子,本没有理由阻止。可对于这位自己深交了数十年的帝王,李泌很清楚他的弱点。加上此时正值乱世,封后一事耗费巨大,所以李泌表示极力反对。

见李泌未同意立后一事,唐肃宗也就先搁置了此事。

建宁王李倓在听闻这件事后,痛哭流涕,跑到父亲唐肃宗面前,切言:“儿臣认为如今虽忧虑祸乱未平,但陛下从善如流,过不了多久必能见陛下迎回上皇,以表孝心。”

凡此种种,让张良娣心中生起对李泌和李倓二人的仇恨之心。她的这一心思,让李亨的心腹太监李辅国察觉到了,于是,这俩人就勾结了起来,天天在李亨面前说李倓的坏话。

前面讲过李泌害怕当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悲剧重演,劝说李亨让大儿子李俶担任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倓听说哥哥当了帅,非常的高兴,因为他根本没想过当李世民第二,所以,他立刻找到李泌表示了谢意。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5张

可是张良娣与李辅国这俩人却诬告李倓,说他对此非常不满,并想杀了李俶。这件事其实非常容易澄清,只要找到李俶和李泌一问就知。但是,李亨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性格急躁、疑心很重,一般的大臣见了他都不敢完全表露心迹。

为了把他这个毛病的危害降到最低,在李泌的要求下,皇宫之中还设立了一个元帅府,所有军国大事,先报给元帅府的李俶和李泌,他们商量完之后,再由他们汇报给李亨。

所以,李亨听完张良娣与李辅国的汇报之后,当场就怒火中烧,根本没有找李泌、李俶调查一下就把李倓给赐死了。

李泌和李俶听说以后,全都大吃一惊。为了自救,李俶赶紧找到了李泌,要求联起手来,一起想办法杀了张良娣。

听完李俶要杀张良娣的计划,李泌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李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己是元帅府长史,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部需要经过他们再转达给李亨。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此时杀掉张良娣肯定不是问题。但是杀了张良娣之后呢? 如果不夺李亨的权力,李亨会不会杀了李俶?毕竟李亨刚杀了一个儿子,再杀一个儿子,估计也不会有多少心理负担。如果夺了李亨的权力,肯定要将其软禁起来。四川有一个太上皇李隆基,如今再软禁一个皇帝李亨,朝中大臣会怎么想?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会怎么想?天下不大乱才怪。

所以,李泌赶紧制止了这种自相残杀的行为,对惶恐不安的李俶说道:“张良娣只是一个妇人,你只管尽儿子的孝心就行了,如果你能事事委曲求全,处处顺从她的意思,她也拿你没有什么办法。至于我自己嘛,我与皇上有约,等到收复京师,我就会返回山中继续隐居,张良娣也害不了我。”

李俶一听,很不高兴,你可以往山里跑,我还能往哪里跑啊?另外,如果顺从能够感化敌人,那要拳头干啥,你忘了俺弟弟李倓是咋死的?所以,李俶根本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依然在私下里准备杀了张良娣。只不过因为李泌的阻挡,他不得不推迟了计划而已。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6张

唐中央内部的危机,因为李泌的大公无私,以天下为重,终于消停了一段时间。而早已整装待发的三路大军,也终于可以继续执行李泌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了,即:李亨在扶风,郭子仪在河东,李光弼在太原,分别对叛军进行骚扰,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再从扶风抽调一些兵马北上,和李光弼一起袭击叛军的老巢范阳,使叛军进退不得,继而军心大乱,围而歼之。

但是,在“三步走战略”上已经盖过章、签过字的李亨,这时候却突然变卦了。他觉得位于扶风的20万唐军,应该首先攻取长安。

表面上的理由是,敌军就在眼皮底下,不能舍近求远。但大家都知道,他私底下其实还有一个理由:攻占长安,有利于稳固李亨的皇位。因为李隆基曾经在禅让诏书中说过,等李亨攻克了京师,他就交出所有大权(待克复上京已后,朕将凝神静虑)。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7张

一向知人识人的李泌,自然也知道李亨的这个小心思,不过为了更加长远的利益,他不得不据理力争道:“现在让大军攻取两京,一定能够收复,但是叛军必然会东山再起,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李亨不解地问道:“你凭什么这样说?”

李泌接着分析说:“我们的主力是西北各军镇的边防军以及西域各国的胡兵,他们喜寒但不耐热,如今他们士气正旺,打任何叛军,一定能够取胜。 如果现在去攻打两京,等打到洛阳的时候,就快到夏天了。到时候关东炎热,我军肯定不愿意打仗,叛军就有了喘息之机,一定会卷土重来。 但如果现在拿下范阳,叛军就没有了老巢,没有了民众基础,到时候便能一举平定。”

如此精辟的分析,从后面的事情上看,这哪里是事前的预测,分明就是事后的总结,老神仙算卦,也不过如此。

可是,李亨依旧没有听从这个无比正确的建议。敌军东山再起还可以再打,但自己的皇位却不能一日不稳啊。

757年2月,在李亨固执的坚持下,唐军收复长安的战役便正式打响了。

李亨的初步战略是关门打狗,让郭子仪拿下潼关,然后把长安的叛军摁在地上使劲摩擦。于是,2月中旬,郭子仪就派出了四员大将:儿子郭旰、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等人,率军3万前去攻打潼关。

这四个人中,仆固怀恩必须介绍一下。他属于少数民族铁勒人,公元646年李绩北灭薛延陀的时候,他们家投降了唐朝。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他们家一直世袭金微都督,在大唐边境戍边。受家族尚武之风的影响,仆固怀恩从小就非常好斗。长大以后更是骁勇善战,受到了原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安思顺等人的青睐。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8张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就跟着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直从山西打到了河北,基本上每一仗,他都是作为先锋,在前面猛打猛杀,至今从未败过一仗(常为先锋,坚敌大阵,必经其战,勇冠三军)。 在一次战役中,他的儿子兵败被俘,假装投降了敌军,但不久之后,又逃了回来。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当年李绩投降窦建德,后来又跑回了唐朝,也没有影响人家成为一代名将。但是仆固怀恩却不允许有任何投敌行为,他将儿子当众大声辱骂了一顿,然后便拉下去砍了。 其他士兵见老板比敌人还狠,全都大吃一惊,吓得肾上素往上飙升,赶紧拼命向前杀敌,终于大破了敌军。仆固怀恩的威名,也因此响彻三军。 后来,唐朝向回纥借兵,为了结好回纥,仆固怀恩又主动申请,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到了回纥。

让自己的儿子,以及这么一位即勇猛、又忠心的大将去攻打潼关,可见郭子仪是势在必得。

2月22日,郭旰、仆固怀恩等人率领唐军渡过了黄河,杀向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由于敌军大意,双方仅仅打了半天,唐军就顺利地拿下了潼关。

