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躬耕地之辨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自哪本书)

时间:2023-11-19 09:01:26 阅读:424 作者:贁傢佬爺们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文/廖华歌)

躬耕地之辨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自哪本书)-第1张

外地人一提起南阳,大都会脱口诵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闻名遐迩的铿锵之语。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相互交谈时,也总会说到这个话题。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同时期其他史籍记载,东汉建安二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197至207年)的汉“南阳”是毫无争议的诸葛亮躬耕地!这是由东汉史料及同时期考古材料所见证的铁的事实,难道仅凭揣测和臆想,就可以无视历史真相,硬将诸葛亮躬耕地搬到一个东汉不知、三国不晓的地方,从而对诸葛亮躬耕地做虚浮的争辩,这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后人要拿东晋(公元317-420年)的材料来说事,那就是诸葛亮走出南阳至少一百多年之后的春秋故事了。

如此之争,真的是毫无任何意义。对南阳来说,从来就不存在争的问题,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无须争论,历史自可明鉴:诸葛亮躬耕地只能是在南阳!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对那种不顾事实、任意混淆视听的做法予以澄清和说明,仅此而已。翻阅文献,与历史对视,如果连诸葛亮自己说的话都可以不算数,而硬要去拿那些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来喧嚣和鼓噪,那就实在很没有意思了!

据《后汉书﹒郡国志》云,东汉时,南郡辖十七城,其中襄阳、中庐等县。南阳郡辖三十七城,其中有宛、邓、随、比阳、鲁阳、析县、丹水、武当等县。也就是说东汉时的南阳郡因是光武帝刘秀起兵立国的故乡,新增一县,与西汉时的汝南郡并列为辖37县的大郡,郡治宛。其范围如东汉科学家张衡《南都赋》所说,南阳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也就是北起鲁阳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南达邓县(今湖北樊城以北),东起比阳县(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西达丹水县(今河南淅川县境内)。西南则达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市境内),东南则至随县(今湖北随州市),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

面对山水相依、土地相连的南阳郡和南郡及襄阳与邓县,汉水成了两郡、两县间划界的主要依据。《晋书﹒地理志》在记载荆州时云:“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焉郡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水)北立南阳郡”。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亦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 东汉时的南郡辖襄阳城(县),襄阳在汉水之阴,即在汉水以南处。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不可能过汉水发生于南郡襄阳县(城)内。既然襄阳归南郡,从来不归南阳郡管,位于汉江以南的隆中自然属南郡、襄阳管辖,南阳从未管辖过隆中。诸葛亮所言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定也只能是在汉江以北,由此就只有《草庐对》,而不是《隆中对》。可见诸葛亮躬耕地、三顾茅庐、卧龙岗都只能是在南阳这同一个地方。根据《后汉书﹒郡国志》南郡载,“襄阳有阿头山”。唐李贤等注曰:“岑彭破张扬”。岑彭击敌张扬发生在襄阳西之阿头山,表明了东汉南阳郡之邓县不过汉水,这说明,南郡不仅辖汉水以南之襄阳城(县),而且辖襄阳西之阿头山及方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南都行》中,就明确写道“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卧龙客自是诸葛亮!唐宋文人学者大多数的诗文,元明清官修的志书,都认为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历史就是历史,真相终将无法涂抹!

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诸葛亮文化、智慧与精神。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高洁志趣,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的法制思想以及知恩图报等等,《草庐对》更是他在南阳生活10年,非同寻常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躬耕地之辨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自哪本书)-第2张

目前南阳正在全力复岗且打造卧龙岗躬耕地文化园林,正是对诸葛亮精神、文化、襟怀、智慧等的最好继承和弘扬。不管是传统的慰藉还是现代的挑战,我们都有力量证明:作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后人,定将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永远奋力前行在路上……

(转自南阳作家群《南阳三国历史文化故事》)

躬耕地之辨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自哪本书)-第3张

作者简介:廖华歌,女,南阳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