但是,还没有等唐军站稳脚跟,叛军大将安守忠和李归仁就带着援军又从长安杀了回来。双方在潼关之下,激战了整整两天两夜。结果非常出人意料,唐军竟然被打得大败而逃,死伤了一万多人。郭旰、李韶光、王祚三员大将全部战死。

只有仆固怀恩不负名将的称谓,运用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的战术,从潼关退到了渭水。但是安守忠和李归仁仍然不依不饶,在后面一直穷追猛打,最后将仆固怀恩打得骑着战马跳到渭河里面。幸运的是,这战马游泳的技术还挺高超,竟然把仆固怀恩又带回了河东。 准备收复长安的第一战,就打成了这副鬼样,李亨只好放弃了关门打狗的战略。又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率军赶赴凤翔,从西面直接攻打长安。

从河东到凤翔,需要经过长安北部的三原县。刚刚打了胜仗的安守忠和李归仁,得知郭子仪的动向之后,顿时精神焕发,觉得可以在三原县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于是,李归仁亲自率领5000精兵,埋伏在了郭子仪的必经之路上。

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郭子仪的能力。经过敌占区,注意行军安全的常识,他还是知道的。所以,在经过三原县之前,郭子仪就已经料到了叛军会来袭击自己,他一早便让仆固怀恩率领几千精兵埋伏了起来,专等叛军前来送死。

4月13日晚,月明星稀,阴风阵阵,李归仁带着5000人,马衔枚,人衔草很顺利地溜到了唐军的军营之前。 只见他骑上战马,大喊一声,就准备率军偷袭。但是,他的喊声还没有消散,仆固怀恩就兴冲冲地从他的侧翼杀了过去。

要偷袭别人,却被别人偷袭了,李归仁马上被吓成了李龟孙,调转马头就往回狂奔。仆固怀恩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潼关之战自己被打成了落汤鸡,他着满腔的怒火,朝着李归仁的后腚就是一顿猛攻。片刻之后,叛军的阵营就变得一片血肉模糊,几乎全军覆没。李归仁见状,也只好学习起了几天前的仆固怀恩,跳到了旁边的白渠之中,当了一次鸡,侥幸逃得了一命。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19张

4月底,郭子仪终于顺利到达了凤翔。随后,在李亨的命令下,郭子仪和另一位大将王思礼,又马不停蹄地率领几万大军,逼近了长安,驻扎在了渭水河岸。

叛军大将安守忠和李归仁,由于在长安城中大肆抢掠过几天,极其不得民心。他们自知守在城中等待唐军攻城,只能是等死。

于是,他们便主动放弃了坚固的城池,率军驻扎在了长安城的西面,准备和唐军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经过前两次的互砍,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在刚开始对垒的7天里,大家都大眼瞪小眼,谁也没有主动发起进攻。5月6日,安守忠、李归仁见唐军还不准备进攻,就灵机一动,想了一条简单的计策,主动撤退,诱敌深入。

没曾想,一向英明无比的郭子仪,和当年的哥舒翰一样,竟然轻易地相信了。他带着所有大军就向叛军冲了过去。安守忠、李归仁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左右两翼的9000骑兵,包抄到了唐军的后方,将唐军团团围了起来。一时之间,方圆几公里的战场之上,风沙走石、昏天暗地,喊杀声、惨叫声响成了一片,犹如地狱之门开启的前奏。

不一会的功夫,唐军就死伤大败,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全部被俘,所有军用物资全部被缴。郭子仪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到了长安西边的武功。

这是安史之乱以来,郭子仪亲自指挥战争时的第一场大败,而且败得毫无脾气,这让他彻底地认识到了叛军的厉害。他开始在武功不断地反省自己,招兵买马、训练士卒,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大战做充足的准备。

李亨得知战败的消息,虽然很不满郭子仪这种“怡香院生龙活虎,到家里靠药来补”的行为,但也没有过于责怪,只是将他从司空贬为了左仆射,至于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仍然照旧。

为了安抚其他将士,提振士气,李亨又向当年的李渊学习,开始对将士们大肆封赏。这一招,和当年一样,对于提升士气,依旧非常的管用。4个月之后,唐军的士气便完全恢复了过来,准备对长安发动第二次进攻。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0张

757年9月25日,唐肃宗李亨终于不愿意再等了。这两年来,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潼关失守,让他从太子变成了难民,仓皇而逃。马嵬兵变,让他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流亡北疆。灵武称帝,他虽然变成了九五至尊,但是放眼天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自己却兵微将寡,甚至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将都敢在朝堂之上,公然蔑视自己。等到勤王之师从四面八方涌进灵武,他这才第一次体会到了作为皇帝的喜悦。可是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连串的败报:河北收复的一十七郡再一次沦亡失陷;坚守一年的军事重镇南阳落入敌手;宰相房琯率五万大军兵败长安,以至于自己的权威又一次遭到了亲人们的质疑。父亲在四川点评自己不会用人:“房琯非破贼之才。”弟弟在江南率领大军沿江东下,袭击广陵,不听召唤。强敌在侧,自己人却在窝里内斗。什么叫国破家亡,什么叫内忧外患?不过如此罢了。

幸运的是,萧墙之祸及时被灭。天下大部分军民,依然效忠于大唐。随后他秣兵厉马,积极备战,让大唐最能打的、曾经收复山西、连克河北,把叛军第二号人物史思明摁在地上摩擦的名将郭子仪关门打狗。可不曾想,叛军的战斗力竟然是那么的强悍,即便郭子仪也败得狼狈不堪。敌人实在太强大了,如果有得选,他真的想当一个普通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可他没得选,他是大唐的天子,他身体中流淌着祖宗们驰骋沙场的血脉,他必须再去赌一把,押上所有的赌注,即凤翔周围的20万唐军,以及所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神通大将李嗣业、名将仆固怀恩、大将王思礼等等。他要和叛军来一次真正的较量,既决胜负,也定生死。胜则收复京师,败则失去项上人头以及万里江山。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1张

大军出发之前,李亨专门宴请了一次所有将领,宴会之上,他无心观看美女们动人的舞蹈,也无心享受桌上丰盛的美食,他只是盯着郭子仪,深深地说了一句:“成败在此一举了!”

郭子仪看着李亨殷切的期望,也是百感交集。此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也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只能胜不能败,而且还只能是速胜。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啊。

“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郭子仪指天为誓。

757年9月27日,经过两天的行军,郭子仪率领20万大军,又一次抵达了长安城西。

放眼这个往日繁华无比的国际大都市,郭子仪的心里,没有一点激动。因为几个月前,就是在这里,他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且还是大败亏输。

不远处战友们的尸体,还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在秋风瑟瑟的世界里,显得格外悲凉。

来吧,报仇的时候到了!

叛将安守忠、李归仁虽然只有10万叛军,处于人数上的绝对劣势。但由于4个月前,轻松打败了郭子仪,这一次他们依旧选择了出城迎战,而且还主动发起了进攻——李归仁亲率数千精兵,二话不说,就朝唐军冲了过去。 看到敌军冲来,郭子仪立刻命令打仗向来勇猛的神通大将李嗣业,率领前锋部队,跨上战马,提起陌刀,和敌军展开了对冲。

电光火石之间,双方混战成了一团。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李归仁就在李嗣业的疯狂砍杀之下,开始向后撤去。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2张

李嗣业见状,急忙挥动令旗,命令所有士兵立刻追击,准备痛打落水狗。但是,当唐军追到叛军阵前的时候,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又中计了。原来李归仁只是佯败,后面的10万叛军早已磨刀霍霍,等待着唐军的到来了。只见李归仁调转马头,大喊一声:“兄弟们,冲啊!”这群人便像疯子一样,哇哇直叫地向唐军反扑了过来。

正追得起劲的唐军,就跟看见棺材里的老头活过来了一样,吓得惊慌失措,丢下了武器以及所有军用物资,开始往回狂奔。

眼看唐军又要大败,情急之下,李嗣业大喊一声:“今若不拼死抵抗,我军就要全军覆没!”紧接着,他便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情:脱掉上衣,手执陌刀,立于阵前,一边呼喊,一边奋勇杀敌,连砍数十敌人于马下。

正在逃跑的唐军士兵,看到主帅竟然如此勇猛,顿时备受鼓舞,又恢复了士气,逐渐稳住了阵角。

随后,李嗣业又亲率2000多名,和自己一样不要命的陌刀手,排成了几排,挥舞着长刀,像墙一样不断地向前推进。受李嗣业的影响,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也表现的极为勇猛,为了救手下,他一不小心被叛军射中了眼角。而眼上垂下来的肉皮,正好又遮住了他的眼睛。受此重伤,如果是一般人,要么会赶紧撤离战场,要么会倒在地上痛得打滚。但是他却坚决不下战场,忍着巨痛,亲自拔掉了箭头,扯掉了盖在眼上的肉皮,以至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可他依旧挥舞着战刀,奋勇杀敌,堪比《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

李嗣业和王难得这么一搞,把叛军全都吓懵了。打了两年仗,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对手,更没见过中了计还能反打过来的敌人。 一年多以前,哥舒翰中计,唐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几个月前,郭子仪中计,被打得丢盔弃甲。今天,李嗣业中计,竟然稳住了阵脚,还要来一波反推。这仗,还他娘的怎么打?

叛军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暴击,开始纷纷败退下来。不过,安守忠和李归仁到底是镇守一方的猛将,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他们竟然又想到了一条妙计。在混乱不堪的战场上,他们又调集了几千精兵,埋伏到了阵地的东侧,准备给乘胜追击的李嗣业,狠狠地揍上一记闷棍。

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坐镇中军的郭子仪一看到叛军的人马变动,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东侧的伏兵,他急忙命令名将仆固怀恩,亲自率领回纥骑兵,把叛军的伏兵给一锅端了。

这一下,安守忠和李归仁算是彻底没有了脾气,除了拼命抵抗以外,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睿智。

郭子仪看到时机成熟,一声令下,终于对叛军发动了总攻。 一瞬间,三十万杀红了眼的热血男儿,在长安西边的大地上,搅成了一团。在一片厮杀声、惨叫声中,他们一直从上午11点,砍到了下午6点,整整7个小时。地上血流成河,天上残阳如血,人间地狱,不过如此。唐军终于以杀敌六万余人,俘虏两万的战绩,赢得了此战的最终胜利。

安守忠、李归仁带领残兵败将逃走,第二天一早,沦陷了一年多的长安,终于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3张

随后,李俶、郭子仪又马不停蹄地向着东都洛阳杀了过去。10月3日,唐军连续攻克华阴、弘农二郡,兵锋直指洛阳。

为了阻止唐军东进,伪燕皇帝安庆绪,命令他的第一谋士严庄率领洛阳城内的15万大军,全部开到了陕郡(今三门峡),与大将张通儒汇合,准备和唐军再来一次生死对决。

10月15日,郭子仪率领前锋部队在新店(今三门峡西南)遭遇了叛军,双方随即展开了激战。

这一次,叛军学聪明了,他们没有主动发起进攻,而是依山布阵,首先占领了高地,只等唐军去攻。

郭子仪再次令李嗣业为前锋,冒着枪林弹雨,朝着敌军的阵地冲了过去。不一会的功夫,唐军就冲到了半山腰。

由于敌军占尽了地利的优势,可以居高临下随意朝唐军拍砖,搞到最后,唐军竟然又开始节节败退,被赶到了山下。

张通儒大喜过望,准备对唐军发动全面反扑,以报长安兵败之仇。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叛军的身后,突然烟尘滚滚,杀声震天。 原来,早在两军决战之前,郭子仪就让回纥骑兵绕到了山后,去搜寻叛军的伏兵。但没曾想,伏兵没找到,正好遇到了唐军在山前的败退。于是,回纥骑兵犹如神兵天降,在叛军的背后发动了突然袭击。

叛军回头一看,大吃一惊,一面大喊:“回纥兵来了!”一面四散而逃。郭子仪、李嗣业立刻回师,与回纥兵前后夹击,将叛军打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十五万大军,所剩无几。

严庄、张通儒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洛阳。安庆绪听完他俩的汇报,吓得是脸色苍白,当天夜晚便带领着手下火速逃往了邺郡(今河南安阳)。而严庄则弃暗投明,投降了大唐。唐朝为了显示以人为本的宽大,还让这位始作俑者的谋士当了司农卿(从三品)。

唐军乘胜追击,于18日成功收复洛阳。随后一周,郭子仪又先后解放了河内、陈留(今开封)等郡,黄河以南的土地,基本全部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10月23日,唐肃宗李亨率领文武百官,正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站在城墙之上,眺望着如画般的山河,他知道自己成功了,大唐的江山又回来了,自己的皇位也稳了。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4张

收复两京之后,李亨急忙把李泌叫到了宫中,商讨下一步战略计划。

俩人刚一见面,李亨就戏精上身,开启了表演模式:“朕已经上表,请求太皇上回京了,到时候朕会让了帝位,继续到东宫当太子。”

聪明人都懂得,这完全是一道送分题。你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反驳皇帝,皇帝都会很高兴。总之一句话,李亨就是天选之子,皇位不能让。

李泌作为常年修行的老道,瞎扯淡的理论功夫自然是高深莫测。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神神叨叨,而是选择了以德服人。

“上表还能够追回吗?”

“已经走远了。”

“太上皇不会回来。”

“为什么?”李亨吃惊地问道。

“太上皇收到上表,肯定会认为,陛下是在试探太上皇想不想再当皇帝。所以,太上皇肯定不会回来了啊。”

李亨一听,赶紧用洋葱挤出了两行眼泪,一边哭,一边问:“朕是真心想把帝位复归太上皇。现在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失策啊。那该怎么办呢?”

李泌答道:“现在可以用群臣的名义,再上一篇贺表,就说陛下在灵武称帝是群臣的意思,而陛下一直思念着太上皇,想请太上皇立刻返回京城,使陛下能够尽孝心就可以了。”

这个回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责任全都推到了群臣的身上,李亨想让皇位,但是群臣不允许。李隆基是个聪明人,看到儿子众望所归,即便不想回京,也得回了。

李亨大喜不已,按照谁出主意谁干活的原则,当即就让李泌又写了一封表书,送往了四川。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5张

演完这出不大不小的样板戏,已经到了傍晚。导演兼男主角李亨就把李泌留在了宫中,享受了红浪漫一条龙服务——饮酒作乐,洗脚按摩,同床而睡。在李亨看来,好兄弟就得一起扛过枪,一起上过床。

可在李泌看来,天下即将太平,他已经到了该走的时候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古往今来和皇帝一起睡的大臣,又有几个好下场?更何况出山之前,自己就已经许诺过收复京师,重归山林了。

“现在我已经报答了陛下的知遇之恩,是该重新做回隐士了!”李泌趁李亨高兴如此说道。

李亨大吃一惊,急忙问道:“朕与先生多少年来共经患难,如今正是共享富贵之时,先生为何离我而去呢?”

“我有五条理由不能留下,希望陛下能答应我离去,让我免于一死。”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与陛下相遇太早,陛下任用我太重,宠爱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以上五条,就是我不能留在朝中的原因。”

“先睡觉吧,以后再说这件事。”可李泌不依不饶继续说道:“陛下现在与我同床而睡,都不答应,以后在朝堂之上,还会答应吗?陛下不答应我离开,实际上就是在杀我啊。”

“没有想到你对朕的疑心如此之重,朕怎么可能杀你呢?朕不是越王勾践,不会做出杀功臣文种的事情!”李亨愤怒地答道。

“正因为陛下不会杀我,所以我才会要求离去;如果陛下真要杀我,我还怎么敢说离开呢!再说了,要杀我的不是陛下,而是那五条理由啊。以前陛下待我如此之好,我有时候还不敢直言进谏,何况现在天下已定,我还敢直言吗?” 李亨长叹一声,想了一会又问道:“你是因为朕没有听从你北伐的计谋,才离开的吗?”

“不是北伐,而是建宁王李倓的事情。”李亨心头一惊,急忙解释说:“李倓是朕的爱子,为人英勇果断,在危难之际立下大功,朕怎么能不知道!但是他受小人教唆,想要谋害他的哥哥广平王李俶,图谋太子,朕这才不得已才除掉了他,你又怎么知道我的苦衷啊?”

“建宁王如果有谋害太子之意,太子应该怨恨他才对。但是太子每次与我言及此事,都痛哭不止,称建宁王冤枉。我现在已经决定离陛下而去,所以才敢于说这件事啊。”

“建宁王曾经在晚上到李俶的门前,想要害死李俶,你不知道?”

“这些都是谗言而已,建宁王孝顺聪明,怎么会做这种事情?再说了,以前陛下想让建宁王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求任用广平王李俶。如果建宁王想要杀害哥哥,自己当太子,他肯定要恨我才对。然而他却认为我忠心耿耿,与我更加亲善,通过此事,陛下就可看出建宁王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了啊。” 听完李泌所说,李亨这才幡然悔悟:“先生所言极是,请不要再说了!”

“我之所以谈起此事,并不是要陛下承认错误,而是想让陛下以史为鉴啊。以前武后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太子李弘,武后图谋皇位,十分讨厌太子李弘的聪明,就毒杀了他,又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李贤心怀忧惧,就作了《黄台瓜辞》,希望武后能够念及母子之情,饶他一命,可武后不听,李贤最后还是死在了黔中。他所作的《黄台瓜辞》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现在陛下已经一摘瓜了,希望不要再摘!”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6张

听完这首诗,李亨再也忍不住悲伤,嚎啕大哭。只怪自己听信了谗言,错杀了儿子,可一切都已经晚了,他除了追悔莫及之外,只能将这首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从此以后,无论张良娣如何诬陷李俶,李亨再也没有动过杀子之心。

李唐皇室内部的激烈斗争,注意,是激烈的斗争,而不是非激烈斗争,也终于因此又消停了几年。

不过,李泌的辞职报告,当晚李亨并没有批准。

李泌的清心寡欲让他钦佩,李泌的无私让他震惊,李泌的智慧让他折服。如此一位亦师亦友,数百年不出的奇人,任谁也不舍得放手。更何况,河北还没有收复,他还需要李泌的帮助。

可李泌早已归心似箭,无论李亨如何挽留,他都执意要走。两个人你来我往,一直打了半个月的口水仗,李亨这才迫不得已,允许李泌返回了衡山,并让当地官员,为李泌在山中建造了房屋,给予三品官员的待遇。

不过,李泌的传奇人生还没有结束。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7张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驾崩,即位的正是先帝们属意的广平王。而李泌在平叛大局已定之际,即兑现承诺,重新归隐山林,韬光养晦。

一想起李泌对自己登基前的保全,唐代宗李豫(李俶登基后改名李豫)便不想错过如此奇才。他深知,李泌并非真正热衷于隐士生活之人,一切的纵情山水,不过皆因朝局昏暗而被迫选择的明哲保身法子。

在平定朝中张良娣、李辅国一伙的叛乱后,唐代宗将李泌召还朝中。

面对亦师亦友般的李泌,唐代宗不仅想改变李泌多年来只茹素不吃肉、不娶妻的习惯,还想让李泌做真正意义上的宰相,把握朝局,辅佐自己成就大唐中兴。

但此时的朝局,除了文官党争,还有宦官集团。即便皇帝有心想保李泌,李泌本人也不想多呆。唐代宗无法,只得以贬官杭州刺史的方式,将李泌妥善安置地方,以待日后大唐再遇危难时,可备策问这位“救时宰相”。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病逝,太子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8张

在唐德宗一朝,藩镇割据问题愈演愈烈。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发生哗变,泾原节度使朱泚在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人的引导下,从白华殿进入宣政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唐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汉中)。

紧接着朱泚亲自领兵进逼奉天,没过多长时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从河北来援,朱泚的军队溃败,奉天得到解围,朱泚逃回长安。

然而,李怀光生性粗疏且固执,一路上多次说时任宰相卢杞、判度支(财政总监)赵赞、御史大夫白志贞都是奸臣,并且说:“天下混乱,都是因为这些人,我见了皇上,将请求杀了他们。”

卢杞等暗地知道了,很害怕,因此劝说皇帝命李怀光乘胜追击朱泚,收复京城,不能让他到奉天来,唐德宗同意了这意见。

李怀光在咸阳驻军,多次奏本揭露卢杞等人的罪状恶行,皇帝不得已为此贬卢杞、赵赞、白志贞的官来安抚他,但仍没有召见。这个时候李怀光开始起疑心了,唐德宗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加封他为太尉,并赐免死铁卷。

可让唐德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赏赐,居然“逼反”了李怀光。《旧唐书·李怀光传》记载:李怀光将铁券摔在地上说:“皇上是不是已经怀疑我了?臣下要谋反时,所以才用加官进爵的方法来安抚,本来我是不想谋反的,但是今天用这种方法对待我,就使得我不得不反了!”“怀光怒甚,投券于地曰:凡人臣反,则赐铁券,今授怀光,是使反也。”

冲冠一怒,李怀光据兵河东反了。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29张

屋漏偏逢连夜雨。泾原兵变之后,李适朝不保夕,而偏偏这时候,关中内外又出现了严重的蝗灾,以至于饿殍遍野,人相食。更糟糕的是,江南又发来了一道800里加急奏疏,浙江东西道观察使韩滉,大肆修备石头城(今南京),准备起兵造反。

李适顿时被吓傻了,因为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的财政税赋一直靠江南输送。如果韩滉在江南反了,朝廷的文武百官以及前方平叛的将士们,马上就要吃土了。到时候会不会引发兵变?刚刚归顺的山东四镇会不会跟着造反?简直不敢想像!

李适马上把群臣们召集了起来,商量对策。很快大家就形成了统一意见——韩滉的确要反,立刻派兵镇压!

李适不由地倒抽了一口凉气,镇压?谈何容易!粮食在哪里,谁能去镇压?

百般惆怅之下,李适终于想到了一个人——62岁的李泌,就是安史之乱时,帮助唐肃宗李亨,收复东西两京的那个绝世奇才李泌。

唐德宗赶紧派人请李泌出山,主持大局。

如此,折腾了大半辈子的李泌又有活干了。

李泌又一次叫到了中央,担任了左散骑常侍(从三品),并令他每天都要到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值班。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0张

李泌刚刚听完事情的经过,马上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韩滉公正忠实,清廉俭朴,自从泾原兵变以来,韩滉进贡的物品从来没有间断。而且,他镇守江东的十五个州,没有人起兵造反,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之所以修筑石头城,完全是因为他看见中原动荡不安,以为陛下会像永嘉之乱时南渡长江,为了迎接陛下作准备而已。他完全是一等一的忠臣,怎么能说他有罪呢?韩滉生性刚直,不肯依附位高权重之人,所以经常会遭到诽谤,希望陛下深查此事,我敢担保他没有别的用意。”

唐德宗李适依然不信,又问道:“弹劾韩滉的奏章多如年肉,你难道没有听说吗?”

“我当然听说了。韩滉的儿子韩皋担任考功员外郎,如今他不敢回家探亲,就是因为朝中诽谤太多了。”

“连他的儿子都这样恐惧,你怎么能担保他没有异心呢?”

“韩滉此人,我非常了解。我愿意上书说明他没有别的意图。”

“担保一个人谈何容易!朕正打算重用你,你还是不要违背大家的意思了,朕恐怕会给你带来麻烦。”

俩人的第一次交谈,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但是李泌并没有妥协,退下之后,他又写了封奏疏交了上去,再次表示韩滉一定不会造反,而且他可以用他们全家100口人的性命作为。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1张

李适一看,脑袋就大了。几个月前,卢杞以他们家100口的性命为朱泚做了担保,结果呢,第二天朱泚就反了。现在倒好,又来一个。

于是,李适又把李泌叫到了宫中,很生气地骂了一道:“你怎么还是上了疏奏,不过朕已经替你压了下来,没有让外人看。虽然你是韩滉的朋友,但你也不能这么不自重啊!”

李泌惊呆了,一片苦心却遭到了如此大的误解,他也很生气地回答道:“臣已辅佐两朝,臣是那种为了朋友,而辜负陛下的人吗?韩滉是真的不会背叛朝廷,我才上书的啊,我完全是为了朝廷,怎么能说是为了我自己?如今全国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国家粮仓里已经没有了粮食,关中的粮食每斗已经涨到了一千钱,是以前的200倍,但江东却是丰收之年。如果陛下让韩皋回家省亲,让韩滉消除疑虑,把粮食运到关中,这难道不是为了朝廷吗?”

几十年以来,一心修道的李泌从来没有生气过,这是第一次。

李适终于震惊了,是啊,如果连这个立下不世之功,却数次激流勇退的功臣都不相信的话,他还能再相信谁呢?

随后李适便按照李泌所说,给了韩皋大量赏赐,并让他回家禀告他的父亲,那些流言蜚语,自己是不会相信的。韩滉也正如李泌所预料的那样,感动的老泪纵横。当天便亲自跑到长江边,向长安发出了100万斛粮食。韩皋与他的母亲告别时,恋恋不舍,痛哭流涕。正在忙着运粮的韩滉听闻之后大怒不已,拿起棍子就把韩皋痛扁了一顿,让他赶紧押送粮食回京。

本来准备反叛,而且已经私下给李希烈上表称臣的的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听说了韩滉的举动,吓得也不敢反了,也向朝廷进贡了20万斛粮食。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2张

当年12月,陈少游被吓死之后,淮南大将王韶打算自任留后,割据一方,并准备大肆劫掠。

韩滉立刻派出了使者,对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你小子要敢造反,当天老子就带领全军渡过长江宰了你!”

王韶被吓得两腿发颤,赶紧向朝廷表明忠心,任由朝廷委派节度使。李适听说此事以后大为高兴,一边拍着大腿,一边夸奖李泌:“韩滉不仅安定了江东,还安定了淮南,真乃大材之臣,君有识人之才啊!”

从此,李适对韩滉恩宠有加,将其提拔为了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

可惜一年之后,韩滉就病逝了,享年65岁。李适听闻,悲痛不已,为其辍朝三日,追赠为太傅,谥号忠肃。

就这样,粮食问题,在李泌的再三坚持之下,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些粮食,也只是够关中百姓以及前线的战士们吃几个月而已。三个月后的785年7月,朝廷派出的浑瑊和马燧依然没有打败李怀光,甚至还没有打到河中城下。至此,这场所有人都以为很好平定的叛乱,已经持续整整11个月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没有一个人知道。

一时间,朝中又有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他们纷纷劝说李适赦免了李怀光,让其暂时割据一方,等到朝廷恢复了元气,再去平叛不迟。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陕虢都兵马使达奚抱晖(今河南三门峡)又把节度使张劝毒死了,自立为了节度使,并要求李适下发诏书,承认他的合法性。

翻开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陕州、虢州紧邻李怀光占据的河中(今山西永济),而且还控制着江南与长安之间的水陆粮道。如果这两个州反了,并和李怀光勾搭到了一起,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今,名将李晟驻扎在泾州,防备着吐蕃。浑瑊和马燧又在河中,与李怀光鏖战。汴宋节度使刘洽又在淮西和李希烈对抗。谁还能再去平叛呢?

李适站在朝堂之上,把文武大臣们横扫了一遍,他发现,他所相信的,而且还有能力做到的人,只有李泌。

“让我一个人去吧!”

当唐德宗李适将目光投向李泌的时候,他也望向了李适。

“什么?单枪匹马怎么平叛?”李适以极其不可思议的口吻问道。

“陕州城三面绝壁,如果攻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攻克。臣料想陕州百姓并不想反,只是达奚抱晖一个人准备造反而已。如果我一个人去陕州,达奚抱晖必定不会派大军去杀我。如果他只是派了几个人,我还能想办法策反他们。”

“不行,还是太危险了。朕正要重用你,失去陕州事小,绝对不能失去你。朕还是让其他人去吧。”

“其他人肯定不行。现在正是事变初期,陕州官员人心浮动,我是三朝老臣,去的话能够出其不意,,威慑他们。如果其他人去,一来威望不够,二来可能会害怕危险,犹豫不前。如果让达奚抱晖有了准备,再想收复陕州就难了。”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了很久。

李适知道,李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

但是,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的悲剧还历历在目,他实在不愿意,再把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送入虎穴。尤其是李泌这种,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富贵之时深藏功名的绝世奇才。

可是李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情况越是危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使命感越是强烈。安史之乱时如此,如今亦是如此。

在李泌的再三坚持下,李适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785年7月15日,毒辣的太阳,暴晒着已经龟裂的关中大地。

空中没有一点风,只有密密麻麻的蝗虫。田野里的麦子早已枯黄,大部分的河流已经干涸,路边的树林只剩下了光秃秃树干,因为树叶和树皮早已被饥民抢夺一空。

即便如此,大路两边还到处躺着被饿死的百姓,以及即将被饿死的孩子,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3张

李泌身着素衣,骑着一匹瘦马,犹如当年易水河畔的荆轲,肩负着帝国的希望,独自离开了长安。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他知道,此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为了麻痹达奚抱晖,李泌刚一出城,就对外释放了两颗烟雾弹:一:我去陕州,是因为陕州在闹饥荒。皇上让我去当水陆运使,就是让我监督江淮地区的粮运,以便赈济陕州。二:达奚抱晖如果在赈灾之中立下功劳,皇上就会任命他为陕虢节度使。

这两个烟雾弹的效果非常好,陕州的官员和百姓们听说以后大为高兴,大家本来就不想造反,现在有了粮食,更不愿意造反了。

达奚抱晖的脑子也相当简单,他听说以后,也减少了防备。自己毒死上一任节度使的目的就是为了继任节度使,如果用朝廷的粮食赈灾就能当成节度使,那还造反干啥?

但就在陕州上上下下都放松警惕的时候,唐德宗李适这边却出现了意外。李泌离开长安之后,他越想越觉得危险,便让大将唐朝臣率领3000骑兵火速赶到了潼关,要护送李泌前往陕州。

李泌大惊失色,如果让达奚抱晖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而且陕州的叛乱,就难以平定了。他急忙向唐朝臣解释说:“离开皇上时,皇上已经答应我可以见机行事。你赶紧离开,如果再跟着我,大事就要完了。”

唐朝臣有诏命在身,尽管李泌费尽了口舌,他依旧不为所动,不敢回去复命。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每过去一秒,危险就临近一分。

两边僵持不下,李泌只好又写了一封文书,表明是自己让唐朝臣回去的,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与其他人无关,唐朝臣这才又率军回到了长安。

为了避免半路上再出现意外,李泌举起马鞭,狠狠地朝着坐骑抽了过去。极为幸运的是,陕州的大大小小官员,并没有发现这个意外。当天晚上,李泌就到达了陕州境内。

在那个烟雾弹的迷惑之下,陕州的官员以及主要将领,还没有等达奚抱晖下达命令,便纷纷跑到了李泌的住所,迎接他第二天入城。

趁此机会,李泌和这些人好好地聊了聊人生,当然,也没少聊升官发财之类的话题。几个小时之后,这群人就被李泌忽悠成了自己的忠实粉丝。

次日,李泌带着那群粉丝,到达陕州城15里外的地方时,达奚抱晖也终于从城里赶了出来迎接。李泌继续施展忽悠大法,直夸他能力出众,治理有方,一定上书皇上,推荐他当陕虢节度使。

本来就放松了警惕的达奚抱晖,被这么一忽悠,顿时飘飘然了,又朝着李泌拍了一通马屁,俩人就这么商业互吹了15里。

进城之后,俩人又按照惯例,胡吃海喝了半天。当天晚上,精疲力尽的李泌才赶回了住所。

当地的文武官员,又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纷纷赶到了李泌的住所,要和他私下面谈。具体谈什么,李泌心知肚明,无非就是达奚抱晖如何毒死了上一任节度使张劝,如何准备造反等等。

不过为了稳住达奚抱晖,李泌把这些人全部拒之了门外,并放出话来:“每一次节帅更替,军中都会有很多闲言碎语,但这些话,我统统不信,你们还是回去吧!”

听李泌这么一说,达奚抱晖算是彻底放松了警惕,当天晚上,美美的睡了一觉,并在第二天,赶到了李泌的住宅,准备再拍一次他的马屁。

俩人坐定之后,互相问候了对方的全家,达奚抱晖看到气氛越来越融洽,就准备继续和李泌攀关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刚还一团和气的李泌,马上露出了满脸的杀气:“你别说了,我不想杀你,你赶紧走吧。不要入潼关,去东边找一个安身之所,再偷偷回来把你的家人接走,我保你全家性命无忧。”

达奚抱晖顿时就被吓得满头大汗,这两天,他的手下不等他的命令,就去迎接李泌,他已经隐隐约约感到了危险。但是,李泌的仙风道骨又让他产生了无数的幻想。没想到出家人也会打诳语,而且诳得无边无际,炉火纯青。看来这个世界谁都不可信啊!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李泌面前,就是一个蝼蚁,毫无还手之力,他赶紧连滚带爬,从李泌的住宅逃了出去。李泌也信守承诺,让他带着家人逃到了远方。

不过,和达奚抱晖同谋的另外75个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李泌想把这75个人全部赦免,可是唐德宗李适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李泌只好退而求其次,只抓了5个人,将他们押送到了长安,并再次请求赦免他们。李适看在李泌的面子上,将这5个人贬到了边疆,一年多以后,又找了一个其他理由,把他们全部斩了。

一场巨大的危机,就这样被李泌一人一马,三言两语给化解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从江南的韩滉到陕州的达奚抱晖,李泌虽然没有调动一兵一卒,但已胜过了千军万马。若论大唐第一奇才,绝对非李泌莫属,但他的功劳还远不止于此,后面他还将立下更大的功劳。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4张

搞定了陕州,河中的李怀光似乎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覆灭只是早晚的问题。可是,这时候依然有一大批官员反对继续打仗,原因依旧是上一集中的论调,关中粮食绝收,饿殍遍野,国库里的粮食,只够吃70天了。

李适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终于开始动摇了。毕竟比起门卫大爷40米长的大砍刀,家里断粮更加的危险。撤军,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有主和派就必定有主战派,远在泾州的李晟听说以后,大为震惊,他立刻上书李适,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不能赦免李怀光的五个原因:

1、河中距离长安仅仅300里,以后派兵防范河中,关中压力势必倍增。

2、赦免李怀光,原来攻占的城池就必须退还给他,辛辛苦苦奋战了一年的唐军将士怎么可能愿意?

3、陛下已经用兵一年,如果连一个小小的李怀光都不能平定。西面的吐蕃,北面的回纥,南面的淮西,东面的四镇,都在看着呢。他们必然伺机而动,到时天下必将大乱。

4、赦免了李怀光,按照以往的规矩,就得安抚朔方的将士。如今国库空虚,哪里还有钱去奖赏他们。如果奖赏不够,他们再反,陛下又该如何?

5、河中一斗粮食已经涨到500钱,喂养牲口的草料即将用尽。我们难,他们比我们更难,狭路相逢勇者胜,再坚持一下必然能够成功。

最后,李晟又向李适立下了军令状:我愿意带领2万兵马,自备物资粮食,一个月内灭掉李怀光。

国家危难,有此等忠臣。李适看罢,感动不已,便准备让李晟带兵前去平叛。但在前线指挥的马燧,这时候刚好回到了长安,而且他和李晟一样,也是主战派,要求李适再给他一个月时间,一定平定叛乱。

在这两位名将的连续劝说之下,李适终于又一次坚定了信心,拨给马燧了一个月的粮草,限他如期完成任务。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李适又带头减少了宫中的开销,并命令在京的所有部门,一律降低待遇,共赴国难。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5张

马燧回到前线之后,立刻召开了前敌会议,商讨如何在一个月内灭了河中城里的李怀光。

会议开得非常顺利,没过一会,大家就形成了统一意见:这个任务就是小屁孩喝烧酒——够呛。 因为他们已经打了整整一年,至今还被堵在黄河西边的长春宫(今陕西大荔),距离河中城(今山西永济)的大门还有100里地。

而长春宫又是三面悬崖,易守难攻。一个月时间,别说打进河中城了,就是拿下长春宫也没有把握。看着大家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脑袋,马燧也是百般惆怅,相当上头。

怎么办?大话已经吹出去了,如果完不任务,那些主和派的吐沫星都能把自己喷死。过了许久,马燧突然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绕开长春宫,直接攻打河中城。众人一听,脑袋直接从拨浪鼓变成了架子鼓。绕开一座城去攻打下一座城,后面的粮草怎么运?叛军前后夹击怎么办?当年隋炀帝打高句丽是咋失败的,你可都忘啦?但他们显然低估了马燧的智商,绕开长春宫,并不等于不制服长春宫。

李泌轻松拿下陕州之后,就让马燧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原来除了武力,还有另外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人心。只要抓住了人心,就能事半功倍,以小博大,创造不世之奇迹。而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马燧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长春宫里的朔方将士并不想和朝廷为敌,只是为了活命,才不得已抵抗而已。

于是,不等大家同意,马燧就喝了几口酒,壮了壮胆子,学着李泌的样子,一人一马来到长春宫下,大声喊着守将徐庭光的名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唐军和叛军已经交战了一年,不知道杀死了多少叛军的兄弟同乡。如果叛军有任何不轨之心,一支暗箭就能结束了马燧的性命。

但幸运的是,马燧的判断相当正确。徐庭光看见马燧之后,立刻率领将士在城上列队,向着马燧拜了一拜。马燧心中暗喜,看来徐庭光已经从心底里屈服了。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他又大声喊道:“我是从朝廷来的,你们应该向着西面接受朝命。”徐庭光等人,又转过身去朝着西面拜了几拜。马燧继续喊道:“自从安禄山造反以来,你们为国献身,建功立业,已有30年了,怎么突然做出这种不忠不义,诛灭家族的事情呢?听我的话,我保证你们免除灾祸,永享富贵。”徐庭光等人,低下了头颅,又惭愧又丧气,不知道如何是好。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6张

马燧见状,猛地撕开了衣襟,露出了强壮的胸膛,又大声喊道:“既然你们不相信我,为什么不一箭射死我?”徐庭光等人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他们全都不由自主地趴在了地上嚎啕大哭。

30年前,长安城下,他们代表着正义,干着彪炳千秋的伟大事业。

30年后,长春宫上,他们代表着邪恶,干着遗臭万年的龌龊之举。

同样是打仗,同样是拼命,他们怎么可能愿意造反?可是朝廷一直不赦免他们,就知道打仗,不知道劝降,他们也无可奈何啊。如今,朝廷终于赦免了他们,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降呢。

就这样,最为难啃的长春宫,被马燧一人一马,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一周之后,马燧、浑瑊等人就率领大军抵达了河中城下。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7张

李怀光急忙命人点燃烽火,召集诸将商讨如何抵御唐军。但是,诸营将士就跟没看见烽火一样,马照跑,舞照跳,全然没有把李怀光放到眼里。更可气的是,又有不少人打开城门投降了唐军。李怀光大怒不已,拿起一根皮鞭,朝着周围人喊道:“滚出去!” 片刻之后,绝望无比的他终于自缢而死,终年56岁。

李怀光的大儿子李璀,原本是一个忠臣,在朝廷里担任监察御史。当年李怀光解除奉天之围,准备造反的时候,李璀曾私下里劝过唐德宗李适:“臣父必然辜负陛下,望陛下早作准备。臣闻君父一体,但如今臣父却要危害陛下。陛下对臣有厚恩,胡人性情直率,臣不忍不说啊。”

李适大吃一惊,回了一句情商极高的话:“朕知道你是李怀光最疼爱的儿子,你应该劝说你的父亲不要铤而走险,怎么能够背叛你的父亲呢?” 李璀一边痛哭,一边解释说:“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臣父。但臣已经尽力了,奈何臣父不听!臣进此言,不是要求苟活于世。臣父一旦败亡,臣就和他一同死去!假如臣卖父求荣,陛下又怎么能用臣这种人呢!”

李适一声长叹,既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也为李璀的忠心感动不已。这样的忠臣,必须让他活下来。

李适没有逮捕李璀,只是把他派到了咸阳,希望李璀能够说服李怀光改邪归正,哪怕是逃走也好。但令李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璀竟然又回来了,并且直接了当的表示,他再三劝说父亲,但依旧无效。

李怀光自杀以后,李适想起了李璀当年说过话,赶紧派人去制止他自杀。但可惜的是,还是晚了一步,李璀已经先杀了他的两个弟弟,然后自杀而亡。

李适听说以后,感慨不已,特意下诏赦免了李怀光的一个儿子,并让他继承了李怀光的爵位。

哎,本能成为一代名臣,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8张

十一

河中被平定以后,整个大唐,只剩下了淮西的李希烈还举着造反的大旗,并且还称了皇帝。

唐德宗李适以及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唐军可以乘胜追击,集中兵力灭了李希烈。而且,所有人都相信,灭了他绝对是轻而易举。

但是,关键时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陆贽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唐军发兵淮西,李希烈一定会用唇亡齿寒的理论,蛊惑山东四镇举兵造反。如果山东四镇再次造反,天下必然大乱,而如今国库空虚,根本无力平叛。相反,如果朝廷下诏赦免李希烈,就能让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李希烈现在是孤掌难鸣,他的手下已经不愿意再打了。如果他不投降,他的手下就会杀了他,投降朝廷。如果他投降,他肯定心有不甘,要不了多久,就会气绝而亡。

李适听罢,猛拍大腿,没想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之妙的分析。他当天即颁发了诏书,命令挨着淮西的各道坚守本土,不要发兵攻打淮西。如果李希烈投降,就赦免他的罪过,其余淮西将士,概不追究。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39张

事实证明,陆贽的分析太精准了,仅仅过了半年,也就是786年3月,李希烈手下大将陈仙奇,便趁着李希烈生病将其毒死,并把他的兄弟、妻子、儿女全部诛杀,率众投降了朝廷。

陈仙奇为了表示忠心,还特意挑选了5000名淮西的精兵强将,由一位大将率领前往长安的西边防御吐蕃。但可惜的是,这5000精兵走到陕州的时候,陈仙奇又被手下大将吴少诚杀了。

吴少诚命令这5000精兵,立刻反叛,火速返回淮西。

当时李泌正好还在陕州,为了防止叛变扩大,一生信道的他,不得不采用霹雳手段,逮捕了60多人,用计射杀了4000多人。这是李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开杀戒,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作“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随后,李泌被召回京城,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而那60多人也被押送到了京城,李适将其全部腰斩。至此,淮西暂时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力量。

从781年开始的削藩之战,终于在打了五年之后,重新归于平静。这场战争,对于唐中央来说,应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收复了襄汉七州,以及河北三州,并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藩镇将领们意识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能把皇帝的忍让,当作放肆的资本。终其德宗一朝(805年之前),除了淮西还有一次反叛之外,山东四镇再也不敢心怀不轨。忧的是,唐代宗十几年的积累,全部被挥霍一空。长安沦陷,天子蒙难,百姓疲敝,国库空虚。让刚刚恢复了一些元气的大唐,又一次跌入了低谷。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0张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1张

最可恶的是,中原的内斗,又给了外族可乘之机。

786年8月,也就是淮西被平定的5个月之后,吐蕃的权臣尚结赞,便纠集了大批兵马,兵分两路入侵了泾州(今甘肃镇原)、陇州(今陕西陇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宁州(今甘肃宁县),大肆掠夺人口,收割庄稼,使唐朝的西部,又燃起了熊熊战火。

一个月后,吐蕃的西路军,在尚结赞的率领之下,杀到了汧城(今陕西陇县),距离长安仅有500多里。东路军的前锋部队,则直接杀到了奉天城下,距离长安仅有100多里。

唐德宗李适急忙下了两道命令:1、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西平郡王李晟,无论如何,将尚结赞拦在凤翔之外。2、检校司空、咸宁郡王浑瑊以及尚书右仆射骆元光,率领18000多人,屯驻咸阳,抵御吐蕃东路军。

一场不成避免的血战,又一次笼罩在了长安的上空。已经疲惫不堪的唐军,该如何战胜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呢?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2张

这一年,曾经的“大唐神童”李泌已经老了,尽管双目已识字不清,但心中的谋略依旧运用纯熟。在朝议上,他直接否决了唐德宗准备割让北庭、安西领土馈赠吐蕃的想法。他指出,两地要塞一旦被吐蕃要了去,关中将无险可守,长安恐怕更加危险。况且,北庭、安西皆军事重镇,即便皇帝不念守土将士之功,将二地割让出去,被迫离开故土的众将士估计也接受不了,必然反叛。

总之,割地是万万不能干的事情。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3张

依李泌的看法,大唐在内有藩镇、外有吐蕃的情况下,应该着眼于一个更大的视野。就像当年在唐玄宗那儿看棋手们下棋一样,在李泌心中,大唐也好,吐蕃也罢,都不过是棋盘里的棋子,只要运用得当,翻盘并非没有可能。

他的策略是,“北联回纥,西和大食,南结南诏、天竺,共制吐蕃”。

除了与大唐接壤,吐蕃北边紧邻回纥,西边挨着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南边还有小国南诏、天竺(今印度)等。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吐蕃或多或少都曾阻挡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北边的回纥,此时才历三、四代可汗,正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

侵吞他国领土的活儿,回纥自然第一个愿意。而且,为了稳定大唐皇帝的心,回纥宰相顿莫贺在谋反篡夺前任牟羽可汗位置时,还特地遣使来请求唐朝允许他们称臣。因此,联合回纥绝无问题。

可是,唐德宗即位前曾与回纥人有些小过节,如今大唐有难,身为皇帝的他,实在拉不下脸来求人家。

没办法,李泌只好以去职归隐相要挟。

迫于无奈,唐德宗只得同意与回纥人结盟共抗吐蕃。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4张

贞元三年(787年),大唐咸安公主正式下嫁顿莫贺,同旨册封顿莫贺为“长寿天亲可汗”。为表示诚意,顿莫贺也启奏大唐皇帝,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在李泌的协调下,大唐又相继与南诏、天竺、黑衣大食等吐蕃邻国达成同盟协议,四国共分吐蕃。

自此,吐蕃国力急转直下,为四处爆发的战火,疲于奔命,再也无法顾及东侵大唐。

只是这种局面,李泌无缘看到了——就在该战略提出两年后,贞元五年(789年),曾四度出山、三救大唐于水火的“救时宰相”李泌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68岁。尽管他这一生在朝时日不多,但每次一出场必能扭转时局。

续唐百年救时相(唐肃宗宰相李泌)-第45张

天不绝大唐,多亏唐玄宗早年无意间发掘了这个奇人,就此为大唐续命百年。

多年后,吐蕃在四方势力的合围下,越来越弱,彻底失去强国霸主的地位。没了外患的威胁,唐德宗的孙子唐宪宗终于可以对藩镇各个击破,迎来“元和中兴”时代。

那时候,已经很少人知道,有一个白衣奇人,早早就为大唐布下了棋子。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